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课程标准 商鞅变法一、商鞅变法前的秦国
1.秦襄公时,拥立周平王有功,被封为 。
2. 时,成为诸侯大国。企图向东拓展,参与中原争霸未果。
3.秦献公即位后,实行改革,便于向东扩展。
4.秦孝公时,决心彻底改变秦国卑弱的局面。发出求贤令,将商鞅招到秦国,从而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变法运动。诸侯秦穆公 教材互补秦国位处西部,据有今陕西省大部和甘肃省一部分,与西部各族为邻。公元前7世纪后期,秦国曾“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步入春秋强国的行列。然而,秦国毕竟偏居关中,比中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要落后。(人教版) 归纳总结对商鞅变法背景的理解可从以下三方面思考:
(1)必要性:秦国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地位低下、文化上社会风习落后;
(2)可能性:偏处西部、前代变法经验、孝公支持、商鞅到来;
(3)准备:商鞅阐述变革、舌战保守派、取信于民。 深化探究材料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秦孝公为什么要颁布《求贤令》呢?结果如何?答案 (1)原因:当时秦国力量弱小,东方各国都看不起秦国。秦孝公想改变落后的面貌,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2)结果:吸引了各方有识之士来到秦国效力,商鞅正是在“求贤令”的感召下来到秦国的。二、商鞅第一次变法
1.概况:开始于公元前356年,以政治改革为主,辅之以相应的经济改革。
2.主要措施
(1)颁布法律,制定 。
(2)奖励军功,建立 制。连坐法二十等爵(3)重农抑商,奖励 。
(4)“燔诗书而明法令”,整肃 。
3.作用:国力日益强盛,对外战争接连取得胜利。耕织吏治 教材互补实行什伍、连坐制度。秦国原先的乡镇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定居点。商鞅变法时,为了加强管理,对居民进行户籍登记,以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实行连坐制度。规定什伍之内相互有告奸、举盗的责任,一家犯法,其余人家必须告发,隐瞒不告的,就要同罪连坐。(人民版) 重点精讲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
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国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这一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或轻商的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深化探究探究点1 变法的开始材料 “徙木立信”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商鞅刚刚上任后,请求用国王的名义发布一个公告——“谁能把北城门口的一根百十斤重的木头,扛到南城门口,就赏五十两金子”。结果,百姓看到以后,都不相信他的话。最后,终于有一个百姓站了出来,把那根木头扛过去了。商鞅当场兑现奖励,秦国百姓对他的话从此非常信服。“徙木立信”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商鞅的这一举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 商鞅言行一致。“徙木立信”使商鞅赢得了秦国民众对其变法的支持,保证了变法法令的顺利推行。 探究点2 奖励军功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图一 秦国武士复原图 图二 商鞅戟(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秦国建立了以军功奖赏为中心的__________制度,废除了“____________”。答案 二十等爵制,世卿世禄制 (2)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影响?答案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三、商鞅第二次变法
1.概况:开始于公元前350年,以经济改革为主,辅之以政治改革,把变法全面引向深入,加快富国强兵的进程。
2.措施
(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 ,允许土地买卖,从法律上维护了土地私有制。
(2)改革赋税制度,实行“ ”。井田制舍地而税人(3)统一 。
(4)普及县制。
(5)改革秦国 。
3.影响:“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开始转向兼并战争。度量衡风俗 重点精讲商鞅变法如何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
(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
(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即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教材互补商鞅先后两次变法,取得了巨大成效。不但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岳麓版) 深度点拨商鞅变法的内容以富国强兵为核心,涉及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层面,法令具体而且切实有效,其措施符合时代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深化探究探究点1 废除井田制
材料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1)材料中的“务本”指的是什么?商鞅哪些改革措施体现了这一目的?答案 ①重视农业生产;②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2)材料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此态度如何?你如何评价?答案 ①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②持否定态度。③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的进步。探究点2 加强集权
材料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1)材料中提到的商鞅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措施是什么?对此作出了怎样的规定?答案 郡县制度。商鞅变法废除了分封制,将县作为地方基本的行政单位,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2)这一制度的推行有什么重大意义?答案 县制的确立,彻底摧毁了旧贵族赖以抗衡王权的物质基础,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提供了行政组织上的保障,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课堂小结123541.据《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包括( )
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 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 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 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6解析 “政严”“赏罚信”说明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皆有斗心”说明秦国尚武精神充斥。而②③材料没有体现。故选D。答案 D1235462.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有关(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123546解析 什伍连坐制度,使秦国的邻里之间形成一种战战兢兢、互相监视的关系。因此世人对秦国人有“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答案 D1235463.观察下图,战国时期,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陲之国到拥有“威武的秦军”,这主要得益于商鞅( )123546威武的秦军A.奖励耕织 B.实行县制
C.统一度量衡 D.推行军功爵制解析 推行军功爵制,极大地激发了秦人当兵和参战的积极性,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答案 D1235464.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123546解析 A项瓦解了井田制,维护了地主土地私有制。从而使封建制得以确立。答案 A1235465.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移风易俗 B.富国强兵
C.推行县制,国君掌握任免权 D.重农抑商123546解析 A项是社会风尚习俗方面的措施,对中央集权影响小;B项是变法的目的;D项是经济措施,与题意不符;C项中推行县制且由国君掌握任免权明显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 C1235461235466.识读下列两幅历史图片,完成问题:图一 “为田开阡陌封疆” 图二 奖励耕织(砖画)123546(1)依据图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关于土地制度的规定及其意义。答案 规定: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意义: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123546(2)结合图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中“奖励耕织”的内容及其影响。答案 内容: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受到奖励,免除赋税徭役。
影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23546(3)上述图片和问题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案 特点:以农求富,发展经济。
原因: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为富国强兵奠定基础。 探究与思考1.提示 (1)政治方面:①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②按军功受爵;③普及县制;④整肃吏治。
(2)经济方面:①统一度量衡;②废井田;③“舍地而税人”的赋税制;④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思想、风俗方面:①“燔诗书而明法令”;②改革风俗。2.提示 (1)成功的原因:①国情:秦国地理位置偏僻,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落后。为了向东拓展,统治者决心改变秦国卑弱的局面,求贤若渴。②秦孝公的态度:坚决支持商鞅变法。③内容:一是措施全面,二是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上进行了根本性变革。(2)发展之处:①分两次改革,逐步深入。②以“农战”和“法治”为核心,进行全面改革。③彻底变革旧制度,确立封建生产关系。声明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