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4月历史测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刘邦立汉以后重建封建制度,陆续分封诸侯王和列侯,然而汉代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双轨体制”只施行于关东地区,在关西地区则采取全面郡县的一元统治体制。统治者旨在( )
A. 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B. 贯彻因俗而治政策
C. 构建中央优势的区域格局 D. 健全地方行政体系
2. 元朝商业经营形式众多:一种是政府直接经营,如部分金、银、铜、铁、盐等;一种是政府卖给商人经销,如茶、铝、锡和部分盐等;一种是商人经营、政府抽分,如酒、醋、农具、竹木及部分矿业等。据此可知( )
A. 民营商业运营环境恶化 B. 元朝政府较为重视商业
C. 国家统一推动商业发展 D. 重农抑商政策已被废除
3. 康熙帝在《御制三角形》中提出,“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康熙帝的说法立即被士人所理解,天文学家梅文鼎也积极响应,“《御制三角形》言西学贯源中法,大哉王言,著撰家皆所未及”。这说明( )
A. 康熙帝对西方科学甚为推崇 B. 清代上层人士中天朝上国观念尚未摒除
C. 西方科学的源头是中国科技 D. 西方科学已经被清代上层人士普遍接受
4. 下图是1958—2018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和GDP占同时期美国比重变化曲线图。这表明(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得到坚持 B. 产业结构受中美关系影响巨大
C. 中国经济体制处在持续改革中 D. 制造业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崛起
5. 1939年《大众日报》筹备期间,筹备组归纳出这份报纸的性质须遵循以下三条:
第一,这是个党的报纸,代表山东分局的机关报; 第二,这是一个统一战线的报纸,一切消息、言论等都要考虑到有利于统一战线; 第三,这是群众性的报纸,要广泛发动群众。
由此可见,该报刊( )
A. 体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 服务于斗争环境中传播知识的需求
C. 致力于开辟一个服务现实的思想阵地 D. 凸显了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精神
6. 地母节是雅典已婚妇女参加的主要节日,它的主要目的是祈求丰产。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关注该节日对妇女意识和观念层面的影响,强调妇女在地母节中获得了从前男性独享的政治权利。这表明( )
A. 历史事实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B. 研究视角拓展丰富了历史认识
C. 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客观历史事实 D. 时代主题的转换影响了历史解释
7. 虽然中世纪的基督教扩张或多或少掺杂着对土地与财富的争夺,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或多或少都建立在基督徒对传播基督教的狂热之上。15世纪末期,这种狂热又激励着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家们扬帆远航。这说明( )
A. 西方早期的殖民扩张带有宗教动因 B. 教会势力干扰了西、葡政治走向
C. 西、葡两国的势力在欧洲影响巨大 D.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以政治为主
8. 1826年,玻利瓦尔首次邀集墨西哥、秘鲁等在巴拿马召开大会,秘鲁与哥伦比亚订立《长期联盟、同盟和邦联条约》。不同于欧洲国家间缔结的同盟条约,该条约提出要维护“每一个美洲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该条约( )
A. 意捍卫拉美独立运动成果 B. 使拉美摆脱了西方殖民统治
C. 获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D. 标志美洲融入了国际法体系
9. 2003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指出,联合国及联合国安理会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上合组织被联合国大会赋予了作为观察员参与联合国大会的权利;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合国同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再次表明联合国与上合组织提升协调合作水平的必要性。这些互动表明,上合组织( )
A. 引领了全球治理机制的改革 B. 参与全球治理的正当性增强
C. 逐渐成为永久性政府间组织 D. 替代了联合国大会部分职能
10. 1910年,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官方名义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开幕,沪宁实业界人士成立了南洋劝业会研究会,并出版了《南洋劝业会研究会报告书》,以期“开风气而劝农工”,这些现象( )
A. 适应了实业救国要求 B. 说明清末新政成效突出
C. 推动近代民族工业起步 D. 促进了国货运动的兴起
11. 1985年11月下旬,第四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在北京开幕。亚太地区及与本地区关系密切的26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了从传统手工艺品到高能核聚变等先进技术和设备。期间,日、印、美等国展出者举行79次技术座谈,中国两千多名相关人员参与其中。中国举办此次博览会( )
A. 推动了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 B. 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关系新格局
C. 助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D. 顺应了新时期现代化建设要求
12. 有学者认为,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人类。原本靠着狩猎和采集过着舒适生活的人类,在农业产生后被迫永久定居在麦田旁边。据此可知,农业的产生( )
A. 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 B. 降低了劳动生产效率
C. 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D. 促进了社会阶级分化
13. 19世纪中期,恩格斯这样描述其生活过的曼彻斯特:“只要哪里还有空得下一个角落,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哪里还有一个多余的出口,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把它堵住……东一排西一排的房屋或一片迷宫式的街道,像一些小村庄一样,乱七八糟地分散在寸草不生的光秃秃的粘土上。”这说明了英国( )
A. 城市化建设呈现自由放任的轨迹 B. 工人居住环境日趋恶化
C. 工业革命推动圈地运动快速发展 D. 新兴城市功能渐趋多元
14. 清代医学家唐容川(1846-1897)认为西医长于“形迹”,中医长于“气化”,在内科治疗方面,中医的优越性确为西医所不能及,主张“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并试图用西医解剖、生理等知识来印证中医理论。唐容川的主张( )
