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4月月考高二历史
(第四至六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 贵霜帝国兴起于公元前1世纪初,鼎盛时期的疆域西起伊朗边境,东至恒河中游。下图所示是贵霜王威玛·卡德菲塞斯时期发行的金币:正面图案为国王手持权杖,背面是执三叉戟的印度教湿婆神,周边铭文则以希腊语和佉卢文书写。该钱币可以实证( )
A. 古代印度政教合一体制 B. 欧亚之间商业贸易繁荣
C. 贵霜帝国多元文化并存 D. 丝路贸易使用统一货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贵霜帝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的贵霜金币,有印度教湿婆神图案,铭文则以希腊语和佉卢文书写,这可以印证贵霜帝国内多元文化的并存,C项正确;题干信息“国王手持权杖、印度教湿婆神”并不能得出政教合一的体制,排除A项;仅凭金币的图案特点无法得出欧亚商业贸易繁荣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贵霜帝国时期的金币信息,无法得出丝路贸易使用统一货币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2. 2022年 10月,考古学家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 1500 米深度的海域发现了两处古代沉船遗址。国家文物局作出初步判断,其中一处为正德年间(1506—1521年)运送数以万计的外销瓷器的海船,另一处是弘治年间(1488—1505年)从海外装载原木等货物驶往中国的海船。这些发现( )
A. 可探究海上丝绸之路航线 B. 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成就
C. 表明中国造船技术更先进 D. 否定了海禁政策的真实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南海西北海域发现了沉船遗址,载有中国瓷器和原木,可以明朝时期对外贸易情况,可探究海上丝绸之路航线,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在明朝永乐年间,时间符合,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比中外船只,无法说明中国造船技术更先进,排除C项;海禁政策禁止民间贸易,允许官方贸易,因此明代沉船与海禁政策并不冲突,排除D项。故选A项。
3. 在新航路开辟以前,东方通往西方的商路原来有一条陆路——由中亚沿里海、黑海到达小亚细亚;两条海路——经南洋海路人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东岸叙利亚一带,或先由海路至红海,然后由陆路到埃及亚历山大港。在15世纪,这些商路( )
A. 因奥斯曼的崛起而中断 B. 催生信贷金融机构的出现
C. 密切了东西方经济交流 D. 影响相关区域的商品供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东方通往西方的商路原来有一条陆路——由中亚沿里海、黑海到达小亚细亚;两条海路——经南洋海路人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东岸叙利亚一带,或先由海路至红海,然后由陆路到埃及亚历山大港”和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前,这些传统商路影响了相关区域的商品需求,D项正确;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碍了这条商路,但并没有中断,排除A项;信贷金融机构的出现是在15世纪之后,与这条商路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区域之间的商品交流,非东西方之间的经济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4. 人类学家麦克法兰认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茶叶有莫大的关系。人口膨胀,聚集居住,更容易引发各种传播性的疾病,但英国从18世纪中叶开始,许多疾病开始减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这都归功于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另外,饮茶避免了大量谷物被拿去酿酒的风险。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
A. 茶文化交流对英国酿酒业造成严重冲击
B. 饮茶习惯促进了英国人口大幅度的增长
C. 工业革命起源于近代开始的中英茶叶贸易
D. 茶文化交流推动了英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世纪中叶后的英国。根据材料“人口膨胀,聚集居住,更容易引发各种传播性的疾病,但英国从18世纪中叶开始,许多疾病开始减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这都归功于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另外,饮茶避免了大量谷物被拿去酿酒的风险。”可知,这段材料说明茶叶消灭了细菌,减少了疾病,保证了工业革命所需的大量劳动力;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茶叶贸易为英国工业革命开拓了海外市场;饮茶为工业革命提供粮食保障。由此可知,茶文化交流推动了英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茶文化交流对英国酿酒业造成严重冲击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英国人口大幅度增长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工业革命起源于近代中英茶叶贸易的结论,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 甘蔗种植需要强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种植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千克,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B. 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 殖民扩张与奴隶贸易的兴盛 D. 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到19世纪的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从15世纪到19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由接近于零上升至8千克,蔗糖不再是奢侈品,由于英国本土并不是蔗糖的主产区,可知这一时期英国的蔗糖主要靠进口,特别是新航路开辟后早期的殖民扩张,通过海外殖民地蔗糖大量进入英国,人均糖摄取量也提高,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英国人均糖摄取量的变化,当时的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和糖摄取量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题干中英国的人均糖摄取量没有涉及东西方的贸易,只能反映英国与其殖民地的贸易,排除B项;工业革命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涉及到居民生活的各方面,人均糖摄取量的提升只是工业革命后的表现,并不是其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6. 在希腊化世界,希腊文成为各地通用的官方语言,当地原来的语言文字如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西亚的楔形文字等逐渐被弃而不用。这表明希腊化时期( )
