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四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周王朝有意识地扩展姬姓与异性诸侯之间的联姻,异性诸侯则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其在周王朝的权势地位,于是更多的异性诸侯被纳入“封建亲戚”的行列,作为周王朝的“藩屏”。由此可知( )
A. 血缘联系有利于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B. 联姻实现了贵族集团的政治垄断
C. 分封制实施进一步加强周天子的权势
D. 异性诸侯逐渐演变成为分封主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周王朝与异性诸侯之间的联姻有利于加强统治集团内部的血缘联系,进而巩固周王朝的统治,A项正确;并不是所以异性诸侯都会跟周王朝联姻,“实现了……政治垄断”说法绝对,排除B项;分封制是周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并未加强周天子的权势,排除C项。故选A项。
2. 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大都采用论功行赏、因能授官的办法委任职官,添设爵位,招徕四方贤能。同时,设立作为“百官之长”的“相”和“将军”之类的武官,逐渐实现文武分职。这反映了当时( )
A. 君主集权渐成趋势 B. 贵族政治日益巩固
C. 官僚制度较为成熟 D. 宗法等级得到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各国国君实行因能授官和文武分职,适应了当时政治和军事分工的需要,也反映了当时君主集权渐成趋势,A项正确;材料中任官方式不利于贵族政治的巩固,排除B项;此时官僚制度还未成熟,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等级逐渐崩溃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
3. 孝文帝在位期间曾先后多次祭孔,祭孔的规格不断提高。公元492年,孝文帝诏令“改谥宜尼曰文圣尼父,告谥孔庙”,此举标志着孔庙祭祀被正式纳入北魏的国家祭祀体系。该举措旨在( )
A. 将祭祀制度规范化 B. 强化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C. 有效控制士人阶层 D. 扫除冯太后的政治余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庙祭祀被正式纳入北魏的国家祭祀体系。”目的是表明北魏政权继承刘汉政权后的合法正统性,完成北魏政权合法正统性的论证,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维护北魏政权的正统性,非将祭祀制度规范化、有效控制士人阶层及扫除冯太后的政治余威,排除ACD项。故选B项。
4. 下表为元和二年(807年)秋,唐朝藩镇剑南东川治理下的部分州府的税负情况(参考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据材料可知,该税法( )
州名 元和二年秋税数(贯) 元和年间当州户数(户) 平均税率(贯)
陵州 24606 1985 12.21
合州 3462 2892 1.57
绵州 38093 7148 6.2
A 减轻了纳税农民负担 B. 进一步简化了纳税程序
C. 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D. 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从该表数据看,剑南东川治下的各州府之间税负轻重不均,差别很大,会发生大量的纳税户逃亡现象,不利于统治,这反映两税法在制度设计上没有颁布同一的税额标准,存在明显缺陷,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纳税农民负担的加重,排除A项;材料与简化纳税程序无关,排除B项;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农民的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
5. 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有言:“盖宋之政治,士大夫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故惟宋无女主、外戚、宗室强藩之祸。宦寺虽为祸而亦不多。”据此可知,宋朝士大夫政治( )
A. 有抑制非理性政治因素的作用 B. 凸显了儒学的价值取向
C.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D. 是重文轻武政策的产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盖宋之政治,士大夫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故惟宋无女主、外戚、宗室强藩之祸。宦寺虽为祸而亦不多”可知,宋代由于士大夫政治的形成,女主、外戚、宗室、宦寺等非理性因素对政治的影响小了,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的政治制度,没有涉及儒学的价值取向,排除B项;材料除涉及中央集权外,还涉及君主专制等方面,C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C项;重文轻武是士大夫政治的表现,并非重文轻武政策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A项。
6. 下图是康熙命人在宋代《耕织图》的基础上绘成的《御制耕织图》。图以江南农村生产为题材,系统地描绘了粮食生产从浸种到入仓、蚕桑生产从浴蚕到剪帛的具体操作过程,册页前有康熙亲题序一篇。《御制耕织图》的创作反映了( )
A. 文化专制渗透到艺术领域 B. 统治者对农本思想传承
C. 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 古代现实主义绘画受推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康熙命人在宋代《耕织图》的基础上绘成《御制耕织图》,“系统地描绘了粮食生产从浸种到入仓、蚕桑生产从浴蚕到剪帛的具体操作过程”,体现了统治者对农耕经济的重视,是对农本思想的传承,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农业的重视,没有涉及文化专制,排除A项;精耕细作的特点与统治者名人制作《耕织图》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对《耕织图》的重视,没有体现出现实主义绘画受到推崇,排除D项。故选B项。
