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明末文学家张岱山水小品文的代表之作,作者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文章叙事写景多用白描手法,营造出了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字里行间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与故国之悲,同时表达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以及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本单元课文为古代写景游记散文,人文主题是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情感。根据本单元课文课前导读和课后练习的提示,语文要素的重点是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古代诗文语言简洁、音韵和谐、意境深远的特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湖心亭看雪》作为本单元的自读课文,篇幅虽然简短,但文章语言极为简练,不夸饰,不造作,以白描手法写景记事,用互见手法表情达意,辞约而简,意深而长,对于训练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来说,是很好的范本。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熟读基础上,以“痴”为切口,欣赏文章语言风格,了解、校正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落实对“白描”手法的领悟及作者内心情感的把握,从而突破难点。在此基础之上,还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积累更多的优美诗文,扩大知识储备,培养阅读与欣赏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简洁的语言,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炼字炼句之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和精神内核,体会其家国之思。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积累词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其字里行间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与故国之悲。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诗句激趣
【教师导学】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关于描写大雪纷飞时的诗句,你知道哪些描写雪景的诗句?这当中有没有不提及“雪”字却描述出雪很大的古诗古文?
【学生活动】思考学习过的不提“雪”字却能描述雪很大的古诗古文。
【预设】
回答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回答2:未若柳絮因风起。
回答3: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2.导读引领,整体感知
【教师导学】大家回答的诗句都很美。在写景抒情上,古代文人墨客可谓是字字精妙,生动又传神。不露“雪”字,却能将大雪纷飞之景描写得淋漓尽致。在今天的这篇课文中,有一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个句子不用一个“雪”字,却表现出了水汽弥漫、冰花皎然、天地一白的雪景。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只有160个字,但言简意丰,我们需要字斟句酌,细细品读。
请打开课前下发无注释、无标点的素文,听老师朗读文章,标注生僻字词读音,划分朗读节奏,了解文章大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学生活动】
活动1:听教师范读,订正字音,标上句读。
活动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借助注释理解文意。
活动3:根据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晚上)、地点(湖心亭)、人物(余)、事件(赏雪)、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结局(遇两“痴似相公者”“强饮三大白而别”)梳理大意,复述文章故事情节。
层层深入,落实要素
落实语文要素一:咬文嚼字品“痴景”
【教师导学】在朗读课文和疏通文意的过程中,相信同学们对这篇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把握,大家来找一找,文中舟子对张岱有一句评价,这句评价是什么?评价中最关键的一个字是什么?
【学生活动】再读课文,找到文中舟子对张岱的评价。
【预设】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最关键的一个字是“痴”。
【教师导学】请到前文找一找,舟子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张岱的“痴”的?由此可以看出张岱的什么性格?
【学生活动】再疏通文意,总结张岱“痴”的原因和他的性格特征。
【预设】从“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中可以总结出,张岱挑了一个别人都不会选择的时间——晚上去看雪,可以看出他的“痴”。从中可以总结出张岱特立独行、不随俗流的性格特征。
【教师导学】有着特立独行、不随俗流性格特征的张岱,选择晚上独自去看雪,那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山水之境呢?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支撑你的观点。
【学生活动】思考文章内涵,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总结意境特点。
【预设】张岱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简约的山水之境: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导学】PPT出示一幅与《湖心亭看雪》意境相似的中国水墨画图。张岱写景的笔调非常简洁,没有色彩反复的渲染,这种用简单朴素的线条勾勒出对象特点的写作方法,在文学上叫做白描。大家从“一痕”“一点”“一芥”到“两三粒”这种越来越小的变化规律中体会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学生活动】思考白描手法的写作效果,体会文章营造的意境。
【预设】作者营造出了一种人融入到天地山水之间的感觉,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变成了一痕、一点、一芥和两三粒融入到这片苍茫的冰雪世界中,表达出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落实语文要素二:咬文嚼字品“痴情”
【教师导学】大家再读课文,当亭中人看到张岱的时候,他们是怎样的心情?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找出表现三人心情的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与动作描写。
【预设】神态描写:“大喜”,语言描写:“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动作描写:“拉余同饮”。
【教师导学】为什么他们三人见面之后会有这样的神态、语言和动作呢?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与他在亭上遇到之人有何相似之处?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预设】因为他们三人都做了与众不同的事情,都在三日大雪之后的夜晚到湖心亭赏雪,这样的神态、语言与动作体现出了他们遇到知音后的欣喜之感。
落实语文要素三:咬文嚼字品“痴心”
【教师导学】“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问他的姓氏,为什么不答姓氏答籍贯呢?金陵就是南京,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定南京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请根据以下材料,思考张岱为什么要以籍贯来代称自己的姓名?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晚年撰写《自为墓志铭》自述“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桔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班级讨论,分析张岱这一行为的原因。
【预设】张岱生活在明末清初,经历过国破家亡之痛。活在清朝的张岱透过明亡去看当年的旧事,半百的张岱写下“金陵人,客此”,内心应该也是有隐痛的。这种淡淡的故园之思与故国之悲从开篇的“崇祯”二字也可以看出,已经生活在清朝的张岱依然执着地写下“崇祯”二字,可见其内心怀有对于亡国的悲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
【教师总结】就是这样的一个张岱,在改朝换代、天崩地裂之际,隐姓埋名,遁迹山林,潜心论著,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然而这份执着且坚守“痴心”有几人能懂?
品读到这里我们再回头看看张岱眼中的雪景,五十多岁的他透过国破家亡回忆旧事,他的眼睛里还会有温度吗?没有;有声音吗?没有;有颜色吗?没有。只剩下那寥寥几笔便勾画完毕的冰雪天地了。“白描”既是一种写作手法,也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而他念念不忘的仅仅是与他同时赏雪的“亭中二人”吗?并不只是这样,也许他念念不忘的是亭中人和他心灵相通的情致和故国之思。
而课文一开始的“独”字,有同学一直存有疑惑,为什么不把同行的舟子算进去?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因为张岱是孤独的,他的“痴”是不被人理解的,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痴迷于高雅脱俗的情致,痴迷于感伤怀念的故国。
让我们再读一遍这“痴人之文”,带着你对张岱的理解,带着你感悟到的情感。
作业布置
1.我们之前学习过苏轼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柳宗元的诗《江雪》、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请分别从闲适情调的抒发上、立意的高远上、诗性的表达上将这三篇作品与本篇课文相比较,看看它们之间有何共同之处,又有何不同的地方。
2.“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这是张岱在《自题小像》中发出的疑问,请结合你今天品读到的张岱,尝试思考张岱的疑惑:之人耶有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