A. 西亚北非传统文明遭到毁灭 B. 启动了全球化进程
C. 政治权力深刻影响文化走向 D. 民族交融逐渐深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北非、西亚)。希腊化世界中,政府大力推广希腊文化,使得埃及和西亚的原有文字弃而不用,希腊文成为官方语言,这说明当时政治权力深刻影响文化走向,C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全球化进程开始于新航路开辟,排除B项;希腊文成为官方语言,埃及西亚原有文字弃而不用,这并非交融的体现,而是前者取代了后者,排除D项。故选C项。
7. 有研究认为,亚历山大希冀将希腊、波斯两种不同的人种和两种不同的文化混合为一种。因为亚历山大比过去许多征服者有远见,他知道只凭武力,帝国是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的,他决定用一种精神的力量来维系帝国内部的团结。这种力量主要是指( )
A. 用武力征服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地区
B. 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与任用波斯人为官员
C. 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的文化
D. 古代西亚的文学艺术与埃及人的科技成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历山大帝国)。据材料“亚历山大希冀将希腊、波斯两种不同的人种和两种不同的文化混合为一种”“他决定用一种精神的力量来维系帝国内部的团结”及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为了更好的巩固帝国,在其疆域范围内推广希腊文化,并同时融合埃及和西亚的文化,通过这种方式巩固统治,形成了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的文化,C项正确;据材料“他知道只凭武力,帝国是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的”可知,材料并非强调武力征服,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主要任用希腊人为官,并非波斯人,排除B项;亚历山大在其疆域内推广希腊文化,所以材料中的“精神的力量”主要以希腊文化为主,排除D项。故选C项。
8. 公元前3世纪以前,在奥林匹亚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只有希腊人才能参加。公元前3世纪时,奥林匹克赛会上出现了来自希腊化王国境内新建殖民城市和希腊化的当地城市的运动员。这种变化表明( )
A. 古希腊人文主义得到了发展 B. 奴隶制民主政治得到了认可
C. 罗马帝国扩张激发民族意识 D. 希腊化时代文明多样性增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只有希腊人才能参加”、“自希腊化王国境内新建殖民城市和希腊化的当地城市的运动员”及所学知识可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哪怕是新建殖民城市,体现出古希腊人文主义得到了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奴隶制民主政治,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罗马帝国的扩张,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参与者变多,无法体现文明多样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9. 自1895年起,“文明”取代“暴力”成为法国殖民扩张的基石。法国人于贝尔·利奥泰在北非继续实践了这个理念,在摩洛哥推行有限同化政策,承诺尊重当地文化。但实际这种人为的、外力保证的秩序一方面造成整个社会对传统的迷信和崇拜;另一方面,这种强加的传统假定当地的文化劣势,刺激了当地人对欧洲文明的激烈排斥。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文明”取代“暴力”改变了殖民侵略的实质
B. 文化侵略使被侵略民族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C. 文化侵略极大推动欧洲文明向亚非拉地区传输
D. 文化侵略的优越性迫使军事镇压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根据材料“一方面造成整个社会对传统的迷信和崇拜;另一方面,这种强加的传统假定当地的文化劣势,刺激了当地人对欧洲文明的激烈排斥”可知,不同文化的碰撞带来新的文化现象,即文化侵略使被侵略民族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B项正确;尽管“文明”取代了“暴力”作为法国殖民扩张的基石,但这并不意味着殖民侵略的实质发生了改变。殖民主义的本质在于对外来领土和资源的控制和剥削,这一点并没有因为“文明”的介入而有所改变,排除A项;材料中只涉及到欧洲文明向非洲地区传输,没有涉及到亚洲和拉丁美洲,排除C项;文化侵略和军事镇压往往是并行的手段,这一时期军事镇压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B项。
10. 拿破仑战争时期,他试图以征服与占领让欧洲的君主国接受革命的某些理念,由“法国化”而实现“自由化”。下图为拿破仑最大势力范围。据此可知,拿破仑战争( )
A. 推动了欧洲统一的实现 B. 引发了欧洲各国的反抗
C. 强化了欧洲的民族意识 D. 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根据材料“他试图以征服与占领让欧洲的君主国接受革命的某些理念,由‘法国化’而实现‘自由化’”和所学知识可知,17-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下。拿破仑通过战争建立庞大帝国,传播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受到各国革命者欢迎,D项正确;拿破仑战争没有实现欧洲统一,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拿破仑战争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未体现引发欧洲各国的反抗,排除B项;材料强调拿破仑战争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强化了欧洲的民族意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1. 18世纪末,法国人民渴求建立一个能够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其他人权的民族国家。为保卫大革命成果而进行的反对各国君主的战争很快就变成了解放、吞并和对别国的征服。最终促使各国集合起来,共同反对法国。拿破仑掀起了各国的民族性,而民族性又吞没了拿破仑自己。这主要说明拿破仑战争( )
A. 失败源于不得民心 B. 激发欧洲民族意识