7. 为保障国家安全,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1871年,江南制造总局征聘的洋员和添置的机器到达后,开始制造林明敦式来复枪;到1873年底,枪的产量达4200支左右,造价高于进口的同类枪支,质量也不如进口枪支。这说明( )
A. 江南制造总局贪腐严重 B. 军事工业的发展受技术水平制约
C. 民族企业缺乏科学管理 D. 列强借机推销机器占领中国市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引进了西方的生产技术,通过材料“造价高于进口的同类枪支,质量也不如进口枪支”可知,军事工业产品质量没有较强的竞争力,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技术水平制约的,排除B项;材料中不能体现江南制造总局贪腐严重,排除A项;材料涉及洋务企业并非民族企业,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列强占领中国市场问题,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市场已经被打开,排除D项。故选B项。
8. 1918年2月,钱玄同在《新青年》刊文指出:“可叹近来一班作‘某生’‘某翁’文体的小说家,当其撰译外国小说之时,每每说:西人无五伦,不如中国社会之文明;自由结婚男女恋爱之说流毒无穷;中国女人重贞节,其道德为万国之冠……若遇人不淑,而能逆来顺受,始终不渝。”据材料推知,新文化运动( )
A. 旨在政治革命与思想变革并举 B. 使东西方文化论争深入人心
C. 以解放思想推动深刻社会变革 D. 推崇儒家纲常伦理价值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8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封建思想仍然浓厚,说明思想解放任重道远,所以,据材料推知,新文化运动以解放思想推动深刻社会变革,C项正确;材料侧重于思想变革,未提及政治革命与思想变革并举 ,排除A项;关于“东西方文化论争”只是在知识分子中进行,没有深入民众,排除B项;材料批判儒家纲常伦理的价值观,排除D项。故选C项。
9.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毛泽东与中共中央领导人研判形势:世界大战大致十年到十五年打不起来,争取十五年不打仗是有可能的。为抓住这来之不易仍充满变数的和平机遇,中共中央( )
A. 大力开展“一化三改”的建设 B. 以“八字”方针指导国民经济发展
C. 建立门类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D. 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53年的中国。朝鲜战争后,国家领导人研判认为世界大战在短时间内不可能爆发,主张抓住和平的机遇,结合材料时间可知,朝鲜战争结束前后,我国大力开展“一化三改”的建设,A项正确;1961年提出“八字方针”,排除B项;我国的工业化基础薄弱,在1953年我国尚未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排除C项;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的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 下表所示为1980~1990年中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统计情况(单位:%)。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时间 国有经济投资 集体经济投资 个体经济投资
1980~1985年 66.6 12.7 20.7
1986~1990年 63.3 14.0 22.7
A. 所有制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B.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完成
C. 国有经济发展出现了衰退 D. 改革开放释放了经济活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80~1990年的中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占比有所下降,而集体经济投资和个体经济投资占比呈上升趋势,这表明改革开放释放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活力,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D项正确;仅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并不能体现我国所有制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排除A项;我国在1992年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项;国有经济投资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下降并不能说明国有经济发展出现了衰退,且C项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公元前5世纪,若有雅典公民被公民大会认为可能危害雅典,则会由公民大会投票,当票数达到规定数,此人将被流放出雅典十年。但在这十年中,若雅典需要,也可以随时由公民大会将此人召回。这反映雅典( )
A. 力图根除氏族贵族势力 B. 重视调节公民内部矛盾
