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检测题
一、选择题
1.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C.t2℃时,75g甲的饱和溶液中加入50g水,可以得到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
D.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
2.常温下,向各盛有100g水的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M、N两种固体物质,搅拌,充分溶解后,发现只有甲烧杯底部有未溶固体存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得两溶液质量相等 B.N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C.M、N两种物质都是易溶的 D.升高温度,M物质一定能继续溶解
3.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下饱和的澄清石灰水不是浓溶液
B.碘酒的溶质是酒精
C.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混合物
D.t℃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m克,表示该温度下100克饱和溶液中含有该物质m克
4.学好化学能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下列活动中所涉及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
选项 项 目 化学知识
A 撒熟石灰改良土壤酸性 熟石灰具有碱性
B 剧烈运动后喝淡盐水 补充人体所需无机盐
C 医用酒精清洗伤口 医用酒精有杀菌消毒的功能
D 小苏打发面和蒸馒头 碳酸钠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团松软
A.A B.B C.C D.D
5.要除去Ca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HCl,加入过量下列物质,其中最合理的是
A.CaCO3 B.Ca(OH)2 C.CaO D.AgNO3
6.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温度升高,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均增大
B.t2℃时,把50g a放入50g水中,可得到100g a的饱和溶液
C.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则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
D.t2℃时,等质量的a、b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b大于a
7.下列关于“生活中的化学”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胃酸过多可服用适量的小苏打
B.纯碱可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C.食用加碘食盐可预防甲状腺肿大
D.白醋可除去白衬衫上的铁锈
8.下述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稀硫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C.硫酸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了白色固体
9.下列生活生产中的做法,利用乳化作用的是
A.修车工人用汽油清洗衣服上的油污
B.用醋洗去水壶的水垢
C.用洗涤剂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D.用NaOH洗去抽油烟机上的油污
10.M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用物质M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为不饱和溶液,溶液②为饱和溶液
B.溶液②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7.5%
C.物质M是硝酸钾
D.溶液①②③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②>①>③
11.有一包固体,可能是碳酸钾、碳酸钠、氯化钠、氯化铁、硝酸钡、硝酸钾中的一种或几种。为分析其成分,做如下实验:
①取样品,加足量的水,样品全部溶解,得到无色溶液A;②取少量无色溶液A, 加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在滤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又产生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③另取原固体样品12g,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共产生4. 4g二氧化碳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固体中一定没有硝酸钡、氯化铁、硝酸钾
B.步骤②可以证明原固体中一定含氯化钠
C.该固体中一定含碳酸钠、碳酸钾
D.该固体若由两种物质混合而成,其组成有三种情况
12.将一定质量的MgO和CaO的混合物加入到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4.6%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将所得溶液蒸干得到20.6g固体,则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为
A.79.4g B.109.6g C.114.6g D.120.6g
二、填空与简答
13.下图是 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图中,t2℃时,A、B、C 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P点所表示的含义为 。
(2)t2℃时,A物质不饱和的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一定可行的方法是 。t2℃时,A、B、C 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至 t1℃,他们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
(3)如上图所示,试管中发生的实验现象为 ,烧杯中出现浑浊, 过一段时间后浑浊又逐渐消失,则X可能为 A、B、C 三种固体物质中的哪一种 ,出现浑浊的原因是 ,为什么浑浊又消失 。
14.图1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 ℃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
②“海水晒盐”利用的方法是 (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③20℃时,在50g水中加入20g硝酸钾固体,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④若需配制20%的氯化钠溶液,可把50g、8%的氯化钠溶液蒸发 g水。
⑤在t℃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甲中的溶质一定是硝酸钾
B.乙中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C.t不可能为24
D.溶质质量分数:甲一定大于乙
15.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Cl2、MgCl2、Na2SO4等可溶性杂质,需进行如下操作:①溶解;②依次加过量的Ba(OH)2、Na2CO3溶液;③过滤;④蒸发结晶。
(1)写出加入过量氢氧化钡的目的。
(2)此实验操作不严谨,蒸发结晶后所得到的固体中会有杂质,应如何改进?
