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庄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岀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答案。)
“灶的南面置大水缸,俗名七石缸,半埋地中,用以储井水,西北又是一只,则是腌菜缸……”(摘自《鲁迅的故家·灶头》)。浙江绍兴人喜食腌菜,素有“腌储咸菜御冬”的古风,也是会“过日子”的象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绍兴地区腌制咸菜的时节最适宜在( )
A. 春分日 B. 霜降(10月23日前后至11月6日前后)
C. 冬至日 D. 处暑(8月23日前后至9月6日前后)
2. 绍兴常年盛行腌制和食用咸菜习俗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 冬季漫长 B. 夏季湿热 C. 秋季多台风 D. 地下水盐度高
3. 做大做强绍兴腌菜产业的主要措施是( )
A. 传承传统工艺 B. 委托外地加工 C. 薄利多销 D. 打造品牌
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完成下面小题。
4. 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风向 B. 地形 C. 资源 D. 河流
5. 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主要因为( )
A. 南岸生态环境优美 B. 城区煤炭资源枯竭
C. 北岸发展空间狭小 D. 经济依赖重化工业
6. 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 )
A. 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 B. 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
C. 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 D. 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引汉济渭”工程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穿越秦岭,使汉江和渭河联系起来。工程建成后,将大大缓解关中地区用水问题。下图为“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引汉济渭”工程的意义包括( )
A. 加剧了西安的用水紧张状况 B. 改善汉江流域生态环境
C. 缓解汉江流域的旱涝灾害 D. 增加关中平原灌溉面积
8. “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地区的地形成因是( )
①断裂下陷 ②地壳抬升 ③流水堆积 ④流水侵蚀
⑤风力堆积 ⑥风力侵蚀
A. ①③ B. ①⑤ C. ②④ D. ②⑥
9. 关于汉江和渭河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形成夏汛 B. 受长江干流水量影响,汉江的流量更大
C. 冬季汉江无结冰现象,渭河有结冰现象 D. 渭河含沙量小,汉江含沙量大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深受人类活动影响。下左图为1990~2019年黄河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变化示意图,下右图为2000~2020年黄河流经省区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及面积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0. 据图分析,关于黄河流域土壤侵蚀变化描述正确是( )
A. 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使土壤侵蚀强度减弱
B. 气候变化导致各等级的土壤侵蚀面积均减少
C. 受到重度侵蚀的土壤面积和比例无显著变化
D. 1990~1999年间土壤侵蚀治理成效最为明显
11. 据图推断,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主要措施是( )
①矿区生态修复②退耕还林还草③沙漠裸地农垦④生活环境治理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蒙古国是世界畜牧业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蒙古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不断演变。下图为2000—2015年蒙古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2000—2015年蒙古国三次产业( )
A. 第一产业持续衰退 B. 第二、三产业比重始终呈反相变化
C. 第三产业比重先升后降 D. 第三产业比重波动变化最大
13. 近年来蒙古国第一产业比重整体下降主要由于( )
A. 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低 B. 气候变化导致畜牧业不稳定
C. 畜牧业从业人数减少 D. 第一产业产值不断降低
14. 蒙古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会( )
A. 加剧荒漠化的程度 B. 提高城镇化水平
C. 导致矿产资源枯竭 D. 加剧人口老龄化
2022年6月19日晚,一场雾霾袭击了新加坡,浓雾笼罩,使该国陷入一片紧张。这场雾灾的起因是邻国印尼苏门答腊地区的油棕园趁干旱季节烧芭蕉林清地造成的。下图为印尼苏门答腊地区烟雾扩散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据图分析,造成此次事件污染物扩散的大气条件是( )
A. 超强台风经过 B. 风带季节移动 C. 赤道低压控制 D. 大气稳定无风
16. 苏门答腊岛自然灾害多发,对该岛常见灾害链描述正确的是( )
A. 台风----暴雨----洪涝 B. 热带风暴----海啸----暴雨
C. 地震----风暴潮----强风 D. 暴雨----洪涝----泥石流
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
A. 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 B. 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
C. 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 D.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近
18. 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 )
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作为对外投资的新方式,海外园区已成为探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海外园区建设一般采用共商共建模式,但建设高水平海外园区仍面临诸多困境。下图示意高水平海外园区具备的关键优势。完成下列小题。