C. 民主制度的随意性较强 D. 重视对城邦利益的维护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雅典公民流放与回归决于城邦利益,反映雅典重视对城邦利益的维护,体现了城邦利益至上的原则,D项正确;克里斯提尼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材料强调雅典重视对城邦利益的维护,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雅典民主制度有一系列程序和法律约束,不能体现民主制度的随意性较强,而且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在中世纪的西欧,行会规定夜间不能生产和交易,城市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基本限于白天,夜晚劳动只是偶尔为之的例外。新航路开辟以后,夜晚劳动逐渐成为西欧手工工场生产劳动的常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行会势力削弱 B. 市场需求的扩大
C. 生产方式的转变 D. 照明条件的改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新航路开辟之后的欧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后,市场需求扩大,因此手工工场生产的时间延长,夜晚劳动逐渐成为西欧手工工场生产劳动的常态,B项正确;行会势力的削弱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生产方式并未发生变化,依然是手工生产,排除C项;这一时期电灯尚未发明,因此照明条件并未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
13.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在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重在强调公民的天赋人权,成为摧毁封建专制的锐利思想武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主义更多是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要求国家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活动。自由主义思潮内涵的变化说明( )
A. 思想可以体现时代变迁 B.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C. 资产阶级自由的虚伪性 D. 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壮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自由主义思潮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内涵是不同的,结合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可知,这种思想层面的变化更多地是对当时政治经济的一种反映,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题意,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材料不能体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排除C项;D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材料通过不同时期自由主义思潮内涵的变化说明思想可以体现时代变迁,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9世纪40年代起,法国工业界的权威期刊《国家工业促进协会公报》开始热衷于介绍和讨论英国人研发的各种燃料和除烟器。卫生理事会也试图调和经济效益与城市卫生之间的矛盾,致力于向工业界推广减污技术。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
A. 政府大力整治工业污染 B. 环境问题引发关注
C. 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 D. 生态环境全面恶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40年代(法国)。根据材料“开始热衷于介绍和讨论英国人研发的各种燃料和除烟器……致力于向工业界推广减污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环境问题逐渐突出,引发关注,因此有相关人士推广减污技术,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污染的整治,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期刊和理事会关注环境污染问题,未体现整个社会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足,无法得出全面恶化这一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5. 1973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对外政策报告中,一方面指责西欧国家“奉行经济上的地区主义”,使美欧之间“存在着经济冲突的因素”;另一方面指出,欧共体的发展和扩大“使欧洲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这说明欧共体的成立( )
A. 致使国际政治格局变动 B. 改变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C. 促使美国调整对外政策 D. 促成欧美建立平等伙伴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方面指责西欧国家‘奉行经济上的地区主义’;另一方面指出,欧共体的发展和扩大‘使欧洲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可知,欧共体的成立,致使美国在对外政策报告中,一方面指责西欧,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欧洲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说明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促使美国调整对外政策,C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经济因素,没有涉及政治格局,排除A项;改变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说法过于绝对,欧共体的成立对美国霸权产生影响,但同样无法撼动美国世界霸主地位,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欧美经济方面的冲突,以及采取的相应政策调整,无法判定欧美是否建立平等伙伴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6. 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明马铃薯自动削皮机,薯片变成销售量最大的零食。从1960年开始,通过遍布世界的麦当劳连锁店,“薯片”已经与硅谷的“芯片”,及好莱坞的“大片”一起,成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该现象反映的实质影响是( )
