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基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郑州市基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9 09:27:44

文档简介

基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下)》1—7课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者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新全球通史》里提到“□□的出现带来了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改变着人类的历史。与□□相关的最重要的改变应该是人口的膨胀……促使新石器时代的人们采取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模式。”□□里应填( )
A. 狩猎 B. 采集 C. 畜牧 D. 农业
2.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 “则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 岂是郑君之罪也!”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 )
A.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C.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D.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3. 15世纪以后,欧洲市场出现烟草、可可等新商品,原来少见的食糖和大米逐渐成为大宗输入商品,香料等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更是成倍上升。这些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庄园经济发展 B. 光荣革命的发生 C. 新航路的开辟 D. 封建城市的兴起
4. 据下表可知,这些古代非洲国家( )
国家 现象
阿克苏姆 阿杜利斯港是东非地区的国际贸易中心、内地货物的集散地
马里 国王曼萨·穆萨亲自带领庞大商队、携带大量黄金前往麦加
摩加迪沙 所产布匹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
A. 政治环境宽松 B. 对外贸易发达 C. 文化交流频繁 D. 封建制度先进
5. 公元6世纪至7世纪之交,中国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隋唐高度发达的文化对东亚产生了强烈影响。下列能够佐证材料说法的是(  )
A. 笈多帝国的兴起 B. 日本的“大化改新”
C. 德里苏丹国建立 D. 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6 下图说明全球物种交流具有( )
A. 双向性 B. 长期性 C. 单一性 D. 独立性
7. 在中世纪的西欧,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等形式获得一定自治权。这种自治权( )
A. 维护了封建庄园秩序 B. 阻碍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C. 摆脱了基督教会的束缚 D. 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8. 某学生在学习中,整理了世界古代文明部分信息(如下图)。图示文明呈现的特征是( )
A. 大河文明,相对独立 B. 相对独立,海洋文明
C. 海洋文明,交往密切 D. 交往密切,大河文明
9. 在中世纪西欧抄本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在页边处绘制装饰图画的传统。13世纪末,一些抄本页边绘有“骑士在蜗牛面前落荒而逃”的场景,有学者指出这些“蜗牛”代表新兴银行家群体。这反映出当时( )
A. 骑士阶层弃武从商 B. 绘画艺术风格迎来变革
C. 商人控制抄本创作 D. 封建等级秩序面临挑战
10. 古印度《摩奴法典》是根据吠陀经步典和古来习惯编成的法论文献,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其中段条文称,信众“如欲获得最好的幸福,即最后解脱,不要终生淹留在非僧侣种姓的教师那里,或不识吠陀的婆罗门那里”。该条文旨在( )
A. 巩固婆罗门教地位 B. 革新教育体制 C. 打破种姓制度隔阂 D. 宣扬法律权威
11. 1522年,葡萄牙向西班牙提出抗议,认为其船队进入香料群岛摩鹿加侵犯了葡萄牙领土,西班牙予以回绝,双方各执己见。1529年,两国依靠地图学和航海经验最终签订条约,划出了一条纵贯太平洋的分界线,纷争暂时得以平息。该条约的签订( )
A. 是欧洲均势外交的体现 B. 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开始
C. 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 D. 加深了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
12. 1289—1304年,在英国辛德雷克庄园中,农民之间的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只有31%的诉讼最终通过庄园法庭裁决。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据此可知,该庄园法庭( )
A. 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 B. 主要处理庄园主和农民的纠纷
C. 重视维护庄园秩序稳定 D. 依据大陆法裁决庄园经济诉讼
13. 下图是根据大流士一世时期的税单整理而成的波斯帝国各地缴税比例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波斯帝国( )
A. 统治中心已转移至印度 B. 基层社会治理臻于完善
C. 各个地区文明孤立发展 D. 财政收入依赖农业经济
14. 下列四幅图片呈现了古代不同地区文字。据此可知,其中产生于两河流域的是( )
A. 楔形文字 B. 象形文字 C. 甲骨文 D. 玛雅文字
15. 14世纪,英国学者约翰·威克里夫将拉丁语《圣经》翻译成英文。对此,一位英格兰修道院院长谴责道:“他把《圣经》变成了普通的物品。相比以前只对博学的神职人员开放,现在它对平信徒和妇女开放教士的神职变成了平信徒的游戏。”这表明,威克里夫的行为( )
A. 促进理性主义精神传播 B. 旨在推动文化教育普及
C. 打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D. 冲击了教会的统治权威
16. 中古时期西欧庄园里的劳动者以农奴为主,他们一般以每周在领主的自营地上劳动三天的“义务”来换取耕种自己“份地”的“权利”:此外,他们每年还须向领主缴纳一些实物和货币税。这说明中古西欧庄园( )
A. 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B. 催生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C. 具有一定基层自治色彩 D. 存在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开始于10世纪后期。其实9世纪时,意大利的一些和东方贸易有关的城市已然兴起。11世纪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西欧各地不断有新的城市出现。许多城市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者脱离农村与商人集居而成的。还有一些城市是由封建主、教会、国王主导建立的,他们希望得到货币,而获得货币的手段之一是向城市索取。