(3)写出一个上述操作中能引起氯化钠质量增加的化学方程式。
16.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在温度为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甲、乙两物质中,通过降温的方法能将接近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
(3)t2℃时,将35g甲物质投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可得到甲溶液 g。
(4)将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甲 乙(填“>”“<”或“=”)。
17.根据NaCl和KNO3的溶解度数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0℃时,KNO3的溶解度是 g。
(2)结合上述溶解度表,请说出沿海地区的人们夏天晒“盐”的原因 。
(3)NaCl和KNO3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是 。
18.下图中A~K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碳酸氢钙,D、H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E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F是纯碱的主要成分,I是黑色固体,K是蓝色沉淀。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化学式 。
(2)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应。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此反应中,被还原的物质是 。
19.用工业碳酸钙(含有少量Al2O3、Fe2O3)生产医药CaCl2 2H2O的主要流程如下:
(1)加入试剂A的目的是除去溶液1中少量AlCl3、FeCl3 . 试剂A可以选择 (选填序号).
a.Na2CO3 b.Ba(OH)2 c.Ca(OH)2
(2)阶段一的目的是 .
(3)操作1、2中,所用玻璃仪器有 、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操作3包括:蒸发浓缩、 、过滤、洗涤等.
三、科学探究题
20.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准备进行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实验时,发现实验台上摆放的药品中(如图),有一装溶液的试剂瓶未盖瓶盖且标签破损,于是决定对这瓶溶液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溶液是什么溶液?
【获得信息】酸、碱、盐的性质实验中用到含有钠元素的物质是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
【提出猜想】这瓶溶液是:猜想一:氯化钠溶液;猜想二:氢氧化钠溶液;猜想三:碳酸钠溶液.
【实验推断】
(1)小丽取样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得出结论:该溶液不可能是 溶液,理由是 ;
(2)小刚另取样滴加稀盐酸有 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刚得出结论:该溶液是碳酸钠溶液.
(3)小青认为小刚的结论不完全正确,理由是 。
小组同学讨论后一致认为还需要进行如下实验:
【继续探究】另取样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观察到有 产生,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
【实验结论】这瓶溶液是 溶液 .(填化学式)
【探究启示】实验取完药品后应 保存 .
四、计算题
21.为测定硫酸铜与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溶质硫酸铜的质量分数,取该溶液100g,再将 120g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分6次加入到该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测得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g 20 20 20 20 20 20
生成沉淀物的质量/g 1.96 3.92 5.88 7.84 9.8 9.8
(1)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过程中的现象是: 。
(2)该混合溶液中溶质硫酸铜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没有指明温度,无法比较甲的溶解度与乙的溶解度的大小,故A错误;
B.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但甲、乙饱和溶液的质量未知,无法比较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的大小,故B错误;
C.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75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加入50g水后,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故C正确;
D.甲、乙的饱和溶液质量不确定,无法确定析出晶体的质量的大小,故D错误。
故选:C。
2.B
【详解】A、根据题目信息可知,甲烧杯中的固体物质未全部溶解,而乙中全部溶解,则甲中溶液质量小于乙中溶液质量,不符合题意;
B、若N加入到乙烧杯中全部溶解恰好达到饱和,则形成的溶液为N的饱和溶液,符合题意;
C、根据题目信息可知,M、N的加入量未知,无法确定两物质的溶解性,不符合题意;
D、题目中未知M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故升高温度不确定M是否继续溶解,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A
【详解】A、氢氧化钙是微溶性物质,常温下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小于0.01g,常温下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即饱和的澄清石灰水是稀溶液不是浓溶液,A说法正确;
B、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碘是固体,是溶质,酒精是液体,是溶剂,B说法不正确;
C、溶液不都是无色透明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C说法不正确;