19. 建设高水平海外园区面临的最大困境是( )
A. 产业规划不合理 B. 融资渠道不畅通 C. 人才培养不到位 D. 政治经济风险
20. 中国海外园区建设采用共商共建模式,有利于( )
①均摊投资建设成本②构建多方协调机制③降低投资外部风险④消除文化制度差异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21. 引导入园企业快速融入当地生产经营环境的关键优势是( )
A. 政策协调机制 B. 信息和资源共享 C. 投资软硬环境 D. 集聚经济效应
东地中海天然气发现较晚、开采潜力大,近年来,多国陆续在东地中海加大对天然气勘探、开采的力度。2020年1月,以色列、塞浦路斯和希腊共同签署了东地中海天然气管道协议。该管道始于东地中海黎凡特盆地近海天然气田,经塞浦路斯、希腊的克里特岛将天然气输送至希腊本土,穿越希腊后将管道连接到目前仍在建的跨亚得里亚海输气管,最终通过意大利并入欧洲的天然气管道网(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东地中海天然气开采与管网建设备受国际关注的主要原因是( )
A. 工程投入巨大 B. 环境污染较重 C. 运输难度较高 D. 地缘关系复杂
23. 该项目施工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有( )
①夏季酷暑②冬季多暴风雪③资金短缺④配套设施不足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4. 未来下列国家天然气出口受该项目投产冲击最大的是( )
A. 沙特阿拉伯 B. 埃及 C. 俄罗斯 D. 意大利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加快融合,不少企业向肇庆中安智谷产业园转移。园区积极引入多家能源企业,部分企业将生产、研发、销售部门一并迁入园区。下图示意肇庆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位置。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5. 中安智谷产业园区承接的企业中最不可能来自( )
A. 佛山 B. 澳门 C. 深圳 D. 广州
26. 中安智谷产业园积极引入多家能源企业的直接目的是( )
A.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B. 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C. 满足园区供电需求 D. 减少园区用电总量
27. 部分企业将生产、研发、销售部门一并迁入产业园,可以( )
A. 增加产品知名度 B. 扩大产品销售市场
C. 提高产品附加值 D. 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为开发西部荒漠平原,秘鲁于20世纪70年代建设马赫斯调水工程,该调水工程以海拔超过4000米的两大高山水库为源区,通过卡尔科河最终将水调入西瓜斯河,在高大山区穿越众多隧洞,调水路线区海拔落差极大。下图为马赫斯调水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与秘鲁西部荒漠的形成关联性最大的是( )
A. 受大陆气流和寒流影响,降水稀少 B. 距离海洋较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C. 人类生产生活强烈,植被破坏严重 D. 地处热带,全年气温高,形成荒漠
29. 马赫斯调水工程线路穿越众多隧洞的优势不包括( )
A. 减少对地表生态环境的破坏 B. 减少地表污染物汇入,保证水质安全
C 输水距离缩短,降低工程难度 D. 可以利用地势落差,引导水流自流
30. 马赫斯调水工程建成后产生的主要作用有( )
①利于农业灌溉②提高航运量③改善区域气候④增加发电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二、综合题(本大题包括3道大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具体做法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各中等规模的小沟小河内,选狭窄部位,筑起较高的坝体。当洪水来临时,坝体起到了挡水拦泥的作用,待洪水退去,坝内泥沙沉积下来,清水可放回河道,这样久而久之,整条沟会淤积成一个微型平原或盆地。
黄土高原地区沟壑面积占总面积的40%-60%,筑坝淤地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随着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淤地坝数量迅速增加。一条沟内修建多个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重要而独特的治沟工程体系。下左图示意黄土高原地区某小流域的等高线分布。下右图示意淤地坝景观。
(1)在下图中用给出的图例,画出上左图中甲乙之间的剖面线和甲附近的淤地坝。
(2)据多年调查,坝地粮食单产是坡耕地的6-10倍,特别是在大旱的情况下,坝地粮食单产是坡耕地的30多倍,坝地已成为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从土壤的角度,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除治沟外,护坡也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方面,列举一些有效的工程措施。
3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湖北省黄石市是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图1为黄石市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黄石市2008年被定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2015年年底关闭第一批露天矿山,采掘业产值明显下降。图2为2008-2017年黄石市GDP和三次产业结构统计图,图3为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
(1)简析黄石市第二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方向。
(2)说明目前黄石市第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简述当前黄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
3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浩吉铁路(下图)是我国“北煤南运”的一条大通道。“丹水北运”项目是利用浩吉铁路返空运力,把丹江口水库优质水装入可重复利用的尼龙材质液袋,采用铁路集装箱运输的方式,将优质水资源运往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
(1)说明“丹水北运”这种运输方式的优点。
(2)分析浩吉铁路的运营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利影响。潘庄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岀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答案。)
