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侨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1次阶段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侨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1次阶段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9 10:30:26

文档简介

侨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1次阶段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半个多世纪以来,某演艺集团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持续推出了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以近来备受关注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例。《只此青绿》以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背景,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的视角,进入千年前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内心世界,以画中主色调“青绿”为视觉线索,深入探查画作形成的篆、绢、颜料、笔、墨等工艺的产生,古往今来的工匠精神与中国式的古典美学交相辉映,传达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的崇高敬意。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别出心裁,从画作的成型工艺入手,将其演绎为一幅国之工匠的人文画卷。剧中描绘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形象,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正是由这些平凡劳动者创造的。舞剧为他们画像,用他们的故事唤醒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将舞台艺术与非遗工艺相结合,为时代背景下的文旅融合赋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
在创作手法上,《只此青绿》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作品打破舞台上常规的线性叙事手法,选择淡化戏剧情节与冲突,强调人物超越古今的内心情感,也更突出“舞蹈诗剧”的诗化色彩。在舞蹈编排上,作品较多运用“颗粒状”的动作连成舞蹈句子,形成与众不同的质感、风格、韵味和舞蹈语汇。
在审美风格上,作品传达了《千里江山图》中表现的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服饰和道具突出淡雅、简约的“理性之美”。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从不同角度引领观众感受传统绘画之美。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润物细无声”的特性和方式。
酒香也怕巷子深。不断加强传播能力建设,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条件。《只此青绿》首演3场就成功“破圈”,首轮巡演未半便引发热议,其成功不仅因为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也得益于创新性的传播手段。而这两者,又都源于制作理念及模式的创新。2021年12月31日,该作品以舞段形式亮相某短视频平台的跨年晚会,播出时间段内,实时在线观看观众达1.8亿。2022年1月31日除夕夜,《只此青绿》选段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节目一经播出,相关话题便开始频繁登上各大网络平台的热搜。节目中高难度的“青绿腰”也成功出圈,引发了一大批专业舞者和爱好者的模仿和挑战。
此外《只此青绿》充分发掘利用线上传播渠道走出国门。人民网在海外平台的多元化媒体宣传,初步在海外市场上营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巡演期间,一共以9个外文语种发布海外报道数十篇,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讨论热潮。
(摘编自景小勇《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材料二:
把古画转化为文艺节目,是把平面转化为立体,使原本需要想象力介入的二维空间变成了可以直接感知的三维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
所谓“沉浸感”,在绘画中可以名为“空间意识”。观《富春山居图》最为人称道者,莫过于其散点透视带来的沉浸之感,人观画如在画中,人随景移,又阔大高远,使人失却在景中;而《千里江山图》的独特在绢本设色,以青绿山水呈现江南风貌,有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又有捕鱼、驶船、游玩、赶集。这种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以宋人郭熙《林泉高致》中的名言论,即“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富春山居图》与《千里江山图》无疑都是妙品,只是其妙何以体现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今人对此种理论概括,难免有隔靴搔痒之痛。