C. 起因有一定正义性 D. 巩固了大革命成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据材料“促使各国集合起来”“拿破仑掀起了各国的民族性,而民族性又吞没了拿破仑自己”及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战争中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征服使得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反对法国,进而激发了欧洲的民族意识,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意识的激发,排除A项;材料虽然涉及拿破仑战争起因的正义性,但材料强调的是拿破仑战争对其他国家的征服进而激发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民族意识,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重构的影响,没有涉及其对大革命成果的巩固,排除D项。故选B项。
12. 东方学以近东和远东国家为研究对象,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一战前后进入黄金时期,二战后却招致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批判。1973年,第29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决定放弃这个备受争议的名字,更名为“亚洲和北非人类科学国际大会”。这反映了( )
A. 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 世界大战制约学术交流
C. 国际格局影响学术研究 D. 冷战博弈加剧国际冲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根据材料“东方学以近东和远东国家为研究对象,……二战后却招致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批判。1973年,第29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决定放弃这个备受争议的名字”及所学可知,东方学是一个内涵与外延极其宽泛的概念,以亚洲和非洲为主要研究对象,在19世纪有了重要发展。一战前后,欧洲主要大国的东方学都进入黄金时期。二战后,东方学的发展出现新变化,主导国家由欧洲到苏美。由此可见,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影响着学术研究的方向,C项正确;和平与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的时代主题,并且材料内容并且强调时代发展主题,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强调世界大战与学术交流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世界大战对学术交流制约作用的结论,排除B项;冷战博弈加剧国际冲突,但与材料主要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9世纪初,普鲁士着手在地方行政区内各设立一所工业学校;1850年,普鲁士对其进行了第一次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870年,第二次改革进行,中等程度的职业学校升格为工科大学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些做法( )
A. 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人才基础 B. 得益于德国成为欧洲科学中心
C. 推动了德国政治民主化的实现 D. 适应了新生产方式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德国工业革命时期;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普鲁士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普鲁士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技术工人,顺应了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的需要,D项正确;发展职业教育与推动德国的统一无关,排除A项;19世纪70年代前的德国并非欧洲的科学中心,排除B项;德国建立代议制是在1871年,而且还存在大量封建残余,没能完全实现政治民主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世界遗产公约》( )
A. 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B. 首次以立法方式进行现代意义上的保护
C. 完善了对文化遗产认识
D. 充分肯定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世界文化遗产》充分肯定了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D项正确;《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排除A项;19世纪开始,一些国家就以立法方式进行现代意义上的保护,排除B项;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 )
A. 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B. 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 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 D. 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可知,强调了古迹保护与修复必须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的原则和方法,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的目标,并不是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排除D项。故选A项。
16. 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种状况( )
A. 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 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 有助于公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D. 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可知,18世纪时,欧洲图书馆和印刷所的增加迎合了当时对书刊需求量大幅增加的潮流,有利于传播文化和提高公众文化水平,C项正确;欧洲的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排除A项;文艺复兴发生于14—17世纪,排除B项;近代科学在18世纪之前已经兴起,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宋太宗“太平兴国初,京师置榷易院,乃诏诸蕃国香药宝货至广州、交趾、泉州、两浙”;……其后,在广南、福建、两浙置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诸国物货航舶而至者”以管理海外贸易。……宋高宗曰:“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元朝)至元十五年八月,诏行中书省曰:“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孟原召《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许多经典文化以茶为载休,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唐宋时期,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周边国家大量的僧侣和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文化的同时,也将茶的种植方式传播到了各自的国家和地区。譬如朝鲜和日本茶文化传到这些国家后便与本国的文化相融合,催生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茶文化。……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在海外的殖民贸易在本质上是以国家组织的形式对落后地区的资源掠夺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国的茶文化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传播。