——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长安是隋唐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唐代后期,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沿海地区的广州、明州、泉州迅速崛起,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尤其是扬州和益州,富甲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其经济地位实际上已经超过长安和洛阳。宋代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市民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他们要求用文艺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话本和戏曲就成了反映市民生活的新样式。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城市职能和城市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时期城市发展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中国、古印度)及玛雅人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洪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板文书上,人们发现了故事的最早版本,后通过史诗《吉尔伽美什》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情说。中国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神话传说,但显然与上述神话差异较大。
——摘编自《世界文明探源》
材料二 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变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明,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加大,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文明交流方式,以及谈谈你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二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欧早期殖民侵略的突出特点。
(2)材料一中,马克思揭露了殖民主义的哪些罪恶?谈谈你对“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的理解。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欧洲殖民侵略“双重的使命”的认识。
20. 文明的联系与交流
材料 古代西亚文明不仅开放、包容,与亚洲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由于其所处的东西方交通枢纽位置,使之成为亚洲其他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中介。除了印度数字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国的炼丹术也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促进了欧洲近代化学的产生与发展。同样,希腊文化也经由西亚地区传播至东亚地区。
——摘编自王健、罗爱玲《西亚文明与亚洲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
根据材料并运用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文明的联系与交流”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基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下)》1—7课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者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新全球通史》里提到“□□的出现带来了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改变着人类的历史。与□□相关的最重要的改变应该是人口的膨胀……促使新石器时代的人们采取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模式。”□□里应填( )
A 狩猎 B. 采集 C. 畜牧 D. 农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出现使生产力提高,有利于人口增长,D项正确;旧石器时期主要靠狩猎和采集为生,排除A、B项;畜牧也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2.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 “则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 岂是郑君之罪也!”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 )
A.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C.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D.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可知,西方航海业和中国航海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郑和航海的目的不是为了拓展市场而是宣扬国威,必然难以持久,而西方的航海家们则以经济目的为主,有更为持久的动力,C项正确;中国人并不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郑和就是一个例子,排除A项;中国政府之所以不能持久的支持远洋航线,是因为在中国政府眼里这样是不值得的,根源还在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上,排除B项;就郑和与西方航海的技术上比较,西方并没有在技术和装备上的优势,排除D项,故选C项。
3. 15世纪以后,欧洲市场出现烟草、可可等新商品,原来少见的食糖和大米逐渐成为大宗输入商品,香料等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更是成倍上升。这些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庄园经济发展 B. 光荣革命的发生 C. 新航路的开辟 D. 封建城市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后的欧洲。依据材料概括可知:15世纪以后,欧洲市场出现烟草、可可等新商品,原来少见的食糖和大米逐渐成为大宗输入商品,香料等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更是成倍上升,主要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物品得到交换,丰富了欧洲的商品种类,C项正确;庄园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模式,此时以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且材料所列商品很多事外来产品,排除A项;光荣革命发生与17世纪,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商品种类的增多,与封建城市的兴起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 据下表可知,这些古代非洲国家( )
国家 现象