A. 推动了农业发展,支撑人口增长 B. 改变人类的饮食结构,丰富饮食文化
C. 加速全球化进程 D. 扩大了美国的文化影响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60年代(美国)。根据材料“遍布世界的麦当劳连锁店,‘薯片’已经与硅谷的‘芯片’,及好莱坞的‘大片’一起,成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可知,“薯片”与“芯片”、“大片”一起成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体现的是美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美国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农业发展、人口增长、饮食结构变化、全球化等信息,排除A项、B项和C项。故选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元朝建国之初,因战火、自然灾害以及蒙古贵族扩充草场等因素产生的流民问题得到了元世祖的重视,元世祖决定“均赋役,招流移”,这表明了元世祖解决流民问题的意愿和决心。朝廷设立常平仓与义仓,由专人管理,用于丰年存粮和灾年赈粮。史载,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下令“发常平仓赈益都、济南、滨棣饥民”。元世祖还设立十路宣抚司,制定相应的户籍制度,并诏令“凡北方诸色人寓居者亦就籍之”。此外,政府还采用减免课税、食物赈济等方式引导流民返乡。对于无家可归和无法遣送回乡的人员,元世祖要求各地将他们招募聚集在一起,安排他们在政府指定的土地上耕种。同时,元政府多次将荒田分给逃户流民,使其有田耕作,并“明设赏罚,勒各处管民官司招收”。流民问题在元世祖当政中期得到有效缓解,国家“户口增、田野辟”。
——摘编自闫博《元朝建国之初治理流民问题探析——以忽必烈时期为例》
(1)根据材料,概括元世祖解决流民问题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世祖解决流民问题措施的作用。
【答案】(1)主要措施:建立完善的仓储制度以保障流民的粮食供应;设立宣抚司,制定户籍制度,加强对人口的管理;以赈粮、免税等方式召集流民返乡复业;招收流民开辟荒田,安置无家可归和无法返乡的流民。(任答三点即可)
(2)作用:安定民心,有助于农业的恢复与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解析】
【详解】(1)本题是措施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元世祖时期。据材料“朝廷设立常平仓与义仓,由专人管理,用于丰年存粮和灾年赈粮。”可得出建立完善的仓储制度以保障流民的粮食供应;据材料“元世祖还设立十路宣抚司,制定相应的户籍制度”可得出设立宣抚司,制定户籍制度,加强对人口的管理;据材料“政府还采用减免课税、食物赈济等方式引导流民返乡。”可得以赈粮、免税等方式召集流民返乡复业;据材料“安排他们在政府指定的土地上耕种。同时,……使其有田耕作”可得出招收流民开辟荒田,安置无家可归和无法返乡的流民。
(2)本题是作用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元世祖时期。根据上题分析的措施,根据材料“元朝建国之初,因战火、自然灾害以及蒙古贵族扩充草场等因素产生的流民问题”及所学有关元朝建立初期的时代特征知识,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分析作用即可。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年12月23日至31日,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所作的决定要点如下:……发展教育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大量举办业余补习教育,开展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对原有老解放区的教育,以巩固与提高为主,关键是解决师资和教材问题,改进师范教育,加强教师轮训和在职学习,培养称职的教师。对新解放区的教育,坚持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使他们逐步建立革命的人生观,逐步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加强革命的政治学习。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在于反对书本与实际分离的教条主义,坚持理论与实际一致.必须改进考试制度、学校的管理,必须贯彻与实行民主集中制。应设法改善教育工作者的物质和政治待遇。
——整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决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教育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答案】(1)内容:举办补习教育,开展扫盲运动;加强师资培训;改进师范教育;加强对知识分子的革命理想教育;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改进学校管理;逐步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物质和政治待遇。
(2)背景:新中国建立,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国家建设需要大量人才;人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意义:有利于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人才;有利于激发工农大众学习文化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