——吉峰《论中国茶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渠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原因。并结合所学,简述该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航路开辟前中国茶文化传播的特点。
【答案】(1)原因:政府政策的支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掌管对外贸易。
表现: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丝织品、瓷器等商品远销海外;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2)特点:向中国周边国家播为主;中国茶文化与周边国家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本土特色。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元时期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太平兴国初,京师置榷易院”可知,政府政策的支持:根据材料“……其后,在广南、福建、两浙置市舶司”可知,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掌管对外贸易。 表现:根据材料“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可知,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织品、瓷器等商品远销海外;根据材料“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可知,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建立了广泛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州、泉州、明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也将茶的种植方式传播到了各自的国家和地区”可知,向中国周边国家播为主;根据材料“譬如朝鲜和日本茶文化传到这些国家后便与本国的文化相融合,催生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茶文化”可知,中国茶文化与周边国家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本土特色。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申遗成功无疑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首先,联合国带来了保护技术和人才。2003年,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龙门石窟就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项信托资金的支持,并带来了日本先进的科学团队,对洞窑进行检测、修筑。“中国式申遗热”背后存在着严重的误区。不少当地官员把申遗当作是经济收入的水龙头,认为一旦申遗成功就能获得大笔保护基金与巨大的门票收益。实际上,经济效益与申遗两者之间存在着博弈。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透露,中国每年在申遗工作上的花费高达3亿元。更严重的是对景区的无序开发与破坏:开通超大容量的交通路线,丝毫不考虑景区能力而加设电梯、索道、人为地把建筑重新“做旧”“仿古”等。
——摘编自张涨《谈“申遗热”:重申报轻保护得不偿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式申遗热”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式申遗热”带来的问题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则。
【答案】(1)原因: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获取经济效益;官员捞取“文化政绩”的需要。(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问题: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违背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初衷;申遗花费过高;存在破坏性建设,掠夺性开发等不良倾向。
原则:切实保护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合理开发,适度利用:提高保护技术。(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由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式申遗热”兴起的原因是申遗成功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由材料“对于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申遗成功无疑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可知,申遗可以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由材料“不少当地官员把申遗当作是经济收入的水龙头,认为一旦申遗成功就能获得大笔保护基金与巨大的门票收益”可知,申遗成功可获取经济效益,也是官员捞取“文化政绩”的需要。
【小问2详解】
问题:由材料“不少当地官员把申遗当作是经济收入的水龙头,认为一旦申遗成功就能获得大笔保护基金与巨大的门票收益”可知,“中国式申遗热”带来的问题是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违背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初衷;由材料“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透露,中国每年在申遗工作上的花费高达3亿元”可知,“中国式申遗热”带来的问题是申遗花费过高;由材料“更严重的是对景区的无序开发与破坏:开通超大容量的交通路线,丝毫不考虑景区能力而加设电梯、索道、人为地把建筑重新‘做旧’‘仿古’等”可知,“中国式申遗热”带来的问题是存在破坏性建设,掠夺性开发等不良倾向;
原则:由所学知识可知,对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则是:切实保护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合理开发,适度利用;提高保护技术。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6—18世纪繁荣的中欧贸易中,瓷器、漆器、织物、壁纸、家具和玩具等各式各样的中国特产涌入欧洲,饮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丝绸与瓷器的魅力促使欧洲人致力于将其生产本土化。