阿克苏姆 阿杜利斯港是东非地区的国际贸易中心、内地货物的集散地
马里 国王曼萨·穆萨亲自带领庞大商队、携带大量黄金前往麦加
摩加迪沙 所产布匹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
A. 政治环境宽松 B. 对外贸易发达 C. 文化交流频繁 D. 封建制度先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依据材料概括可知:阿克苏姆、马里、摩加迪沙的经济繁荣,贸易发达,甚至有些国王亲自参与对外贸易,可得出对外贸易发达,B项正确;材料只有马里涉及到了国王的做法,不能得出政治环境宽松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了非洲国家的对外贸易往来,没有涉及文化交流,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治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能得出封建制度先进,排除D项。故选B项。
5. 公元6世纪至7世纪之交,中国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隋唐高度发达的文化对东亚产生了强烈影响。下列能够佐证材料说法的是(  )
A. 笈多帝国的兴起 B. 日本的“大化改新”
C. 德里苏丹国建立 D. 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时期,日本向中国学习进行了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体现了隋唐的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B项正确;笈多帝国的兴起是在隋唐之前,排除A项;德里苏丹国的建立是在隋唐时期结束了以后,排除C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不是受隋唐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6 下图说明全球物种交流具有( )
A. 双向性 B. 长期性 C. 单一性 D. 独立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世纪)。根据材料,欧洲的马、牛、羊等向东传播,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向欧洲传播,物种交流具有双向性,A项正确;材料中的物种传播无法体现长期性的传播特点,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物种传播的双向性,而非单一性,排除C项;新航路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全球的物种交流具有全球性,而非独立性,排除D项。故选A项。
7. 在中世纪的西欧,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等形式获得一定自治权。这种自治权( )
A. 维护了封建庄园的秩序 B. 阻碍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C. 摆脱了基督教会束缚 D. 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中世纪的西欧,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等形式获得一定自治权,获得自治的城市能够自主的经营工商业,有益于城市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中世纪修的城市与封建庄园的秩序无关,排除A项;城市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排除B项;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发展,没有摆脱基督教会的束缚,排除C项。故选D项。
8. 某学生在学习中,整理了世界古代文明的部分信息(如下图)。图示文明呈现的特征是( )
A. 大河文明,相对独立 B. 相对独立,海洋文明
C. 海洋文明,交往密切 D. 交往密切,大河文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古代各个文明分布在大河流域,如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故图示文明呈现的特征之一是:大河文明,根据所学可知,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A项正确;“海洋文明”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B项;“海洋文明”与图示信息不符,“交往密切”史实表述错误,排除C项;“交往密切”史实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9. 在中世纪西欧抄本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在页边处绘制装饰图画的传统。13世纪末,一些抄本页边绘有“骑士在蜗牛面前落荒而逃”的场景,有学者指出这些“蜗牛”代表新兴银行家群体。这反映出当时( )
A 骑士阶层弃武从商 B. 绘画艺术风格迎来变革
C. 商人控制抄本创作 D. 封建等级秩序面临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抄本页边绘有‘骑士在蜗牛面前落荒而逃’的场景,有学者指出这些‘蜗牛’代表新兴银行家群体”可知,这些绘制在抄本页边的装饰画反映了传统的骑士阶级在新兴银行家群体面前的不堪一击,说明社会阶层结构在发生变化,骑士所代表的原有的封建等级秩序面临挑战,D项正确;骑士阶级在银行家面前落荒而逃并不代表骑士阶层弃武从商,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并不是绘画艺术风格的变革,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不足以体现出商人控制了抄本的创作,这一说明明显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古印度《摩奴法典》是根据吠陀经步典和古来习惯编成的法论文献,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其中段条文称,信众“如欲获得最好的幸福,即最后解脱,不要终生淹留在非僧侣种姓的教师那里,或不识吠陀的婆罗门那里”。该条文旨在( )
A. 巩固婆罗门教地位 B. 革新教育体制 C. 打破种姓制度隔阂 D. 宣扬法律权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印度。根据材料“古印度《摩奴法典》是根据吠陀经步典和古来习惯编成的法论文献”“如欲获得最好的幸福,即最后解脱,不要终生淹留在非僧侣种姓的教师那里,或不识吠陀的婆罗门那里”可知,《摩奴法典》是古印度国家有关宗教、道德、哲学和法律汇编,该条文要求信徒遵奉婆罗门和高种姓群体,有利于巩固婆罗门教地位,A项正确;该条文旨在巩固婆罗门教地位,并没有革新教育体制,排除B项;该条文维护了种姓制度,并没有打破种姓制度隔阂,排除C项;该条文旨在巩固婆罗门教地位,“宣扬法律权威”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1. 1522年,葡萄牙向西班牙提出抗议,认为其船队进入香料群岛摩鹿加侵犯了葡萄牙领土,西班牙予以回绝,双方各执己见。1529年,两国依靠地图学和航海经验最终签订条约,划出了一条纵贯太平洋的分界线,纷争暂时得以平息。该条约的签订( )
A. 是欧洲均势外交的体现 B. 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开始
