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中考科学二轮专题练习-化学实验探究(1)(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浙江中考科学二轮专题练习-化学实验探究(1)(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4-19 19:0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浙江中考科学二轮专题练习-化学实验探究(1)
化学实验仪器基本操作
1.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添加酒精 B.滴加液体 C.盖上盖玻片 D.加热液体
2.某同学做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操作示意图如下,其中操作有错误的是(  )
A.加氧化铜粉末 B.倾倒稀硫酸 C.加热 D.洗涤试管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液体 B.滴加液体 C.读取液体体积 D.点燃酒精灯
4.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非常重要,下列操作规范的是(  )
A.称量 B.溶解 C.过滤 D.蒸发结晶
5.下列图示的净水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
A.过滤 B.沉淀 C.蒸馏 D.吸附
6.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滴加液体 B.倾倒液体 C.稀释浓硫酸 D.取用固体
7.正确操作是实验成功、保证安全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闻气味 B.测定溶液的pH C.验证酸碱之间反应 D.稀释浓硫酸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与溶液的配制
1.某同学配制 50g6%氯化钠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②①   (填序号,下同),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
(2)纠正错误操作后,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若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 则 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填字母) 。
A.适量增加砝码 B.适量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 C.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3)在配制溶液的过程中,若该同学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则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将偏   。
(4)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    中 (选填“广口瓶”或“细口瓶”) ,盖好瓶塞并贴标签。
2.从大豆中提取并初步认识油脂的实验过程如下:①将5g大豆研碎;②将研碎的大豆放入大试管中,再加入10mL己烷液体(用于溶解大豆中的油脂),振荡后静置几分钟;③ ,除去其中的固体杂质;④将得到的液体倒入一个小烧杯中,将该小烧杯放入一个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通过热水浴蒸发掉己烷(装置如图所示);⑤将豆油移入试管,再加入10mL水,振荡后静置,豆油浮在水面上.根据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将大豆研碎的目的是   。
(2)以上实验步骤③进行的操作名称是:   。
(3)本实验过程中得到乳浊液的实验步骤是:   (选填“①”、“②”、“③”、“④”或“⑤”)
(4)提取豆油所依据的原理是:   。
3.物质在溶解时速率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硫酸铜为例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假设】假设一:温度因素;温度越高,硫酸铜晶体溶解速率越快;
假设二:搅拌因素;搅拌能加大硫酸铜晶体溶解速率;
假设三:颗粒大小因素;   。
【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证假设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 2 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中,分别注入温度相同的100mL 水,再同时向烧杯中各加入一药匙颗粒大小相同的硫酸铜晶体,其中一个烧杯用玻璃棒搅拌 在搅拌的情况下,硫酸铜晶体溶解得 (填“快”或“慢”) 假设二正确
【反思评价】
⑴在上述因素中,能改变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   ;
⑵用分子观点解释温度的影响   ;
⑶在本实验中搅拌能加快晶体溶解速度的原因   ;
⑷要使试管里的固体加速溶解,常采用的方法是   。
4.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其中含有许多不溶性杂质,老师让同学们利用粗盐提纯后的氯化钠来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
(1)实验一:如图是同学们做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a)操作③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   。
(b)操作⑥中的错误是   。
(c)粗盐提纯实验的最后称量精盐并计算产率。若此实验精盐的产率偏高(产率=所得晶体的质量/所取样品的质量×100%),则可能的原因是   (填字母)
A.过滤时滤纸有破损
B.蒸发时有固体溅出
C.溶解含泥沙的粗食盐时,加入的水量不足
D.所得的氯化钠晶体没有烘干,带有水分
E.过滤后滤纸是湿的,纸上含有溶液中的食盐
(2)实验二: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了50g10%的氯化钠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a)配制该溶液需要称取的氯化钠为   g,选用的量筒规格为   (填:20、50或100)mL。
(b)当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向左边,接下去的操作是   。
(c)经检测,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A.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 B.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C.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D.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E.操作中砝码和氯化钠放反了。
5.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对实验条件加以严格控制,实验才会有科学价值和意义,其中单一变量控制是实验条件控制的重要一环。
探究问题:物质的溶解性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物质的溶解性可能与溶质的性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实验】
实验序号 Ⅰ Ⅱ Ⅲ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碘几乎不溶于水,溶液呈淡黄色 氯化钠完全溶解,溶液透明无色. 碘完全溶解在酒精中
(1)由实验Ⅰ和实验Ⅱ对照,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由实验Ⅰ和实验Ⅲ对照,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过滤、蒸馏实验
1.粗盐的精制一般要经过以下操作流程:
(1)操作④的名称是   ,
(2)操作⑤中除用到三脚架、玻璃棒、酒精灯外, 还需要用到   等仪器(写一种)。
(3)操作正确,操作④后展开滤纸, 若黑色代表泥沙,则看到的情况最接近图中的____。
A. B. C. D.
(4)实验结束后称量获得的精盐,称量结果偏大的原因是____ 。(填字母)。
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 B.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
C.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 D.蒸发皿内的精盐未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
2.文成县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开设的活动课程丰富多彩,其中有一节实践课就是制作豆腐。其制作的主要工艺流程为:泡豆→磨浆→滤渣→煮浆→点浆→成型。
(1)上述工艺流程中,磨浆属于   变化;其中滤渣就是把豆渣从豆浆中分离(如图甲),此过程与右图   过程的原理相同。
(2)豆浆煮开,稍冷却后再用浓度为30%的盐卤溶液进行点浆。实践基地老师提前准备了4.5kg的干黄豆制作豆腐,已知1kg的干黄豆需用盐卤固体10g,则需要多少克的水才能配制出符合点浆的盐卤溶液
原子发现史
1.为破解原子结构的奥秘,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进行了不懈探索。
1897年,汤姆生提出了一个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有如下现象: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属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
1913年,丹麦科学家波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1)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现象中,能证明原子核带正电的现象是   (填序号);
(2)反映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最合理的是 (填字母);
A. B. C.
(3)上述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对你有哪些启示?   (写出一点即可)。
2.科学理论的建立要有一个又一个的证据。在研究原子结构的历史进程中,卢瑟福揭开了原子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请回答:
(1)1911年,卢瑟福等人进行了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散射实验,用一些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而极少数α粒子发生反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多数α粒子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
B.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偏转,说明原子核带负电
C.极少数α粒子发生反弹,说明原子核的质量很大
(2)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
3.19 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提出类似“葡萄干面包”的原子模型。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当α粒子轰击金箔时,下图能正确表示运动轨迹的是   ;
(3)实验中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   ;
4.人类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原子结构的认识发展史简单归纳如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基于“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的实验提出的。根据实验现象(如图),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填字母)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荷 D.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2)如图乙,α粒子通过荧光屏会引起闪光。荧光屏设计成360°环绕,是因为卢瑟福在实验前认为α粒子可能穿过金箔,也可能   。
(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微粒从氮原子中被击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将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击出的微粒一定含有   。(提示:α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
5.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境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a粒子轰击金属箔的实验。如图所示:
①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 a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 000倍;