【解析】
【小问1详解】
主要内容:根据材料“大量举办业余补习教育,开展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可知,举办补习教育,开展扫盲运动;根据材料“关键是解决师资和教材问题,改进师范教育”可知,加强师资培训;改进师范教育;根据材料“使他们逐步建立革命的人生观”可知,建国初期教育改革加强对知识分子的革命理想教育;根据材料“逐步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可知,建国初期教育改革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材料“坚持理论与实际一致.必须改进考试制度、学校的管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教育改革改革考试制度;改进学校管理;逐步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物质和政治待遇。
【小问2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开展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国家建设需要大量人才;
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有利于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人才;有利于激发工农大众学习文化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在不断加大对南联盟军事打击力度的同时,还采取多种措施打压传媒设施,限制舆论报道,力图实现新闻封锁。同时,还将运输机专门设计和改装成“空中广播站”,抢占南联盟电台频道,干扰南联盟电台的广播。战争期间,北约通过欧洲卫星通信组织,停止为转播塞尔维亚节目的电台和电视台提供卫星服务,封锁信息。北约下达空袭命令后,西方主要报纸每天至少用两三个整版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首次发生在旧大陆的这场北约参与的战争。各报报道的重点并不是每天的战况而是从各个角度阐述这场战争的必要性。而南联盟则控诉北约轰炸给南造成灾难,鼓舞人民抗敌的士气,坚定胜利的信心,分化和瓦解敌人。尽管双方都在有效地管制着传统媒介,但谁都无法控制互联网这个新领域。北约利用技术优势,通过在国际互联网上开设主页和常设链接等方式,对南联盟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在线宣传,大量发布反南联盟政府的材料。面对这种局面,南联盟开设一个新的网址,并立即成为提供科索沃战争信息最权威、最全面,也是最及时的因特网网址。
——节编自应吉庆《现代战争中的舆论宣传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索沃战争中双方实施舆论战的主要意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索沃战争中舆论战的主要方式。
【答案】(1)意图:对国内,争取人民支持,激发民心,鼓舞士气,弱化其凝聚力,分化和瓦解敌人;对国际社会和中立国家,强调战争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争取获得理解和支持,减少战争阻力。
(2)方式:打压传媒设施,限制舆论报道;管制和利用传统媒介;利用国际互联网展开舆论争夺。
【解析】
【详解】(1)意图:依据材料“而南联盟则控诉北约轰炸给南造成灾难,鼓舞人民抗敌的士气,坚定胜利的信心,分化和瓦解敌人”,得出对国内,争取人民支持,激发民心,鼓舞士气,弱化其凝聚力,分化和瓦解敌人;依据材料“各报报道的重点并不是每天的战况而是从各个角度阐述这场战争的必要性”,得出对国际社会和中立国家,强调战争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争取获得理解和支持,减少战争阻力。
(2)方式:依据材料“北约在不断加大对南联盟军事打击力度的同时,还采取多种措施打压传媒设施,限制舆论报道,力图实现新闻封锁”,得出打压传媒设施,限制舆论报道;依据材料“北约通过欧洲卫星通信组织,停止为转播塞尔维亚节目的电台和电视台提供卫星服务,封锁信息”,得出管制和利用传统媒介;依据材料“面对这种局面,南联盟开设一个新的网址,并立即成为提供科索沃战争信息最权威、最全面,也是最及时的因特网网址”,得出利用国际互联网展开舆论争夺。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博物馆是社会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产物,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世界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概述)
(1)14~16世纪,现代博物馆产生的各种条件渐趋成熟。 (2)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3)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4)欧洲博物馆的发展迅速扩散到了北美洲,到19世纪美国博物馆进入发展时期,呈后来居上之势。 (5)欧洲近代博物馆传播到日本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70年代,由中央扩及地方,仅明治年间(1867~1911)就建立了85个博物馆。 (6)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一批由殖民者建立的博物馆。 (7)虽然19世纪的近代博物馆已经具有了收藏、科研和教育三职能的博物馆形态,但是教育职能的真正崛起和博物馆大众化方向的奠定,还是在20世纪特有的历史条件中形成的。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博物馆发展到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一些崭新的博物馆文化现象和博物馆社会现象,博物馆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新时期。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就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展开论述。(要求:自拟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14-16世纪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内,现代博物馆的发展渐趋成熟。