C. 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 D. 加深了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20年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根据题干时间“1522年”及结合所学,此时正处于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材料指出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依靠地图学和航海经验于1529年通过签订条约,明确划出了一条纵贯太平洋的分界线,纷争才暂时得以平息”,表明该条约的签订加深了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斗争,不体现欧洲均势外交,排除A项;1493年教皇子午线的出台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排除B项;根据所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 1289—1304年,在英国辛德雷克庄园中,农民之间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只有31%的诉讼最终通过庄园法庭裁决。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据此可知,该庄园法庭( )
A. 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 B. 主要处理庄园主和农民的纠纷
C. 重视维护庄园秩序稳定 D. 依据大陆法裁决庄园经济诉讼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西欧。材料表明农民之间的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并且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可知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的诉讼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这有利于维护庄园秩序稳定,C项正确;根据所学庄园法庭以维护庄园主的利益为宗旨,不是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农民之间的诉讼,所以得不出庄园法庭主要处理庄园主和农民的纠纷,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庄园法庭的裁决依据,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下图是根据大流士一世时期的税单整理而成的波斯帝国各地缴税比例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波斯帝国( )
A. 统治中心已转移至印度 B. 基层社会治理臻于完善
C. 各个地区文明孤立发展 D. 财政收入依赖农业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波斯。根据材料可知“印度”、“两河流域”、“埃及”三个区域的缴税比例加起来超过一半,结合所学可知这三个区域农业经济发达,可见波斯帝国在大流士一世时期财政收入依赖农业经济,D项正确;统治中心转移到印度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基层社会治理的完善,排除B项;波斯帝国建立有利于文明之间的交流,孤立发展描述有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4. 下列四幅图片呈现了古代不同地区的文字。据此可知,其中产生于两河流域的是( )
A. 楔形文字 B. 象形文字 C. 甲骨文 D. 玛雅文字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两河流域)。据本题图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结论:楔形文字产生于两河流域,A项正确;象形文字产生于埃及,排除B项;甲骨文产生于中国,排除C项;玛雅文字产生于美洲,排除D项。故选A项。
15. 14世纪,英国学者约翰·威克里夫将拉丁语《圣经》翻译成英文。对此,一位英格兰修道院院长谴责道:“他把《圣经》变成了普通的物品。相比以前只对博学的神职人员开放,现在它对平信徒和妇女开放教士的神职变成了平信徒的游戏。”这表明,威克里夫的行为( )
A. 促进理性主义精神传播 B. 旨在推动文化教育普及
C. 打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D. 冲击了教会的统治权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英国)。根据材料“将拉丁语《圣经》翻译成英文……相比以前只对博学的神职人员开放,现在它对平信徒和妇女开放教士的神职变成了平信徒的游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人将《圣经》翻译成英文,普通人也有可能读《圣经》,而不用经过教会的神职人员,这有利于摆脱教会的精神控制,冲击了教会的统治权威,D项正确;材料与宗教有关,与理性精神无关,排除A项;其行为对文化普及作用不大,目的是为了减少教会的控制,排除B项;其行为仍是在传播宗教,不会打破宗教神学的束缚 ,排除C项。故选D项。
16. 中古时期西欧庄园里的劳动者以农奴为主,他们一般以每周在领主的自营地上劳动三天的“义务”来换取耕种自己“份地”的“权利”:此外,他们每年还须向领主缴纳一些实物和货币税。这说明中古西欧庄园( )
A. 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B. 催生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C. 具有一定基层自治色彩 D. 存在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西欧)。根据材料“他们一般以每周在领主的自营地上劳动三天的‘义务’来换取耕种自己‘份地’的‘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古西欧的农奴是封建领主的从属,要为领主“义务”劳动来换取自己的相应“权利”,人身不自由,依附于其领主,存在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身依附关系,未体现庄园自给自足,无法说明其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排除A项;早期资本主义萌芽诞生于中世纪的西欧城市,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庄园的自治情况,而是集中在农奴与领主之间的经济关系上,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开始于10世纪后期。其实9世纪时,意大利的一些和东方贸易有关的城市已然兴起。11世纪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西欧各地不断有新的城市出现。许多城市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者脱离农村与商人集居而成的。还有一些城市是由封建主、教会、国王主导建立的,他们希望得到货币,而获得货币的手段之一是向城市索取。
——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长安是隋唐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唐代后期,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沿海地区的广州、明州、泉州迅速崛起,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尤其是扬州和益州,富甲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其经济地位实际上已经超过长安和洛阳。宋代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市民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他们要求用文艺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话本和戏曲就成了反映市民生活的新样式。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城市职能和城市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时期城市发展的影响。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交通便利、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发展、人口聚集、不断出现新的城市。