②金属箔——作为靶子,厚度 1 μm,重叠了3 000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180°,像是被金属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 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 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 (填字母)。
A. 道尔顿模型特点: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B. 汤姆生模型特点:正负电荷均匀分布
C. 卢瑟福模型特点:核位于原子中心,质量集中在核上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
1.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的思维模型如下:
封闭空间——消耗氧气——气压减小——观察现象
项目化学习小组按图甲完成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时,发现进人集气瓶的水量低于”1”刻度线。为提高氧气含量测定的精准度,展开了如下研究。
[误差分析]几位同学对测量值偏小原因的分析如下:
甲:红磷的量不足,未能把瓶内氧气耗尽;
乙: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瞬间,部分空气逸出;
丙:实验前导管中有空气,实验后一部分本应进入容器的水滞留在导管中;
丁:由于广口瓶的形状造成很难均分五等份,影响测量结果;
(1)以上原因分析中,其中一位同学的观点被大家一致否定,你认为是哪位同学的观点? (选填”甲”“乙”“丙”或”丁”);
(2)[方案改进]根据以上讨论,为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精准度,学习小组同学设计了图乙改进装置。(已知:红磷的着火点是240℃,无毒;白磷的着火点是40℃,有剧毒)
比较图甲、图乙的实验方案,下列关于图乙实验方案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着火点更低的白磷并采用加热后的玻璃棒”内引燃”,建立封闭空间使实验结果更精准
B.可以解决图甲方案中一部分水滞留在导管中带来的误差问题
C.改用量筒内水的体积变化来确定消耗氧气的体积,使测量结果更精准
D.彻底地解决了实验的安全性问题,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3)小金同学认为,图乙实验装置还需在橡皮管处补充一个止水夹,请表达你的观点及理由   ;
(4)[问题反思]小组同学多次实验,测量值总是小于。经过老师指导,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可以从模型中”消耗氧气”的方法入手给实验做进一步改进。
[资料]暖宝宝是利用铁粉在空气中氧化的原理制成。
[方案迭代]讨论后,项目组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装置,用暖宝宝粉代替红磷,利用铁粉在空气中氧化的原理进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①将滤纸用水浸润后黏附在针筒内壁;②把暖宝宝粉倒入针筒,轻轻转动,使涂抹均匀;③涂上凡士林,将活塞插入针筒,盖上橡皮帽,观察并记录活塞移动情况。
经多次实验后,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均约占。
从消耗氧气的方法角度分析,图丙方案比图甲方案测定结果更精准的原因是   。
[心得交流]科学探究需要不断根据结果反思探究过程,优化方案,实现方案的迭代更新。
2.小明认为教室内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室外低,于是想用红磷测定教室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老师告诉他,足量的红磷燃烧并不能耗尽空气中的氧气,建议用一氧化氮气体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进行如图所示实验:用注射器获取V1毫升教室内的空气,通过导管缓缓地全部推入量筒,与量筒内足量的V2毫升一氧化氮气体混合,待充分反应后,读出量筒中剩余气体体积为V3毫升。
说明:①V1、V2、V3都是在与教室气温、气压相同的状态下测得。
②一氧化氮难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③同温同压下,在氢氧化钠溶液参与下,4体积一氧化氮与3体积氧气恰好完全反应,且产物能完全被溶液吸收。
(1)小明用气密性良好的注射器,获取V1毫升教室内空气的具体操作是   。
(2)实验测得教室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用V1、V2、V3表示)
(3)小明提出,注射器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会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从而影响实验结果。但老师指出,相比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属于“次要因素”,不是“主要因素”,可忽略不计。还有许多科学实验中存在“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请再举一例并指明次要因素。   
3.某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I)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装置Ⅱ实验方案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请你对比分析下面装置I、装置Ⅱ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装置Ⅰ】在实验过程中,经常出现实验结果偏小的情况,原因可能是____。