1753年7月24日,瑞典王后收到国王赠送的一件特殊生日礼物:一座木结构的中国屋。她描述道:“我的长子穿得像个中国王子一样在入口处恭候,随侍的王室侍从则扮成中国文官的模样……里面有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印度风格装饰成的大房间,四角各有一只大瓷花瓶……欣赏过所有东西之后,国王陛下下令演出一场配土耳其音乐的中国芭蕾。”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二 为加强对印度的统治,185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个新特许状法案,规定印度文官应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实行公开竞争考试。但印度人进入印度文官殿堂的大门非常狭窄……印度成为主权共和国后,肯定了当时已存在的印度行政官等系统,并根据宪法有关规出定制定了全印文官法。文官分为全印文官、邦文官和中央文官。
——整理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参考材料一二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8和19世纪的相关史实,围绕文明互鉴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举例
论题:东西方经济联系促进文化交流
论述:随着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的经济联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作为东方商品之一的茶叶在西方的传播也得到逐渐加强。17世纪上半叶茶传入英国,此时饮茶仅局限于社会上层,消费量较为有限;至18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量猛增,其影响范围从17世纪的社会上层扩展至18世纪的几乎所有家庭,逐渐形成了英式饮茶的习惯性做法。“下午茶”也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起来。此后,饮茶逐渐发展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一、形成英国自身的茶文化特点。这说明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东方文化随之传播到西方,并逐渐与西方本土文化结合,从而呈现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局面。综上,世界经济的联系对文化的发展会产生推动作用,推动文化多元化的形成和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学生可结合材料和自身所学自由作答。论题:根据材料一“瓷器、漆器、织物、壁纸、家具和玩具等各式各样的中国特产”可知产品交流;根据材料一“饮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丝绸与瓷器的魅力促使欧洲人致力于将其生产本土化”可知茶文化丝绸、瓷器本土化的文化交流互鉴。根据材料二“印度成为主权共和国后,肯定了当时已存在的印度行政官等系统,并根据宪法有关规定制定了全印文官法”可知,制度的交流互鉴。综上材料分析,可从物质、思想文化和制度三个方面来拟定东西方的交流。论述:史料举例,物质类,如茶叶等;思想文化类,如茶文化、印度风格等;制度类,如文官制度、《拿破仑法典》等。阐述角度:结合物质类史料、思想文化类史料和制度类史料来阐述文明互鉴。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二战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以民主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二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800万平方公里。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1.6亿,面积仅剩2550万平方公里
——王春良等《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不同特点。
材料二 50年过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走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些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提取材料的观点,并结合史实阐述。
【答案】(1)不同特点: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手段多样化;结果基本失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虽遭到打击,但仍然存在。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以暴力革命为主;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成果显著;新兴民族国家普遍建立。
(2)观点:亚洲新独立国家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史实:新加坡、韩国等作为新兴工业国,既吸收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精华,如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又注重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如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努力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东方文化。
【解析】
【详解】(1)不同特点:从运动的方式、结果、影响角度分析,得出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手段多样化;结果基本失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虽遭到打击,但仍然存在。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以暴力革命为主;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成果显著;新兴民族国家普遍建立。
(2)观点:依据材料“ 50年过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走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得出亚洲新独立国家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史实:依据材料“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得出新加坡、韩国等作为新兴工业国,既吸收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精华,如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又注重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如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努力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东方文化。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4月月考高二历史