(2)城市职能:唐朝都城长安的职能更为偏向政治职能,而北宋都城汴京更偏向于经济职能。
分布特点:由政治军事性城市转向综合性城市;由北方地区往南方地区发展;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增加。
影响: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南方城市);推动了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促进了市民阶级人口的增加和市民地位的提升;有利于话本和戏曲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一“11世纪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他们希望得到货币,而获得货币的手段之一是向城市索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有,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根据材料一“其实9世纪时,意大利的一些和东方贸易有关的城市已然兴起。”“许多城市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可知交通便利、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根据材料一“西欧各地不断有新的城市出现。”“手工业者脱离农村与商人集居而成的。还有一些城市是由封建主、教会、国王主导建立的。”可知手工业发展、人口聚集、不断出现新的城市。
【小问2详解】
城市职能: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二“长安是隋唐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沿海地区的广州、明州、泉州迅速崛起,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可知唐宋时期城市职能是,唐朝都城长安的职能更为偏向政治职能,而北宋都城汴京更偏向于经济职能。
分布特点: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二“长安是隋唐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沿海地区的广州、明州、泉州迅速崛起,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其经济地位实际上已经超过长安和洛阳。宋代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市民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可知唐宋时期城市分布的特点是:由政治军事性城市转向综合性城市;由北方地区往南方地区发展;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增加。
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二“长安是隋唐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沿海地区的广州、明州、泉州迅速崛起,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其经济地位实际上已经超过长安和洛阳。宋代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城市发展的影响有,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南方城市);推动了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根据材料二“市民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他们要求用文艺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话本和戏曲就成了反映市民生活的新样式。”可知促进了市民阶级人口的增加和市民地位的提升;有利于话本和戏曲的发展。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中国、古印度)及玛雅人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洪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板文书上,人们发现了故事的最早版本,后通过史诗《吉尔伽美什》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情说。中国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神话传说,但显然与上述神话差异较大。
——摘编自《世界文明探源》
材料二 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变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明,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加大,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以及谈谈你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答案】(1)世界各文明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多元性。
(2)方式:暴力冲突、和平交往。认识:古代文明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多元文明共存文明之间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使文明得以延续我们应尊重不同文明的发展,加深对不同文明的认同感,培养开放意识,世界意识。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在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中国、古印度)及玛雅人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洪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概括得出世界各文明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多元性。
【小问2详解】
方式: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并结合所学可知,文明交流主要方式有和平交往、暴力冲突等方式。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古代文明产生的原因、特点、意义等角度进行分析,即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区域文明是多元面貌;多元文明共存,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丰富了世界文化等等。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二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欧早期殖民侵略的突出特点。
(2)材料一中,马克思揭露了殖民主义的哪些罪恶?谈谈你对“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的理解。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欧洲殖民侵略“双重的使命”的认识。
