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之瓠
任课教师 备课日期 科目 语文
年 级 高二年级 任教班级 课时
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 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关键能力 把握老庄思想的异同,理解儒道思想相反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
核心素养 领略庄子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思辨性,恰当地评价庄子的说理散文及其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会庄子借助寓言,曲达旨意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与工具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情境创设与演练 传统文化介绍
教 学 过 程 一、课堂导入 天下人都被社会环境局限于只知道所谓“有用的用”,却没有人知道那些被时代潮流遗弃的藏在沙堆土地下“看似无用却实际上有着大用”的玄妙道理。” 那么究竟什么是“无用之大用”?具体的来说,对于“无用之大用”最好的比喻则莫过于《庄子·逍遥游》中一段庄子与他好友惠子的对话。 二、课前预习 1.作者: 庄子(约前369——前286),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家贫,身居陋巷,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自织草鞋,穿粗布衣服,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甘愿闲居独处。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他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主要作品有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2.作品: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章是庄子所写,“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3.思想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精神自由)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庄子·列御寇》(天人合一) 4.评价 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是庄子。——李泽厚 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的。——郭沫若 三、初读文本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瓠(hù)”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2.惠子: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姓惠名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做过梁惠王的相。惠子是合纵抗秦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3.译文 初读第一层:惠子认为大瓠无用 谓:对……说。贻:赠送。瓠:葫芦 树:名作动,种植。成:成长,长大 而:连词,表顺承。实:名作动,收获果实(葫芦),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以盛水浆:省略句,以(之)盛水浆,之,代指瓠。 坚:形作名,坚固的程度。 自举:宾前,即“举自”,拿起自己 以为:把……当作。则:那么。 瓠落:宽大空廓的样子的样子。 所容:所字结构,容纳的东西。 呺然:内种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为:连词,表原因,因为。掊:击破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长成而结出能容下五石东西的果实。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瓢,则瓢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不是不大,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初读第二层:“所用之异” 固:副词,实在,确实。于用大:状后,用大,名词,使用大东西方面。善:擅长。为:调制。龟手:龟,同“皲”,冻裂手。有…者:固定结构,有一个…的人。 洴:使动,使…浮起。澼:在水中漂洗。絖:同“纩”,丝棉絮。以…为:把…作为。事:营生。请买其方百金:省略介词“以”;状后,(以)百金买其方。聚族:聚集全家人。鬻:卖。请:请允许我。 说:同“悦”,取悦。难:发难,即发兵侵略,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将:率领军队。水:名作状,在水上。裂地:划分出土地。一:同样的。或:有的人。以封: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之”,即药方。所用:使用方法。异:不同。 【译文】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一个客人听说这种药品,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们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就卖了吧!’这个客人得到药方,便去游说吴王。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大败越人,于是割地封赏他。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初读第三层:惠子见识浅陋 虑:用绳结缀。以为:把……制成。大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 而:表顺承。 而:表转折,却。 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心被蓬草塞闭,比喻见识浅陋,不通达的见识。 【译文】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系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无处可容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 四、研读文本 1.本文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几个故事? 明确:惠子:大瓠无用 庄子:不龟手之药 2.在“大瓠之种”这个故事中,面对五石之瓠,惠子和庄子的做法分别是什么?试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分析。 