A. 使传统医学转向了近代医学 B. 体现了重义轻利的儒家伦理
C. 有利于保护和推动中医发展 D. 使中医理论体系更规范严谨
15. 印加人崇拜太阳,自称是太阳的子孙。他们还将美洲豹、秃鹜、猿及某些植物作为图腾进行崇拜。印加人对统治者的木乃伊崇拜尤为虔诚,所有印加国王的木乃伊都被仔细地存放在庙宇中。在盛大节日时,祭司抬着他们游行,以示神圣。这反映出( )
A. 印加存在有效的组织动员机制
B. 印加文化有效继承了埃及文明的精华
C. 美洲文明衰落有其内在的因素
D. 宗教在印加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16. 自1895年起,“文明”取代“暴力”成为法国殖民扩张的基石。法国人于贝尔·利奥泰在北非继续实践了这个理念,在摩洛哥推行有限同化政策,承诺尊重当地文化。但实际这种人为的、外力保证的秩序一方面造成整个社会对传统的迷信和崇拜;另一方面,这种强加的传统假定当地的文化劣势,刺激了当地人对欧洲文明的激烈排斥。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文明”取代“暴力”改变了殖民侵略的实质
B. 文化侵略使被侵略民族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C. 文化侵略极大推动欧洲文明向亚非拉地区传输
D. 文化侵略的优越性迫使军事镇压退出历史舞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5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指示各根据地:蒋介石利用其合法地位接受敌军投降,敌伪只能将大城市及交通要道交给蒋介石。在此种形势下,我军应改变方针,除个别地点仍可占领外,有必要将兵力着重于夺取小城市及广大乡村,扩大并巩固解放区,发动群众斗争,并注意组训军队,准备应付新局面,作持久打算。蒋介石本着“先接收关内,再接收关外”的思路,指示关内各战区就近接受辖区日伪军投降,同时借用美国军舰将部队海运至秦皇岛,再走陆路进入东北。在组建东北党政军领导机构方面,国民党更是颇费周折……在所有人事纠纷中最严重的是东北军事统帅人选,由于国民党高层内部勾心斗角,这一人选迟迟未能落定。
——摘编自高莉《试论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对东北的争夺》等
材料二 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采取的对华政策是竭力扶植亲美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取代日本在亚洲的地位,以牵制苏联。抗战胜利后,美国十分担心苏联支持中共在东北发展势力。1945年9月11日,国民党政府急忙请求美国帮助国民党运兵到东北,于是,美国立即插手中国东北事务。从9月下旬起,大批美国军舰载满国民党军队驶向大连。
抗战胜利后,苏联向中共提供大量日本关东军武器。另外,苏联还提供过一定数量的苏联造和捷克造的武器装备。除此之外,苏联还向东北解放区供应商品,同中共东北民主政府签署易货协定,帮助东北解放区恢复和发展交通。
——摘编自田保国《略论抗战胜利后苏联对东北的战略意图》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在接收东北问题上的反应。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和苏联在中国接收东北问题上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及美国和苏联在中国接收东北问题上的做法。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中国、古印度)及玛雅人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洪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板文书上,人们发现了故事的最早版本,后通过史诗《吉尔伽美什》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情说。中国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神话传说,但显然与上述神话差异较大。
——摘编自《世界文明探源》
材料二 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变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明,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加大,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文明交流方式,以及谈谈你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西方一批教会医生与军医追随殖民者而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会医院,后深入到内地。20世纪初,教会大学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西医东来,推动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起步。1906年,清政府设民政部,下设卫生司,掌管全国卫生事务。同时,城市公共卫生事业开始起步。上海华界在市政建设、卫生管理、法规建设等方面基本采纳了租界的办法,并在食品检验、疾病预防等方面与租界合作。北京、天津、武汉、广州、厦门等城市在公共卫生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在中国乡村,医疗事业十分落后,卫生状况很差。
——摘编自郝先中《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消灭血吸虫病,1955年建立了国家级的血防领导小组,并在疫情严重的江南各省建立了各级血吸虫病防治站。在国家的号召下,科研、医疗人员奔赴一线。指导群众摒弃陋习,实行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全国各地的多村举行了清理钉螺运动,以消灭传染源。1958年6月30日,曾经的血吸虫病重疫区余江县登上了《人民日报》,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消灭血吸虫病的县。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成立后,召开了全国卫生会议,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发展方针。从1953年开始,全国各级卫生防疫站逐步建立。1955年,国务院颁布了《传染病管理办法》。同时,在城市职工中建立起公费医疗制度,并采取减免收费的办法加强对严重危害农民健康的流行疾病的治疗。
——摘编自邓铁涛《中国防疫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与晚清时期相比的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建国初期血吸虫病的防治为例,说明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在防疫抗灾上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关税税率的变化
时期 关税税率
鸦片战争前 实行单口贸易,进口税16%,出口税率4%,海关行政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盛行
鸦片战争后 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协定关税,中英税则列举26 大类进出口商品税率,其余商品进出口税率约为5%。完善船钞制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明确“值百抽五”原则,扩大免税商品范围,放松对外国商品管理,为降低外国商品在中国的流通成本,进口商品仅缴纳2.5%子口税即可在内地流通。船钞进一步降低,鸦片贸易合法化
