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课件 (共6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 (共6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9 12:4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论语》十二章
温故知新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一副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引导曾皙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种志向的句子是: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温故知新:说说你知道的孔子
孔子的形象
“蒙倛(qī) ”是上古时代人们避邪驱鬼和送葬时所用的神像,所以……果然吓人!
传顾恺之所画《孔子为鲁司寇像》中,孔子着官服、戴官帽,一副官员气派,体现了孔子较高的政治地位,但也是面容和蔼,一副“为政以德”之态。
荀子说:“仲尼之状,面如蒙倛。”
孔子的形象
所谓的“圩顶”,就是中间低而四周高,孔子的头顶骨是中间低而四边高,就像“尼丘山”一样,因此才起名字叫做“丘”。
司马迁《史记》:“生而首上圩(wéi)顶,故因名曰丘云。”“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492章。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
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论语》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
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
天下”。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温故知新:说说你知道的《论语》
四书:《论语》、《大学》
《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
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
1:诵读,读准字音
2: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八佾 乐 省 譬如 未成一篑

yuè
xǐng

kuì
预习检查
3.课文中的成语汇总。
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
预习检查
4、感知:自读课文,理清本文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哪些方面?
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修养做人。
诵读感知
研读文本
字字落实
食:动词,吃饭
安:安逸
敏:勤勉
而1:表并列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1慎于言,就有道而2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就:接近、靠近。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而2:表顺承
正:匡正,端正
已:通“矣”,相当于“了”。
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思考1】研读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文本探究
好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重在排除干扰
重在实践锻炼
重在虚心请教
君子要安贫乐道、克制物欲,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排除干扰)、“敏于事而慎于言”(实践锻炼),“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才算达到“好学”的要求。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
译文: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会如何对待乐制呢?
【思考2】研读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乐”的关系的?
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
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阐明仁和礼、乐的关系
文本探究



外在表现
内在核心
朝、夕:名→状,在早上、在晚上
闻:知道、懂得
道:道理、真理。【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成语“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译文:早晨得知真理,让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思考3】研读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
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本章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言简意赅,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突显对了解“仁义之道”的重视。
执着追求真理
文本探究
文本探究
喻:知晓,明白。
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
小人:品德低下的人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译文: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运用对偶、对比的手法强调了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贤:形→名,贤人,有贤德的人。
齐:形→动,看齐,与……看齐
内:方名→状,在心里。
自省:宾语前置,“省自”,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错误)
省:检查、反省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译文: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思考5】研读第五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孔子给出了什么方法?
见贤思齐
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地方还有欠缺。
以他人为参照,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君子要善于反省,见贤思齐
文本探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质:质朴、朴实
胜:超过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然后:这样以后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文质不可以相胜,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过多。
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史”的平衡。
译文: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才是君子。
【思考6】研读第六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活动二:问题探究
分析“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从“文”与“质”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点明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文质要均衡,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哪个都不能够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
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质彬彬
文本探究
自主研习
(分小组)
第七则: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第八则 :本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第九则 :“智、仁、勇”是儒家非常看重的范畴,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
第十则 :孔子认为实现“仁”的关键是什么?
第十一则 :怎样正确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
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怎样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
第十二则 :说说孔子认为《诗》的三大功能。
士:读书人
弘:广、大,志向远大
毅:坚强,意志坚强
以为:把……作为
已:停止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勇于担当
译文: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为此奋斗终生。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士要以“仁”为己任
譬如:比如、好比
为:堆积
篑:盛土的竹筐
平地:填平洼地。平:形→动,填平。
覆:倾倒。
往:坚持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hǎn》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自己的一生。
本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知:通“智”,智慧。
者:……的人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
那就是仁爱,智慧和勇敢。
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的明白通透不会迷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
仁德的人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敬人,爱人”则
“人恒敬之,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勇敢的人有舍生的勇气,所以不会畏惧。
“智、仁、勇”是儒家非常看重的范畴,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
【思考9】研读第九章
克:约束
复:归复
一日:一旦
归:称赞,赞许
由:依靠。
请:请允许我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目:条目,细则
礼:名→动,合乎礼
敏:聪敏
请:请允许我
事:实践,从事
斯:这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堪,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
【思考10】研读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活动二:问题探究
孔子认为实现“仁”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内心向仁,行动合礼。
克己复礼为仁
文本探究
言:字
行:奉行,实践
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恕:宽恕,原谅
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
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怎样正确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
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怎样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
(1)恕=如+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
推已及人,从自己的心推到他人的心,将心比心,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的事情,也不要加之与他人。
(2)恕——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文本探究
【思考11】研读第十一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已欲立(达),而立(达)人。