D、溶解度是指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这种溶质的质量,不是100g溶液中含有该物质的质量,D说法不正确。
故选A。
4.D
【详解】A、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氢氧化钙属于碱,可与土壤中的酸发生中和反应,起到改良酸性土壤的作用,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剧烈运动后出汗会造成氯化钠的损失,剧烈运动后喝淡盐水,是为了补充人体所需无机盐,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医用酒精清洗伤口是因为其主要成分为乙醇,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不是碳酸钠,小苏打发面,蒸馒头,是因为碳酸氢钠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团松软,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5.A
【分析】除杂质的原则:加入的物质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详解】A、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除去少量HCl,没有引入杂质,过量的碳酸钙可以过滤除去,故A正确;
B、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由于所加的物质Ca(OH)2是过量,即引入新的杂质Ca(OH)2,故B不正确;
C、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由于所加的物质CaO是过量,即引入新的杂质CaO,引入新的杂质Ca(OH)2,故C不正确;
D、硝酸银和盐酸、氯化钙均反应,由于所加的物质AgNO3是过量,且反应生成新的杂质硝酸,把原物质除去了,故D不正确。故选A。
6.D
【详解】A、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A错误;
B、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把50g a放入50g水中,可得到75g a的饱和溶液,故B错误;
C、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则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故C错误;
D、t2℃时,b物质的溶解度小于a物质的溶解度,所以等质量的a、b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b大于a,故D正确。
故选D。
7.B
【详解】A.小苏打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胃酸过多可服用适量的小苏打,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不能与纯碱反应,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C.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食用加碘食盐可预防甲状腺肿大,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与酸反应,白醋中含有醋酸,可除去白衬衫上的铁锈,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
8.D
【详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错误;
B、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稀硫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错误;
C、硫酸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硫酸钠,氢氧化镁为白色沉淀,错误;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了白色固体,正确;
故选D。
9.C
【详解】A、用汽油洗清洗衣服上的油污是因为油污易溶于汽油,利用的是溶解原理,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用醋洗去水壶的水垢,利用醋酸能与水垢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的性质,与乳化无关,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用洗涤剂洗去抽油烟机上的油污,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故C选项符合题意;
D、用NaOH洗去抽油烟机上的油污,利用的是化学反应原理,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常见的洗涤原理有三种,一是利用乳化作用,二是利用溶解原理,三是利用物质与油污等发生化学反应,理解洗涤过程中利用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10.D
【分析】物质M是在t2℃,100g水中溶解了60gM。由图1可知,在该温度下溶解度到60g的是硝酸钾。
【详解】A、对于溶液①来说150克水溶解了60克物质,通过计算可知相当于100克水中溶解了40克,而从图中可知硝酸钾在t1℃时的溶解度大于40,所以①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硝酸钾在t2℃溶解度是60g,图示溶剂正好是100g,溶解了60g硝酸钾,刚好达到饱和,因此①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溶液②为饱和溶液,故A说法正确;
B、烧杯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B说法正确;
C、如图2所示实验,物质M是在t2℃,100g水中溶解了60gM。由图1可知,在该温度下溶解度到60g的是硝酸钾,故C说法正确;
D、①中溶质质量分数是:,②中溶质质量分数:;③中溶液是t1℃时的饱和溶液,溶解度大于40g,小于60g,①中溶液是t1℃时的不饱和溶液,所以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①中溶质质量分数大,比②中溶质质量分数小,所以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②>③>①,故选项错误;
故选:D。
11.D
【分析】①取样品,加足量的水,样品全部溶解,得到无色溶液A;一定不含氯化铁,因为氯化铁溶液是黄色的;