A.红磷量不足
B.实验时止水夹未夹紧
C.未等装置冷却就松开止水夹
D.红磷点燃后伸入集气瓶速度太慢
(2)【装置Ⅱ】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①测定玻璃管容积V1为70mL。②将少量铜粉平装入试管中,将5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30mL刻度处,并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③点燃酒精灯,缓慢推拉注射器活塞。④熄灭酒精灯,等装置冷却后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按正确操作和有关数据计算,最终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则注射器活塞最终停留在  mL处.
(3)比较装置Ⅰ和装置Ⅱ,你能说出装置Ⅱ的一个优点是   。
4.小科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同时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装置中注射器活塞与内壁摩擦非常小,可忽略不计。
查阅资料发现:
①当容器内的氧气浓度低于一定值时,白磷无法继续与氧气反应。
②“暖宝宝”能耗尽容器中少量的氧气。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 ▲ ;
步骤2:将盛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放入空集气瓶中,塞紧塞子,白磷不燃烧;
步骤3:打开集气瓶塞子,往瓶中倒满80℃的热水,并塞紧塞子,白磷仍然不能燃烧;步骤4:打开K1和K2,通过注射器从b管抽水,当注射器中水量达到V1毫升时,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此时立即关闭K1、K2,发现瓶中白磷燃烧;
步骤5:待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时,打开K2,发现注射器中的水剩余V2毫升。
(1)请将步骤1补充完整   。
(2)步骤   进行对照,说明白磷燃烧需要氧气。
(3)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   (用V1、V2来表示)。
(4)小科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远大于21%,原因是   。
5.稀有气体的发现,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
材料一:1785年,卡文迪许在测定空气组成时,除去空气中的O2、N2等气体后,发现最后总是留下一个体积很小的小气泡。
材料二:1892年,瑞利在测定氮气密度时发现,从空气中除去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得到的氮气密度为1.2572 克/升,而从氨气分解得到的氮气密度为1.2508克/ 升,两者相差0.0064 克/升。重复实验,发现两者的密度总是维持这样的差值。瑞利对此展开探究,经反复试验,最终发现了氩气。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使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模拟卡文迪许的实验,将空气依次通过A、B、C、D等装置,最后在E装置中收集到少量气体,其中C装置的作用是   。
(2)根据瑞利采用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其密度之间的微小差异是否来源于实验误差,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
(3)稀有气体的发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下列是当代科学家分析的事实或现象,其中发现史中相关证据解释合理的有   。
选项 事实或现象 证据解释
A 空气中稀有气体的含量很小 卡文迪许除去空气中O2、N2后,留下体积很小的小气泡
B 氦气可用作飞艇中的填充气体 莱姆赛用钇铀矿放在硫酸中加热得到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很小的氦气
C 氪气、氖气和氙气的密度不同 莱姆赛用蒸馏法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氪气、氖气和氙气三种气体
6.空气是大家最为熟悉的物质,下图是对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图。
(1)【经典赏析】法国化学家用图1装置测出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约为20%。该实验选择
汞的优点有 (填字母);
A.加热时汞只与氧气反应,不与其他气体反应
B.反应生成的氧化汞是固态,几乎不影响装置内气体压强
C.汞常温下呈液态,便于形成液封,使玻璃钟罩内形成密闭空间
(2)【实验回顾】图2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某实验小组用足量的红磷和气密性良好的此装置实验多次,测量结果取平均值,测出的氧气含量常常远低于21%,为此进行如下再探究。
【探究和分析】如图3装置,接通电源,用高压点火装置引燃红磷,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实验过程中装置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得到三条曲线,变化趋势如图4所示。X曲线表示压强变化趋势,Y曲线表示   (选填“温度”或“氧气浓度”)变化趋势;结合 Y、Z两条曲线综合分析,X曲线中AB段压强变化的原因是   。