“灶的南面置大水缸,俗名七石缸,半埋地中,用以储井水,西北又是一只,则是腌菜缸……”(摘自《鲁迅的故家·灶头》)。浙江绍兴人喜食腌菜,素有“腌储咸菜御冬”的古风,也是会“过日子”的象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绍兴地区腌制咸菜的时节最适宜在( )
A. 春分日 B. 霜降(10月23日前后至11月6日前后)
C. 冬至日 D. 处暑(8月23日前后至9月6日前后)
2. 绍兴常年盛行腌制和食用咸菜习俗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 冬季漫长 B. 夏季湿热 C. 秋季多台风 D. 地下水盐度高
3. 做大做强绍兴腌菜产业的主要措施是( )
A. 传承传统工艺 B. 委托外地加工 C. 薄利多销 D. 打造品牌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绍兴常年盛行腌制和食用咸菜习俗,因此解答本题时应注意“最适宜”的要求。素有“腌储咸菜御冬”的古风,说明腌储咸菜主要是为了御冬,因此腌制咸菜的最佳季节应是秋末冬初。故选B。
【2题详解】
绍兴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漫长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A错误;夏季湿热,蔬菜易腐烂变质,腌制咸菜可以延长蔬菜的保存时间,B正确;台风属于天气现象,登陆时间和强度具有不确定性,持续时间较短,因此秋季多台风不是主要自然原因,C错误;绍兴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河网密布,地下水盐度较低,D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传统工艺多为手工制作,因此传承传统工艺不利于做大腌菜产业,A错误;委托外地加工会使绍兴腌菜失去本土特色,不利于绍兴腌菜产业的发展,B错误;薄利多销不利于绍兴腌菜产业“做强”,C错误;打造品牌,可以提升绍兴腌菜产业知名度,拓宽市场,创造更高的利润,因此利于绍兴腌菜产业做大做强,D正确。故选D。
【点睛】早年间,北方人都有冬储大白菜的习惯,这主要是冬天的菜少。北方有地窖、凉房,因此一般菜都是原始状态下靠冷储存的。可南方不行,南方没地窖、凉房,即便在冬天,在原始状态下储存白菜之类的新鲜蔬菜,铁定是要坏掉的,因此菜都得用盐腌起来。这就是腌菜。每到秋末冬初,大白菜大量上市,是制作腌菜的最佳时间。腌菜日期一般选择在小雪前后的单日。
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完成下面小题。
4. 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风向 B. 地形 C. 资源 D. 河流
5. 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主要因为( )
A 南岸生态环境优美 B. 城区煤炭资源枯竭
C. 北岸发展空间狭小 D. 经济依赖重化工业
6. 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 )
A. 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 B. 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
C. 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 D. 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答案】4. C 5. D 6. C
【解析】
【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因此影响其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的分布位置,C正确,风向、 地形、河流对其影响较小,AB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读图可知,当地主要盛行风向为东北风,浑河南岸地区处于下向风,重工业发展势必会导致城区空气污染严重,由此可知,煤矿开采及工业发展导致人居环境差是抚顺向北岸转移的主要原因,不是转回南岸的原因,排除A;抚顺市是资源型城市,当年如果煤炭枯竭了,则无法支撑转回南岸的工业,所以煤炭资源没有枯竭,排除B;读图可知,浑河以北有丘陵,对发展不利,但北岸仍有大面积地势平坦的空地待开发,只是分散,对工业建设不成问题,况且工业也可以就山地开发,空间大小并非是限制抚顺重新回到南岸的主要原因,仅为次要原因,从在城市发展的规划角度,地形地势问题不是主要问题,否则1972年重心不会向北转移,11年以后才考虑搬回南岸,因为北岸没有工业经济基础,在当时那个年代城市除了工业发展经济很困难,排除C;抚顺市在煤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产业结构单一,当地发展的工业部门对煤炭需求大,所以经济依赖重化工业,当时(1983年)经济发展缓慢,如果仍然在北岸大面积开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回到南岸可以获得集聚效应,降低成本,对经济发展有利,D符合题意。故选D。
【6题详解】
抚顺市城市形态总体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但由图可知东侧为水库,不适宜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A错误;抚顺南部为重化工业集中分布区,环境污染较严重,不适合建设宜居宜业新区,B错误;抚顺北部海拔高,发展条件不好,不宜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D错误。抚顺市西侧临近沈阳市,空间距离较近,可以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C正确,故选C。
【点睛】抚顺市,素有"煤都"之称,位于辽宁省东部,东与吉林省接壤,西距省会沈阳市45公里,北与铁岭毗邻,南与本溪相望。抚顺是沈阳经济区副中心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具成长竞争力城市。
“引汉济渭”工程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穿越秦岭,使汉江和渭河联系起来。工程建成后,将大大缓解关中地区用水问题。下图为“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引汉济渭”工程的意义包括( )
A. 加剧了西安的用水紧张状况 B. 改善汉江流域生态环境
C. 缓解汉江流域的旱涝灾害 D. 增加关中平原灌溉面积
8. “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地区的地形成因是( )
①断裂下陷 ②地壳抬升 ③流水堆积 ④流水侵蚀
⑤风力堆积 ⑥风力侵蚀
A. ①③ B. ①⑤ C. ②④ D. ②⑥
9. 关于汉江和渭河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形成夏汛 B. 受长江干流水量影响,汉江的流量更大
C. 冬季汉江无结冰现象,渭河有结冰现象 D. 渭河含沙量小,汉江含沙量大
【答案】7. D 8. A 9. C
【解析】
【7题详解】