而春晚的节目《只此青绿》与《忆江南》就把这种沉浸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舞蹈《只此青绿》不但化人为山,以山作人,还把《千里江山图》变为整个演播大厅声光电的山水屏,曲折典雅;《忆江南》更将“家在富春江上”的生存体验通过演员的直接演绎,表现为毫无阻隔感的“诗意地栖居”,使中华美学的韵味扑面而来。其实,人们对宋韵并不陌生,陆游、苏轼的诗词可谓妇孺皆知。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沉浸式审美体验得以生发的重要缘由。
在宋代,中华传统美学就是丝绸、茶酒、瓷玉、园林,就是饮食、服饰、花饰、香道,就在普通人的寻常生活之中。今人传承中华传统美学,要紧的就是打造这种富有当代生活气息的“文化”——一种令人愿意长久沉浸其间的文化。
(摘编自林玮《〈只此青绿〉〈忆江南〉:宋韵文化的当代呈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让观众从不同角度感受传统绘画之美。
B.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成功,不仅离不开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也得益于创新性的传播手段。
C.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在二维空间变成三维世界的过程中,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
D.陆游、苏轼的诗词给人的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沉浸式审美体验得以生发的重要缘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创造了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唤醒了沉睡的文物,唤起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
B.为了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来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只此青绿》选择在创作手法上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
C.《只此青绿》亮相某短视频平台跨年晚会时的实时在线观众达1.8亿,在央视春晚播出后频繁上热搜,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制作理念和模式的创新。
D.《富春山居图》与《千里江山图》无疑都是妙品,都体现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但只有后者体现了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
3.下列案例中,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河南卫视推出的脱胎于洛阳龙门石窟佛像艺术的节目《龙门金刚》,一经播出便受到了观众广泛好评。
B.湖南卫视播出的某电视剧改编自同名仙侠类古装游戏,在制作上力求完美,几乎幕幕有特效,处处藏玄机。
C.某演艺集团以中国生肖文化为基点,创作了以打击乐演奏和舞蹈为主要表演形式的舞乐《中国故事·十二生肖》。
D.京剧裘派嫡系第四代继承人裘继戎,汲取了昆曲、秦腔、评剧和川剧等经典剧目的精华,创作了舞剧《惊·鸿》。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屈原是从长江流域走出的第一诗人,湖北省歌舞剧院拟将屈原的作品改编成优秀的舞蹈诗剧,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改编的建议。(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赛力克与马
吴溪君
秋日的阳光散发着阵阵暖意,挤过枝叶,漫过夯土围墙,洒在空旷的大院里。院子里弥漫着牛羊粪的味道。门前的一排白杨树整齐地排列着,不时有成熟的叶子掉落下来。
摩托车倚在窗户边,擦得铮亮,把手飘带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一架车斗散发着机油味。几只旧轮胎摞在树底下,橡胶味很浓。
赛力克从院子里牵出一匹马,拴在院外的一个临时拴马桩上。又从储物间里抱出了马鞍子。也许是有些时日没用了,赛力克用羊绒布仔细地擦洗着灰尘。
马鞍子看上去有些年份了,有一种包浆的质地,带着明显的沉重感。赛力克反复摆弄着马鞍子,大概是要在马背上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接下来的操作像一个匠人,各种粗细不一的皮带、皮筋、穿孔、扣子、销子等在他的手上像编织工艺品一样,仔细地穿梭、折转、拉紧、捆绑,费了不少功夫,其间还反复了多次,直到披挂完成,赛力克才长长出了一口气。
①赛力克像是一个即将出征的骑士,欣赏着他的马。他跨上马,勒住缰绳在原地转了一个圈,双脚轻轻夹了一下马肚子,缓缓走向村子的巷道。
走出村口,青纱帐一望无垠。阳光斜穿过枝叶,光线中漂浮着细细的浮尘,一群牛羊刚刚通过。远处的东天山向两边延伸,黛青色勾勒出清晰的轮廓。
平顶山广阔的倾斜面上映着淡淡的明黄色的主色调,应该是旱田的小麦、燕麦、荞麦,不久就会被收割,留下的麦茬依然是黄色的。高耸的山峰呈现着藏青色,小斧劈般的皴染。山顶上有积雪,是入秋的初雪,不是很厚重,是那种清浅的抹顶。田野里的玉米、油葵、甜菜、打瓜渐渐成熟,高高低低,青黄相接,画面十分广阔。
赛力克骑着马,时而策马前行,时而闲庭信步,巡视着他的庄稼地。时间在静静地流淌,整个田野仿佛就他一个人。他的世界只有天空、流云、庄稼、草地、飞禽、马。