论述: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为现代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前提。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社会上掀起了学习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热潮;在这个热潮中,收藏珍品的文化现象进一步发展起来。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18世纪,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建立。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一批由殖民者建立的博物馆。二战后,出现了一些崭新的博物馆文化现象和博物馆社会现象,博物馆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新时期。
综上所述,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内,现代博物馆的发展渐趋成熟。博物馆正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14——20世纪(世界)。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首先,围绕“世界博物馆的发展”选择角度对,提炼出论题,根据材料“博物馆是社会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产物,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14——16世纪,现代博物馆产生的各种条件渐趋成熟。”可提炼论题为:14——16世纪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内,现代博物馆的发展渐趋成熟。
其次,围绕提炼的论题“14——16世纪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内,现代博物馆的发展渐趋成熟”,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展开论述,如: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为现代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前提。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社会上掀起了学习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热潮;在这个热潮中,收藏珍品的文化现象进一步发展起来。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18世纪,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建立。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一批由殖民者建立的博物馆。二战后,出现了一些崭新的博物馆文化现象和博物馆社会现象,博物馆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新时期。
最后,对论题进行总结升华,再次说明论题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内,现代博物馆的发展渐趋成熟。博物馆正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会宁四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周王朝有意识地扩展姬姓与异性诸侯之间的联姻,异性诸侯则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其在周王朝的权势地位,于是更多的异性诸侯被纳入“封建亲戚”的行列,作为周王朝的“藩屏”。由此可知( )
A. 血缘联系有利于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B. 联姻实现了贵族集团的政治垄断
C. 分封制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周天子的权势
D. 异性诸侯逐渐演变成为分封主体
2. 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大都采用论功行赏、因能授官的办法委任职官,添设爵位,招徕四方贤能。同时,设立作为“百官之长”的“相”和“将军”之类的武官,逐渐实现文武分职。这反映了当时( )
A 君主集权渐成趋势 B. 贵族政治日益巩固
C. 官僚制度较为成熟 D. 宗法等级得到强化
3. 孝文帝在位期间曾先后多次祭孔,祭孔的规格不断提高。公元492年,孝文帝诏令“改谥宜尼曰文圣尼父,告谥孔庙”,此举标志着孔庙祭祀被正式纳入北魏的国家祭祀体系。该举措旨在( )
A. 将祭祀制度规范化 B. 强化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C. 有效控制士人阶层 D. 扫除冯太后的政治余威
4. 下表为元和二年(807年)秋,唐朝藩镇剑南东川治理下的部分州府的税负情况(参考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据材料可知,该税法( )
州名 元和二年秋税数(贯) 元和年间当州户数(户) 平均税率(贯)
陵州 24606 1985 12.21
合州 3462 2892 1.57
绵州 38093 7148 6.2
A 减轻了纳税农民负担 B. 进一步简化了纳税程序
C. 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D. 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
