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7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7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9 11:0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导入:
汉高祖刘邦
汉宣帝刘询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届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粮二千石(郡太守)乎!”
共同体现了官员在王朝建立和国家治理中起着异常关键的作用。
思考:汉高祖跟汉宣帝说的话有什么共性?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课标要求:
掌握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观点为指导,分析选官制度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的产生及其影响。
时空观念:比较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了解其特点和发展趋势。
史料实证:使学生在运用图片史料、文字史料进行实证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等,提升史学素养。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对古代官员的选拔及管理理性分析、客观评判。
家国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的意义,与西方文官制度及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渊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各主要历史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核心内容及阶段特征
难点: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及特征
自主学习:
1、梳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制度有哪些?
2、梳理中国古代官员考核的制度有哪些?
3、梳理中国古代官员监察的制度有哪些?
4、思考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趋势?
5、思考中国古代官员考核、监察的特点是什么?
思考:材料所示何种选官制?
史料1: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史料2: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
—— 《史记 · 商君列传》
史料3:“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
史料4: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史料5:(魏文帝)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杜佑《通典·选举二》
史料6: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世官制
军功爵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世及以为礼”;“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思考:结合材料思考世官制的选拔标准、特点及影响?
选拔标准:血缘
特点:官位世袭,贵族垄断
影响:①重血缘、轻才能,形成贵族政治,不利于调动其积极性,不利于长远发展
②保证了贵族世代效忠王朝,稳定了统治,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材料1: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战国策·燕策二》
材料2:选练举贤,任官使能。
——《史记·赵世家》
材料3:有军功者,各以率上受爵。
——《史记·商君列传》
思考:战国时期各国选官的途径、标准及影响如何?
1、途径:荐举、军功;
2、标准:才能、军功。
3、影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毛遂自荐
鲍叔牙举荐管仲
2.春秋战国:荐举功劳制
材料4:“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史记 商君列传》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材料一: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
“以法为教”人们学习知识的内容只限于朝廷的法令,即秦律;
“以吏为师”人们要学习文字,只能向政府官员学习;
◎韩非
◎李斯
1、途径:向官员学习律令而为官。
2、标准:法律
3、目的:控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4、影响:提升法律的社会地位,但造成了文化的专制。
◎云梦睡虎地秦简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制度
思考:秦朝选官制度的途径、标准、目的及影响?
材料: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1、过程:查访—荐用—试用考核—任用
2、标准:举孝廉
3、科目:察举分常科和特科两类。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4.汉朝:察举制
思考:结合材料思考察举制选官的过程、标准、科目?
常科
科目
特科
察孝廉
举茂才
贤良方正
贤良文学
明经
“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孝、廉有“孝子廉吏”的意思。“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
茂才在开始只是特科,汉光武帝时设为常科,往往与孝廉并称,表明其重要性。选拔智略出众的优秀人才。
是最主要的特科,德才兼备,正直不阿,能直言极谏。
品德与文才兼备,又有良好的经学底蕴。
明于儒学的经典,通晓儒术
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的察举制度开始的。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4.汉朝:察举制
拓展提升
探究: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察举制的认识?
材料1: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2: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材料3: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材料: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书·段灼传》
积极:注重品行才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局限:①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
②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察举制
③本身腐败重重,后期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4.汉朝:察举制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背景
内容
标准
①察举制弊端显露,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②战争频繁,士人流散, 察举制度失去社会基础,难以实行。
设置中正官、品评人物、按品授官
家世、道德和才能→只看家世
自学:梳理九品中正制的基本信息?
材料1:《宋书》记录了实行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的这种最初目的“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材料2: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喻大华《帝制往事》
思考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探究: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高门(上品)
寒门(下品)
影响:积极:
①前期(魏至晋),以才品人,起到了选贤举能的积极作用;
②由于中正官为中央派出,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③考试选吏为隋唐科举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局限:后期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用人局面。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6.隋唐至清:科举制
自学:结合教材梳理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朝代 阶段 内容
隋 创立
唐 完善
宋 发展
元 停滞
明清 僵化直至废除
隋文帝:分科考试
隋炀帝:进士科创立,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人数、科目
武则天:武举、殿试
唐玄宗:诗赋成主要考试内容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八股取士
录取人数不多,科举为官比例不高
材料1: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
——王炳照《中国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2: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3:“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材料4: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科举制影响
积极:①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社会阶层流动②加强中央集权,选人权收归中央;③提升官员素质;④促进教育发展;⑤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局限:①禁锢思想
②知识阶层热衷追求功名利禄,科技研究缺乏人才,阻碍中国科技进步,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6.隋唐至清:科举制
探究: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选官制度
时期 制度 标准 影响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西周至春秋
春秋战国
秦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明清
血缘
贵族世代垄断高官(贵族政治形成)
才能;军功
废除贵族特权;
提高军队战斗力。
汉武帝以后
(两汉)
孝廉
(品德和才能)
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后期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家世、道德和才能→门第
才学
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推动教育的发展。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门阀士族垄断用人权,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自学: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基本信息,探究其演变趋势?
世官制
举荐
军功爵制
重法吏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法家思想
思想文化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演变趋势:
①选拔标准: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由推荐到公开考试,公平、公开、客观
③选官范围:不断扩大,推动阶层流动
1.“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A
达标练习:
2.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其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重文轻武 B.北方长期战乱
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吏治腐败
C
达标练习:
3、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D
达标练习:
4、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薄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A
达标练习:
朝代 考核制度 考核标准 特点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朝
清朝
上计制
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
流于形式
吏部考核
品德、才能
磨勘制度
政绩
考满和考察
政绩、贪酷和不作为
京察和大计
才能、操守、政务
1、考核法规趋于完善;
2、考核方式趋于细化,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别考核;
3、考核标准道德、才能与功绩相结合;
4、考核流程日趋严格。
二、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变迁
自学:结合教材梳理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变迁?
探究: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考核问题的看法?
材料:考核是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历代十分重视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明朝张居正曾说: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
——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作用:①利于整顿吏治,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提高行政效率;
②利于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局限:受制于皇权,无法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实质:维护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的工具。
启示:对于当今社会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公正、有效的官员考核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变迁
朝代 中央 地方 特点
秦朝
汉朝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
御史大夫
监察史
御史大夫
十三州刺史
御史台
(御史大夫)
御史台、台谏合一
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通判
御史台
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都察院、六科
御史巡按各省
都察院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
1、垂直管理,机构独立;
2、服务皇权;
3、方式多样;
4、减少失误,加强皇权,打击地方势力,但不能约束皇权和杜绝官员贪腐问题。
自学:结合教材梳理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的变迁,归纳其特点?
二、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的变迁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宋朝:
台谏合一
二、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的变迁
官员选拔制度
官员考核制度
官员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秦汉——御史大夫
宋代——台谏合一
明清——科道合一
秦汉——上计制
魏晋南北朝——流于形式
隋唐宋——四善二十七
明清——考满、考察
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春秋战国——军功爵制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朝——察举制
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实质:三大制度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不断变化,是巩固封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小结:
1.(2021·全国甲卷)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D
达标练习:
2.(2021·江苏高考) 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
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B
达标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