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侨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1次阶段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侨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1次阶段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9 10:31:58

文档简介

侨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1次阶段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时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孩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上帝为每个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拥有真理,或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是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对待父母,要做到“居敬、养乐、病忧、丧哀、祭严”,即真心诚意侍奉他们,而非只讲形式。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4小题,16分)
梦里的庄稼
蒙福森
深夜,月色朦胧,万籁无声。突然,沙沙沙,沙沙沙,野猪来了,成群结队,一溜儿来到山脚下老田的玉米地。它们啃玉米,咔嚓一棵,咔嚓一棵,一会儿,啃倒了一大片。老田抄起铁锹,蹑手蹑脚地摸过去。野猪听到动静,哗啦一下,跑了。
老田就醒了,原来是一个梦。醒来后,老田再也睡不着了,脑海里全是玉米花生水稻,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
老田辗转反侧,把老伴儿桂珍弄醒了。她问:“怎么,又做梦了?梦见庄稼了?”“嗯。”老田说着,然后,轻轻地叹息一声。
几天前,儿子打来电话,催老田两口子进城去。再过十几日,就是儿媳妇的预产期了,他们的宝贝孙子就要出生了。桂珍收拾好东西,准备进城去照看儿媳妇和孙子。老田不愿去,他放不下地里的庄稼。
“你一个人在家行吗?”桂珍说。
“咋不行?”老田说,“我能吃能睡,能扛能挑,你担心啥?”
桂珍说:“村头那个龚伯,你知道的……”
几年前,村里有一个孤寡老人龚伯,死在家里好几天,等人发现时,已经有臭味了。
“龚伯是龚伯,我是我。他病恹恹的,骨瘦如柴,弱不禁风,他咋能跟我比!”老田气咻咻地说。
桂珍说不过老田,打电话给儿子。儿子在电话里苦口婆心地劝说,可老田就是不答应。
从那时起,老田就开始做梦了,夜夜梦见地里的庄稼,一大片一大片。在梦里,郁郁葱葱的庄稼不是旱死了,被野猪糟蹋了,被洪水淹死了,就是被轰隆隆的铲车铲掉了,一铲一铲地铲到卡车上,运到河边倒掉。
醒来时,老田的眼里含着泪花。
近年来,城市不断扩展,到处开发得热火朝天。轰隆隆的铲车、钩机伸展着巨大的手臂,昼夜不停地作业。城市像—条饥饿的巨蚕,村里的农田像—张张桑叶,不断地被蚕食着、吞噬着。绿色的农田不见了,代之以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村里的地越来越少,老田的地越来越少。谁能料到,哪一天,他的地会被城市这条贪吃蛇吞噬得一干二净?到那时,他该怎么办?
年轻人高兴得很,地被征了,得了一大笔土地补偿款,逃离乡村,到城里去买了房,成了城市人;或者,游手好闲,不分日夜在村头的小卖部打牌赌钱,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有的人,大手大脚花钱,奢侈浪费,挥霍无度。老田就不一样了,他幼时贫穷,吞糠咽菜,是吃过苦的人,视土地如生命。他在剩下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丝不苟地种庄稼。老田来到田头,昨天刚浇过地,田里的泥土还是湿漉漉的,一股泥土的气息和庄稼叶子的清香扑鼻而来。隐隐约约地,老田似乎听到了庄稼噼噼啪啪生长的拔节声。他蹲下来,轻轻地抚摸着嗅着鲜嫩翠绿的庄稼叶子,一时百感交集,眼眶潮湿。
老田下定决心,不去儿子家了,让老伴儿去带孙子,他要留在乡下老家,在他的土地被征收之前,在有生之年,好好种地。
桂珍拗不过他,儿子拗不过他,只好作罢,留下他一个人。临走前,老伴儿再三叮嘱老田这呀那呀,又请邻居帮他们照看老田,毕竟,他已年逾七十了。
儿子把桂珍的行李放到车里。突然,桂珍说:“等等,我去地里摘些青菜,家里的青菜没化肥农药,鲜嫩得很呢。”
桂珍就去了田里。
日上中天了,桂珍还没回来。
咋回事呢?老田和儿子刚想去地里找,一个人急匆匆地跑来,告诉他们,桂珍在地里晕倒了,不省人事。
他们赶到地里时,桂珍坐在田边,已经醒过来了。“要不要去医院?”老田心急如焚地问。“不用,歇一会儿就好。”桂珍说。
这下,老田放心不下老伴儿了,近段时间她在家里已经昏倒几次了。思前想后,最后老田把田里的庄稼低价租给邻居,老两口儿坐儿子的车去了省城。
几天后,孙子出生了,桂珍忙前忙后,手脚麻利。儿子疑惑地问:“妈那天你在田里……”桂珍嘘了一声,低声说:“我不这样,你爹哪肯离开他的庄稼啊?丢下他孤零零一个人在老家,我咋能放心?”