甲午中日战争后 日本在中国投资建厂,输入的设备同普通商品一样只缴纳很低的进口关税,产品销售于内地,缴纳5%的关税及2.5%的子口税就能遍运全国
八国联军侵华后 为保证清政府的还款能力,列强做出让步,对关税切实以5%征收,并大幅降低免税商品范围
材料二 西方列强从鸦片战争开始,参与清政府海关税则的制定。继而以维护对外贸易秩序为借口,借助上海小刀会起义(1853年)导致江海关瘫痪的契机,强行成立英、法、美三国关税管理委员会,取得江海关关税的征收权,逐步形成了外籍税务司制度。外籍税务司制度的建立,在扩大海关税收收入规模的同时,国外势力渗透到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等领域,国家和商业秘密一览无余,在对外经济和政治交往中更加被动。
—以上材料均改编自胡公启《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及影响》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晚清关税制度的变迁。(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江西省上饶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4月历史测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刘邦立汉以后重建封建制度,陆续分封诸侯王和列侯,然而汉代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双轨体制”只施行于关东地区,在关西地区则采取全面郡县的一元统治体制。统治者旨在( )
A. 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B. 贯彻因俗而治政策
C. 构建中央优势的区域格局 D. 健全地方行政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然而汉代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双轨体制’只施行于关东地区,在关西地区则采取全面郡县的一元统治体制”和所学可知,汉朝在关东地区册封同姓王并通过血缘关系加以笼络,使其拱卫中央,同时郡县的存在又能对王国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避免地方叛乱割据;而关西地区全面推行郡县制,保证中央的权威,并实现对关东地区诸侯国的制衡。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汉朝对地方制度的设置是为了构建中央优势的区域格局,C项正确;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是郡国并行制推行的原因之一,非目的,排除A项;因俗而治政策属于影响因素,非目的,排除B项;受时代局限性影响,当时的地方行政体系并不健全,排除D项。故选C项。
2. 元朝商业经营形式众多:一种是政府直接经营,如部分金、银、铜、铁、盐等;一种是政府卖给商人经销,如茶、铝、锡和部分盐等;一种是商人经营、政府抽分,如酒、醋、农具、竹木及部分矿业等。据此可知( )
A. 民营商业运营环境恶化 B. 元朝政府较为重视商业
C. 国家统一推动商业发展 D. 重农抑商政策已被废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元朝商业经营形式多样,有政府经营的行业,也有民间商人经营的行业,甚至商人还可以经销部分重要物资“盐”,由此可见,元代商业环境较为宽松,B项正确;材料强调商人可以从事大量的商业活动,并未涉及经商环境恶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家统一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不符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3. 康熙帝在《御制三角形》中提出,“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康熙帝的说法立即被士人所理解,天文学家梅文鼎也积极响应,“《御制三角形》言西学贯源中法,大哉王言,著撰家皆所未及”。这说明( )
A. 康熙帝对西方科学甚为推崇 B. 清代上层人士中天朝上国观念尚未摒除
C. 西方科学的源头是中国科技 D. 西方科学已经被清代上层人士普遍接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御制三角形》言西学贯源中法,大哉王言,著撰家皆所未及”体现了传统思想观念守旧,清代上层人士中天朝上国观念尚未摒除,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康熙帝对西方科学的推崇,认为是中学西传,排除A项;根据国人的认知不能得出西方科学的源头是中国科技,选项描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普遍接受”说法夸张,排除D项。故选B项。
4. 下图是1958—2018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和GDP占同时期美国比重变化曲线图。这表明(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得到坚持 B. 产业结构受中美关系影响巨大
C. 中国经济体制处在持续改革中 D. 制造业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崛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8—2018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改革开放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进以消费品为主体的轻工业发展,加工制造业快速崛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高端制造业加快发展,当前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中国GDP占比伴随着制造业发展不断提高,可见制造业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崛起,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并非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项;根据材料不能得出产业结构信息,排除B项;1958年—1978年未出现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5. 1939年《大众日报》筹备期间,筹备组归纳出这份报纸的性质须遵循以下三条:
第一,这是个党的报纸,代表山东分局的机关报; 第二,这是一个统一战线的报纸,一切消息、言论等都要考虑到有利于统一战线; 第三,这是群众性的报纸,要广泛发动群众。
由此可见,该报刊( )
A. 体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 服务于斗争环境中传播知识的需求
C. 致力于开辟一个服务现实的思想阵地 D. 凸显了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1939年《大众日报》筹备期间”“这是一个统一战线的报纸,一切消息、言论等都要考虑到有利于统一战线”“这是群众性的报纸,要广泛发动群众”和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筹备《大众日报》,利用报刊来维护统一战线和发动群众,说明的是该报刊致力于开辟一个服务现实的思想阵地,C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排除A项;材料与传播知识无关,主要是为抗战服务,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民的斗争精神,排除D项。故选C项。