村子里很多家庭亦耕亦牧,不管是放牧还是干农活,绝大部分人都驾驶着各种车辆,快捷、方便,尤其是年轻人。赛力克通常也是骑着摩托车去地里干活。但今天则是特意骑马。农事浇水都是分配好时间段的,即使是三更半夜也要守在田间,将水妥妥浇入地里,心里就踏实了。赛力克围绕着几百亩的条田转圈,会不时下马查看一下滴灌带是否跑水,有无霉叶斑病,有无踩踏的痕迹。
正午的阳光斜照下来,浓烈的秋燥弥漫在田野上,漂浮的植物尘埃钻进鼻孔,让人直打喷嚏,附着在皮肤上,蜇得人奇痒。一种类似于“走鹃”的灰鸟跳跃于田地间,是那种滑翔式的,发出尖细的叫声,给燥热的午间田野带来一些生机。
赛力克下马躺在树荫下的田埂上,闭着眼,仿佛睡着了。
山坳的松林里,一匹健硕的栗色马在少年的驾驭下,昂首阔步,向着一个山脊攀爬而上。那么奋力踏蹄,肌肉抖动,鬃毛飘逸,长长的一声嘶鸣,马与少年就已经站在了高处的山脊上。那是一幅马与少年的坚毅影像,像一个骑士在瞭望着,这种影像分明烙上了远去的号角、古道的烟云,也承袭着阿肯弹唱、刺绣、叨羊、猎鹰等传统游牧文化的时光印记。
须臾,少年纵马冲下山脊,向着河谷策马飞奔。清浅的河水被马蹄趟开,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激起的水花在阳光下如碎银般地飞溅。
冲出河谷丛林,少年来到广阔的草原上。碧草如菌,天空如洗,没有一丝风。少年立马平视,凝神静气,开始缓缓前行,整个草原向他张开怀抱。不久,②马儿慢慢亢奋起来,血脉偾张,经络通衢,由碎步转小跑,加速、腾空、飞奔。马上的少年身姿变得轻盈,如翱翔的雄鹰,如雨燕的身影。身子整个离开了马鞍,匍匐在马头上,马镫子向后用力支撑着,马载着主人如旋风般地狂奔。铿锵的马蹄声在草原上空久久地回荡着,终是打破了时空的沉寂和远古的遗梦。夕阳将草原染成了古铜色,渐渐归于平静。
赛力克猛地打了一个喷嚏,少年的影像回到了他的脑海中。③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他的马鞭子。还好,马鞭子在手腕上挂着。
水浇完了,天色渐渐暗下来,空气转凉,赛力克骑着马绕着田地又转了一圈。在一个开阔处,赛力克一抖缰绳,策马扬鞭,在夕照下奔驰起来。马蹄声敲击在砾石的路面上,发出清脆而有力的声响。扬起的尘土一溜烟飘散开,路边不时惊起归巢的野鸽子、布谷鸟、沙雀。
赛力克尽情地奔跑着,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也许是受了地形的限制和地势的影响,终究不能像广阔的草原,一览无余,纵横驰骋,将马的威猛、奔放、力量发挥到极致,但也足以让赛力克回到儿时的梦里。
还是在二三十年前,在国家“退牧还林”“退牧还草”政策的影响下,赛力克走出大山,走出祖辈们世居的雪峰、森林、河谷、草原,来到牧民安居点定居下来,成了亦耕亦牧的新型居民,但那种血脉里的游牧基因和草原文化一直在流淌着,始终不曾泯灭。
如今定居点养马,很多时候已经成了一种存在和象征,而赛力克则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尽情狂奔,享受一种马背上的快乐,一种大山里的延续。
远处的天山映着金碧的余晖。④起风了,玉米地蓬勃葳蕤,似万马奔腾。夕阳如浓烈的酽茶,漫过田野,人与马的背影拉的很长很长。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第二段交代院子里的摩托车、车斗等现代化工具,显示出牧民生活的变化,暗示马这一传统工具的功能已经蜕变。
B.小说写一望无垠的青纱帐,黄色的小麦、燕麦、荞麦等,展现了广阔而美丽的田园风光,为赛力克骑马提供了新背景。
C.定居下来后,赛力克在现实中不能像过去在广阔的草原上那样纵横驰骋,只能到回到儿时的梦里才能享受到骑马的快意。
D.赛力克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尽情狂奔,享受一种马背上的快乐,这说明游牧基因和草原文化已融入他的血液。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句子①通过神情描写,表现了赛力克骑马时的庄重感和对马的喜爱。
B.句子②通过描写马的速度变化,从侧面表现了少年驾驭技术的娴熟。
C.句子③写赛力克带有潜意识的举动,真实再现了他对马鞭的深厚感情。
D.句子④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了赛力克落寞、忧伤的心理,意味深长。
8.小说中的“马”有哪些意蕴?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写赛力克的梦境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20分)
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迁南阳太守。先时,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前太守收其党与五百余人,表奏皆当死。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
文帝初,北狄强盛,侵扰边塞,乃使豫持节护乌丸校尉,牵招、解儁并护鲜卑。自高柳以东,濊貊以西,鲜卑数十部,比能、弥加、素利割地统御,各有分界;乃共要誓,皆不得以马与中国市。豫以戎狄为一,非中国之利,乃先构离之,使自为仇敌,互相攻伐。素利违盟出马千匹与官为比能所攻求救于豫。豫恐遂相兼并,为害滋深,宜救善讨恶,示信众狄。单将锐卒,深入虏庭,人众多,钞军前后,断截归路。豫乃进军,去虏十余里结屯营,多聚牛马粪然之,从他道引去。胡见烟火不绝,以为尚在,去,行数十里乃知之。追豫到马城,围之十重。豫密严,使司马建旌旗,鸣鼓吹,将步骑从南门出,胡人皆属目往赴之。豫将精锐自北门出,鼓噪而前,两头俱发,出虏不意,虏众散乱,皆弃弓马步走,追讨二十余里,僵尸蔽地。
景初末,增邑三百。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外胡闻其威名,相率来献。州界宁肃,百姓怀之。征为卫尉。屡乞逊位,太傅司马宣王以为豫克壮,书喻未听。豫书答曰:“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遂固称疾笃。豫清俭约素,赏赐皆散之将士。每胡、狄私遗,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贫匮。虽殊类,咸高豫节。嘉平六年,下诏褒扬,赐其家钱谷。