5. 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有言:“盖宋之政治,士大夫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故惟宋无女主、外戚、宗室强藩之祸。宦寺虽为祸而亦不多。”据此可知,宋朝士大夫政治( )
A. 有抑制非理性政治因素的作用 B. 凸显了儒学的价值取向
C.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D. 是重文轻武政策的产物
6. 下图是康熙命人在宋代《耕织图》的基础上绘成的《御制耕织图》。图以江南农村生产为题材,系统地描绘了粮食生产从浸种到入仓、蚕桑生产从浴蚕到剪帛的具体操作过程,册页前有康熙亲题序一篇。《御制耕织图》的创作反映了( )
A. 文化专制渗透到艺术领域 B. 统治者对农本思想的传承
C. 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特点 D. 古代现实主义绘画受推崇
7. 为保障国家安全,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1871年,江南制造总局征聘的洋员和添置的机器到达后,开始制造林明敦式来复枪;到1873年底,枪的产量达4200支左右,造价高于进口的同类枪支,质量也不如进口枪支。这说明( )
A. 江南制造总局贪腐严重 B. 军事工业的发展受技术水平制约
C. 民族企业缺乏科学管理 D. 列强借机推销机器占领中国市场
8. 1918年2月,钱玄同在《新青年》刊文指出:“可叹近来一班作‘某生’‘某翁’文体的小说家,当其撰译外国小说之时,每每说:西人无五伦,不如中国社会之文明;自由结婚男女恋爱之说流毒无穷;中国女人重贞节,其道德为万国之冠……若遇人不淑,而能逆来顺受,始终不渝。”据材料推知,新文化运动( )
A. 旨在政治革命与思想变革并举 B. 使东西方文化论争深入人心
C. 以解放思想推动深刻社会变革 D. 推崇儒家纲常伦理的价值观
9.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毛泽东与中共中央领导人研判形势:世界大战大致十年到十五年打不起来,争取十五年不打仗是有可能的。为抓住这来之不易仍充满变数的和平机遇,中共中央( )
A. 大力开展“一化三改”的建设 B. 以“八字”方针指导国民经济发展
C. 建立门类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D. 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10. 下表所示为1980~1990年中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统计情况(单位:%)。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时间 国有经济投资 集体经济投资 个体经济投资
1980~1985年 66.6 12.7 20.7
1986~1990年 63.3 14.0 22.7
A. 所有制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B.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完成
C. 国有经济发展出现了衰退 D. 改革开放释放了经济活力
11. 公元前5世纪,若有雅典公民被公民大会认为可能危害雅典,则会由公民大会投票,当票数达到规定数,此人将被流放出雅典十年。但在这十年中,若雅典需要,也可以随时由公民大会将此人召回。这反映雅典( )
A. 力图根除氏族贵族势力 B. 重视调节公民内部矛盾
C. 民主制度的随意性较强 D. 重视对城邦利益的维护
12. 在中世纪的西欧,行会规定夜间不能生产和交易,城市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基本限于白天,夜晚劳动只是偶尔为之的例外。新航路开辟以后,夜晚劳动逐渐成为西欧手工工场生产劳动的常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行会势力的削弱 B. 市场需求的扩大
C. 生产方式的转变 D. 照明条件的改善
13.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在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重在强调公民的天赋人权,成为摧毁封建专制的锐利思想武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主义更多是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要求国家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活动。自由主义思潮内涵的变化说明( )
A. 思想可以体现时代变迁 B.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C. 资产阶级自由的虚伪性 D. 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壮大
14. 19世纪40年代起,法国工业界的权威期刊《国家工业促进协会公报》开始热衷于介绍和讨论英国人研发的各种燃料和除烟器。卫生理事会也试图调和经济效益与城市卫生之间的矛盾,致力于向工业界推广减污技术。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
A. 政府大力整治工业污染 B. 环境问题引发关注
C. 保护环境成社会共识 D. 生态环境全面恶化
15. 1973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对外政策报告中,一方面指责西欧国家“奉行经济上的地区主义”,使美欧之间“存在着经济冲突的因素”;另一方面指出,欧共体的发展和扩大“使欧洲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这说明欧共体的成立( )
A. 致使国际政治格局变动 B. 改变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C. 促使美国调整对外政策 D. 促成欧美建立平等伙伴关系
16. 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明马铃薯自动削皮机,薯片变成销售量最大的零食。从1960年开始,通过遍布世界的麦当劳连锁店,“薯片”已经与硅谷的“芯片”,及好莱坞的“大片”一起,成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该现象反映的实质影响是( )