6. 地母节是雅典已婚妇女参加的主要节日,它的主要目的是祈求丰产。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关注该节日对妇女意识和观念层面的影响,强调妇女在地母节中获得了从前男性独享的政治权利。这表明( )
A. 历史事实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B. 研究视角的拓展丰富了历史认识
C. 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客观历史事实 D. 时代主题的转换影响了历史解释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展,学者对地母节的认识进一步增加,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对地母节认识的拓展,历史事实是确定的,排除A项;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客观历史事实,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时代主题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7. 虽然中世纪的基督教扩张或多或少掺杂着对土地与财富的争夺,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或多或少都建立在基督徒对传播基督教的狂热之上。15世纪末期,这种狂热又激励着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家们扬帆远航。这说明( )
A. 西方早期殖民扩张带有宗教动因 B. 教会势力干扰了西、葡政治走向
C. 西、葡两国的势力在欧洲影响巨大 D.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以政治为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末期(世界)。根据材料“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或多或少都建立在基督徒对传播基督教的狂热之上。15世纪末期,这种狂热又激励着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家们扬帆远航”可知,传播基督教是欧洲早期对外殖民扩张的精神动力,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基督教会与西、葡两国政治走向的关系,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新航路开辟的宗教因素”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政治因素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8. 1826年,玻利瓦尔首次邀集墨西哥、秘鲁等在巴拿马召开大会,秘鲁与哥伦比亚订立《长期联盟、同盟和邦联条约》。不同于欧洲国家间缔结同盟条约,该条约提出要维护“每一个美洲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该条约( )
A. 意在捍卫拉美独立运动成果 B. 使拉美摆脱了西方殖民统治
C. 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D. 标志美洲融入了国际法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极大(拉丁美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拉丁美洲各国相继独立后,召开国际会议,订立国际条约,其意在捍卫拉美独立运动成果,A项正确。B项“摆脱了西方殖民统治”的表述绝对化,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国际社会,无法得出“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的结论,排除C项;本题主旨为“拉美独立运动”,而“国际法体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9. 2003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指出,联合国及联合国安理会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上合组织被联合国大会赋予了作为观察员参与联合国大会权利;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合国同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再次表明联合国与上合组织提升协调合作水平的必要性。这些互动表明,上合组织( )
A. 引领了全球治理机制的改革 B. 参与全球治理的正当性增强
C. 逐渐成为永久性政府间组织 D. 替代了联合国大会部分职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联合国是全球性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具有权威性,材料所述互动体现了上海合作组织尊重联合国的重要作用,联合国为上海合作组织参与国际治理提供了舞台,由此可知这些互动增强了上合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正当性,B项正确;“引领”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排除A项;2001年上合组织成立,当时它就是一个永久性政府间组织,排除C项;材料所述是上海合作组织参与联合国大会,并非替代其部分职能,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910年,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官方名义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开幕,沪宁实业界人士成立了南洋劝业会研究会,并出版了《南洋劝业会研究会报告书》,以期“开风气而劝农工”,这些现象( )
A. 适应了实业救国的要求 B. 说明清末新政成效突出
C. 推动近代民族工业起步 D. 促进了国货运动的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1910年,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官方名义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开幕,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实业界对发展实业的重视和努力。沪宁实业界人士成立研究会并出版报告书,以期“开风气而劝农工”,这与实业救国的理念相符合,即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国家经济和民族危亡,A项正确;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但其成效并非十分突出,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不能仅凭南洋劝业会这一个事件就得出清末新政成效突出的结论,排除B项;近代民族工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70年代,而非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排除C项;国货运动早在1910年前就已经兴起,排除D项。故选A项。