己所欲,施于人。
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朱熹《四书集注》)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类似同学们 夫:那
兴:激发人的感情【使人联想】
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讽刺时政
迩:近 事:侍奉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译文: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思考12】研读第十二章
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活动二:问题探究
1.说说孔子认为《诗》的三大功能。
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
二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
三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
学《诗》的重要性
文本探究
《阳货》

如何理解“兴、观、群、怨”?
兴--引譬连类、感发志意--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情感。
观--观风俗盛衰,考见得失--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盛衰和政治得失。
群--群相切磋,和而不流--诗可以帮助人们沟通感情,切磋砥砺,提高修养。
怨--怨刺上政--诗可以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从学习的内容的角度,点出《诗经》的重要价值。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
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
孔子认为《诗经》的作用是什么?你如何理解?
研读文本
章节 主要观点 说理方法
第一章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谨言慎行) 道理论证
第二章 礼、乐以仁为基础(重视仁德) 道理论证
第三章 执着追求“道(真理)” (追求真理) 道理论证
第四章 君子重义轻利(重义轻利) 对比论证
第五章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对比论证
第六章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表里如一) 对比、道理
第七章 以仁为己任,意志坚强(勇于担当) 道理论证
第八章 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比喻论证
第九章 智、仁、勇(完美人格) 举例论证
第十章 克己复礼为仁(自我约束) 道理论证
第11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之心) 道理论证
第12章 《诗》的社会功用(养德增智) 举例论证
本文分别用哪些方法阐述了哪些观点?
请根据
“学习态度” “修身做人”把这十二则分成两类
学习态度 ;修身做人。
本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仔细分类。
1、3
5、7
8、12
1、2
4、6
9、10
11
1、你喜欢哪一则
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
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自由论坛
总结全文
讨论了君子人格和修身养性的问题
君子之德 | 修身养性(外求)| 修身养性(内求)
安贫乐道
谨言慎行
重义轻利
表里如一
追求真理
锲而不舍
养德增智
重视仁德
自我反省
勇于担当
智仁勇
自我约束
仁爱之心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活动一:阅读并思考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论语·季氏》)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
思考:对于学《诗》,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 孔子认为做事、说话要以《诗》为依据,要以《诗》中的内容规范自己、约束自己。孟子认为学《诗》不能望文生义,机械理解,需要自己去领悟。
活动二:联想与分析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瑰宝,历朝历代,有很多人喜欢用《论语》来取名。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人物 名字由来
柳永,原名三变 《论语·子张》:“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彭德怀 《论语》:“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孙立人,抗日名将 《论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活动三:体会《论语》中的“学”
思考1:你认为“学而篇”第一章居于《论语》开篇的意义是什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朱熹:此篇“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学,觉悟也。 ------《说文解字》
习,数飞也。 ------《说文解字》
朋,比也;朋,类也。 -------《广雅》
朋,尊也。 -------《说文解字》
君子是一个贯穿《论语》始终的概念
活动三:体会《论语》中的“学”
【拓展】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
子曰:“温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活动三:体会《论语》中的“学”
思考2:《论语》中“好学”一词出现了16次。在理解下列关于“好学”的章句之意后,谈谈你对“好学”的理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
明确 ①“好学”应有勤勉的学习态度。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②“好学”应贵有恒的学习精神。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③“好学”应有学习的优秀榜样。就有道而正焉,见贤思齐
④“好学”应源自人的内在力量。“就有道”“内自省”“进,吾往也”
⑤“好学”应以“进德”为目的。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活动三:体会《论语》中的“学”
思考3:朗读下面的章句,谈谈你对《论语》中“学习方法”的认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
6.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
【总结】
明确 ①学而时习②学思并重③博约相济④上学下达⑤学以致用
环节04
思考延伸
阅读思考
致谢
黄国平
①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阅读思考