明确:①惠子做法:其坚不能自举;则瓠落无所容;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②庄子的做法: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3.惠子和庄子分别是如何对待“大瓠”的?“宋人”和“客”分别是如何对待“不龟手之药”的?“宋人”和惠子有何相同点?“客”和庄子有何相同点及不同点? 明确:惠子用“大瓠”盛水浆、做瓢,都失败了,于是把“大瓠”击破;庄子“感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宋人”“鬻技百金”;“客”凭借“不龟手之药”而“大败越人”,被吴王“裂地而封”。 “宋人”和惠子只看到世俗的小利,看不到背后的“大用”。“客”和庄子都能看到事物背后的“大用”,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但是“客”的眼光再高,也只是对事物功利价值的追求;而庄子“浮乎江湖”的想象,则超越功利价值,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显然庄子和“客”是有境界高下之分的。 《五石之瓠》中,宋人、客人及惠子有什么共同特点?与《逍遥游》有何联系? 宋人:以百金售卖药方 客人:取悦吴王获封赏 惠子:用葫芦做瓢盛水 “知效一官”四种人:执着功名功利之心,皆有所“待” 4. 这则寓言里,惠子和庄子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 和“不龟手之药” 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明确: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说明大葫芦大而“无用”,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而有用,说明使用方法不同,结果也会不同。批评惠子不能通晓领悟,只看到无用,看不到无用之用。讽刺惠子的做法与宋人一致,从利的角度看待有用无用,看不到无用之“大用”。 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谈一谈。 ①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明确:表现了庄子超越一切现实困境,忘掉自我,不拘外物,悠游自适的性情。 ②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明确:表明了庄子的观点,还点明了辩论的话题,用大与用小。 5.惠子和庄子分别从哪个角度认识大瓠的作用?这是有关什么话题的争论? 明确:惠子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巨大的葫芦,在惠子眼里一无用处,而且占地方,碍手碍脚。 庄子是从审美主义的角度:它超越了某些世俗观念,大葫芦既没有被劈开,也没有被当成粗笨的器皿,在他眼里,大瓠可以用来泛舟江湖,诗意人生。他不仅保全了大户,还发挥了“大用” ,很显然庄子达到一种“诗意的栖居” 的境界。 小与大之辩;无用和有用的话题之争。 6.选文中,惠子和庄子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1)惠子有才能,强调实用主义,但是容易流于斤斤计较,有过多外界与内心的束缚。 (2)庄子放旷豁达,随顺自然,不拘于外物,主张物我合一。 7.如何理解本文的寓意? 明确:选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一“大”一“小”两个故事。“大故事”是“五石之弧”的故事,“小故事”是“不龟手之药”的故事。 “小故事”的寓意可理解为: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不同。因此,要善于转换视角,发现和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在“大故事”中,庄子则运用了“小故事”中蕴含的方法论,借如何处置“五石之弧”,说明了“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学。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①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一样,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 ②说明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 ③要善于转换视角,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就能超越他人,发现事物不一样的价值。…… 8. 结语 《五石之瓠》借助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五、拓展探究 1.写法赏析 ①善用寓言,寓哲理于离奇的想象和形象的描写之中 “大瓠之种”的故事,奇幻无比而又形象逼真;“不龟手之药”的故事,奇巧有趣,寓意鲜明。这些寓言故事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读者,成为说理的有力手段。 ②语言夸张,意境开阔 庄子行文善用各种修辞手法。如选文中庄子描写“大狐之种”可以“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夸张的语言使文章不拘一格,呈现开阔的意境,正如作者本人那飘逸、洒脱的个性。 ③犀利明快的议论,鲜明的情感态度 《庄子》作为一部哲学著作,虽然大抵为寓言,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批判现实的议论,这些议论往往锋芒毕露而又切中肯綮,鲜明地表达了庄子的情感态度。如选文中针对惠子的狭隘之见,庄子直言“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对惠子“大而无用”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反击;在文末,庄子又说“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直接嘲讽和批评了惠子,认为他见识不通达。 2.你喜欢“实用派”的惠子还是“逍遥派”的庄子?请结合实际生活经验,阐明理由。 明确:观点一:我喜欢“实用派”的惠子。将“实用”作为评价事物价值的标准,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符合经济原则,也能更好地满足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观点二:我喜欢“逍遥派”的庄子。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在社会中却弥漫着一股“浮躁之风”,不少人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恨不得做什么事都立竿见影,长此以往,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庄子的“逍遥”主张抛却事事皆功利的想法,重视对美的欣赏和对精神的追求,不失为拯救“过度功利”的一剂良药。 教学活动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