那时,老田站在阳台上,目光穿过高楼大厦,默默地看着老家的方向,一言不发。桂珍知道,他昨晚又做梦了,梦见了葳蕤郁葱的庄稼……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田视庄稼和土地如生命,他的形象是中国千千万万传统农民形象的缩影。
B.桂珍不放心老田一人在家,假装晕倒,不明就里的老田只好放弃庄稼进了城,从中可以感受到老田夫妇深厚的感情。
C.面对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进程,老田依然想着固守土地,表现了他思想保守、难以与时俱进的一面。
D.年轻农民得到土地征收补偿款后,有的逃离农村,有的养成不良生活嗜好,这些社会问题令人担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四自然段运用插叙这一叙述方式。交待了老田夫妇将要进城的缘由,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夸张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老田对自己熟悉的土地和庄稼的复杂心情。
C.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故事,能够灵活自由地描写老田的心理,展现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生活状态。
D.小说的语言质朴自然、简洁明快,充满了乡土气息,与文中叙写的内容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相得益彰。
8.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塑造老田的形象,请找出其中两处进行点评。(4分)
9.小说开头和中间都较为详细地叙写了老田的庄稼梦,有何用意?(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3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 ”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 ”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材料二: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项王见A人B恭敬C慈爱D言语E呕呕F人有疾病G涕泣H分食饮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信谢,因问王曰”句与材料二“至鸿门,谢曰”句子中的“谢”含义不同。
B.材料一“然不能任属贤将”句与材料二“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句中的“属”用法与含义不同。
C.材料一“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中“臣”与材料二“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用法相同。
D.材料一中“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句与“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句的“东”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任命仪式结束,与汉王谦让之后,韩信便详细地给汉王分析了当下的形势,极大地增强了汉王信心。
B.韩信一方面向汉王极力肯定项羽勇敢、强悍、仁厚,一方面又明确指出项羽只是施与小恩小惠,难得人心。
C.韩信从民心向背的角度,对比刘邦和项羽的不同做法和结果,刘邦听后果断采纳韩信的建议,部署众将战斗。
D.鸿门宴中,由座次的具体安排可以推知,古人在后室举行的礼节活动以坐东朝西为最尊,以坐西朝东为最卑。
13.将原文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4分)
(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4分)
14.李华在《鸿门宴》研读中提出“正方:刘邦在鸿门宴上全身而退取决于一文一武两个助手”的辩题,请你以反方辩手的身份,结合两则材料与课文《鸿门宴》,从项羽的角度,简要陈述批驳正方观点的理由。`(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9分)
众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由吾身。
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
B.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点明圣贤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七、八两句面对圣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16.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意思是: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本题共5小题,10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对比手法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名两人在政治上不投机的原因所在。
(4)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三、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2分,共16分)
18.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保无疆之休     休:喜庆、福禄
B.夫在殷忧 殷:深
C.则思谦冲而自牧 冲:前进,进取
D.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加恩惠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C.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度义而后动
D.虽董之以严刑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20.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举先王之政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鼓瑟希,铿尔
B.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C.盖亦反其本矣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D.是罔民也 批大郤,导大窾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B.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C.所见无非牛者
D.虽然,每至于族
24.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良庖岁更刀 ②而刀刃者无厚 ③无以,则王乎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⑤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⑦端章甫 ⑧风乎舞雩