11. 1985年11月下旬,第四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在北京开幕。亚太地区及与本地区关系密切的26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了从传统手工艺品到高能核聚变等先进技术和设备。期间,日、印、美等国展出者举行79次技术座谈,中国两千多名相关人员参与其中。中国举办此次博览会( )
A. 推动了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 B. 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关系新格局
C. 助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D. 顺应了新时期现代化建设要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5年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1985年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时期,举办第四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展示各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技术座谈,有利于中国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顺应了新时期现代化建设要求,D项正确;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全方位对外关系新格局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的,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国举办博览会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并非强调形成全方位对外关系新格局,排除B项;“走出去”战略是中国政府在21世纪初提出的战略,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 有学者认为,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人类。原本靠着狩猎和采集过着舒适生活的人类,在农业产生后被迫永久定居在麦田旁边。据此可知,农业的产生( )
A. 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 B. 降低了劳动生产效率
C. 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D. 促进了社会阶级分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根据“原本靠着狩猎和采集过着舒适生活的人类,在农业产生后被迫永久定居在麦田旁边”可知,农业生产使人类放弃了渔猎生活,转而进行定居和农业生产,这说明农业的产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C项正确;农业生产不一定能够增加人类的食物供应,排除A项;农业生产实际上是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并不能体现社会阶级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9世纪中期,恩格斯这样描述其生活过的曼彻斯特:“只要哪里还有空得下一个角落,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哪里还有一个多余的出口,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把它堵住……东一排西一排的房屋或一片迷宫式的街道,像一些小村庄一样,乱七八糟地分散在寸草不生的光秃秃的粘土上。”这说明了英国( )
A. 城市化建设呈现自由放任的轨迹 B. 工人居住环境日趋恶化
C. 工业革命推动圈地运动快速发展 D. 新兴城市功能渐趋多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英国)。根据材料“只要哪里还有空得下一个角落,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哪里还有一个多余的出口,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把它堵住……东一排西一排的房屋或一片迷宫式的街道,像一些小村庄一样,乱七八糟地分散在寸草不生的光秃秃的粘土上。”可知,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建设缺乏规划,呈现自由放任的特点,A项正确;城市建设缺乏规划,不仅仅影响工人的居住环境,排除B项;圈地运动主要是发生在工业革命前,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城市建设缺乏规划,和城市功能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 清代医学家唐容川(1846-1897)认为西医长于“形迹”,中医长于“气化”,在内科治疗方面,中医的优越性确为西医所不能及,主张“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并试图用西医解剖、生理等知识来印证中医理论。唐容川的主张( )
A. 使传统医学转向了近代医学 B. 体现了重义轻利的儒家伦理
C. 有利于保护和推动中医发展 D. 使中医理论体系更规范严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唐容川认为西医过分重视人体解剖而不了解气化,中医在内科治疗方面优于西医。他援引西医知识阐释传统医学经典,用西方科学知识解释阴阳气化学说,力证中医理论之不谬,这有利于发掘中国传统医学的价值,推动中医的发展,C项正确;唐容川的主张并不是将传统医学转向近代医学,表述有误,排除A项;重义轻利意指重视道义,而轻视利益。材料未涉及重义轻利的儒家伦理,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中医理论体系更规范严谨的结论,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印加人崇拜太阳,自称是太阳的子孙。他们还将美洲豹、秃鹜、猿及某些植物作为图腾进行崇拜。印加人对统治者的木乃伊崇拜尤为虔诚,所有印加国王的木乃伊都被仔细地存放在庙宇中。在盛大节日时,祭司抬着他们游行,以示神圣。这反映出( )
A. 印加存在有效的组织动员机制
B. 印加文化有效继承了埃及文明精华
C. 美洲文明衰落有其内在的因素
D. 宗教在印加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加帝国。根据“印加人崇拜太阳,自称是太阳的子孙”“将美洲豹、秃鹫、猿及某些植物作为图腾进行崇拜”“印加人对统治者的木乃伊崇拜尤为虔诚,所有印加国王的木乃伊都被仔细地存放在庙宇中”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印加人的崇拜对象有很多,包括了太阳、动物及统治者的木乃伊等,反映了宗教在印加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D项正确;材料强调印加人的宗教信仰,与组织动员机制无关,排除A项;印加文明位于美洲,埃及文明位于非洲,二者之间缺乏交流,排除B项;材料反映印加人的宗教信仰,与美洲文明的衰落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6. 自1895年起,“文明”取代“暴力”成为法国殖民扩张的基石。法国人于贝尔·利奥泰在北非继续实践了这个理念,在摩洛哥推行有限同化政策,承诺尊重当地文化。但实际这种人为的、外力保证的秩序一方面造成整个社会对传统的迷信和崇拜;另一方面,这种强加的传统假定当地的文化劣势,刺激了当地人对欧洲文明的激烈排斥。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文明”取代“暴力”改变了殖民侵略的实质