(节选自《三国志·田豫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素利违盟A出马千匹B与官C为比D能E所攻F求救G于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持节,文中指拿着符节;节,是使者所持的凭证。与“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的“持节”相同。
B.中国,文中指中原地区,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不同。
C.邑,文中指食邑,是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卿大夫家族有统治权,但没有世袭权。
D.司马,文中不是官职,而是姓氏,司马宣王指三国时的司马懿;宣王,是其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给他父亲的谥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田豫宽仁爱人,宽恕当死囚犯。他在南阳郡群盗被前太守上表请奏应该处死之后,安慰劝告他们,指明悔过自新之路后释放了他们,郡内从此安宁无事。
B.田豫智勇双全,成功突围杀敌。他在北狄内乱时,独自率军深入胡虏管治的地区;在这里被围困时,他设计迷惑敌人,最后出其不意,杀敌无数。
C.田豫居功不骄,坚决称病请辞。他以威名治边有功,得到重用,但他认为年过七十还不告老请辞,就是罪人,以此表明辞职的决心。
D.田豫清俭廉洁,家贫不贪钱物。他将获得的赏赐分给将士们,将胡狄私下的馈赠全都登记上交,从不私带回家,他的节操得到一致认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去虏十余里结屯营,多聚牛马粪然之,从他道引去。
每胡、狄私遗,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贫匮。
14.田豫为什么出兵救助素利?救助的结果怎样?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醉中出西门偶书【注】
陆游
古寺闲房闭寂寥,几年耽酒负公朝。
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
醉来挟箭西郊去,极目寒芜雉兔骄。
【注】本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 年),此时作者免官闲居成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交代了作者赋闲、住在古寺里面无事可做、只能以酒来消解心中苦闷的生活状况。
B.颔联中的青山、白发,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视觉冲击,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C.颈联在今昔对比中叹时光流逝,诗人满怀悲伤遗憾,只能靠追忆少年时的抱负自我宽慰。
D.同为出猎场景,“极目寒芜雉兔骄”与苏轼“西北望,射天狼”所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
16.有人评价此诗:“愤懑却不消沉。”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拟行路难》中用反问句来表达作者惆怅、矛盾痛苦的心情的句子是 ? 。
(2)杜甫《客至》中,表现迎接客人到来的喜悦是: ,

(3)黄庭坚《登快阁》中表明作者 想摆脱纷乱现实的束缚,追求洒脱自在 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句子是: , 。
(4)我们能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 , ”体会到一种清闲与淡然。
(5)《陈情表》中,李密从“外”与“内”两个方面表现自己孤苦伶仃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小题。
感冒后运动真的会导致心肌梗死吗?感冒了是否就一点也不能锻炼了? ① 。如果只是轻微感冒,是可以适当运动锻炼的。如果感冒比较重,一定不要剧烈运动,否则会加重感冒症状,使得免疫力进一步下降,甚至还可能会诱发暴发性心肌炎、心肌梗死。
小小感冒为啥会引发心肌炎?感冒与心肌炎的相关性,主要在于病毒。部分病毒如艾柯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可同时引发心肌炎和感冒两种疾病。这些病毒对我们的心肌细胞“情有独钟”,一旦免疫力下降,就会组团对心肌组织发动攻击, ② 。而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不及时可能转变为致命的暴发性心肌炎。
心梗患者中不乏平时有运动习惯的人。部分年轻人只关注自己的运动状态,却忽略了心血管情况。①由于工作压力大、情绪焦虑、作息时间紊乱、喜爱重口味饮食等原因,②很多中青年人血压过高,③血管质量下降。④这时再剧烈运动,⑤身体耗氧量、心脏负荷会加重,⑥就容易导致供血不足。⑦如果血管内“潜伏”着不稳定的斑块,⑧一旦剧烈运动导致心血管负荷超过“临界值”,⑨就会引发斑块破裂的产生,⑩从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
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又都摆列得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且,他们还会唱呢!他们把摊子摆好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唤———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那!”歌声在香气中颤动,给苹果葡萄的静丽配上音乐,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注】花红:北方常见水果,又称小苹果、沙果。