②取少量无色溶液A, 加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钡能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钾,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故可能含碳酸钾和碳酸钠中至少一种,一定不含硝酸钡,因为硝酸钡能与 碳酸钾、碳酸钠反应,不能共存;过滤;在滤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又产生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溶液中含氯离子,但是不一定含氯化钠,因为氯化钡引入了氯离子;
③如果只含碳酸钾,设碳酸钾的质量是x
x=13.8g
如果只含碳酸钠,设碳酸钠的质量是y
y=10.6g
样品质量12g,故该固体中一定含碳酸钠,可能含有碳酸钾
无法确定是否含硝酸钾、氯化钠。
【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固体中一定不含硝酸钡、氯化铁,可能含硝酸钾,不符合题意;
B、由分析可知,步骤②无法确定原固体中是否含氯化钠,不符合题意;
C、由分析可知,该固体一定含碳酸钠,可能含碳酸钾,不符合题意;
D、由分析可知,该固体一定含碳酸钠,可能含碳酸钾或氯化钠或硝酸钾,该固体若由两种物质混合而成,其组成有碳酸钠和碳酸钾、碳酸钠和硝酸钾、碳酸钠和氯化钠三种情况,符合题意。
故选D。
12.B
【详解】由于固体是由氧化物变化为氯化物,所以固体质量变化仅为氧元素和氯元素引起,假设氧化物为纯净物,化学式为MO。
设固体的质量为x,
x=9.6g
则溶液的质量为9.6g+100g=109.6g。
故选B。
13. A t1℃时,B和C的溶解度相等 加入溶质A B>C>A 镁条表面产生气泡 C 镁与稀盐酸反应放热,溶液温度升高,C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有C析出 恢复至室温,温度降低,C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析出的C又溶解了
【详解】由溶解度曲线可知:
(1)图中,t2℃时,A、B、C 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A。P点为B、C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说明该温度时,二者的溶解度相等,故P点所表示的含义为t1℃时,B和C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A物质不饱和的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一定可行的方法是加入溶质A。t2℃时,A、B、C的溶解度A>B>C,t1℃时,AC>A。
(3)如上图所示,将稀盐酸滴加到有镁条的试管中,镁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氢气,且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试管中发生的实验现象为镁条表面产生气泡,烧杯中出现浑浊,过一段时间后浑浊又逐渐消失,则X可能为 A、B、C 三种固体物质中的C,因为C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出现浑浊的原因是温度升高,C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有C析出形成沉淀,一段时间后,温度降低,C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C 又溶解,浑浊又消失。
14. 24 蒸发结晶 65.8 30 CD
【详解】①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在24℃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故填:24。
②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海水晒盐”利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故填:蒸发结晶。
③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即10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31.6g硝酸钾形成饱和溶液,所以在50g水中加入20g硝酸钾固体,充分溶解后,只能溶解15.8g的晶体,所以所得溶液的质量为:;故填:65.8。
④设需要蒸发的水的质量为,根据蒸发前后溶质质量相等,则:,故需要蒸发30g水。
⑤在t℃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2所示;
A、t℃时的温度无法确定,所以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度不能确定大小,若在温度小于24℃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所以甲中的溶质不一定是硝酸钾,此选项错误;
B、乙中的溶液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一定是饱和溶液,此选项错误;
C 、24℃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烧杯中溶液的状态应该是相同的,所以t不可能为24,此选项正确;
D、溶剂质量相同,加入的固体质量相同,但是,乙中的固体没有全部溶解,所以溶质质量分数,甲一定大于乙,此选项正确。
故选:CD。
15. 除尽氯化镁和硫酸钠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NaOH+HCl=NaCl+H2O(或Na2CO3+2HCl=2NaCl+H2O+CO2↑)
【详解】(1)氢氧化钡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可除尽氯化镁和硫酸钠;
(2)此实验得到的溶液中含有氯化钠、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和碳酸钠(过量的),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可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将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转化为氯化钠;
(3)上述操作中能引起氯化钠质量增加的反应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NaOH+HCl=NaCl+H2O,Na2CO3+2HCl=2NaCl+H2O+CO2↑。
【点睛】本题难度较大,考查了粗盐提纯中离子的除杂,除去多种杂质离子时,要考虑除杂的顺序、后面加入的试剂要能除去前面加入的过量的试剂。
16. t1 甲 80 >
【详解】(1)由图可知,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故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降温,溶解度减小,能将接近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降温,溶解度增加,还是不饱和溶液;