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A.①④/②⑥⑨/③⑤⑦/⑧
B.①/②⑤⑥⑨/③⑦⑧/④
C.①④/②⑥⑧⑨/③⑦/⑤
D.①/②⑥⑨/③⑦⑧/④/⑤
25.对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四、写作(60分)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唐太宗“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明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这段名言包含着以外物为镜审视自我的内省意识。“铜”“古”“人”提醒我们审视自我的参照物可以是多元的,“正”“知”“明”则明确指出了借由内省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获得提升。
材料二:我们在生活中,到处可以听到各种本真性宣言:“成为你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认为独特性只有从自我内部才能获得。加拿大思想家查尔斯·泰勒却说,“自我”来自我们和他人的对话,以及对话中的反思。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悟和联想?请就“如何更好地认识自我”这一问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侨光中学2024年春季高一年第1次阶段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D 2.B 3.C
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论证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每点2分)
5.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 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每点3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错误。由原文“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可知,并非“都”“发展”,选项以偏概全,表述绝对。
B.“‘述而不作’中的‘述’……,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含义所取代”错误。由原文“‘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等等”可知,选项有两个问题,其一为扩大范围,把《说文解字》换成“古代辞书”;其二把文中“可以理解为”偷换成“被……所取代”,表述绝对,曲解文意。
C.“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错误。由原文“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可知,选项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文中关于“述”和“孝”的统一关系是作者的认识,也就是说“这种理解”的具体内容是本文作者的认识,而孔子并未论及孝的内涵,也没有谈论关于孝和述两者间的关系,更没有说明二者是统一的这类观点。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误。由原文“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可知,“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早于孔子,只是孔子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并非是他提出来的。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主要是就孔子的“孝”展开论述的,论述的中心就是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
A.该项说的是“真理”和“安宁”的关系,强调要拥有真理或安宁,与传承无关,不能作为材料二“孝”的论据。
B.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意,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有关“孝”传承的观点。
C.选项说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D.只是就孝顺父母而言的,与传承无关,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论点、依据:原文第一段“述’的内涵非常丰富”,先提出“述’的内涵非常丰富”;第二段选取《中庸》《论语》中的话,第三段借用了孔子将子贡对经典的传承的类比事例,材料二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论证结构:原文第一段“述’的内涵非常丰富”、第二段“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先从“孝”“述”的基本含义入手;第二段“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第三段“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然后是有关孔子践履“孝”的言行;最后一段“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扩而广之,从哲学活动进一步分析不同人对“孝”的不同理解,加深论证,逻辑清晰,层层深入。
论证方法:引证法,大量引用古典书籍中相关的信息以及孔子的言论,丰富文本内容,增强说服力可信度。类比论证法,“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传承天道的内涵,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举例论证,后两段列举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事例,论据新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对比论证,“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孝’的理解不同……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观点。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分析积极方面的作用:从材料三第一段中是“‘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概括为:“述而不作”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