(第四至六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 贵霜帝国兴起于公元前1世纪初,鼎盛时期疆域西起伊朗边境,东至恒河中游。下图所示是贵霜王威玛·卡德菲塞斯时期发行的金币:正面图案为国王手持权杖,背面是执三叉戟的印度教湿婆神,周边铭文则以希腊语和佉卢文书写。该钱币可以实证( )
A. 古代印度政教合一体制 B. 欧亚之间商业贸易繁荣
C. 贵霜帝国多元文化并存 D. 丝路贸易使用统一货币
2. 2022年 10月,考古学家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 1500 米深度的海域发现了两处古代沉船遗址。国家文物局作出初步判断,其中一处为正德年间(1506—1521年)运送数以万计的外销瓷器的海船,另一处是弘治年间(1488—1505年)从海外装载原木等货物驶往中国的海船。这些发现( )
A. 可探究海上丝绸之路航线 B. 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成就
C. 表明中国造船技术更先进 D. 否定了海禁政策的真实性
3. 在新航路开辟以前,东方通往西方的商路原来有一条陆路——由中亚沿里海、黑海到达小亚细亚;两条海路——经南洋海路人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东岸叙利亚一带,或先由海路至红海,然后由陆路到埃及亚历山大港。在15世纪,这些商路( )
A. 因奥斯曼的崛起而中断 B. 催生信贷金融机构的出现
C. 密切了东西方经济交流 D. 影响相关区域的商品供求
4. 人类学家麦克法兰认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茶叶有莫大的关系。人口膨胀,聚集居住,更容易引发各种传播性的疾病,但英国从18世纪中叶开始,许多疾病开始减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这都归功于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另外,饮茶避免了大量谷物被拿去酿酒的风险。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
A. 茶文化交流对英国酿酒业造成严重冲击
B. 饮茶习惯促进了英国人口大幅度的增长
C. 工业革命起源于近代开始的中英茶叶贸易
D. 茶文化交流推动了英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5. 甘蔗种植需要强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种植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千克,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B. 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 殖民扩张与奴隶贸易的兴盛 D. 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6. 在希腊化世界,希腊文成为各地通用的官方语言,当地原来的语言文字如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西亚的楔形文字等逐渐被弃而不用。这表明希腊化时期( )
A. 西亚北非传统文明遭到毁灭 B. 启动了全球化进程
C. 政治权力深刻影响文化走向 D. 民族交融逐渐深入
7. 有研究认为,亚历山大希冀将希腊、波斯两种不同的人种和两种不同的文化混合为一种。因为亚历山大比过去许多征服者有远见,他知道只凭武力,帝国是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的,他决定用一种精神的力量来维系帝国内部的团结。这种力量主要是指( )
A. 用武力征服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地区
B. 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与任用波斯人为官员
C. 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的文化
D. 古代西亚的文学艺术与埃及人的科技成就
8. 公元前3世纪以前,在奥林匹亚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只有希腊人才能参加。公元前3世纪时,奥林匹克赛会上出现了来自希腊化王国境内新建殖民城市和希腊化的当地城市的运动员。这种变化表明( )
A. 古希腊人文主义得到了发展 B. 奴隶制民主政治得到了认可
C. 罗马帝国扩张激发民族意识 D. 希腊化时代文明多样性增强
9. 自1895年起,“文明”取代“暴力”成为法国殖民扩张的基石。法国人于贝尔·利奥泰在北非继续实践了这个理念,在摩洛哥推行有限同化政策,承诺尊重当地文化。但实际这种人为的、外力保证的秩序一方面造成整个社会对传统的迷信和崇拜;另一方面,这种强加的传统假定当地的文化劣势,刺激了当地人对欧洲文明的激烈排斥。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文明”取代“暴力”改变了殖民侵略的实质
B. 文化侵略使被侵略民族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C 文化侵略极大推动欧洲文明向亚非拉地区传输
D. 文化侵略的优越性迫使军事镇压退出历史舞台
10. 拿破仑战争时期,他试图以征服与占领让欧洲的君主国接受革命的某些理念,由“法国化”而实现“自由化”。下图为拿破仑最大势力范围。据此可知,拿破仑战争( )
A. 推动了欧洲统一的实现 B. 引发了欧洲各国的反抗
C. 强化了欧洲的民族意识 D. 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11. 18世纪末,法国人民渴求建立一个能够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其他人权的民族国家。为保卫大革命成果而进行的反对各国君主的战争很快就变成了解放、吞并和对别国的征服。最终促使各国集合起来,共同反对法国。拿破仑掀起了各国的民族性,而民族性又吞没了拿破仑自己。这主要说明拿破仑战争( )
A. 失败源于不得民心 B. 激发欧洲民族意识
C 起因有一定正义性 D. 巩固了大革命成果
12. 东方学以近东和远东国家为研究对象,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一战前后进入黄金时期,二战后却招致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批判。1973年,第29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决定放弃这个备受争议的名字,更名为“亚洲和北非人类科学国际大会”。这反映了( )
A. 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 世界大战制约学术交流
C. 国际格局影响学术研究 D. 冷战博弈加剧国际冲突
13. 19世纪初,普鲁士着手在地方行政区内各设立一所工业学校;1850年,普鲁士对其进行了第一次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870年,第二次改革进行,中等程度的职业学校升格为工科大学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些做法( )
A. 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人才基础 B. 得益于德国成为欧洲科学中心
C. 推动了德国政治民主化的实现 D. 适应了新生产方式发展的需要
14.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世界遗产公约》( )
A. 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B. 首次以立法方式进行现代意义上的保护
