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清单
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曾校阅群书,撰写《别录》,是中国目录学之祖。
文学常识
《战国策》除文辞之胜外,所记的事,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202年。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代史料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共33篇,分国编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
知识链接:
战国时代——春秋末年,列国大臣势力逐渐膨胀,各国内乱四起。这时候的战争,杀伤很多。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可见凶惨。后人因此称这时代为战国时代。
秦、楚、燕和新兴的韩、魏、赵、齐,是那时代的大国,称为“七雄”。七雄中的秦,从孝公用商鞅变法以后,日渐强盛。到后来成了与六国对峙的局势。游说之士中,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叫“合纵”派;有的是联合东西各国对抗秦国,叫“连横”派。“合纵”派的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代表是张仪。他们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有技巧。但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必不可少。因此汉代刘向编定《战国策》,记载他们的说辞。
写作背景
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
原文节奏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jū)/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 /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guān)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fú)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yāo)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 有先生也。”
全文翻译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不高兴。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要变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字词积累
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置,放)
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轻寡人与(“与”通“欤”,表疑问语气)
一词多义
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出使)
徒
免冠徒跣(动词,光着)
徒以有先生(仅仅,只)
怒
怀怒未发(愤怒)
此庸夫之怒也 (发怒)
秦王怫然怒(发怒)
虽
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
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
以
以头抢地耳(用)
而安陵以五十里地存者(凭借)
徒以有先生(因为)
以大易小(拿、用)
以君为长者(把)
今吾以十倍之地(用、拿)
与
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作“吗”)
与臣而将四矣(连词,和,同)
于
受地于先王(从)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
者
以君为长者(……的人)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之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结构助词,的)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结构助词,的)
专诸之刺王僚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长跪而谢之曰(代词,他)
皆布衣之士也(结构助词,的)
而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
与臣而将四矣(表顺承)
挺剑而起(表顺承)
长跪而谢之曰(表修饰)
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
而君逆寡人者(表转折)
于
仓鹰击于殿上 (在)
受地于先王/休祲降于天(从)
何至于此(到)
古今异义 古 今
非若是也 这样 对,正确
岂直五百里哉 只,只是 成直线的
以五百里地易安陵 交换 容易
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然如此 表转折关系,与“但是”连用
徒以有先生也 只,仅 徒弟
秦王色挠 屈服 用手轻轻地挠
长跪而谢之曰 道歉 感谢
以头抢地耳 碰,撞 抢夺
大王加惠 施与 增加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平民 布做的衣服
休祲降于天 吉祥 休息
词类活用
请广于君(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充、扩大)
轻寡人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轻视、看不起)
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孝服)
且灭韩亡魏(使动用法,使……灭亡)
特殊句式
判断句
非若是也
倒装句
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于先王受地)
省略句
(唐雎)挺剑而起
人物形象
秦王:前倨后恭、骄横狂妄、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人。
唐雎:从容淡定、不畏强权、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勇敢无畏、爱国。
文本分析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先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后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通过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
第三部分(4):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在反秦吞并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词严,有理有节。
写作特色
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了唐维义正词严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通过对秦王的描写从侧面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衬托得更加高大。③对比及衬托手法运用巧妙。
拓展事例
1.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志士仁人:
屈原直言敢谏,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
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讲演》。
2.“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
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文本启示
①在与人交往谈话时,要不卑不亢,有理有据。
②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应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③面对别人的要挟、淫威,要有勇有谋,针锋相对。
④为维护国象利益,应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课外练习
陈轸为齐威王使
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
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赐其舍人一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
(选自《战国策 齐策》标题是编者加的。)
1.划分句子的停顿(限三处)(3分)
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2.解释句中划线字词(2分)
(1)昭阳,为楚伐魏: _________ (2)为蛇足者,终亡其酒:__________
(3)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__________(4)引酒且饮之:__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2)公以是为名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
4.陈轸采用什么方法说服昭阳的?陈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分)
答案:
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1)替(2)丢掉(3)正确(4)端
(1)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2)您因此名声已经足够大了,您的官职不能再加封了。
4.先祝贺昭阳打了胜仗,消除他的心理戒备,然后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指出攻齐的不利,从而说服了昭阳。陈轸是一个善于言辞,聪明机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