20.下列句子中的“像”与文中加点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我们清楚地看到为什么那些不能横渡广阔大洋的动物类群,像蛙类和陆栖哺乳类,没有在海岛上居住。
B.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C.阿Q疑心他是和尚,但看见下面站着一排兵,两旁又站着十几个长衫人物,也有满头剃得精光像这老头子的。
D.风呼呼的刮着,天空阴森森的,像是要下雨,我有些担心那位叔叔会不会冷,他那身单薄的衣服能不能抵挡住严寒。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成:“各种各样的葡萄、梨和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纪伯伦《先知》
②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下脚步。旁边的人好奇地问道:为什么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后面,我要等等它。——墨西哥寓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侨光中学2024年春季高二年第1次阶段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解析:选D D项,原文“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人们在观看节目《只此青绿》《忆江南》时对宋韵所产生的感觉,并不是从陆游、苏轼的诗词中所感受到的。
2.解析:选C A项,“唤醒了沉睡的文物,唤起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的并不是工匠,而是舞剧《只此青绿》;B项,不存在目的关系;D项,“但只有后者体现了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错误,这两幅图都有体现。
3.解析:选B B项中的某电视剧并不是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来进行创作的,而是改编自网络游戏。
4.参考答案:①开篇提出观点: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②接着,结合作品阐释“沉浸感”的内涵。③然后,以春晚节目《只此青绿》《忆江南》为例论证观点。④最后,指出沉浸感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性。[每点1分]
5.参考答案:①题材选择上,选取屈原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创作,将舞台艺术与文学思想相结合,赋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②创作手法上,淡化戏剧情节与冲突,强调人物情感,突出“舞蹈诗剧”的诗化色彩。③审美风格上,要表现屈原的审美志趣,通过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让观众感受屈原文化之美。[每点2分]
6.C 7.D 8.①“马”是游牧民族重要的生存工具,承载了新型居民对过去游牧生活的美好回忆与深深眷恋。②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已被其它工具所替代,变成了一种存在和象征,即已融入游牧民族血脉的游牧基因和草原文化。[每点2分]
9.①再现了赛力克曾经拥有的自由奔放的游牧生活,丰富了小说内容;②借助梦境深刻表现了赛力克对少年时期游牧生活的深深眷恋,揭示了游牧基因和草原文化已融入他的血液,突出了小说主题;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写赛力克在现实中骑马奔驰情节做了坚实铺垫。[每点2分]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只能到回到儿时的梦里才能享受到骑马的快意”错。下文中“也足以让赛力克回到儿时的梦里”一句,说明赛力克已获得了骑马的享受与满足。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烘托了赛力克落寞、忧伤的心理”错。结尾段的环境描写,表现了新型牧民的美好家园,衬托了人物美好的形象。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赛力克放弃骑摩托车,而改骑马去田里,因为对于游牧民族来说,“马”是他们重要的生存工具。“赛力克用羊绒布仔细地擦洗着灰尘”“赛力克则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尽情狂奔,享受一种马背上的快乐,一种大山里的延续”,在骑马之前,他仔细擦拭马鞍子,熟练地整理骑马的设备,他享受骑马的快乐,“马”承载了新型居民对过去游牧生活的美好回忆与深深眷恋。文中说“村子里很多家庭亦耕亦牧,不管是放牧还是干农活,绝大部分人都驾驶着各种车辆,快捷、方便,尤其是年轻人。赛力克通常也是骑着摩托车去地里干活”“还是在二三十年前,在国家‘退牧还林’‘退牧还草政策的影响下,赛力克走出大山,走出祖辈们世居的雪峰、森林、河谷、草原,来到牧民安居点定居下来,成了亦耕亦牧的新型居民,但那种血脉里的游牧基因和草原文化一直在流淌着,始终不曾泯灭”,时代发展了,在相关政策的影响下,“马”已被其它工具替代了,“马”变成了一种存在和象征,即已融入游牧民族血脉的游牧基因和草原文化。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梦境的作用。
(1)内容上