据材料“工程建成后,将大大缓解关中地区用水问题”可知,引汉济渭的意义主要是增加了关中平原的供水,缓解了西安的用水紧张状况,A错误;增加关中平原生态用水、农业用水,进而增加灌溉面积,改善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D正确;引汉济渭工程从汉江流域引水,不能改善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也不能缓解汉江流域的旱涝灾害,BC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由材料分析可知,受水地区为渭河平原,其南侧是秦岭,北侧是黄土高原,故其成因为内力断裂下陷,外力流水堆积,因此①③正确,②④⑤⑥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汉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渭河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A错误;汉江注入长江干流,水量不受长江的影响,位于亚热带,流域降水量比渭河流域大,河流水量大,B错误;汉江位于亚热带,河流冬季无结冰期,渭河位于温带,冬季有结冰现象,C正确;汉江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渭河受黄土高原的影响大,河流含沙量大,D错误。故选C。
【点睛】河流水文特征分析: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深受人类活动影响。下左图为1990~2019年黄河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变化示意图,下右图为2000~2020年黄河流经省区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及面积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0. 据图分析,关于黄河流域土壤侵蚀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A. 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使土壤侵蚀强度减弱
B. 气候变化导致各等级的土壤侵蚀面积均减少
C. 受到重度侵蚀的土壤面积和比例无显著变化
D. 1990~1999年间土壤侵蚀治理成效最为明显
11. 据图推断,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主要措施是( )
①矿区生态修复②退耕还林还草③沙漠裸地农垦④生活环境治理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10. A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读图可知,当地进行了退耕还林还草,荒漠化治理等,将大量农业生产用地和沙漠裸地转化为了生态建设用地,故主要是由于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使土壤侵蚀强度减弱,A正确;30年间,黄河流域地区的气候变化不明显,不会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土壤侵蚀面积减少明显,B错误;读图可知,30年来,黄河流域受到重度侵蚀的土壤面积和比例均显著下降,其中1999 2010年土壤侵蚀面积下降最多,治理成效最为明显,C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30年来矿区生产面积和城乡生活用地在增多,故当地的矿区生态修复和生活环境的治理有助于区域生态建设,①④正确;当地进行了退耕还林还草,荒漠化治理等,将大量农业生产用地和沙漠裸地转化为了生态建设用地,故退耕还林还草使得当地土壤抗侵蚀能力增强,土壤侵蚀强度减弱,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②正确;沙漠裸地农垦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③错误;故选C。
【点睛】荒漠化类型包括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等。西北地区是我国风沙危害、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干旱提供了风、沙条件、气候变异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蒙古国是世界畜牧业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蒙古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不断演变。下图为2000—2015年蒙古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2000—2015年蒙古国三次产业( )
A. 第一产业持续衰退 B. 第二、三产业比重始终呈反相变化
C. 第三产业比重先升后降 D. 第三产业比重波动变化最大
13. 近年来蒙古国第一产业比重整体下降主要是由于( )
A. 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低 B. 气候变化导致畜牧业不稳定
C. 畜牧业从业人数减少 D. 第一产业产值不断降低
14. 蒙古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会( )
A. 加剧荒漠化的程度 B. 提高城镇化水平
C. 导致矿产资源枯竭 D. 加剧人口老龄化
【答案】12. D 13. A 14. B
【解析】
【12题详解】
由图可知,蒙古国第一产业比重波动下降,A错误;2009~2010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均上升,B错误;第三产业比重波动变化,且变化最大,C错误,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低,会导致第一产业比重整体下降,A正确;气候变化导致畜牧业不稳定,会使得第一产业比重波动变化,而不是整体下降,B错误;材料没有关于畜牧业和第一产业比值的信息,C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由图可知,蒙古国的第一产业比重波动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较低,荒漠化程度加剧的可能性较小,A错误;第二产业比重波动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波动变化,维持在较高水平,可吸引人口迁入城镇,提高城镇化水平,B正确;第二产业比重波动上升,但比重增加较小,故其导致矿产资源枯竭的可能性较小,C错误;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加剧人口老龄化影响小,D错误。故选B。
【点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实质是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升级的过程,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
