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第六单元 语文园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回顾本单元课文,想想:课文中的人物面临了什么情况?他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交流平台
分析赛马双方的情况
马的脚力相差不多,且都能分为上、中、下三等。
制订计策
调整马的出场顺序,取得三局两胜的结果。
《田忌赛马》中,孙膑为什么能反败为胜?他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
分析当时的客观情况
孩子站在横木顶端,随时有掉落的危险;海上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自己手里有枪。
做出决断
用枪逼孩子跳入水中,水手们及时将孩子救了上来。
《跳水》中,船长为什么用枪逼孩子跳水?他是怎么想的?
你能说说《自相矛盾》中路人的思维过程吗?
你说你的矛是最锋利的,所有的东西都能刺破,你又说你的盾最坚固,能抵挡所有锋利的武器。那么,如果用你的矛去攻击你的盾,哪个厉害呢?
推测出路人的思维过程,对我们理解“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句话有很大的帮助。
阅读过程中,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尤其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体会人物的思维变化。
生活中遇到问题,也应该先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解决。
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的做法,想一想: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应该怎么办?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词句段运用
吾盾之坚 坚固 弗能应 应答
道旁李 道路 溺而不返 返回
冀复得兔 重复 守株待兔 守候
.
.
.
.
.
.
.
.
.
.
.
.
你知道左边一列是什么意思吗?
我的盾非常坚固
吾盾之坚
道旁李
道路旁边的李树
冀复得兔
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守株待兔
守着树桩等待兔子
左边加点的字与右边词语有什么关系?
左边加点字的意思与右边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一样。
文言文中用一个字表达的意思,有的对应现代汉语中的双字词语。
下面画线的字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誉之曰 声誉 B. 刻舟求剑 雕刻
C.自相矛盾 互相
A
即时训练
A项中第一个誉是动词,表示赞扬;第二个誉是名词,表示名誉。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一说自己类似的体验,再选择一种体验写一写。
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 .
. . . . . . . . .
.
“四十秒钟”和“时间太长”并不矛盾。四十秒钟,在平时看来的确不算长,可是,当孩子落入大海之后,他随时都会有危险,所以,每一秒对于大家都是煎熬;所以,大家觉得时间太长。这种感觉,突出了孩子处境的危险,也表现了人们对于孩子的担心和救人时的急切。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 . .
. . . . . . . . . . . . . . .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本来是非常久的时间,但因为没人去关注这个时间,所以经历了这么久,反而觉得“一转眼就过去了”。
时间的长短、快慢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情形下,相同的时间会给人不同的感受。生活中,你肯定也有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或很慢的体验吧,选一种写一写。
这本书太精彩了,我看得如痴如醉,直到妈妈喊我吃午饭,我才知道原来已经过去四个小时了,时间过得太快了。
时间过得太快的体验
时间过得太慢的体验
我在车站等爸爸,左等右等始终不见爸爸的身影。我心想爸爸不会坐过站了吧,还是车晚点了。虽然只等了半个小时,我却觉得比一天的时间还要长。
第六单元 语文园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今天,我们要借助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的作文,学习他修改作文的方法。
新课导入
词句段运用
下面的片段节选自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的作文。读完后,你对叶圣陶先生的修改有什么感受?和同学交流。
先仔细阅读原文,看看叶圣陶先生都在哪些地方作了修改,然后对比修改前和修改后的文章,说说你的感受。
1.合理划分段落。
2.修改用得不准确的词句。
3.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4.把长句子改为短句子。
5.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
6.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
7.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叶圣陶先生把原来的6个自然段合并为4个自然段,原来的第2、3自然段合并,第5、6自然段合并。因为它们讲的都是同一件事,整合后事件更连贯,结构更清晰。
1.合理划分段落。
