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教学目标】
1.利用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说出三大类岩石的特征、成因,并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3.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因素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通过对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分析,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和综合的观点看待地理事象。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来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参观个园,欣赏个园春夏秋冬四景的岩石,了解一下它们属于什么岩石类型。
教师搜集“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岩石圈结构示意图”等地理示意图及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景观图片,设计“三大类岩石比较表”、“内、外力作用比较表” 等比较表。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第一课时
【课堂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情诊断 调查:个园的岩石类型有哪些?在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中有不少石材,了解一下它们属于什么岩石类型。寻找几种你感兴趣的岩石观察其特点。 学生根据课前所做调查回答。 了解学生对岩石的认识;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与学习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学习目标展示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
探究活动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①投影教材前言图“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图2-1-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图2-1-3“岩石圈结构示意图”。②展示导学问题:地球大致可分为几个圈层?四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圈层之间的空间关系有何特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如何划分,各有何特点?说出岩石圈范围?地壳、地幔、软流层与岩石圈之间又怎样的关系?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剖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③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④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 ①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剖面示意图。②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新的疑问。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③2-3个小组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掌握地理示意图的读图技能,锻炼学生的绘图能力并培养协作能力。
[内容解析]岩石圈的结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部分的重点,为更好地落实该部分内容,可引导学生绘制一幅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剖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从宏观上把握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名称及分布。
探究活动2:阅读课本,观看矿物标本,比较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分析其成因。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岩石圈的组成 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展示矿物标本,演示多媒体动画课件。②展示导学问题:岩浆岩是如何形成的?花 ( http: / / www.21cnjy.com )岗岩与玄武岩有何异同?为什么玄武岩表面会形成许多气孔?沉积岩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说沉积岩能很好地反映地球历史?岩层和化石为什么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主要的沉积岩有哪些?它们的成因都一样吗?变质岩是如何形成的?你知道常见原岩和变质岩的关系吗?请举例说明。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①阅读课本,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和代表岩石。②比较三大类岩石,填写如表2所示的比较表(表2中的具体内容预先留空)。③请学生代表投影已经完成的比较表,并让同学们尝试分析、描述岩石的形成过程。 对比学习的形式,可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观察、比较、综合分析等地理思维方法。列表总结所学内容,提高学生提炼归纳总结的能力。
表2 三大类岩石比较表
分类 重要特征 成因 典型岩石
岩浆岩 侵入岩 质地较坚硬 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却凝固而成的 花岗岩
喷出岩 常具有气孔 岩浆喷出地表(火山活动)冷却凝固而成的 玄武岩
沉积岩 具有层理构造 外力作用 石灰岩、砂岩、页岩
变质岩 常具有变晶结构 变质作用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内容解析]花岗岩与玄武岩分别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侵入岩”和“喷出岩”的两种典型岩石。“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却凝固而成的,其晶体充分,颗粒比较明显,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火山活动)冷却凝固而成的,是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岩浆中的挥发成分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类似煤渣,且密度小,有的在水中不下沉。气孔构造是识别玄武岩的重要标志。
沉积岩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是岩石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化侵蚀等作用形成的碎屑物沉积下来后,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另一种情况是水中的化学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不溶于水的化合物而沉淀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后形成沉积岩。
探究活动3:读课本“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设计一幅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 ①投影教材图2-1-7“岩石圈的物质循环”。②与学生对话,指导绘制示意图的方法;③组织评议活动,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的科学性、美观程度给予准确评价。 ①根据教材图2-1-7“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播放的岩石圈物质循环动画,从三大类岩石的形成本质出发,明确他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运用相关文字和插图绘制成简化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②投影作品,并运用示意图进行解释说明。 训练学生的绘图技能;锻炼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内容解析]运用教材图示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媒体动画课件演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2)发源于上地幔上部的岩浆,上升侵入冷却凝固后形成侵入型岩浆岩;岩浆上升喷出冷却凝固后,形成喷出型岩浆岩。(3)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形成变质岩。(4)形成的各类岩石,随地壳隆起上升出露于地表,地表的岩石在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作用下,被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并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5)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
探究活动4:训练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变式图,讨论归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①投影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变式图(图4)。②展示导学问题:请填出框图中字母表示的物质名称和数码表示的含义。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有哪些?⑤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①读图讨论、训练。 掌握观察、比较、综合分析等地理思维方法。。
。
第三部分:课堂总结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总结 ①设问: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②总结:强调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来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两位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师生点评 了解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系统地梳理知识体系。
第二课时
