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关汉卿
游园·皂罗袍
带视频唱段欣赏
1
2
3
4
目
录
壹·知人论世
贰·研读课文
叁·深入研讨
肆·问题探究
了解《牡丹亭》剧情、了解明清传奇;
了解作者及其戏剧主张,了解写作背景并理解杜丽娘的形象意义;
赏析戏曲语言的特色;
理解“融情于景”等艺术手法。
1
2
3
4
壹
学习目标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壹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
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林黛玉听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中第十出《游园》。其中《皂罗袍》一曲文词优美,婉转典雅,意味深长,情景交融,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伤春佳作。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
壹
课堂导入
林黛玉听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中第十出《游园》。其中《皂罗袍》一曲文词优美,婉转典雅,意味深长,情景交融,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伤春佳作。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封建时代的青年女子大多都有与杜丽娘同样的感受,因此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其中的原因……
壹
课堂导入
壹·知人论世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西厢记》、《窦娥冤》、 《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壹
《牡丹亭》简介:
女主人公杜丽娘长得天生丽质而又多情善感。她到了豆蔻年华,正是情窦初开的怀春时节,却为家中的封建礼教所禁锢,不能得到自由和爱情。
忽一日,她那当太守的父亲杜宝聘请一位老儒陈最良来给她教学授课,这位迂腐的老先生第一次讲解《诗经》的“关关雎鸠”,即把杜丽娘心中的情丝触动了。数日后。杜丽娘到后花园踏春归来,困乏后倒头睡在了床上。不一会见一书生拿着柳枝来请她作诗,二人暗生情愫。待她一觉醒来,方知是南柯一梦。此后她又为寻梦到牡丹亭,却未见那书生,心中好不忧闷。
渐渐地这思恋成了心头病,最后药石无治竟然死去了。其父这时升任淮扬安抚使,临行将女儿葬在后花园梅树下,并修成“梅花庵观”一座,嘱一老道姑看守。而杜丽娘死后,游魂来到地府,判官问明她至死情由,查明婚姻簿上,有她和新科状元柳梦梅结亲之事,便准许放她回返人间。
《牡丹亭》简介:
壹
故事梗概:
此时书生柳梦梅赴京应试,途中感风寒,卧病住进梅花庵中。病愈后他在庵里与杜丽娘的游魂相遇,二人恩恩爱爱过起了夫妻生活。不久,此事为老道姑察觉,柳梦梅与她道破私情,和她秘议请人掘了杜丽娘坟墓,杜丽娘得以重见天日,并且复生如初。俩人随即做了真夫妻,一起来到京都,柳梦梅参加了进士考试。
考完后柳梦梅来到淮扬,找到杜府时被杜巡抚盘问审讯,柳梦梅自称是杜家女婿,杜巡抚怒不可遏,认为这儒生简直在说梦话,因他女儿三年前就死了,如何现在能复生,且又听说女儿杜丽娘的墓被这儒生发掘,因而判了他斩刑。在审讯正吊打之时,朝廷派人伴着柳梦梅的家属找到杜府上,报知柳梦梅中了状元了。
柳梦梅这才得以脱身,但杜巡抚还是不信女儿会复活,并且怀疑这状元郎也是妖精,于是写了奏本让皇上公断,皇帝传杜丽娘来到公堂,在“照妖镜”前验明,果然是真人身。于是下旨让这父子夫妻都相认,并着归第成亲。一段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姻缘故事就这样以大团圆作了结局。
《牡丹亭》简介:
壹
故事梗概:
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汤显祖(1550-1616)
壹
作者介绍
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与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进步思想家李贽zhì、与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禅师交往密切,追求个性解放,提出以情反理,"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进步主张。
戏剧创作上他反对拘于律声,提倡灵性,是明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旗手之一。
汤显祖(1550-1616)
壹
作者介绍
“临川四梦”:
《牡丹亭》、
《紫钗记》、
《南柯记》、
《邯郸记》。
“一生‘四梦’ ,得意处惟在《牡丹》。”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同时代,一在东方,一在西方,遥相呼应,都是剧坛泰斗。
壹
代表作
汤公四梦,皆为“情”而作。他把深邃的哲理熔铸在精彩的故事中,把作品当作形象化的哲学宣言来写。“四梦”逻辑层次是:人生而有情——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以戏言情。
四部戏分别寓寄:情因侠合,情至死生,情觉为佛,情了成仙。前二梦(《紫钗记》《还魂记》)是对“善情”的讴歌张扬;后二梦(《南柯记》《邯郸记》)是对“恶情”的鞭挞批判。前二梦是关于人情的戏剧,后二梦是关于人生的戏剧。
壹
作品特色
以梦入戏是汤公戏剧艺术的一大特色。“临川四梦”剧剧有梦——《紫钗记》中有霍小玉的“晓窗圆梦”;《牡丹亭》里有杜丽娘的“游园惊梦”;《南柯记》铺衍淳于棼的“南柯一梦”;《邯郸记》铺衍卢生的“黄粱美梦”。
在恍惚怪奇的梦境中,作者肆意挥洒,把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政治人生的慨叹,以及深邃的思想和飞腾的想像,统统罗织成精彩的戏剧,显示出深刻的现实洞察力、高超的浪漫主义技巧。
壹
作品特色
明清传奇是明、清两代主要的戏曲剧本文学体制。继承了南戏体制,采用灵活处理舞台时空的分出形式。一般是长篇巨帙,少则二三十出,多则四五十出,甚至五六十出。可以容纳丰富的故事内容,组织复杂的戏剧冲突,从容细腻地刻画人物,穿插文、武、冷、热等不同场子,使唱、念、做、打各种艺术手段都有所发挥,成为有头有尾、载歌载舞的一本大戏。其音乐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一出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壹
相关知识 明清传奇
戏剧常识了解:
了解其组成:
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
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
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提示。
贰·研读课文
《游园》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场),《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主要是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在她走出深闺之前,她不知道“春色如许”,当她来到园中,领略了“姹紫嫣红”的春色,也就象征着她的青春的觉醒。
研读课文
游园·皂罗袍
〔明〕汤显祖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颓垣 一作:残垣)
诵读感悟
欣赏唱段
补充注释:
姹紫嫣红:形容花的艳丽多彩。
断井颓垣(yuán):断了的井栏,倒了的短墙。这里是形容庭院的破旧冷落。
忒(tui/tēi):太。
“锦屏人”句意谓:深闺中的女子太不珍惜这美好的春光。这是杜丽娘感叹自己平时得不到领略春色的机会,有负于大好春光。
【译文】:
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
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
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
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
同学们的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少女游园图。请用语言与大家一起分享你构思的美景?