(3)t2℃时,甲的溶解度是60g,该温度下,将35g甲物质投入到50g水中,只能溶解30g,充分溶解后可得到甲溶液80g;
(4)将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甲的溶解度减小,还是饱和溶液,乙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降温后,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t2℃时,乙的溶解度,故t1℃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t2℃时,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降温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甲>乙。
17.(1)13.3
(2)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
(3)20~30℃
【详解】(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0℃时,KNO3的溶解度是13.3g;
(2)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所以要采用蒸发结晶的方式得到氯化钠晶体,夏天温度高,适合蒸发结晶;
(3)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3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故交点(溶解度相等的点)在20℃到30℃之间。
18.(1)H2O
(2)复分解
(3) 二氧化碳/CO2
【分析】A~K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D、H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可推出D为二氧化碳,D能转化为H,可推出H为一氧化碳,F是纯碱的主要成分,可推出F为碳酸钠,E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可推出E为氢氧化钙,B能转化为E,可推出B为水,则C为碳酸钙,E能与F反应生成G,G能与J反应生成K,K是蓝色沉淀,可推出G为氢氧化钠,K为氢氧化铜,I和稀硫酸反应生成J,可推出J为硫酸铜,I是黑色固体,可推出I为氧化铜,代入验证,符合题意。
【详解】(1)由分析可知,B为水,化学式为:H2O;
(2)反应①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3)反应②为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在该反应中,二氧化碳失去氧,发生了还原反应,故填:CO2。
19. C 除去工业碳酸钙中的杂质 漏斗 降温结晶
【详解】(1)除去铝离子、铁离子常用氢氧根离子,钡离子会引入新的杂质,所以应选择氢氧化钙;(2)阶段一可以除去碳酸钙中的氧化铝、氧化铁等杂质,所以阶段一的目的是:除去工业碳酸钙中的杂质;(3)通过分析可知,操作1、2是过滤,过滤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胶头滴管,操作3是从溶液中得到固体,包括: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涤等。
20. 氯化钠溶液 氯化钠溶液呈中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气泡 Na2CO3+2HCl=2NaCl+H2O+CO2↑ 露置于空气中的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反应也生成碳酸钠 白色沉淀 NaOH 密封
【详解】[实验推断](1)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均呈碱性,都能使酚酞变红,而氯化钠溶液呈中性,不能使酚酞变红,所以该溶液不可能是氯化钠的溶液;
(2)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时会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其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3)因为该试剂是敞口放置于空气中,若是氢氧化钠可能会和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变质生成部分碳酸钠,所以,小青认为小刚的结论不完全正确;
[继续探究]检验溶液是否是氢氧化钠溶液,就需要排除碳酸钠对氢氧化钠的鉴定干扰,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可使碳酸根全部转化成白色沉淀,而后对溶液用酚酞试液进行检验,只要溶液此时变红,则可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
[实验结论]由实验探究可知这瓶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
[探究启示]从探究可知氢氧化钠很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所以实验完毕时应尽快盖好瓶塞密封,以免使药品变质;
【点睛】本题是缺失标签的实验探究题,解题时主要是依据物质间相互反应特点来进行物质的鉴定,题目考查点较多但难度不大,能较好的训练学生思维。
21.(1)有蓝色沉淀生成;(2)16%
【分析】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前5次实验中每加入20g氢氧化钠溶液,都是生成1.96g沉淀,而第6次加入20g氢氧化钠溶液,沉淀没有增加,说明第5次加入20g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因此根据前5次反应生成的沉淀质量可以计算得出该混合溶液中溶质硫酸铜的质量,然后根据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求出混合溶液中溶质硫酸铜的质量分数。
【详解】(1)因为混合溶液中硫酸钠不与氢氧化钠反应,只有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所以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过程中,现象是:有蓝色沉淀生成。
(2)解:设混合溶液中溶质硫酸铜的质量为x。
解得x=16g
混合溶液中溶质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混合溶液中溶质硫酸铜的质量分数是16%。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分析表格数据,找到硫酸铜完全反应时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然后根据氢氧化铜的质量求出硫酸铜的质量,最后计算出硫酸铜的质量分数。当然要注意混合溶液的质量是100g。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