2022年6月19日晚,一场雾霾袭击了新加坡,浓雾笼罩,使该国陷入一片紧张。这场雾灾的起因是邻国印尼苏门答腊地区的油棕园趁干旱季节烧芭蕉林清地造成的。下图为印尼苏门答腊地区烟雾扩散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据图分析,造成此次事件污染物扩散的大气条件是( )
A. 超强台风经过 B. 风带季节移动 C. 赤道低压控制 D. 大气稳定无风
16. 苏门答腊岛自然灾害多发,对该岛常见灾害链描述正确的是( )
A. 台风----暴雨----洪涝 B. 热带风暴----海啸----暴雨
C. 地震----风暴潮----强风 D. 暴雨----洪涝----泥石流
【答案】15. B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烟尘扩散的方向,与风向相关。向四周扩散的浓度变化,与距离源地的远近相关。读图,根据图例,离源地距离越近,烟雾浓度越高,且结合材料信息“2022年6月19日晚,一场雾霾袭击了新加坡”、“这场雾灾的起因是邻国印尼苏门答腊地区的油棕园趁干旱季节烧芭蕉林清地造成的”提示可知,烟尘主要是向东北方向扩散的,结合所学知识,图示区域位于赤道附近,时间是6月19日(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形成西南季风,即风带季节移动是造成此次事件污染物扩散的大气条件,B正确;图示区域位于赤道附近,没有超强台风经过,A错;图示区域位于赤道附近,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水平方向大气平稳,风力较小,雾霾不易扩散,C错;大气稳定无风不利于图中此次事件污染物扩散,D错。故选B。
16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图示区域位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较小,不利于气旋的形成,所以也不会出现台风、热带风暴,AB错;图示区域位于赤道附近,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水平方向大气平稳,风力较小,且地震不会引发强风,C错;所以苏门答腊岛自然灾害多发,对该岛常见灾害链描述正确的是暴雨----洪涝----泥石流,苏门答腊岛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暴雨,引发河流水位上涨和多地山体滑坡,造成严重洪涝及泥石流灾害,D正确。故选D。
【点睛】风暴潮根据风暴的性质,通常分为由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和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两大类:台风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其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凡是有台风影响的海洋国家、沿海地区均有台风风暴潮发生。温带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其特点是:增水过程比较平缓,增水高度低于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
A. 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 B. 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
C. 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 D. 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
18 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 )
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17. A 18. C
【解析】
【17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双核结构是以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两类不同功能定位的城市为主构建的。沈阳和大连是辽宁省规模最大的两大城市,两座城市区位条件优越,城市功能比较齐全,其区位和功能可以互为补充,形成双核结构可发挥最大作用,A正确;沈阳和大连均在辽宁省内,两城市间地域文化差异较小,B错误;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近都是两城构建双核结构城市的有利因素,但都不是主要因素,C、D错误。本题应选A。
【18题详解】
根据目前的发展规划,沈阳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而大连不是,①错误;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可以促进沈阳、大连以及沿线地区的交流,能够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②正确;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可以促进沈阳市的技术、人才等向辽中南地区流动,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③正确;沈阳—大连双核结构主要是为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传统工业的比重不利于两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④错误。所以选C。
【点睛】双核型空间结构中的端点城市,即由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区域中心城市与行使区域中心城市的门户港城功能的港口城市组合,构成了一种空间度更大、区域效应更为强烈的广义港城空间结构关系,是区域发展中的一种高效的空间结构形态。广泛存在于中国沿海和沿江地区,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双核型空间结构实现了区域中心城市的趋中性与港口城市的边缘性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
作为对外投资的新方式,海外园区已成为探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海外园区建设一般采用共商共建模式,但建设高水平海外园区仍面临诸多困境。下图示意高水平海外园区具备的关键优势。完成下列小题。
19. 建设高水平海外园区面临的最大困境是( )
A. 产业规划不合理 B. 融资渠道不畅通 C. 人才培养不到位 D. 政治经济风险
20. 中国海外园区建设采用共商共建模式,有利于( )
①均摊投资建设成本②构建多方协调机制③降低投资外部风险④消除文化制度差异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21. 引导入园企业快速融入当地生产经营环境的关键优势是( )
A. 政策协调机制 B. 信息和资源共享 C. 投资软硬环境 D. 集聚经济效应
【答案】19. D 20. C 21. B
【解析】