C. 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D. 充分肯定文化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
15. 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 )
A. 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B. 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 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 D. 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
16. 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种状况( )
A. 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 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 有助于公众文化水平提高 D. 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宋太宗“太平兴国初,京师置榷易院,乃诏诸蕃国香药宝货至广州、交趾、泉州、两浙”;……其后,在广南、福建、两浙置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诸国物货航舶而至者”以管理海外贸易。……宋高宗曰:“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元朝)至元十五年八月,诏行中书省曰:“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孟原召《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许多经典文化以茶为载休,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唐宋时期,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周边国家大量的僧侣和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文化的同时,也将茶的种植方式传播到了各自的国家和地区。譬如朝鲜和日本茶文化传到这些国家后便与本国的文化相融合,催生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茶文化。……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在海外的殖民贸易在本质上是以国家组织的形式对落后地区的资源掠夺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国的茶文化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传播。
——吉峰《论中国茶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渠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简述该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航路开辟前中国茶文化传播的特点。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申遗成功无疑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首先,联合国带来了保护技术和人才。2003年,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龙门石窟就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项信托资金的支持,并带来了日本先进的科学团队,对洞窑进行检测、修筑。“中国式申遗热”背后存在着严重的误区。不少当地官员把申遗当作是经济收入的水龙头,认为一旦申遗成功就能获得大笔保护基金与巨大的门票收益。实际上,经济效益与申遗两者之间存在着博弈。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透露,中国每年在申遗工作上的花费高达3亿元。更严重的是对景区的无序开发与破坏:开通超大容量的交通路线,丝毫不考虑景区能力而加设电梯、索道、人为地把建筑重新“做旧”“仿古”等。
——摘编自张涨《谈“申遗热”:重申报轻保护得不偿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式申遗热”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式申遗热”带来的问题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则。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6—18世纪繁荣的中欧贸易中,瓷器、漆器、织物、壁纸、家具和玩具等各式各样的中国特产涌入欧洲,饮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丝绸与瓷器的魅力促使欧洲人致力于将其生产本土化。
1753年7月24日,瑞典王后收到国王赠送的一件特殊生日礼物:一座木结构的中国屋。她描述道:“我的长子穿得像个中国王子一样在入口处恭候,随侍的王室侍从则扮成中国文官的模样……里面有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印度风格装饰成的大房间,四角各有一只大瓷花瓶……欣赏过所有东西之后,国王陛下下令演出一场配土耳其音乐的中国芭蕾。”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二 为加强对印度的统治,185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个新特许状法案,规定印度文官应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实行公开竞争考试。但印度人进入印度文官殿堂的大门非常狭窄……印度成为主权共和国后,肯定了当时已存在的印度行政官等系统,并根据宪法有关规出定制定了全印文官法。文官分为全印文官、邦文官和中央文官。
——整理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参考材料一二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8和19世纪的相关史实,围绕文明互鉴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二战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以民主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二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800万平方公里。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1.6亿,面积仅剩2550万平方公里
——王春良等《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不同特点。
材料二 50年过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走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些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提取材料的观点,并结合史实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