B. 文化侵略使被侵略民族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C. 文化侵略极大推动欧洲文明向亚非拉地区传输
D. 文化侵略的优越性迫使军事镇压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根据材料“一方面造成整个社会对传统的迷信和崇拜;另一方面,这种强加的传统假定当地的文化劣势,刺激了当地人对欧洲文明的激烈排斥”可知,不同文化的碰撞带来新的文化现象,即文化侵略使被侵略民族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B项正确;尽管“文明”取代了“暴力”作为法国殖民扩张的基石,但这并不意味着殖民侵略的实质发生了改变。殖民主义的本质在于对外来领土和资源的控制和剥削,这一点并没有因为“文明”的介入而有所改变,排除A项;材料中只涉及到欧洲文明向非洲地区传输,没有涉及到亚洲和拉丁美洲,排除C项;文化侵略和军事镇压往往是并行的手段,这一时期军事镇压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5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指示各根据地:蒋介石利用其合法地位接受敌军投降,敌伪只能将大城市及交通要道交给蒋介石。在此种形势下,我军应改变方针,除个别地点仍可占领外,有必要将兵力着重于夺取小城市及广大乡村,扩大并巩固解放区,发动群众斗争,并注意组训军队,准备应付新局面,作持久打算。蒋介石本着“先接收关内,再接收关外”的思路,指示关内各战区就近接受辖区日伪军投降,同时借用美国军舰将部队海运至秦皇岛,再走陆路进入东北。在组建东北党政军领导机构方面,国民党更是颇费周折……在所有人事纠纷中最严重的是东北军事统帅人选,由于国民党高层内部勾心斗角,这一人选迟迟未能落定。
——摘编自高莉《试论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对东北的争夺》等
材料二 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采取的对华政策是竭力扶植亲美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取代日本在亚洲的地位,以牵制苏联。抗战胜利后,美国十分担心苏联支持中共在东北发展势力。1945年9月11日,国民党政府急忙请求美国帮助国民党运兵到东北,于是,美国立即插手中国东北事务。从9月下旬起,大批美国军舰载满国民党军队驶向大连。
抗战胜利后,苏联向中共提供大量日本关东军武器。另外,苏联还提供过一定数量的苏联造和捷克造的武器装备。除此之外,苏联还向东北解放区供应商品,同中共东北民主政府签署易货协定,帮助东北解放区恢复和发展交通。
——摘编自田保国《略论抗战胜利后苏联对东北的战略意图》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在接收东北问题上的反应。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和苏联在中国接收东北问题上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及美国和苏联在中国接收东北问题上的做法。
【答案】(1)反应中共:当机立断,迅速果断采取行动,夺取小城市及乡村;发动群众,扩大并巩固解放区;训练军队,作持久打算。国民党:借助美国势力接收东北;接收东北排在接收关内之后;对东北的人事安排混乱。
(2)措施美国:插手中国东北事务,帮助蒋介石运兵到中国东北,扶蒋反共。苏联:向中共方面移交日本在华武器;通过提供商品等行为支持中共接收东北。
(3)中共: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有利于抗战后东北社会秩序的恢复。国民党:借助美国力量接收东北,助长了美国在华势力的扩大;抢占抗战胜利果实,为发动内战做准备;接收东北反应迟缓,暴露了国民党内部的利益争斗。美国和苏联:美苏基于各自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对抗的考量,采取不同做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中共反应,根据材料一“在此种形势下,我军应改变方针,除个别地点仍可占领外,有必要将兵力着重于夺取小城市及广大乡村,扩大并巩固解放区,发动群众斗争,并注意组训军队,准备应付新局面,作持久打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反应为当机立断,迅速果断采取行动,夺取小城市及乡村,同时发动群众,扩大并巩固解放区并且训练军队,作持久打算。
第二小问国民党反应,根据材料一“同时借用美国军舰将部队海运至秦皇岛,再走陆路进入东北”可知,借助美国势力接收东北;根据材料一“先接收关内,再接收关外”可知,接收东北排在接收关内之后;根据材料一“在所有人事纠纷中最严重的是东北军事统帅人选,由于国民党高层内部勾心斗角,这一人选迟迟未能落定”可知,对东北的人事安排混乱。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美国措施,根据材料二“竭力扶植亲美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取代日本在亚洲的地位,以牵制苏联。”可知,扶蒋反共;根据材料二“1945年9月11日,国民党政府急忙请求美国帮助国民党运兵到东北,于是,美国立即插手中国东北事务。”可知,插手中国东北事务,帮助蒋介石运兵到中国东北。第二小问苏联措施,根据材料二“抗战胜利后,苏联向中共提供大量日本关东军武器”可知,向中共方面移交日本在华武器;根据材料二“除此之外,苏联还向东北解放区供应商品,同中共东北民主政府签署易货协定,帮助东北解放区恢复和发展交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提供商品等行为支持中共接收东北。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共。中共做法,根据材料一“在此种形势下,我军应改变方针,除个别地点仍可占领外,有必要将兵力着重于夺取小城市及广大乡村,扩大并巩固解放区,发动群众斗争,并注意组训军队,准备应付新局面,作持久打算。”与材料二“同中共东北民主政府签署易货协定,帮助东北解放区恢复和发展交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有利于抗战后东北社会秩序的恢复。
国民党政府做法,根据材料一“蒋介石本着‘先接收关内,再接收关外’的思路,指示关内各战区就近接受辖区日伪军投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抢占抗战胜利果实,为发动内战做准备;根据材料二“1945年9 月11日,国民党政府急忙请求美国帮助国民党运兵到东北,于是,美国立即插手中国东北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借助美国力量接收东北,助长了美国在华势力的扩大;根据材料一“在所有人事纠纷中最严重的是东北军事统帅人选,由于国民党高层内部勾心斗角,这一人选迟迟未能落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接收东北反应迟缓,暴露了国民党内部的利益争斗。