【19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海外园区的关键优势在于政策支持、良好的投资环境、共享信息和资源及集聚经济效应,中国海外园区建设采用的是共商共建模式,产业规划合理,A项错误;园区实行信息和资源贡献,得益于集聚经济效应,融资渠道畅通,B项错误;人才培养属于投资软环境,是海外园区的优势,C项错误;对外投资面临着制度和文化的差异,所以建设高水平海外园区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政治经济风险大,D项正确。故选D。
【20题详解】
海外园区建设属中国在外投资建厂,中国出资,外国提供优惠政策、便利设施和专业服务等,故中国建设海外园区不可能与东道国均摊投资建设成本,①项错误;东道国与我国(母国)存在的制度和文化差异不可能通过共商共建模式消除,④项错误;共商共建模式有利于构建多方协调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投资外部风险,②③正确。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
【2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园区建设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双方制度和文化的差异,入园企业要想快速融入当地生产环境,应加强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加强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方面交流,B符合题意;政策协调机制无法减轻文化上的差异,排除A;投资软硬环境影响企业入园的决策,但对快速融入不是关键优势,排除C;集聚经济效益是指由于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所产生的高效益,主要作用于减少生产成本和促进生产分工合作,与融入当地生产经营环境无关,排除D。故选B。
【点睛】海外园区是我国对外投资的新方式,加强了区域间的联系,有效的协调区域间政策机制,创造了良性的投资环境,共享信息和资源,有效地减少区域间制度和文化差异导致的投资阻碍。
东地中海天然气发现较晚、开采潜力大,近年来,多国陆续在东地中海加大对天然气勘探、开采的力度。2020年1月,以色列、塞浦路斯和希腊共同签署了东地中海天然气管道协议。该管道始于东地中海黎凡特盆地近海天然气田,经塞浦路斯、希腊的克里特岛将天然气输送至希腊本土,穿越希腊后将管道连接到目前仍在建的跨亚得里亚海输气管,最终通过意大利并入欧洲的天然气管道网(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东地中海天然气开采与管网建设备受国际关注的主要原因是( )
A. 工程投入巨大 B. 环境污染较重 C. 运输难度较高 D. 地缘关系复杂
23. 该项目施工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有( )
①夏季酷暑②冬季多暴风雪③资金短缺④配套设施不足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4. 未来下列国家天然气出口受该项目投产冲击最大的是( )
A. 沙特阿拉伯 B. 埃及 C. 俄罗斯 D. 意大利
【答案】22. D 23. B 24. C
【解析】
【分析】
【2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东地中海天然气开采涉及以色列、塞浦路斯和希腊,管网建设与意大利及欧洲多国关系密切,处在欧洲与亚洲,及多种文明交汇地区,地缘关系复杂,所以该项目备受国际关注,D对。该管网线路较短,投资小,且工程投资大小与国际关注程度关系不大,A错。天然气属于清洁能源,开采与管网建设不会带来较重的环境污染,B错。天然气管道运输难度不大,C错。故选D。
【23题详解】
该项目经过地区,以地中海气候为主,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①对、②错。沿线国家经济相对发达,资金雄厚,③错。由于东地中海天然气发现晚,多国对于天然气开采勘探的配套设施不足,④对。故选B。
【24题详解】
该管道最终通过意大利并入欧洲的天然气管道网,为欧洲供气,而俄罗斯是传统的天然气生产国,且长期为欧洲供应天然气,是俄罗斯天然气的主要消费市场,该项目投产后,对俄罗斯冲击最大,故选C。
【点睛】自然因素是交通线路布局的基础因素/限制性因素①地形地貌地质: 地形平坦——利于交通修建,工程投资少、工程量小。 地势起伏大、地表崎岖;地质条件复杂,断层发育,地质不稳定。如断层发育,多地震塌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或喀斯特地貌发育——不利于交通建设,工程量大、投资大。 线路应尽量沿山谷、河谷、平原等延伸,避开断层、泥石流、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并尽量少占用耕地。②气候:多暴雨、暴风雪、洪灾、大风、台风等气象灾害——工程量大、投资大。③水文:多河流、湖泊、湿地沼泽——工程量、投资大。线路应尽量避开沼泽地,避免跨越河流少架桥梁。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加快融合,不少企业向肇庆中安智谷产业园转移。园区积极引入多家能源企业,部分企业将生产、研发、销售部门一并迁入园区。下图示意肇庆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位置。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5. 中安智谷产业园区承接的企业中最不可能来自( )
A. 佛山 B. 澳门 C. 深圳 D. 广州
26. 中安智谷产业园积极引入多家能源企业的直接目的是( )
A.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B. 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C. 满足园区供电需求 D. 减少园区用电总量
27. 部分企业将生产、研发、销售部门一并迁入产业园,可以( )
A. 增加产品知名度 B. 扩大产品销售市场
C. 提高产品附加值 D. 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答案】25. A 26. C 27. D
【解析】
【25题详解】
佛山与肇庆的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且两地土地资源都相对充足,因此不会向肇庆转移大量企业,A正确;澳门、深圳、广州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肇庆,且科技发展水平也好于肇庆,三地市用地都相对紧张,在政策的支持下有可能向肇庆转移相关的产业,BCD错误。故选A。
26题详解】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不是产业园积极引入多家能源企业的直接目的,A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这些能源企业是清洁能源,不能得出产业园积极引入多家能源企业的直接目的是发展绿色低碳产业,B错误;引入多家能源企业可以满足园区供电需求,吸引企业迁入,C正确;引入多家能源企业并不能减少园区用电总量,D错误。故选C。
【27题详解】
企业将生产、研发、销售部门一并迁入产业园并不能扩大产品消费市场、增加产品知名度和提高产品附加值,ABC错误;生产、研发、销售部分在园区内集聚,利于企业内部信息、技术交流,能有效降低内部交易成本,D正确。故选D。