(2)总结出消极方面的内容:从材料三第二和三两段,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6.C 7.B 8.①小说通过详细描写老田的梦境,突出了老田害怕离开土地,不愿进城的想法。②小说在描写老田到田里看庄稼,似乎听到庄稼的拔节声以及他抚摸嗅着庄稼的动作,表现了老田对土地和庄稼的热爱之情。 (每点2分) 9.①开头写老田的梦境,是为了突出老田对土地的热爱,同时表明他不愿离开土地进城生活。②中间写老田的梦境,他梦到庄稼被铲车铲走,表明随着城市的扩张对土地的占用,对传统农村的侵蚀。(每点3分)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C.“表现了他思想保守、难以与时俱进的一面”分析错误。老田固守土地不愿进城的行为表明他对土地的热爱。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B.“运用夸张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分析错误。这一句中“似乎听到……拔节声”是夸张手法,“抚摸着嗅着鲜嫩翠绿的庄稼叶子”是细节描写,不是“通感”的修辞手法。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
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来突出老田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在小说的开头中描写老田的梦境,“……老田抄起铁锹,蹑手蹑脚地摸过去。野猪听到动静,哗啦一下,跑了”,这一细节描写突出了老田对离开土地的排斥,他热爱庄稼,热爱土地,所以此处是表明他不愿进城。
还有,小说中描写老田在田里去看庄稼,“隐隐约约地,老田似乎听到了庄稼噼噼啪啪生长的拔节声。他蹲下来,轻轻地抚摸着嗅着鲜嫩翠绿的庄稼叶子,一时百感交集,眼眶潮湿”,此处“似乎听到了庄稼噼噼啪啪生长的拔节声”“轻轻地抚摸着嗅着鲜嫩翠绿的庄稼叶子”“眼眶潮湿”等情节都生动地表现了老田对土地的热爱和他对土地的依依不舍之情。
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
小说两次写到老田的梦境。在小说的开头,老田梦到野猪在祸害庄稼。这一梦境是在老田被儿子催促去城里生活后所产生的,老田做梦都梦到庄稼和土地,表明他热爱土地,热爱在土地里生活,而不愿去城里生活。
第二次写老田的梦境则是在小说的中间,老田梦到庄稼被野猪糟蹋,而铲车也加入了这一破坏活动。这是老田对当今城市蚕食农村的土地的反应。随着城市的扩张,农村大片的土地被城市占用,这让热爱土地的老田感到痛心和慌张,他害怕失去土地,失去传统农民的生活方式。这也从侧面表明了城市对传统农村的侵蚀。
10.DFG 11.D 12.A
13.(1)项羽军队所到之处,没有不残害毁灭的,天下人多怨恨他,老百姓不亲近依附他,只不过是被他的强大所控制罢了。(“所过”“残灭”“特”、被动句式各1分)
(2)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戮力”“河”、补充介词、状语后置调整各1分)
14.项羽优柔寡决,有妇人之仁,策略失误;项羽虽拥人才,然不善用;项羽轻敌,认为实力悬殊,刘邦尚未构成威胁;项羽过于率直,在政治斗争中处于弱势。(答对其中三点即可,若其它分析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封拜大将的仪式结束后,韩信被请入上座。刘邦说:“萧丞相多次提起您的大才,您认为我该怎么办呢 ”韩信先是逊谢,随即问刘邦:“大王如今出兵东向争夺天下,您的对手不是项羽吗 ”刘邦说:“是的。”韩信又说:“大王您自己估计您的勇猛、仁德,以及您军队的强盛,能比得过项羽吗 ”刘邦沉默了半天,说:“比不上他。”韩信起身向刘邦拜了两拜称赞他的自知之明说;“我也觉得您比不上他。可是我曾经在他手下做事,请让我来说说项羽的为人。项羽大吼一声,可以把上千人吓得瘫在地上,可是他不能任用有才干的人,这样他就不过只有匹夫之勇。项羽待人恭敬有礼,仁爱慈祥,说起话来和和气气,有人生了病,他能含着眼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可是等到人家立了功,该封官颁赏了,他却能把印拿在手里摩半得棱角都磨圆了还舍不得发出去,这样,他那所谓的“仁爱”不过是妇人之仁。项羽虽然做了霸主,使所有诸侯都对他俯首称臣,可是他不建都在关中,而建都在彭城。他又违背了当初义帝宣布的谁先入关谁做关中王的规定,还把他的亲信都封了王,因此各路诸侯都心怀不满。诸侯们看到项羽把义帝赶到了江南,也都学着样赶走自己过去的国君而占据了好地方称王了。项羽军队所到之处,杀人放火,留不下一个完整的地方,天下人为此怨声载道,老百姓谁也不亲附他,现在只不过是被他暂时的强大所控制罢了。项羽现在虽然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他已经丧尽了人心。所以说他的强盛是很容易变弱的。现在您如果真能反其道而行之:只要是勇敢善战的人,您就大胆信任使用,那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被打败!只要打下了城邑,您就把它封给您的有功之臣,那还有什么人不对您忠心归附!让你现有的全部人马跟在后面一起东进,那还有什么样的敌人不能被打垮!现在被项羽封立在关中的三个诸侯王当初都是秦朝的将领,他们统率关中的子弟好几年,为他们而战死的和逃亡的不计其数,后来他们又欺骗这些士兵投降了项羽,结果走到新安时,项羽竟把这二十多万降兵全都活埋了,就留下了章邯、司马欣、董翳这三个人,现在秦地的父老们对这三个人简直恨之入骨。如今项羽仗着他的武力硬是把这三人封了王,秦地的百姓其实根本没人爱戴他们。而大王您当初进入武关以后,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严刑酷法,给秦地百姓们定的法律只有三条,秦地的百姓没有不乐意让您在秦地称王的。按照诸侯们的事先约定,大王您也应该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们也都知道。后来您被项羽剥夺权利,排挤到汉中,秦地的百姓们没有一个不对此愤懑不平。现在如果您举兵东下,三秦地区只要发上一个通告,不用打仗就可以回到您手中。”刘邦听了大喜,感到自己今天才真正地认识韩信实在是太晚了。于是就按照韩信的谋划,部署各位将领的进攻目标。
15.D 16.(1)相同点: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2)理由: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由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3)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自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七、八两句面对圣人的批判”说法有误,诗句意思是不必过于计较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重要的是自己应该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所以这种评价是“众人”的评价而不是“圣人的批判”。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众人纷纷何足竞”描写诗人王安石对于造谣非议的现实,不与争辩,而是坚持去做。具有政治家的宽广胸怀和坚定的自信心。诗的一二句说,一般人所说的“是”与“非”,不是评价是非的真正标准,当然也不是评价我的是非的真正标准。三四句,就举例为证。所举之例,乃是最为著名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因而最具说服力。五六句反过来说,只有圣人的评价值得重视,因为他们不会颠倒轻重。七八句回归现实,指出:从根本上来讲,决定美恶的,还是自身。
屈原“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描写屈原在人们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屈原并不争辩,只是说就这样算了吧,只要我的情操确实高尚芳洁。
所以面对非议,王安石和屈原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
17(1)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3)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4)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5)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18.C。冲:谦虚。