一幅美丽迷人的图画,断井颓垣、晴丝摇漾、莺啼燕舞、春花开遍、姹紫嫣红,还有多情而又年轻美貌的少女。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这一句写深闭幽闺的少女从未涉迹园林,这次乍进后园,只见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这里夹杂着深深的伤感,自己的人生春天也同样多姿多彩,然而却无一人走进来。
问题探究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这两句话突出了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之间的矛盾,指出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春光间的不谐,春天的生机强化了她黯然伤感的情怀。现实的苦闷,青春的觉醒使得女主人公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无限向往。
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的景象,包蕴的是无奈的情绪。
问题探究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她在这里意识到生命的困境,换个角度看待这些唏嘘,则里面并不仅仅残存着纯粹的悲观意绪,主人公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读者不难从中窥探出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期待,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据。
问题探究
叁·深入研究
这支曲子温婉迷人,你觉得美在哪里?
提示:可从画面美、情感美、音韵美等方面进行探究。
问题探究
画面美:
这支曲子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富于诗情画意。断井颓垣、春花开遍、姹紫嫣红,还有多情而又年轻美貌的少女构成了一幅美丽迷人的图画;“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十六字里,我们仿佛看到了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看到了云蒸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夹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美丽的游艇……这是多么迷人而又略带怅惘色彩的春景啊!
问题探究
情感美:
这支曲子,写了姹紫嫣红的春光在杜丽娘心中引起的震颤。由姹紫嫣红的春光,联想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都交付给了这断井残垣般的清冷拘束的生活环境。曲文感彩浓厚,表达了杜丽娘的感叹和惋惜。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中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作者化用至此,又用“奈何天”、“谁家院”,倾诉了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面对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后面几句是丽娘和春香的合唱,虚虚实实地展现了一副春天的景象:雕樑画栋,飞阁流丹;云燕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朝云暮雨,烟波浩渺,更反衬了杜丽娘深闺的寂寞和怅惘。“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只有深闺中的人才会辜负了美好春光。
问题探究
音韵美:
整支曲子压ian/uan韵,一韵到底,宛如一泓清泉流动,鸣响着泠冷的韵凋,给人以明快的美的享受。同时句式上,对比、对偶、用典齐用,富有音乐性。比如用了一系列近似对偶的句型,如“姹紫嫣红”对“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对“赏心乐事”。这一组组对比,既有力地渲染了情和景的矛盾,突出主人公的复杂微妙心理;而且使句式整齐华美,语言绮丽典雅,富于音乐美。
问题探究
这只曲子这是对青春,自然和爱情的赞颂。为了这次游园赏春,杜丽娘临行前装扮的像新娘出嫁一般,带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她一进花园变如痴如醉,顿生大梦初醒之感。这不仅仅是对春光之美无人赏析的叹息,更是对自己的美无人怜惜的感慨。
小结
肆·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
杜丽娘形象的塑造,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批判了程朱理学的虚伪与反驳,反映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个性解放的强烈追求,歌颂了他们为实现理想所做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结合《牡丹亭》故事谈谈杜丽娘的形象和意义。
她是一个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形象。
明晰主旨
此曲描写贵族小姐杜丽娘游览自己家的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自由的向往、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
①音韵美,一韵到底,宛如一泓清泉流动,鸣响着泠冷的韵凋,给人以明快的美的享受。
②对偶、对比、用典手法的运用。
对偶、对比,如“姹紫嫣红”对“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对“赏心乐事”。这一组组对比,既有力地渲染了情和景的矛盾,突出主人公的复杂微妙心理;
用典,“赏心乐事”化用晋宋时期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朝飞暮卷”化用唐代王勃《滕王阁诗》中“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句,指出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春光间的不谐。
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句式整齐华美,语言绮丽典雅,富于音乐美。
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