【点睛】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加快融合,不少广深企业加快向肇庆转移。目前,肇庆可开发面积占珠江三角地区的1/4,土地开发强度仅为珠三角地区平均水平的1/3,肇庆的基准地价、工业厂房租金、工业水价仅为珠三角先发地区的2/3甚至是1/3,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天地。
为开发西部荒漠平原,秘鲁于20世纪70年代建设马赫斯调水工程,该调水工程以海拔超过4000米的两大高山水库为源区,通过卡尔科河最终将水调入西瓜斯河,在高大山区穿越众多隧洞,调水路线区海拔落差极大。下图为马赫斯调水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与秘鲁西部荒漠的形成关联性最大的是( )
A. 受大陆气流和寒流影响,降水稀少 B. 距离海洋较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C. 人类生产生活强烈,植被破坏严重 D. 地处热带,全年气温高,形成荒漠
29. 马赫斯调水工程线路穿越众多隧洞的优势不包括( )
A. 减少对地表生态环境的破坏 B. 减少地表污染物汇入,保证水质安全
C. 输水距离缩短,降低工程难度 D. 可以利用地势落差,引导水流自流
30. 马赫斯调水工程建成后产生的主要作用有( )
①利于农业灌溉②提高航运量③改善区域气候④增加发电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28. A 29. C 30. C
【解析】
【28题详解】
读图可知,秘鲁西部位于南太平洋东部,受秘鲁寒流影响,降水稀少,且位于安第斯山脉西侧,东南信风越过山脉形成干燥的大陆气流,加剧了西部荒漠的形成,A对;秘鲁西部距太平洋较近,B错;荒漠地区,人为干扰少,C错;地处热带,全年高温,但全年高温的地方不一定形成荒漠,也可以是草原和雨林,D错。故选A。
【29题详解】
由材料“在高大山区穿越众多隧洞,调水路线区海拔落差极大”可知,马赫斯调水工程跨越安第斯山脉,线路经过地区地势起伏大,修建众多隧洞,可以减少对地表生态环境的破坏,A不符合题意;山区地质灾害多,穿越众多隧洞,可以减少地表污染物汇入,保证水质安全,B不符合题意;修建隧洞后,输水距离缩短,但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难度大,C符合题意;可以利用地势落差,引导水流自流,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0题详解】
由材料及图可知,马赫斯调水工程是将水调人西部荒漠平原,增加了西部地区水量,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①对;该调水线路经过两大水库,且途经地势起伏大的地区,沿途可利用水流发电,提供电力,④对;线路地势起伏大,不适合发展航运,②错;区域调水工程对改善区域气候作用小,③错。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调水工程是一种通过人工方式将水资源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的方法,以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供需失衡等问题。调水工程通常包括取水、输水、净水和配水等环节。它可以将丰水地区的水资源调到缺水地区,满足生活、生产、生态等多种用水需求。调水工程可以分为地下水调水、地表水调水和海水淡化等类型。
二、综合题(本大题包括3道大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具体做法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各中等规模的小沟小河内,选狭窄部位,筑起较高的坝体。当洪水来临时,坝体起到了挡水拦泥的作用,待洪水退去,坝内泥沙沉积下来,清水可放回河道,这样久而久之,整条沟会淤积成一个微型平原或盆地。
黄土高原地区沟壑面积占总面积的40%-60%,筑坝淤地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随着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淤地坝数量迅速增加。一条沟内修建多个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重要而独特的治沟工程体系。下左图示意黄土高原地区某小流域的等高线分布。下右图示意淤地坝景观。
(1)在下图中用给出的图例,画出上左图中甲乙之间的剖面线和甲附近的淤地坝。
(2)据多年调查,坝地粮食单产是坡耕地的6-10倍,特别是在大旱的情况下,坝地粮食单产是坡耕地的30多倍,坝地已成为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从土壤的角度,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除治沟外,护坡也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方面,列举一些有效的工程措施。
【答案】(1) (2)坝地由坡面流失的表层土淤积而成,有机质含量大,土壤肥沃;坝地为沟谷地区,利于汇水,土壤较湿润,抗旱能力强;坝地由泥沙淤积而成,土地平整,表土不易被侵蚀。土壤水分条件和肥力条件好,所以坝地能够成为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3)修建梯田;修鱼鳞坑。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黄土高原的淤地坝为材料背景,考查淤地坝建设的相关知识及淤地坝带来的有利影响等相关问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区域基础知识,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甲乙两地海拔均为1050m,两地之间海拔较低,最低处海拔范围在1000m之1025m之间。甲处附近等高线稀疏,剖面图中坡度绘制应该较缓;乙地附近等高线密集,剖面图中坡度绘制应该较陡。图中从左至右有三处淤地坝,第一处淤地坝海拔在1025m至 1050m之间,第二处和第三处淤地坝海拔均在1000m至1025m之间。综上绘制剖面线和淤地坝如图所示: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淤地坝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主要由坡面上流失下来的表层土淤积而成。可知坝地由坡面流失的表层肥沃土壤淤积而成,大量有机质富集,土壤肥力高;读图可知,坝地为沟谷地区,属于集水区,大量汇水使得土壤较为湿润;坝地经淤积后形成,土地坡度小,表土不易遭受侵蚀。
【小问3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坡地由于坡度大,加上降水强度大,水土流水严重,梯田可以改变地形坡度,拦蓄雨水,增加土壤水分,防治土壤流失,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目的,鱼鳞坑具有一定蓄水能力,在坑内栽树,可保土保水保肥。