【探究结论】图2实验中O2含量偏低的原因是红磷不能把氧气耗尽。
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制取
1.实验室用15%的H2O2溶液在MnO2催化作用下制取氧气,实验前需在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是不是H2O:溶液浓度会影响氧气产生的速度?小科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探究。
[建立假设]H2O2溶液浓度越小,产生氧气的速度越慢,
[实验方案]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30毫开2%、4%和6%的H2O2溶液进行实验,记录收集20毫升氧气所需的时间。
[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1 2 3
H2O2溶液的浓度 2% 4% 6%
收集20毫升氧气所需时间/秒 t1 t2 t3
[实验结论]在相同条件下,H2O2溶液浓度越小,产生氧气的速度越慢。
(1)上述实验除了实验装置相同,还要控制 相同(填字母);
A.MnO2质量 B.滴加H2O2溶液的速度
(2)该实验通过分解H2O2制取氧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3)表中t1、t2、t3的大小关系是支持上述实验结论的,其中最大的是   。
2.小嘉用H2O2溶液制取氧气时,在烧瓶中加入50毫升水及0.5克MnO2,再往分液漏斗中加入30毫升15%的H2O2溶液。为什么要加入50毫升水呢 查阅资料发现:在不加入水时,若注入H2O2溶液速度过快,反应会过于刷烈而引发事故。
【提出问题】水是如何减缓该反应速度的呢
【建立假设】水可以降低H2O2溶液浓度,从而减缓反应速度
【实验方案】他利用如图装置,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30毫升的1%、3%和7%的H2O2溶液进行实验, 观察并比较。
【实验结论】加水降低了H2O2溶液的浓度, 使反应速度变慢。
【交流反思】
(1)为了更好地比较反应的快慢,需控制三次实验中滴加H2O2溶液的   相同。
(2)判断产生氧气的速度时,可以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还可以比较   。
(3)【继续探究】针对提出的问题,他又利用如图装置,用3%的H2O2溶液分别在0℃、20℃和60℃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进行该实验所基于的假设是   。
3.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它可溶于水,得到黄绿色的氯水。它易与氢氧化钠反应,不与硫酸反应。
(1)小明对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1: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只有物理变化
假设2: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小明向氯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发现溶液先变红后褪色。由溶液变红可知氯水显    性,从而知道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假设2成立。
(2)小明对褪色现象产生了兴趣,查阅资料后了解到氯水有漂白性。氯水中有氯气分子,还有氯气与水反应得到的盐酸和次氯酸(HClO)。他对氯水的漂白性提出了3种假设:
A.盐酸有漂白性 B.氯气有漂白性 C.次氯酸有漂白性
经过认真思考,小明否定了假设A,请写出依据    。
实验室制备的氯气往往带有水蒸气和其他杂质。为了探究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必须要用纯净、干燥的氯气。图甲是小明为了干燥氯气所设计的装置图。请在图甲中将广口瓶中的导管画完整,并在图中的   处写出试剂名称。最后,将经过除杂后得到的干燥氯气通入装有有色布条的试管中(如图乙),布条颜色不变。得出结论:氯气不具有漂白性。
(3)次氯酸除有漂白性外还有不稳定性。小明设计了一套装置,收集到一试管次氯酸见光分解后生成的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发现木条复燃,说明分解产物中含有   。
4.某项目学习小组为迎接学校科技节,开展主题为"自制简易家庭制氧机”的项目化学习活动。
[探秘原理]通过对市场上制氧机的调查,发现制氧机的制氧原理主要分三类:空气分离制氧,电解水制氧和化学试剂制氧。学习小组讨论后,决定采用化学试剂制氡。(产品设计)
(1)选择器材;根据原理需求,项目小组先组装了如图1的装置,试验后,小组同学觉得在图1装置后面最好连接一个储气装置(如图2),为达到储气目的,应将图2中的   端(选填b或c)与图1中a端相接。
(2)选择制氧剂;市场上销售的化学试剂制氧机一般以过氧化氢溶液或过碳酸钠固体为主要原料。该小组为比较两种制氧剂的制氧效果,通过实验,获得如图3的实验数据。结合图3,分析该小组选用过碳酸钠固体作为便拆式制氧机制氧剂的理由是   。
(3)学校科技节准备对“自制简易家庭制务机"进行展示评比活动,项目学习小组结合评价量表中安全方便这项指标,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如图4改进,最终达到评价量表“优秀”要求。评价盘表中“优秀”栏的内容应该是   (评价量表)
5.救治血氧饱和度偏低的患者需要氧气,制氧机制氧是一种途径。某品牌制氧机中有一包白色颗粒和包黑色粉末,白色颗粒成分为过碳酸钠(化学式为2Na2CO3·H2O2,它是过氧化氢与碳酸钠的化合物遇水后放出氧气)。为了解该制氧机的制氧原理,小明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该制氧机的制氧原理是什么
【建立假设】
(1)   。
(2)【实验方案】
【实分析】
根据试管a和b中观察到的现象,推测黑色粉末的作用是   。