“一匹健硕的栗色马在少年的驾驭下,昂首阔步,向着一个山脊攀爬而上。那么奋力踏蹄,肌肉抖动,鬃毛飘逸,长长的一声嘶鸣,马与少年就已经站在了高处的山脊上”“少年纵马冲下山脊,向着河谷策马飞奔。清浅的河水被马蹄趟开,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激起的水花在阳光下如碎银般地飞溅”“马儿慢慢亢奋起来,血脉偾张,经络通衢,由碎步转小跑,加速、腾空、飞奔。马上的少年身姿变得轻盈,如翱翔的雄鹰,如雨燕的身影。身子整个离开了马鞍,匍匐在马头上,马镫子向后用力支撑着,马载着主人如旋风般地狂奔。铿锵的马蹄声在草原上空久久地回荡着……”,文中用三段文字描写在山脊上少年骑马飞驰的梦境,再现了赛力克曾经拥有的自由奔放的游牧生活,起到了丰富了小说内容的作用;
结合“那是一幅马与少年的坚毅影像,像一个骑士在瞭望着,这种影像分明烙上了远去的号角、古道的烟云,也承袭着阿肯弹唱、刺绣、叨羊、猎鹰等传统游牧文化的时光印记”“赛力克走出大山,走出祖辈们世居的雪峰、森林、河谷、草原,来到牧民安居点定居下来,成了亦耕亦牧的新型居民,但那种血脉里的游牧基因和草原文化一直在流淌着,始终不曾泯灭”分析,小说借助主人公的梦境,表现了赛力克对少年时期游牧生活的深深眷恋,揭示了游牧基因和草原文化已融入他的血液,所以,赛力克的梦境起到了突出小说主题的作用;
(2)结构上
下文是“一个开阔处,赛力克一抖缰绳,策马扬鞭,在夕照下奔驰起来。马蹄声敲击在砾石的路面上,发出清脆而有力的声响。扬起的尘土一溜烟飘散开,路边不时惊起归巢的野鸽子、布谷鸟、沙雀”“赛力克尽情地奔跑着,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是赛力克在现实中骑马奔驰的情景。正是因为做了少年骑马的梦,才有了下文赛力克在现实中骑马奔驰的场景描写,所以,赛力克的梦境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ACF 11.C 12.B
13.(1)(他)在距离胡虏十几里处驻扎结成营寨,收集许多牛马的粪便并燃烧它们,从另外一条路撤退离去。
(2)每次胡人、狄人私下送给他的礼物,都登记在簿册上交给官府收藏,不拿到家中,家中常常贫穷困乏。
14.第一问:不愿看到戎狄互相兼并后威胁中原[1分];取信于向朝廷投诚者,瓦解戎狄之间的联盟。[1分]第二问:最终重创敌军,救助成功。[1分]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素利违背盟约,拿出一千匹马给官府,被比能攻打,(素利于是)向田豫求救。
“素利”为人名,中间不应断开,“违盟”是动宾结构,应在“盟”后面断开,即在A处断开;
“出”的宾语为“马”,“千匹”是“马”的定语,“出马千匹”的目的是“与官”,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官”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为……所……”为被动句,中间都不应断开,“攻”与“求救”为两个谓语动词,中间应断开,应在“攻”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于豫”是“求救”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所以,应在ACF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均为“拿着符节;节,是使者所持的凭证”。句意:朝廷于是派遣田豫拿着符节担任护乌丸校尉。/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B.正确。“指中原地区;/京城”。句意:都不能用马和中原人交易。/是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C.“但没有世袭权”错,“世禄”即世代享有爵禄,故卿、大夫家族有世袭权。D.正确。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在这里被围困时”错误。由原文“追豫到马城,围之十重。豫密严,使司马建旌旗,鸣鼓吹,将步骑从南门出,胡人皆属目往赴之。豫将精锐自北门出,鼓噪而前,两头俱发,出虏不意,虏众散乱,皆弃弓马步走,追讨二十余里,僵尸蔽地”可知,田豫是在马城被围困,设计迷惑敌人,最后出其不意,杀敌无数。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去”,距离;“然”,通“燃”,燃烧;“引去”,撤退离去。[每个1分,句意1分]
(2)“私遗”,私下送给他的礼物;“簿”,登记在簿册;“贫匮”,贫穷困乏。[每个1分,句意1分]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第一问:
由原文“乃共要誓,皆不得以马与中国市。豫以戎狄为一,非中国之利”可知,田豫不愿看到戎狄互相兼并后威胁中原。
由原文“素利违盟,出马千匹与官,为比能所攻,求救于豫。豫恐遂相兼并,为害滋深,宜救善讨恶,示信众狄”可知,田豫为了取信于向朝廷投诚者,瓦解戎狄之间的联盟。
第二问:由原文“虏众散乱,皆弃弓马步走,追讨二十余里,僵尸蔽地”可知,众胡虏慌乱逃散,都丢弃弓箭马匹徒步逃跑,(田豫率兵)追击讨伐二十多里,胡虏的尸体遍地都是。可见,田豫最终重创敌军,救助成功。
参考译文:
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县人。田豫升任南阳太守。在这之前,南阳郡人侯音反叛,聚集几千人在山中做强盗,成为郡里的大患。前任太守逮捕了侯音的同伙五百多人,上表请奏认为他们全部应该处死。田豫与全体在押的囚犯一一见面,安慰劝告他们,给他们指明一条悔过自新的路,同时打开刑具释放他们。囚犯们都磕头(感谢),愿意为田豫效命,当即互相转告,强盗们在一天之内解散,南阳郡中太平安定。