3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湖北省黄石市是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图1为黄石市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黄石市2008年被定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2015年年底关闭第一批露天矿山,采掘业产值明显下降。图2为2008-2017年黄石市GDP和三次产业结构统计图,图3为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
(1)简析黄石市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2)说明目前黄石市第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简述当前黄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
【答案】(1)轻型化(提高轻工业比重);高附加值化(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高科技化(积极发展高新技产业) ;加强传统优势工业技术改造。
(2)产业基础好;临江水运便利;政策扶持;距中心城市武汉近;劳动力丰富。
(3)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第一、第三产业占比较低;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
【解析】
【分析】本题以湖北省黄石市区域为背景材料,涉及区域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特点、工业的区位条件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动地理基本原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根据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可知,其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占比很小,可提高轻工业比重,可加强传统优势工业的技术改造;其工业生产总值虽有增加,但近年来工业产值增速并不快,应加大技术投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
【小问2详解】
该题可从地理位置、交通、劳动力、工业基础等角度回答。黄石市距中心城市武汉较近,可获得一定的技术支持;黄石市靠近长江,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作为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其劳动力丰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08年黄石市被定为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城市,工业的转型发展有一定的政策支持。黄石市被称为“钢铁摇篮"、“水泥故乡”,其产业基础条件较好。
【小问3详解】
注意关键词“当前",根据2017年黄石市三次产业结构统计数据可知,首先,当前黄石市以第二产 业为主,结合2017年黄石市轻工业产值统计图可知,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重工业的工业产值远高于轻工业的工业产值) ;其次,当前黄石市第一、第三产业占比低, 且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
3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浩吉铁路(下图)是我国“北煤南运”的一条大通道。“丹水北运”项目是利用浩吉铁路返空运力,把丹江口水库优质水装入可重复利用的尼龙材质液袋,采用铁路集装箱运输的方式,将优质水资源运往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
(1)说明“丹水北运”这种运输方式的优点。
(2)分析浩吉铁路的运营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利影响。
【答案】(1)可利用浩吉铁路返空运力,提高铁路运输效益;运输的效率高,速度快;运输成本较低;运水环境安全,保证水质。
(2)促进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煤炭主产区煤炭资源开发和外运,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保障鄂湘赣等地区能源供应,缓解南方地区能源紧张状况;搭建出一条“南水北调”新通道,为北方水源短缺地区送上优质用水;有利于区域间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解析】
【分析】本题以“浩吉铁路”为材料,设置2小题,涉及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点、交通运输布局的意义等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从图文材料中可知,“丹水北运”项目是一种创新的水资源运输方式,它利用浩吉铁路的返空运力,将丹江口水库的优质水资源运往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这种运输方式具有以下优点:浩吉铁路主要是用于北煤南运的大通道,当煤炭运输完成后,返空运力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提高铁路运输的综合效益;由材料可知,“丹水北运”项目采用的是铁路集装箱运输方式,相比其他运输方式,如公路等,铁路运输效率更高,速度更快,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水资源送达目的地;铁路运输相较于其他运输方式,成本较低,这有助于降低水资源的运输成本,使得更多地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丹江口水库水源;由材料可知,运输过程中,将“丹江口水库优质水装入可重复利用的尼龙材质液袋,采用铁路集装箱进行封装”,这样的运水环境相对封闭且安全,可以有效保证水质不受污染。
【小问2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并联系已学推知,浩吉铁路的运营可以促进资源开发和外运:浩吉铁路连接了我国的北方煤炭主产区和南方能源需求区,它的运营可以促进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煤炭主产区的煤炭资源开发和外运,进而将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浩吉铁路的运营可以增加南方地区,如鄂湘赣等地区的煤炭能源供应,缓解这些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同时通过“丹水北运”项目,搭建出一条“南水北调”新通道,为北方水源短缺地区送上优质用水,也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资源的整体利用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浩吉铁路的运营,使得不同地区的资源得到合理流动,利于区域间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