19.B。A项,介词,因为/介词,依照;B项,代词,它(他)的;C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D项,介词,用/连词,来。
20.D。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A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受命于人主”即“于人主受命”;B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即“于朝廷议法度而修之”,意思是: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C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有求于我”即“于我有求”;D项,没有特殊句式,只是一个陈述句。故选D项。
21.B。A项,“以”同“已”,“希”同“稀”;B项,“涂”同“途”;C项,“盖”同“盍”,“采”同“彩”;D项,“罔”同“网”,“郤”同“隙”。
22.D。D项为副词,其他三项都是代词。
23.B。A项,古义:不称道,不谈论。今义:暴虐,没有德政。C项,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D项,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连词,表转折。
24.D。①名词作状语,每年;②形容词作名词,厚度;③名词作动词,称王;④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⑤形容词作动词,远离;⑥形容词作名词,视力;⑦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⑧名词作动词,吹风;⑨形容词作名词,小相。
25.A。①③④用于主语与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⑥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⑤是代词。
26.例文:
内外兼顾不失范
唐太宗把股肱之臣魏征视为自己治国理政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他不仅能够“正衣冠”、“明兴替”和“知得失”,而且还成就他一代明君的美名。对李世民来说,这面镜子,不仅是一个实物,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有了它,不但能够看到具体的自己,而且可以看清精神的自己。当然,“镜子”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一方面取决于李世民主动想用它进行自照,一方面在于他善于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创造治国安邦大业的李世民如此,我们要全面真实地认识自我,也应该重视自照和它照。
“我是谁”,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对每一个生命体而言,要真正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绝非易事。就像我们对庐山真容的认识般,之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源于“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只专注于自我本身,导致以“孤芳自赏”的心态认识自我。由于少去了外在参照物的比较,就没有发现自身存在的短板。井底之蛙待在枯井中欣赏井口的一片天,自我陶醉地认为自己拥有了整个世界。可是,当它有机会跳出枯井,才会发现外面世界的宏阔辽远。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之所以“迷”,是因为把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这就导致无法全面地窥见全貌。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当局者”就应该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态度时时自省,然后再把眼睛投向远方,与他者比照,看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再取长补短。
于漪老师说:“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装两把尺子,一把用来度量自己的短处,一把用来度量他人的长处。”发现并承认自己的短处,就是自我检省;看到别人的长处,就是“放出眼光”,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每个人都是有限的存在,不可能十全十美。要更好地生活与成长,就需要我们客观理性地对待自己、认识自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只有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知道自己该如何走、该走向哪里。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摆正自己的位置,理性客观地对自我进行反省,再辅之以外在好的榜样为参照,内外兼顾,才能达成所愿。“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只会导致认识的偏狭。把自己与他者相互参照,才能认识完整的自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作文由两段材料组成:材料一以唐太宗的镜子理论为话题点,指出认识自我可以借由多元的参照物来审视,不应局限于某一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实现自我的提升;材料二从生活中习见的观点入题,然后引用泰勒的话,提示我们思考:自我究竟是来自自我内部,还是与他人的对话以及对话中的反思。综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可知,对自我的认识,应当来自自我内部和他者,要分析这两种途径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而明确自己观点,避免片面绝对地看问题。基于此,由材料引发思考的角度有: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获得自己的“独特性”;从“自我内部”还是通过外在的参照认识自我; 如何处理外在与内在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
材料明确了指向,又设置了具体的问题,所以写作时立足材料,按照“如何更好地认识自我”的问题核心构思立意即可。写作时首先根据要求提出文章的观点——内部自我观照与外部合理参考,才能全方位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继之,结合材料,从理论的层面分析内外结合对认识自我的价值,如只是从自我内部认识可能会产生偏差,应对将自我认知与他者参照结合起来,辩证认识自我;然后,联系现实,精选材料,摆事实,讲道理,从不同角度阐述内外结合认识和了解自己的重要性;最后,关联当下,论述要更好的认识自己必须处理好内在与外在的关系,既不可过于自负,也不可过于自卑。
立意:
1.内外兼顾,重构自我。
2.以人为镜,追求本真。
3.聆听外界,保持自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