文帝初年,北狄势力强盛,进犯扰乱边境,朝廷于是派遣田豫拿着符节担任护乌丸校尉,牵招、解儁一起担任护鲜卑校尉。从高柳以东,到濊貊以西,有鲜卑族几十个部落,比能、弥加、素利分割土地统领治理,各个地区有分明的疆界;于是他们共同订立盟誓,都不能用马和中原人交易。田豫认为戎狄结为一体,将对中原不利,于是先设计离间他们,使他们各自成为仇敌,互相攻打讨伐。素利违背盟约,拿出一千匹马给官府,被比能攻打,(素利于是)向田豫求救。田豫担心放任他们互相兼并,造成的危害更大,认为应当救助善良的一方,讨伐凶恶的一方,向众狄显示信义。他独自率领精锐的士兵,深入到胡虏管治的地区,这里胡人很多,他们包抄田豫所率军队的前后,截断了回去的路。田豫于是率军挺进,在距离胡虏十几里处驻扎结成营寨,收集许多牛马的粪便并燃烧它们,从另外一条路撤退离去。胡人看到烟火不断,以为田豫的军队还在,等胡人离开,走了几十里之后才知道田豫已率军撤离。胡人追击田豫到了马城,里外十层围困他们。田豫平静威严,命令司马竖起旗帜,奏起军乐,率领步兵和骑兵从南门杀出,胡人都关注着去追赶他们。田豫率领精锐的士兵从北门杀出,擂鼓呐喊着前进,两面都发起攻击,出乎胡虏的意料,众胡虏慌乱逃散,都丢弃弓箭马匹徒步逃跑,(田豫率兵)追击讨伐二十多里,胡虏的尸体遍地都是。
景初末年,朝廷给田豫增加食邑三百户。正始初年,田豫升任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授振威将军,兼任并州刺史。境外的胡人听闻他的威名,相继前来进献礼物。并州境内安定整肃,百姓都怀念他。征召他入京担任卫尉。(田豫)多次请求让出职位,太傅司马宣王认为田豫身体强健,写信告知不允许。田豫写信回答说:“年纪超过七十岁却还处在官位上,犹如晨钟已响滴漏已尽却仍在夜间行走不停止,这是罪人啊。”于是坚决称自己病重。田豫清廉节俭朴素,得到的赏赐全部分发给将士。每次胡人、狄人私下送给他的礼物,都登记在簿册上交给官府收藏,不拿到家中;家中常常贫穷困乏。即使是异族人,也都崇尚田豫的节操。嘉平六年,皇帝发布诏令赞美表扬他,赏赐给他家钱和谷物。
C
16.①耽酒之寂、蜀地之悲和郊外之芜表现了诗人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②负于朝廷的愧疚感、为征战的宏愿、不迎合世俗的操守则表明他依然有壮志豪情和高尚品格。[每点3分]
【分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 “叹时光流逝”“自我安慰”错误。颈联“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意思是人生仕途不顺悲伤自己孤独终老无所事事,从年少起便立志征战沙场可是不被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背景是他本身就是在满怀壮志豪情之时被从前线调往后方蜀地任职的,心中压抑不已,郁愤难平,而在蜀地为官这八年的时间里,也是频遭调动,甚至几个月就调动一次。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情感的能力。
愤懑表现在首联、尾联,借酒浇愁、悲伤终老属地,极目寒芜凄凉,凸显了诗人的逆境,诗人写自己四处奔波的时光,实在是令陆游心力交瘁,精疲力竭,他的命运也确实称得上多舛,有才不得重用,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心情自是抑郁难平,所以说“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但是,意志并不消沉,虽然感觉有负圣朝,但未曾坠落青云之志,反倒是具有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的心境,比如“雉兔骄”“挟箭西郊去”都可以见证。诗人饱经磨砺,游荡四方,却不颓废消极,志向常在,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白发向人羞折腰”,一头白发了,要保住晚节,不要向人折腰!身怀浩然正气,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唾弃奴性、奴颜、媚骨,尤其是对于那些失去了人格、尊严和脊梁,最终沦为奴才的人,更是不屑一顾!他自己又怎么会为了能够返回家乡,调离蜀地,而去低眉折腰,讨好朝中权贵呢?这句“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其实是他埋藏最深处的心声,是源自心底最彻底的自白。
(1)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4)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每句1分】
①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分] ②造成病毒性心肌炎[2分]
19.第①句可改为:由于工作压力大、情绪焦虑、作息时间紊乱、喜爱重口味饮食等;[2分]第⑤句可改为:身体耗氧量会增大、心脏负荷会加重;[2分]第⑨句改为:就会引发斑块破裂。[2分]【找出表述不当1分,修改正确1分】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句“如果只是轻微感冒,是可以适当运动锻炼的。如果感冒比较重,一定不要剧烈运动……”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感冒后是否运动,这得视情况而定,故补写内容是“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二空,根据前句“这些病毒对我们的心肌细胞‘情有独钟’,一旦免疫力下降,就会组团对心肌组织发动攻击”,和“而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不及时可能转变为致命的暴发性心肌炎”可知,此处是说病毒会造成心肌炎,故补写内容是“造成病毒性心肌炎”。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①句,“由于……等原因”错,句式杂糅,可删除“原因”;
第⑤句,“身体耗氧量、心脏负荷会加重”错,搭配不当,可改为“身体耗氧量会增大、心脏负荷会加重”;
第⑨句,“就会引发斑块破裂的产生”错,成分赘余,删除“的产生”。
20.C
21.①原句连续使用三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排比,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②原句更能突出北京的水果种类之多,符合一一列举的话语情境;