(3)根据试管。c和d中观察到的现象,不能说明试管b中反应完全后溶液中质的成分只有Na2CO3的理由是   。
(4)进一步实验发现,该制氧机的制氧原理为:
①Na2CO3·3H2O2==2Na2CO3+3H2O2;②2H2O22H2O+O2↑
则该制氧机的原料选择过碳酸钠固体而不选择双氧水的主要原因是   。
6.小温查阅资料得知,除二氧化锰外,杏鲍菇对过氧化氢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为探究杏鲍菇对过氧化氢分解速度的影响,小温通过干磨机打碎杏鲍菇菌柄,提取上清液,配置成质量分数分别为2.5%、5.0%、 7.5%、 10. 0%、12. 5%和15. 0%的杏鲍菇上清液。每次均滴加1mL各质量分数的杏鲍菇.上清液,使其与2mL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反应一段时间,用带火星的卫生香进行复燃操作,观察并记录各质量分数下卫生香的复燃情况(如下表所示)和气泡产生的情况(如下图所示)。重复实验3次,得到如下实验结果。
(1)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2)根据该实验结果,实验室若用杏鲍菇上清液催化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宜选择哪种质量分数的杏鲍菇上清液,并说明理由   。
(3)小温在实验中,发现质量分数为15%的杏鲍菇上清液不能稳定地使带火星卫生香复燃,可能的原因是:   。
7.为了比较3种催化剂对分解H2O2的催化作用,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按下表所示在锥形瓶内放入等量的催化剂;
组别 a b c
5%的H2O2溶液/mL 20 20 20
催化剂 MnO2 CuO Fe2O3
②连接如图1所示装置3套,注射器内盛入5%的H2O2溶液20mL;
③推动每套装置的注射器活塞,向锥形瓶中注入5%的H2O2溶液20mL;
④待全部注入后,用压强传感器采集200s内压强数据。
已知:H2O2分解反应为放热反应,不同组别锥形瓶内压强数据如图2所示。回答问题:
(1)如何检验图1装置的气密性    。
(2)根据图2曲线信息,分析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的理由是    。
(3)a组在60s左右时压强突然恢复至常压,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8.“氧烛”常用做潜艇等密闭仓内的紧急供氧设备,使用时按压点火装置,药块中的镁粉持续氧化放热,产生热最使氯酸钠(NaClO3) 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产生氧气2NaClO32NaCl+3O2↑。Mg粉持续氧化放出的热量可维持至氯酸钾耗尽,生成的氧气经气滤装置后由氧气出气口排出。其装置如图甲。查资料可知产氧药块有A、B两种: A药块含有NaClO3、MnO2、并均匀分布金属燃料镁粉: B药块含有NaClO3、MnO2、不含镁粉,如图乙。
为探究A、B药块的组合方式对氧烛产氧量的影响,小科进行了以下实验。
(1)为探究A、B两种药块填充布局方式对产氧最的影响,小科进行了图丙设计。为保障A、B药块中的NaClO3完全消耗,以达到最大产氧量的目的,应选择哪一种结构?并说明理由。
(2)A、B药块的质量配比不同是否会影响产氧量?小科在保证A、B药块总质量相同的前提下,按不同的质量比进行模拟实验,并绘制出产氧总量随着A药块所占质量比变化的柱状图,如图丁所示。则该实验的结论是:   。
(3)为进一步确定产氧量最高的人、B药块质量比,该如何进一步实验?
9.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小舟进行如下探究:
(1)[制取气体]用石灰石和稀盐酸作为原料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收集气体时要得到平稳的气流,应选择图甲中的   (填字母)作为发生装置。
(2)[探究性质]用图乙装置完成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后,小舟还想用该装置来验证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的性质。若他将氧气倒入装有两支带火星的蜡烛的烧杯中(如图丙),预期观察到的现象是   。
10.某同学对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需要正放的必要性进行了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有底的空纸筒盖上硬纸板、在电子秤上称得质量为5.39克;
②将该纸筒先后两次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盖上硬纸板。分别正放、倒放在电子秤上,如图甲和图乙、观察并记录读数变化:
③将两次的读数变化绘制成图丙,并得出结论。
回答下列问题:
(1)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操作是   。
(2)纸筒正放时,电子秤读数变小的原因是   。
(3)结合图丙推测,若纸筒内收集满的是氢气。请在图丁中画出纸筒正放、倒放时电子秤读数随时间的大致变化情况并标注。(纸筒收集满氢气后的质量为5.30克)
11. 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如下:
(1)仪器a的名称是   ;搭建B装置时,酒精灯应在固定仪器a之   (选填“前”或“后”)放置.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中,进行了如下实验:
试验编号 药品 甲 乙 丙 丁
大理石 mg,块状 mg,块状 mg,粉末状 mg,粉末状
盐酸(过量) wg,稀盐酸 wg,浓盐酸 wg,稀盐酸 wg,浓盐酸
Ⅰ.上述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Ⅱ.若要研究盐酸浓度大小对反应的影响,可选择实验甲与   对照(选填实验编号)
Ⅲ.除盐酸的浓度外,上述实验研究的另一个影响反应的因素是   .
