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第十章 浮力 单元测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含答案) | ![]() | |
格式 | docx | ||
文件大小 | 614.6KB | ||
资源类型 | 教案 | ||
版本资源 | 人教版 | ||
科目 | 物理 | ||
更新时间 | 2024-04-19 14:44:08 |
C.小球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F甲>F乙
D.向甲容器内一直加水(不溢出),小球静止时仍然漂浮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一个底面积为2×10-2m2的薄壁柱形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中央,容器高0.15米,内盛有0.1米深的水,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Pa。当把一个质量为3千克实心正方体A放入水中后,容器对桌面压强的增加量是1000帕,物体A的密度大小 kg/m3。
12.如图所示,将实心物体A放入水中时悬浮,将实心物体B放入水中时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将物体A置于物体B上再次放入水中时,物体B有三分之一的体积露出水面,则两物体的体积之比VA∶VB= ,两物块的密度之比ρA∶ρB= ,物体B的密度是 kg/m3
13.用一圆柱形容器盛水后放在水平地面上,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吊着重为15牛的实心物块A从图(a)所示位置开始缓慢浸入水中,最终物块A静止在图(b)示位置,弹簧测力计示数9牛。此过程中水对物体下表面的压力 ,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力 (上述两空均选填“始终变大”、“先变大后不变”,“始终变小”或“先变小后不变”);最终物块A受到的浮力为 牛。
14.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容器中装有体积相等的两种液体。现将一小球放入甲中,小球浸没并沉底,此时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甲的液面低于乙的液面;将小球取出放入乙中,乙液面上升的高度为原高度的,则小球在乙中的状态是 ,两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的变化量 。
15.有一溢水杯放在水平桌面上,杯内盛有水,水面恰好到达溢水口,将一物块轻轻放入杯内,静止时,溢出40cm3的水,当用一细铁丝将物块完全压入水中时,又溢出10cm3的水。那么物块的质量为 g,物块的密度为 kg/m3。
三、实验题
16.某物理兴趣小组为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做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1)分析实验步骤 A、B、C,可以说明浮力的大小与 有关;分析实验步骤 A、C、E,可以说明浮力大小跟 有关;
(2)图D中物体受到的浮力是 N;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想到,如果在图甲D中测力计3N的位置处标出水的密度值,就可以把这个装置改装成一个测量液体密度的密度秤。该密度秤的刻度是 (选填“均匀”或“不均匀”)的,测力计1.8N刻度所对应的液体密度为 kg/m3。
(4)受上述实验的启发,他们利用电子秤也可以测量某木块浮力的大小,实验如图乙所示。如图中,电子秤放置于水平桌面上,设木块不吸水且体积不变,木块浸没时受到的浮力 N,木块的密度为 g/cm3。
17.如图所示,物理兴趣小组用金属块研究浮力的实验。
(1)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 N。
(2)比较 (填字母代号)三图可得出结论: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3)比较A、C、D三图可得出结论: 。
(4)金属块的密度为 kg/m3。
(5)若图A中水的深度为10cm,水对溢水杯底部的压强为 Pa,金属块从B图浸入到C图所示位置的过程中,水对溢水杯底的压强 (选填“逐渐增大”、“逐渐减小”、“保持不变”)。
四、计算题
18.弹簧测力计拉着一金属球放在底面积为的容器底部,如图1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将其从底部匀速拉出水面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2所示,求:
(1)金属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金属球的密度;
(3)金属球被拉出水面后,水对容器底压强的减小量。
19.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有质量为1.5kg,底面积为3×10-2m2,高为0.25m的薄壁圆柱形容器容器内装有0.2m深的水.用弹簧测力计悬挂实心金属圆柱体匀速下放,已知实心圆柱体的质量为2kg,底面积为200cm2,高为20cm.
求:(1)圆柱体接触水面前,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
(2)当水面上升3cm时.圆柱体受到的浮力;
(3)剪断细线,待实心柱体静止时,柱形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是多少.
五、作图题
20.重为2N的木球漂浮在水面上,请画出木球所受浮力F浮的示意图。
参考答案:
1.B
2.C
3.D
4.C
5.B
6.D
7.A
8.A
9.C
10.D
11. 1000 1.5×103
12. 0.5×103
13. 始终变大 先变大后不变 6
14. 下沉,最后沉在容器的底部 3:4
15. 40 0.8×103
16. 排开液体的体积 液体密度 1 均匀 2.2×103 0.8 0.625
17. 1 ABC 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其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2.7×103 1.0×103 保持不变
18.(1)为2N;(2)3.25×103 kg/m3;(3)200Pa
19.(1)2000Pa(2)9N(3)3000Pa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