③原句将三个动词直接连缀在一起,语速加快,更能表现出说话者激动的心情。【每点1分】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处的“像”表比较。A.表示举例。B.是比喻词。C.表比较。D.表示推测。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用的是排比手法,结构一致句式整齐,读起来节奏感强,强调水果种类繁多。
改句把原句删减后,意思简洁了,但是缺少了排比的效果,不能突出水果之种类繁多,不能照应上文的“一一叫出名字来”的如数家珍的自豪感。
原句的“够看够闻够吃”,没有顿号,一气呵成,表现了目不暇接等带来的饱满的幸福感,可以通过文字体会到说者激动的心情。改句增加顿号后,语气延长,幸福感就被冲淡了。
2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一句名言,要表达的意思是:牢记自己当初的梦想追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材料二则选自一则墨西哥寓言,通过一群人急匆匆赶路与一个人突然停下来的对比,展现“等一等灵魂”的主题。现实中,我们也经常走得太快,灵魂落的太远甚至被弄丢,我们就可能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而这两则材料就意在告诫人们不要走得太快,以及不要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也就是说,每个人出发时都应带着初心,就是最初的理想、目标和准则。但经过风雨与岁月的洗礼后,是否能够“我心依旧”,才最为可贵。
为什么我们会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或许是因为梦想太遥远,追求理想的道路太坎坷;或许是因为路上诱惑太多,我们无法目标专一,执着于理想;或许就是因为我们太懒惰,不能持之以恒坚守初心。然而,不能坚守初心,我们的理想就不能实现;不能守住本心,我们的航道就可能偏离正确方向。材料提醒我们,要坚守初心,执着于初心,不要“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写作时概述材料提出论点,然后明确“初心”的具体内涵,每个人初心不同,行为就不同;还要说清楚为什么要坚守初心,如何坚守初心。坚守初心对于个人和国家、民族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都应该论述清楚。
立意:1. 坚守自我,坚守理想,守住本心。2. 勿忘初衷,勿忘初心
3. 重拾最初的理想。4. 能回归,就不算走得太远。
例文:
常与初心“对对表”
钟表在走了一段时间以后,需要和标准时间校对校对,俗称“对对表”。人生如逆旅,低头赶路之后,很多人却常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因此,无论多么艰难,我们也要时不时抬头看路,回头等等灵魂,与初心“对对表”。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让世上每个人都吃饱饭”,这质朴无华的初心,便是袁隆平一生的承诺,也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顶烈日,经风雨,田间地头,春夏秋冬,那个与“杂交水稻”亲密无间的老人,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不忘初心”的誓言,也以自己的成就印证了“方得始终”的价值。然而,我们只看到了他斐然的成绩,丰收的喜悦,却很少去思考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是的,袁老的初心朴素得不能再朴素,毕竟“吃饱饭”是所有人的基本追求,但是光有这样的初心,根本无法保证“超级稻”的问世,“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正是那不被人知的坚持,“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拗,才是“禾下乘凉梦”终将实现的根本途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实人生之路更难于蜀道,因为歧路实多,诱惑频仍。若想坚守初心,还需不断调校人生方向。
他是忧国忧民身怀救世之志的青年人,是远渡重洋探求真理的寻觅者,是品学兼优前途光明的医学生,但是当他面对中国民众的愚昧堕落时,当他认清政府的腐败懦弱时,他不得不反思,不得不及时调整人生之舟的航向,是救治一个羸弱的躯体还是唤醒一个沉睡的民族,哪一个更重要,哪一个更紧迫?于是,放下手术刀,毅然拿起笔,弃医从文的他从此后以笔为刃,以笔为药,去刺破笼罩着民众的黑暗阴霾,为中国人民带来点点光明。“始终难守”,难就难在走出舒适区的阵痛,及时改变方向,踏破荆棘,走出一条新路,其艰辛不可为外人道也。转变恰恰是为了不变,鲁迅先生的选择,不但不是抛弃了初心,恰恰是对初心的坚守,因为“救治”是他不变的初心,由医学而文学,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有始有终”。
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初心”不是用来标榜的豪言壮语,更不是用来炫耀的花言巧语,它需要深思熟虑,需要“以天下为己任”之后的立志。“始终”不是盲目愚昧地拼命赶路,更不是见异思迁的左顾右盼,它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坚韧,需要“君子厚积而薄发” 之后的坚持。
没有了初心,人生会失去方向;没有了“始终”,人生会成为“水月镜花”的幻象。让我们毅然决然地踏上追寻梦想之路吧,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当然,征途中还需要常与初心“对对表”,因为调校方向是为了走得更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