Ⅳ.研究发现酸的浓度越大,产生气体的速度越快,与甲比较,对丁分析正确的是    (选填编号)
a.反应更为剧烈 b.最终剩余溶液的质量更小
c.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更大 d.粉末状大理石利用率更高
(4)下表中的两个实验,尽管在原料状态、发生装置等方面存在差异,却都能控制气体较平稳的产生.请从实验目的、原理、原料、装置、操作等方面思考后,具体阐述每个实验中气体较平稳产生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目的 原料 发生装置 气体较平稳产生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制取二氧化碳 块状大理石与稀盐酸 A
制取氧气 粉末状二氧化锰 3%的过氧化氢溶液 C    
质量守恒定律验证
1.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能证明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现象是   ,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气球的变化现象是先胀大,后慢慢变瘪,气球先胀大的原因是   。
(2) 如图2所示,实验中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   (选填“能”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3)如图3所示,同学们观察到反应前后天平平衡,但小柯同学认为该实验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请分析原因是   ;若用其他试剂替换氯化钠溶液,则该试剂应具备的条件是   。
(4)如图4所示,反应前,托盘天平的指针指向刻度盘的中间,两种物质反应后,托盘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原因是   。该反应   (选填“遵循”或“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5)小明同学将图4实验的烧杯换成了带气球的锥形瓶。反应结束后,天平指针仍向右偏转,他感到困惑:其他操作均正常,实验现象却与预测结果不符。你认为出现该实验现象的原因是   。
(6)从微观角度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是____(填序号)。
A.原子种类不变 B.分子种类不变
C.原子质量、数目不变 D.分子质量、数目不变
2.小舟选用白磷、锥形瓶、气球、天平等药品和器材,探究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规律,装置如图。
[实验思路]先确认化学反应已经发生,再比较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和生成物的 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实验步骤]
I.锥形瓶内装人白磷,塞紧瓶塞放在天平托盘上,调节平衡:
II.取下锥形瓶,将瓶塞上的铁丝在酒精灯上烧红后,接触引燃白磷,并立即塞紧瓶塞;
III.待反应结束冷却后,将锥形瓶放回天平托盘上,观察   。
[实验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交流反思]
⑴要确认化学反应已经发生,本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⑵反应结束后。若白磷有剩余,你认为是否仍能得出上述结论,并请说明理由。   。
3.定律是对自然现象或关系的描述,通常可用数学方式加以表达。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小丽查阅到以下材料:
(1)玻义耳实验中,金属灰增加的质量是   。
(2)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有 (填字母);
A.要善于总结前人的成果和经验
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受上述研究启发,小丽对相关实验进行了深入探究。
在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实验中(如图)。气球的作用有   。
(4)小丽认为,蜡烛燃烧后剩下的固体质量比燃烧前少了,因此该现象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诸你设计世个能说服小丽的简明实验思路   。
4.利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验证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如图,小科将适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塞入一团棉花并测出试管、棉花与药品的总质量为m。加热使之充分反应后,测得量筒中气体体积为V,再次测得反应装置与物质总质量为m2,已知常温常压下氧气密度为p。据此请回答:
(1)实验中用量筒收集气体的好处是   。
(2)实验中,试管口内壁附着紫红色小液滴,请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发现: ,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符。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试管中高锰酸钾没有完全分解
B.导管口连续均匀冒气泡时才收集气体
C.未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就读数
D.停止加热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5.材料一:1673年,玻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曲颈瓶中加热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冷却后打开容器,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与原来金属相比质量增加了。
材料二:170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学说”,其主要观点有:
①燃素是组成物体的一种成分,一般条件下被禁锢在可燃物中;
②燃素在可燃物燃烧时会分离出来,且燃素可穿透一切物质。
材料三:1756年,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火上加热,白色的金属变成了灰黄色,待容器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罗蒙诺索夫对此的解释是:“容器里原来有一定量的空气,且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后来,拉瓦锡等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定量实验,推翻了“燃素学说”,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公认。
(1)由“燃素学说”可知,物质燃烧后质量应该减少。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   。
