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9 10:2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以文为例 读中学写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
【教学理念】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写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安排了游览路线和溪流两条线索,先写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外洞的风光,再写从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形及游览内洞的情境,最后写出洞的情形,带读者一起游览了双龙洞这一奇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为习作单元,要求学写一篇游记,而这篇课文,无疑是很好的范本。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对各处景物有详有略的安排,景物间过渡自然的处理等等,都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教学有这样的表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对于学生来说,多多少少都去过一些地方,这类文章有话可说。但如何把话说得有条理,把景点介绍的吸引人,是个难题。为了写好本单元习作,教学本课时,除了跟随作者感受双龙洞的壮观,我还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为写好游记做铺垫。
【教学目标】
1.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双龙洞的奇观,体会大自然的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学习按照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双龙洞的奇观,体会大自然的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按照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了解到这是一篇 游记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游览顺序
师:还能回忆起作者的游览路线吗?
生:作者从金华 罗店 入山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师:这条路线也是作者给我们介绍双龙洞的一条线索。
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深入各处景点,去感受它们的特点吧。
二、研读课文,了解景物特点
1.学习第2~3自然段,了解作者在路上的见闻。
师:我们的旅程开始啦!沿着山路,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圈一圈,再画一画你喜欢的句子,写写感受。
生:沿途中,我看到了满山的映山红、油桐,还有溪流。
生:我还看到了各种树,因为文中说山上有“或浓或淡的新绿”。
师:你读得真细致!
师:能把自己喜欢的句子也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生:我画的是“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个句子。这句话中出现了很多表示颜色的词,让我一下子想到了春天的山里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的景象。
生:我画的是“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这个句子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映山红和杜鹃进行比较,突出了映山红生命力顽强,长势旺盛。
生:我喜欢“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它告诉我们溪流的宽窄不一,流速的缓急也不同。
师:是啊,那溪流声犹如一首美妙的乐曲萦绕在耳边,忽高忽低,忽快忽慢,让人心情舒畅。“时而……时而……时而……时而……”写出了溪流的变化。你们能不能也试试用这种句式写一写某种事物的变化。
生:鸟儿的叫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近,时而远,声音婉转动听。
生:天上的云朵变化多端,时而像一匹奔腾的骏马,时而如一只温顺的绵羊,时而像一头威风的狮子,时而如一条跃起的鲤鱼。
生:你瞧那只猴子,时而跳到假山上,时而爬到树干上,时而给小猴捉虱子,时而向游人要吃的,真是活泼可爱。
师:沿途的风光真是明艳动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心中涌现的喜爱表达出来。
2.学习第4自然段,看看洞口和外洞的情境。
师:终于抵达洞口,作者看到了什么?读读第4自然段,找找答案。
生:作者看到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师:外洞呢?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它的特点,你觉得是什么?
生:宽敞。
师:作者是怎样表现外洞的宽敞的?
生:通过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外洞的大和开阔。
过渡:外洞都这么大了,内洞会是什么样子呢?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去看看了,可是想要进入内洞,好像并不容易,我们一起去瞧瞧。
3.学习第5自然段,感受孔隙的窄小。
提问:从外洞到内洞,需要经过哪里?
生:孔隙
师:齐读第5自然段,看看这处孔隙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非常的窄小
生:还很低
师:这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再读第5自然段,用“ ”画出来,然后同桌间交流。
生:作者用了设问句,告诉我们进入孔隙的小船只能“两个人并排仰卧”“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而且,船是没法划进去的,船两头系着绳子,进出都要靠内洞或外洞的工人拉。
生:我觉得作者对自己进洞时的感受描写,也说明了孔隙的窄小。“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介绍景物的特点时,除了看到的,还可以写感受到的,两者相结合,更能表达透彻。
4.学习第6、7自然段,探寻内洞的秘密。
师:到了内洞,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读一读第6、7自然段,一起去探究。
生:内洞很黑。
生:内洞有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很值得观赏。
师:没错,作者以假设的口吻告诉我们“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可见洞内这些石钟乳和石笋的奇特好看。
生:内洞还很大,比外洞都要大得多。
师:这就是内洞,如果用词语来概括它的特点,可以是黑、奇、大,处处透着魅力,吸引游客前来观赏。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作者在这里再次提到了“水”,如果有留意,你还应该发现,作者从头到尾都有写这条溪流,为什么这么安排呢?
生:我认为它也是文章的一条线索。
师:你说的很对,人往里走,水往外流,双线贯穿全文,这也是本文写法上的一个独特之处。
过渡:在这篇游记中,作者写法上的独到之处还有很多,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
三、梳理文章写法,学写游记
1.回顾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
师:回顾整篇文章,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如何介绍金华双龙洞的。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生:我知道了可以用过渡句串联文章内容。
生:对有特点的地方可以详细描写。
生:写作时不但要写自己看到的,还要把自己当时的感受写下来。
2.梳理归纳游记的写法。
(1)写游记时,一般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即以游踪为线索,按地点的变换来记叙。
(2)写作时应注意过渡自然,要巧妙地把上下两个自然段、上下两层意思衔接起来。
(3)抓住典型景物写出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4)用自己的切身感受来突出景物的特点。
(5)运用恰当的句式,如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等,增强语言的生动性与感染力。用上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进行具体形象的描述。
四、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熟悉文章的写法。
2.写话训练: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写句子。
3.回忆自己游览过的印象深刻的地方,试着按照游览顺序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