【课堂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展示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景观图片。 欣赏景观图,猜测图片地貌的形成原因。 通过各种各样地貌形态景观图的欣赏,从视觉上给学生强大的“冲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讨论 图中展示了哪些地貌形态类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我们的家乡所在地区是什么地貌类型?如何形成? 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说明原因 承上启下,为探讨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做好铺垫。
学习目标展示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
探究活动1:阅读教材内、外力作用的内容,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内外力作用的比较 ①投影地貌形态景观图片拼图。②展示导学问题:内外力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的主要能量来源分别是什么?表现形式分别有哪些?作用的结果是什么?请举例说明。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吗?哪一种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①阅读课本,了解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②学生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填写如表3所示的比较表(表3中的具体内容预先留空)。③请学生代表投影已经完成的比较表,并让同学们尝试举例说明。④阅读知识窗,回答问题。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比学习的形式,可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观察、比较、综合分析等地理思维方法。
表3 内、外力作用比较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作用的结果
内力作用 地球 内部 热能 地壳运动 、 岩浆活动 、 变质作用 使地表 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 主要是 太阳辐射 能 风化 、 侵蚀 、 搬运 、 堆积 、固结成岩等 削低高山,填平盆地,使地表 趋于平坦
[内容解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用案例来说明,学生通过案例从个别到一般,并对同类事物产生知识迁移,做到举一反三,从而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知识窗“板块构造学说”能很好地解释海陆分布状况和陆地上的宏观地貌格局的形成原因,加深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认识和理解。注意联系实际,重在应用,多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给学生以直观的感性认识,不要一味追求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增加教学难度。
探究活动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内力作用的足迹 ①指导学生读图2-1-10“褶皱形成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图”、 2-1-11“背斜、向斜示意图”、 2-1-1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图”、 2-1-13“断层形成示意图”及相关文字内容。②展示导学问题:“地壳运动”、“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质构造”、“构造地貌”这几个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褶皱是怎样形成的?褶皱的基本形态有哪两种?从岩层形态上怎样区别它们?地貌上呈山岭的就是背斜,山谷就是向斜吗? 典型的褶皱地貌有哪些?断层是怎样形成的?典型的断层地貌有哪些?研究地质构造有什么实践意义?③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④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 ①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②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新的疑问。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③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填写如表4所示的比较表(表4中的具体内容预先留空)。④2-3个小组分别投影已经完成的比较表,并让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掌握地理示意图的读图技能,建构本课的重点知识,并培养协作能力。
[内容解析]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习中学生往往把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混为一谈,教师可注意运用实例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清二者的差异。地质构造是地壳岩层在地壳运动中发生的变形或变位,地表形态是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状况。教材讲述的两种地质构造:褶皱和断层,在教学中可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或实物(书本)演示,以加深理解。展示构造地貌景观图片,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研究地质构造,对现实具有指导意义。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向斜盆地中容易储藏地下水,最主要的是因为水与是有的密度不一样。断层线附近易形成泉。断层两侧易诱发地震等地质灾害,影响到工程建设。工程建设上,背斜处适合建隧道,向斜处适合建水库,背斜顶部可建采石场,向斜顶部可建大坝。
表4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成因概念 构造形态 对地形的影响 实践意义
褶皱 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生的 弯曲变形 。 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弯曲 一般背斜成 山 ,向斜成 谷 。倒置地形是:背斜成 谷 ,向斜成 山 找油、气资源选择 背斜 构造;找地下水选择 向斜 构造
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 断裂面 发生明显 错动、位移 。 ∕ 形成谷地、 山地 、 陡崖 和断陷盆地 隧道、水库选址应尽量避开 断层
探究活动3:欣赏外力作用地貌景观图,判断图片所示外力作用地貌的动力来源与作用类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外力作用的表现 ①投影外力作用地貌景观图。②展示导学问题:图片所示是什么地貌形态类型?该地貌形成的动力来源是什么?由哪一种作用方式形成。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①阅读书本,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作用方式。②小组内交流,讨论,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填写如表5所示的比较表(表5中的具体内容预先留空)。④2-3个小组分别投影已经完成的比较表,并让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 锻炼学生阅读景观图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内容解析]风化和风力是两个容易混淆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概念,教学中要提醒学生,风化作用不是风力作用,风化作用是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风力作用是指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风对地表物质的风蚀、搬运和堆积过程,分布范围很广,干旱区、半湿润区乃至湿润区均有分布。干旱区由于具有干燥多风、地表植被稀疏甚至完全裸露等自然特征,因而那里的风力作用很强,成为发育的主要外营力。
表5 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外力作用形式 主要分布区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流水 湿润、半湿润地区 峡谷、_沟谷_、_瀑布_、溶洞等,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洪积扇、_冲积平原_、_冲积扇_、__河口三角洲_等
风力 _干旱_地区 _风蚀蘑菇_、_风蚀洼地 、风蚀城堡等 _沙丘_、_沙垄_等
冰川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_“U形谷”_、刃脊、冰斗、角峰等 冰碛平原
探究活动4:开展学生辩论,从正面和反面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①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赛。教师主持辩论活动,保障辩论活动按照辩论规则有秩序地进行。②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③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④引导学生思考:人地关系应当如何可持续发展? ①班级学生分三组,其中两组为正方与反方,分别选出一辩、二辩、三辩手及自由发言人,第三组为评判团。②学生进行立论、 攻辩、自由辩论、观众提问、结辩总结陈词等辩论活动。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2所示。③根据所有辩手的表现,评选出最佳辩手。最佳辩手要求有:自信大声,有感情,能言善辩。 通过辩论,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和分析问题的态度和方法,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三部分:课堂总结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总结 ①设问: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两位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师生点评 了解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系统地梳理知识体系。
图2
图3
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