如把“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把“面孔”改为“脸”,把“书皮”改成“课本的包书纸”,把“一张饶有风趣的画像”改为“一幅满有风趣的画像”,将“画”改为“几何课本”,等等。修改后语言更准确、合理。
2.修改用得不准确的词句。
如把“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的王老师,就是我们的新班主任”改为“我们的新班主任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把“差不多,教过我们的老师都在我的……”改为“教过我们的老师,差不多都在我的……”,这样改后句子更通顺。
3.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作文中的“于是我便马上在几何书皮上画了起来”与前一句话不够连贯,并且“几何书皮”表述有误,叶圣陶先生将其改成“就拿起铅笔在几何课本的包书纸上画起来”。
如“我看见他的粗眉紧皱着,像拧成了一股黑绳”,“拧成了一股黑绳”比喻不当,叶圣陶先生将其改成“我看见他紧皱着眉头”,不仅语言简洁,也符合实际情况。将“说完走回讲台前就又泰然自若地讲起课来”改成“说完,就走上讲台又讲起课来”,这样表达更清晰。
4.把长句子改为短句子。
如把“我越看他倒越像”改为“倒像”,“挺直了腰板”中的“了”显得啰唆,因此叶圣陶先生将它删掉了。把“上课的‘小癖好’就是……”改成“上课的时候就是……”,因为前文已经提到了“小癖好”。
5.删去重复啰唆的语句。
“我刚一回头”改为“回头一看”,因为前文已经有了主语“我”,这里可以删去。还有“又”“还”“那”等字词没有存在必要,叶圣陶先生将其删除后既不改变原意,又非常简洁。
如把“站在门口”改为“站在教室门口”,把“他挺直了腰板”改为“他走进教室,挺直腰板”。这样增添语句,使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6.增添语句。
如“象开玩笑……”中“象”错误,改成“像”。“说不定还真是个复员军人呢!。”“就是爱涂涂抹抹、,”“我的手早痒痒了。,”三句中都多出一个标点符号,叶圣陶先生分别将“!”“、”“。”删去。
7.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这句话不真实,因为自己是看不到自己脸色的变化的,可以改为“我的脸顿时一阵热” 。
想想下面的句子应该怎样修改。
我的脸顿时变得通红。
即时训练
我被他的兴致勾引起来。
这句话词语的顺序不对,应该改为“我的兴致被他勾引起来”。
在左边又画了两个少先队员拿着两簇鲜花。
这句话可以改为“在左边又画了两个少先队员,手里拿着两簇鲜花”,这样把长句改为短句,不但表达得清楚明白,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他经常回想起过去的往事。
这句话中的“往事”就表示过去的事情,和“过去的”重复,可以删掉“过去的”或删掉“往”。
我最喜欢看民族舞蹈和民族音乐。
舞蹈可以看,但音乐看不到,只能听,所以,应该在“民族音乐”前加上“听”。
老师说:“阅读书藉可以增长知识”。
“藉”写错了,应该改为“籍”;最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双引号里面。
日积月累
读读课本中几组古代年龄的别称及其释义,说说读后你知道了什么,在什么地方能用到它们。
豆蔻(kòu)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及笄(jī):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弱冠(guàn):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而立:指人三十岁。
不惑:指人四十岁。
花甲:指人六十岁。
古稀:指人七十岁。
期(qī)颐(yí):指人一百岁。
源自杜牧《赠别》中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后用“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豆蔻年华
源自《礼记·内则》中的“(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束发用的簪子。及笄,用簪子把头发绾起来。古代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用“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及笄
源自《礼记·曲礼上》中的“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把帽子戴在头上的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所以叫作弱冠。
弱冠
源自《论语·为政》中的“三十而立”,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而立
源自《论语·为政》中的“四十而不惑”,指年至四十,能明辨是非而不受迷惑。后来用“不惑”指人四十岁。
不惑
古代用干支纪年,以天干和地支依次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因此称六十年为“花甲”。后来用“花甲”指人六十岁。
花甲
源自杜甫《曲江》诗中的“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用“古稀”指人七十岁。
古稀
期颐
源自《礼记·曲礼上》中的“百年曰期,颐”,指百岁高龄的人需要颐养。后来用“期颐”指人一百岁。
你还知道哪些年龄别称?
孩提:指幼儿时期。
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
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舞勺之年:男子十三岁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男子十五岁至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知命:指人五十岁。(知命是“知天命”之意)
耄耋:指老年;高龄。耄,指八九十岁。耋,指七八十岁。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