【答案】(1)采用极其原始野蛮的手段,进行赤裸裸的劫掠。
(2)屠杀印第安人,对美洲和东印度进行征服和掠夺,贩卖黑人奴隶。
欧洲国家将掠夺来的财富转化为资本,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及统治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苦难和贫困。但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客观上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破坏了殖民地原有的经济体制,引起了经济的深刻变化,起了建设性的作用。马克思就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所具有的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的使命”的论述是客观的和辩证的。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
根据材料一“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可知,西欧早期殖民的特点是:采用极其原始野蛮的手段,进行劫掠。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
第一小问殖民主义的罪恶,根据材料“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可得,殖民者对于印第安人的屠杀;根据材料一“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可知,殖民者对于美洲和东印度进行征服和掠夺;根据材料一“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可知,殖民者进行进行黑奴贸易;综上可知,殖民主义的罪恶。
第二小问,对于“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殖民掠夺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必要手段,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
根据材料二“一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可知,殖民掠夺具有两面性;再结合“殖民扩张”相关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一方面破坏殖民地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苦难和贫困,而另一方面,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引起了殖民地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起了建设性的作用。综上可知,马克思对于殖民扩张的看法是客观的与辩证的。
20. 文明的联系与交流
材料 古代西亚文明不仅开放、包容,与亚洲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由于其所处的东西方交通枢纽位置,使之成为亚洲其他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中介。除了印度数字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国的炼丹术也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促进了欧洲近代化学的产生与发展。同样,希腊文化也经由西亚地区传播至东亚地区。
——摘编自王健、罗爱玲《西亚文明与亚洲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
根据材料并运用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文明的联系与交流”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答案】论题示例
示例1论题:西亚文明是亚洲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桥梁
阐释:西亚的农耕技术传到中亚、欧洲和水利、冶铁技术也扩展到埃及和希腊、腓尼基字母是字母文字的起源,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都深受其影响。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通过此地到达地中海东岸,连接亚欧的商路—丝绸之路也从这里经过,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中国、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印度数字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以及中国的炼丹术都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欧洲近代化学从中得到莫大启发,希腊文化也经由西亚地区传播至东亚地区。
总之,西亚文明成为亚洲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示例2论题:古代文明间交流互鉴、融合发展
示例3论题:不同文明的交流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内涵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西亚。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自拟论题,据材料"不仅开放、包容,与亚洲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由于其所处的东西方交通枢纽位置,使之成为亚洲其他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中介”可以拟定论题为“西亚文明是亚洲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桥梁”,然后结合西亚文明传播、阿拉伯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媒个等文明交流的知识进行阐释,如西亚的农耕技术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冶铁技术也扩展到埃及和希腊。腓尼基字母是字母文字的起源,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都深受其影响。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通过此地到达地中海东岸,连接亚欧的商路—丝绸之路也从这里经过,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中国、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印度数字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以及中国的炼丹术都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欧洲近代化学从中得到莫大启发,希腊文化也经由西亚地区传播至东亚地区。 总之,西亚文明成为亚洲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也可概括出论题:古代文明间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示。论题:不同文明的交流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内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