第三小问美国与苏联,根据材料二“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采取的对华政策是竭力扶植亲美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取代日本在亚洲的地位,以牵制苏联。”与“抗战胜利后,苏联向中共提供大量日本关东军武器。另外,苏联还提供过一定数量的苏联造和捷克造的武器装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基于各自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对抗的考量,采取不同做法。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中国、古印度)及玛雅人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洪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板文书上,人们发现了故事的最早版本,后通过史诗《吉尔伽美什》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情说。中国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神话传说,但显然与上述神话差异较大。
——摘编自《世界文明探源》
材料二 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变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明,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加大,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以及谈谈你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答案】(1)世界各文明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多元性。
(2)方式:暴力冲突、和平交往。认识:古代文明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多元文明共存文明之间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使文明得以延续我们应尊重不同文明的发展,加深对不同文明的认同感,培养开放意识,世界意识。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在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中国、古印度)及玛雅人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洪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概括得出世界各文明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多元性。
【小问2详解】
方式: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并结合所学可知,文明交流主要方式有和平交往、暴力冲突等方式。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古代文明产生的原因、特点、意义等角度进行分析,即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区域文明是多元面貌;多元文明共存,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丰富了世界文化等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西方一批教会医生与军医追随殖民者而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会医院,后深入到内地。20世纪初,教会大学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西医东来,推动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起步。1906年,清政府设民政部,下设卫生司,掌管全国卫生事务。同时,城市公共卫生事业开始起步。上海华界在市政建设、卫生管理、法规建设等方面基本采纳了租界的办法,并在食品检验、疾病预防等方面与租界合作。北京、天津、武汉、广州、厦门等城市在公共卫生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在中国乡村,医疗事业十分落后,卫生状况很差。
——摘编自郝先中《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消灭血吸虫病,1955年建立了国家级的血防领导小组,并在疫情严重的江南各省建立了各级血吸虫病防治站。在国家的号召下,科研、医疗人员奔赴一线。指导群众摒弃陋习,实行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全国各地的多村举行了清理钉螺运动,以消灭传染源。1958年6月30日,曾经的血吸虫病重疫区余江县登上了《人民日报》,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消灭血吸虫病的县。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成立后,召开了全国卫生会议,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发展方针。从1953年开始,全国各级卫生防疫站逐步建立。1955年,国务院颁布了《传染病管理办法》。同时,在城市职工中建立起公费医疗制度,并采取减免收费的办法加强对严重危害农民健康的流行疾病的治疗。
——摘编自邓铁涛《中国防疫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与晚清时期相比的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建国初期血吸虫病的防治为例,说明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在防疫抗灾上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答案】(1)进步:①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医疗卫生管理体系,而清政府的地方体系建设滞后。②新中国医疗卫生服务范围广,面向人民,而晚清医疗卫生服务范围狭小。③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注重城市与农村协同发展,而晚清则偏向城市,农村发展滞后。④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加强法律与制度建设,完善医疗服务体制,而晚清法制建设不足。⑤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独立自主的发展,而晚清受西方势力的推动。
(2)作用:建立统一的领导机构,提高决策效率;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发动人民群众;具有充分的制度优势,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至新中国初期。由材料一“1906 年,清政府设民政部,下设卫生司,掌管全国卫生事务。同时,城市公共卫生事业开始起步。”与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从1953年开始,全国各级卫生防疫站逐步建立。”可得出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医疗卫生管理体系,而清政府的地方体系建设滞后;由材料一“在中国乡村,医疗事业十分落后,卫生状况很差。”与材料二“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可得出新中国医疗卫生服务范围广,面向人民,而晚清医疗卫生服务范围狭小;由材料一“北京、天津、武汉、广州、厦门等城市在公共卫生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在中国乡村,医疗事业十分落后,卫生状况很差。”