②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医院的时候,也仅是留下勉强够治病的钱后又走了。我十七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因为再得重病时就没有谁来管我了。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无能为力。她照顾我十七年,下葬时却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另一个家庭成员是老狗小花,为父亲和婆婆守过坟,后因我进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时何处所终。如兄长般的计算机启蒙老师没能看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对我照顾有加的师母也在不惑之年匆匆离开人世。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阅读思考
③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事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如果下雨,保留节目就是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里,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过无数次。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电瓶进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学费没交,黄鳝却被父亲偷卖了,然后买了肉和酒,都是难以避免的事。
④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而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到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放弃。
阅读思考
⑤身处命运的漩涡,耗尽心力去争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每次转折都显得那么的身不由己。幸运的是,命运到底还有一丝怜惜。进入高中后,学校免了全部学杂费,胡叔叔一家帮助解决了生活费。进入大学后,计算机终于成了我一生的事业与希望,胃溃疡和胃出血也终与我作别。
⑥我很庆幸保研时选择了自动化所,感谢研究生部的老师们将我从别的部门调剂到模式识别实验室,感谢导师宗成庆老师选择了我。宗老师将我引入了科学研究的大门,博士这五年无疑是我过去最幸福的时光。惭愧的是,离宗老师的期望显然还有很远的距离。我也知道本可以做得更好。这一段经历已经成为我这一生值得回味的美好瞬间之一。我很喜欢人机交互机器翻译这个题目,但也仅开了个头。在未来,希望能有机会弥补这段遗憾。
阅读思考
⑦从家出发坐大巴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县城,一直盼者走出大山。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世事难料,未来注定还会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但因为有了这些点点滴滴,我已经有勇气和耐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阅读思考
⑧感谢我的老师们为我的研究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我也被他们坦诚为人,踏实做事的处世风格所感染。感谢所有和我一起在课题组工作的老师们和学习的同学们。我们在研究上共同努力,互相学习,如亲兄弟姐妹一般谈笑风生,不论大家将来在何处,我想我们都不会忘记这些年一起度过的时光。感谢研究生部的老师们,他们为我的学习和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帮助,这会成为我日后工作的动力,希望最后能成为课题组值得骄做的学生。
⑨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感谢婆婆和叔辈对我的抚养,感谢所有一路上让我生活变得美好或者不那么美好的人和事。
⑩最后,对参加论文评审、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阅读思考
思考:联系《论语》中的思想观点,评析本文所表达思想的意义。
明确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本文同样表现了身处逆境之中坚毅勇敢的精神品质,在当下社会具有很好的教育激励作用,在较为优越的物质条件下,我们更应该百折不挠,不轻言放弃。
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完成配套练习
理解性默写
为了表达人们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我们可以用《〈论语〉十二章》
中的“ , 。”这两句话来概括。
朝闻道 夕死可矣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
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
“ , ”。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3.《〈论语〉十二章》中,“ , ”反映了
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5.《〈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
么用的句子是“ , ?”。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
去做的句子是“ ”。
克己复礼为仁
4.《〈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
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
“ , ”。
人而不仁 如礼何
8. 《增广贤文》有言“知已知彼,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
的“ , ”所讲的道理相似。。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9.《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论
语·子罕》中说“ , , 。”,希望自
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7.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
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有仁德的句子是:
“ , 。”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0.在《〈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最能体现孔子
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
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朝闻道 夕死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