(2)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金属加热后,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   的假设。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4)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
A.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
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
答案解析部分
化学实验仪器基本操作
1.D
2.C
3.C
4.D
5.C
6.B
7.C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与溶液的配制
1.(1)⑤③④;①
(2)B
(3)大
(4)细口瓶
2.(1)增加与大豆与己烷的接触面积,加快油脂的溶解速率
(2)⑤
(3)②③
(4)豆油易溶于己烷难溶于水,己烷的沸点低于豆油和水
3.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快;温度;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增大;搅拌能加快分子运动速率;给试卷微微加热,并不停的振荡试管
4.(1)加快溶解速度;没有用玻璃棒引流;AD
(2)5;50;减少左盘食盐的质量;ABC
5.(1)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2)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过滤、蒸馏实验
1.(1)过滤
(2)蒸发皿
(3)A
(4)C
2.(1)物理;C
(2)4.5kg干黄豆应该用盐卤:;
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

解得:x=105g。
原子发现史
1.(1)②
(2)A
(3)科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借助建立模型、认识原子结构逐渐接近本质等
2.(1)A;C
(2)质子
3.(1)原子核
(2)乙
(3)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4.(1)D
(2)被弹射回来
(3)1个质子和1个中子
5.(1)不会;原子核
(2)C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
1.(1)乙
(2)A;B;C
(3)不需要,因为两边导管均已伸到液面以下,已起到液封作用(
(4)用暧宝宝能更充分消耗氧气(合理即可)
2.(1)在教室内,将注射器活塞推到底,再拉动活塞至刻度为V1毫升处并密封
(2)
(3)在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实验中,空气阻力是次要因素(其它合理答案也给分)
3.(1)A;C
(2)10
(3)使氧气充分反应
4.(1)检查装置气密性
(2)3、4
(3)
(4)暖宝宝消耗了除氧气以外的其它气体(合理即可)
5.(1)除去空气中的氧气
(2)不是,通过重复实验,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密度总是维持相同的差值。
(3)AB
6.(1)A;B;C
(2)温度;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瓶内气体受热膨胀
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制取
1.(1)A;B
(2)2H2O2 2H2O+O2↑
(3)t3
2.(1)速度
(2)相同时间内收集到氧气的体积
(3)水可以降低温度,减缓反应的速度
3.(1)酸
(2)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且不褪色;
(3)氧气
4.(1)b
(2)过碳酸钠产氧速率比过氧化氢高,便于携带。
(3)导管少,气密性好,反应装置和洗气装置合并,方便携带。
5.(1)该制氧机的制氧原理是2H2O22H2O+O2↑
(2)催化作用(加快反应速度)
(3)步骤④只证明了碳酸根离子的存在,并没有检测碳酸根离子在反应前后的量有无反生改变
(4)固体运输储存更方便
6.(1)在2.5%-15%范围,杏鲍菇上清液的质量分数越大,催化过氧化氢分解速度越快
(2)选用7.5%, 催化速度适中且经济。 选用10%,催化速度较快且不会过快造成危险
(3)反应太剧烈,产生大量气泡,带出很多水分(水汽)。 反应太剧烈,产生大量气泡,剩余的氧气不足
7.(1)向外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松开手后若活塞能恢复到原位置,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
(2)在相同时间内,二氧化锰能使装置内的压强增加幅度最大
(3)瓶内气压过大,导致瓶塞被弹开
8.(1)内外结构。A层中含有镁粉,B层中不含镁粉。A中的镁粉氧化放出的热量,可以持续并最大限度地提供给B层中的氯酸钠,从而使B层中的氯酸钠也完全分解。
(2)在A、B药块总质量相同的前提下,产氧总量随A药块所占质量比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且在A质量比为40%时,产氧量最大。
(3)在A药块的质量比为40%左右,以更小的百分比差值取多组数据,进行多次实验
9.(1)C
(2)蜡烛自下而上复燃
10.(1)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熄灭,则已经收集满
(2)二氧化碳逸出,空气进入:且二氧化碳比空气密度大
(3)
11.(1)试管;前
(2)2H2O22H2O+O2↑
(3)CaCO3+2HCl═CaCl2+H2O+CO2↑;乙;固体反应物的颗粒大小(或反应物的接触面积);ab
(4)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较小;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滴加速度
质量守恒定律验证
1.(1)反应前后天平平衡;;红磷燃烧放热,导致气体膨胀
(2)产生蓝色沉淀;;能
(3)稀硫酸不能和氯化钠反应;能够和稀硫酸反应,并且不能生成气体
(4)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遵循
(5)气球膨胀,浮力增大
(6)A;C
2.天平是否平衡;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能,剩余白磷未参加反应,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3.(1)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或氧化汞中氧元素的质量)
(2)A;C
(3)形成密闭空间,使瓶内气压保持在一定范围内,防止瓶塞因气压过大而冲出
(4)在密闭装置中完成蜡烛燃烧﹐并测量蜡烛燃烧前后整个装置的质量,比较两者的质量大小
4.(1)便于直接读出氧气的体积
(2)高锰酸钾粉末溶于冷凝水形成溶液
(3)B;C;D
5.(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会增加(合理即可)
(2)空气
(3)打开容器前没有称量容器的总质量。
(4)A;C;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