与材料二“从1953年开始,全国各级卫生防疫站逐步建立。”可得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注重城市与农村协同发展,而晚清则偏向城市,农村发展滞后;由材料二“1955年,国务院颁布了《传染病管理办法》。”及所学可得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加强法律与制度建设,完善医疗服务体制,而晚清法制建设不足;由材料一“20 世纪初,教会大学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西医东来,推动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起步。”与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从1953年开始,全国各级卫生防疫站逐步建立。”可得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独立自主的发展,而晚清受西方势力的推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由材料二“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成立后,召开了全国卫生会议,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发展方针。”及所学可得出建立统一的领导机构,提高决策效率;由材料二“在国家的号召下,科研、医疗人员奔赴一线,指导群众摒弃陋习,实行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全国各地的乡村举行了清理钉螺运动,以消灭传染源。”及所学可得出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发动人民群众;具有充分的制度优势,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关税税率的变化
时期 关税税率
鸦片战争前 实行单口贸易,进口税16%,出口税率4%,海关行政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盛行
鸦片战争后 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协定关税,中英税则列举26 大类进出口商品税率,其余商品进出口税率约为5%。完善船钞制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明确“值百抽五”原则,扩大免税商品范围,放松对外国商品管理,为降低外国商品在中国的流通成本,进口商品仅缴纳2.5%子口税即可在内地流通。船钞进一步降低,鸦片贸易合法化
甲午中日战争后 日本在中国投资建厂,输入的设备同普通商品一样只缴纳很低的进口关税,产品销售于内地,缴纳5%的关税及2.5%的子口税就能遍运全国
八国联军侵华后 为保证清政府的还款能力,列强做出让步,对关税切实以5%征收,并大幅降低免税商品范围
材料二 西方列强从鸦片战争开始,参与清政府海关税则的制定。继而以维护对外贸易秩序为借口,借助上海小刀会起义(1853年)导致江海关瘫痪的契机,强行成立英、法、美三国关税管理委员会,取得江海关关税的征收权,逐步形成了外籍税务司制度。外籍税务司制度的建立,在扩大海关税收收入规模的同时,国外势力渗透到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等领域,国家和商业秘密一览无余,在对外经济和政治交往中更加被动。
—以上材料均改编自胡公启《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及影响》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晚清关税制度的变迁。(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答案】晚清时期的关税制度变迁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过程深刻地反映了西方侵略者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清朝财政体制的转变。
清朝初期,沿袭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海外贸易,直到1684年才部分开放。在此期间,除了广州外,仅有漳州、宁波、云台山(今江苏镇江)等少数通商口岸。1757年,清政府实行单口贸易政策,关闭了其他口岸,仅保留广州作为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这些条约中包含了关税税率的变化和船钞(一种税)的规范,使得进口关税的税率大幅下降,同时外国领事开始参与外商纳税的事宜。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关税制度再次被修改,明确了“值百抽五”的关税负税标准,并扩大了免税商品的范围,如食品、药品等。同治时期,关税成为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标志着清朝财政体制从农业型向工商业型的转变。清朝对关税职能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封建自主关税阶段,到半殖民地关税阶段的过渡,清朝人开始反思关税的财政职能,并遵循西方思路探索关税的保护职能。
晚清关税制度的变迁不仅是中国财政体制近代化转型的关键过程,也是西方列强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中国经济的历史见证。这一时期,中国关税制度的改革是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进行的,非自愿性改革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巨大损失和社会的深刻动荡。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表格中的时期以及关税税率的变化情况、材料二“西方列强从鸦片战争开始,参与清政府海关税则的制定……在对外经济和政治交往中更加被动”可得出,晚清时期的关税制度变迁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过程深刻地反映了西方侵略者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清朝财政体制的转变。
具体分析可结合清朝初期,沿袭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海外贸易,直到1684年才部分开放。1757年,清政府实行单口贸易政策,仅保留广州作为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关税制度再次被修改,明确了“值百抽五”的关税负税标准,并扩大了免税商品的范围。同治时期,关税成为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标志着清朝财政体制从农业型向工商业型的转变等史实进行说明。同时这也说明清朝对关税职能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清朝人开始反思关税的财政职能,并遵循西方思路探索关税的保护职能。
这些都表明晚清关税制度的变迁不仅是中国财政体制近代化转型的关键过程,也是西方列强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中国经济的历史见证。这一时期,中国关税制度的改革是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进行的,非自愿性改革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巨大损失和社会的深刻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