A. 推动了农业发展,支撑人口增长 B. 改变人类的饮食结构,丰富饮食文化
C. 加速全球化进程 D. 扩大了美国的文化影响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元朝建国之初,因战火、自然灾害以及蒙古贵族扩充草场等因素产生的流民问题得到了元世祖的重视,元世祖决定“均赋役,招流移”,这表明了元世祖解决流民问题的意愿和决心。朝廷设立常平仓与义仓,由专人管理,用于丰年存粮和灾年赈粮。史载,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下令“发常平仓赈益都、济南、滨棣饥民”。元世祖还设立十路宣抚司,制定相应的户籍制度,并诏令“凡北方诸色人寓居者亦就籍之”。此外,政府还采用减免课税、食物赈济等方式引导流民返乡。对于无家可归和无法遣送回乡的人员,元世祖要求各地将他们招募聚集在一起,安排他们在政府指定的土地上耕种。同时,元政府多次将荒田分给逃户流民,使其有田耕作,并“明设赏罚,勒各处管民官司招收”。流民问题在元世祖当政中期得到有效缓解,国家“户口增、田野辟”。
——摘编自闫博《元朝建国之初治理流民问题探析——以忽必烈时期为例》
(1)根据材料,概括元世祖解决流民问题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世祖解决流民问题措施的作用。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年12月23日至31日,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所作的决定要点如下:……发展教育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大量举办业余补习教育,开展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对原有老解放区的教育,以巩固与提高为主,关键是解决师资和教材问题,改进师范教育,加强教师轮训和在职学习,培养称职的教师。对新解放区的教育,坚持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使他们逐步建立革命的人生观,逐步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加强革命的政治学习。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在于反对书本与实际分离的教条主义,坚持理论与实际一致.必须改进考试制度、学校的管理,必须贯彻与实行民主集中制。应设法改善教育工作者的物质和政治待遇。
——整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决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教育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在不断加大对南联盟军事打击力度的同时,还采取多种措施打压传媒设施,限制舆论报道,力图实现新闻封锁。同时,还将运输机专门设计和改装成“空中广播站”,抢占南联盟电台频道,干扰南联盟电台的广播。战争期间,北约通过欧洲卫星通信组织,停止为转播塞尔维亚节目的电台和电视台提供卫星服务,封锁信息。北约下达空袭命令后,西方主要报纸每天至少用两三个整版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首次发生在旧大陆的这场北约参与的战争。各报报道的重点并不是每天的战况而是从各个角度阐述这场战争的必要性。而南联盟则控诉北约轰炸给南造成灾难,鼓舞人民抗敌的士气,坚定胜利的信心,分化和瓦解敌人。尽管双方都在有效地管制着传统媒介,但谁都无法控制互联网这个新领域。北约利用技术优势,通过在国际互联网上开设主页和常设链接等方式,对南联盟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在线宣传,大量发布反南联盟政府的材料。面对这种局面,南联盟开设一个新的网址,并立即成为提供科索沃战争信息最权威、最全面,也是最及时的因特网网址。
——节编自应吉庆《现代战争中的舆论宣传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索沃战争中双方实施舆论战的主要意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索沃战争中舆论战的主要方式。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博物馆是社会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产物,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世界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概述)
(1)14~16世纪,现代博物馆产生的各种条件渐趋成熟。 (2)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3)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4)欧洲博物馆的发展迅速扩散到了北美洲,到19世纪美国博物馆进入发展时期,呈后来居上之势。 (5)欧洲近代博物馆传播到日本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70年代,由中央扩及地方,仅明治年间(1867~1911)就建立了85个博物馆。 (6)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一批由殖民者建立的博物馆。 (7)虽然19世纪的近代博物馆已经具有了收藏、科研和教育三职能的博物馆形态,但是教育职能的真正崛起和博物馆大众化方向的奠定,还是在20世纪特有的历史条件中形成的。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博物馆发展到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一些崭新的博物馆文化现象和博物馆社会现象,博物馆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新时期。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就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展开论述。(要求:自拟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