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 第3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案(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 第3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案(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0-27 20:41:51

文档简介

学案4 章末总结
一、均田制的实施前提、基本内容和重大影响
1.实施前提:中原地区由于长期遭受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到孝文帝时,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是土地抛荒的现象仍然很严重,这就为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准备了条件。
2.基本内容
(1)年满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都可领种土地,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必须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
(2)人多地少地区的人,可以到地广人稀地区开荒种地,且不限垦田数量;地广人稀地区的人不许迁到人多地少的地区。
(3)受田的农民每年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缴纳定量的谷物,称作“租”;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绢、帛等物,称作“调”。此外,还要负担一定的杂役。
3.重大影响
(1)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它是在维护旧的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将政府掌握的土地进行分配,它既使统治阶级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又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均田制吸引更多的流民定居农耕,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封建政权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意义及成功的原因
1.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3.成功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特别是受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
三、北魏孝文帝所推行的新制之间的关系
1.北魏推行的新制主要有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和租调制等。
2.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
3.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和租调制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四、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在民族融合潮流的推动下出现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他们靠武力统一黄河流域,又把鲜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传播到中原,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平息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2.孝文帝在改革中采取了许多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3.孝文帝改革使民族融合形成了高潮。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下,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速度加快,他们的生产方式、文化习俗、政治制度日益封建化;同时,北方游牧民族也把他们的优秀文化成果带到中原,与中原文化融合,成为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正确认识古代的民族大融合
1.含义: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
2.作用:民族融合促进了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3.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如下
(1)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便利了民族融合。例如秦、汉、唐、元、明、清等朝代。
(2)统治政权的强制推进,加速了民族融合。例如北魏孝文帝的迁都洛阳以及下令鲜卑人学说汉话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3)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推进了民族融合。例如文成公主入藏。
(4)各族人民共同反压迫、抗剥削的斗争,促进了民族融合。
(5)物质和文化的交流,深化了民族融合,例如农业和手工业的先进工具、经验和技术的交流。
(6)民族杂居并互通婚姻,巩固了民族融合。
六、古代社会改革和移风易俗
1.社会风俗的含义:社会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也是人类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岁时节庆、文化娱乐、宗教信仰等方面广泛的行为规范。
2.古代改革中的移风易俗
(1)梭伦改革:规定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将来可以拒绝赡养老人。
(2)商鞅变法: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了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3)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就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雷厉风行地推出了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3.社会改革与移风易俗的关系:之所以变革社会风俗习惯,是因为社会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起到了妨碍社会变革的消极作用。倡导新风尚,革除陋习恶俗,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移风易俗往往具有为开风气之先河,具有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措施中“土地制度”的不同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已经学会了农耕技术,开始由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过渡
内容 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实质 封建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的土地国有制
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图一 胡服俑     图二 孝文帝出行
图三 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题意审读]
1.史料粗读:材料一,孝文帝对汉文化的态度;材料二,孝文帝改革前后的日常生活。
2.问题细嚼:(1)核心词:信息、影响;答题依托:信息的获取紧扣材料,产生的影响需将所获取到的信息对接所学相关知识。
(2)核心词:认识;答题方式:材料二,图片反映了改革前后的变化,变化所反映的道理应注重从先进文化对北魏、对鲜卑族的突出影响上归纳。
[规范解答]
(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装,改鲜卑服为汉服;改汉姓,改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等。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学案1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
[课程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的建立
1.建立的背景
(1)西晋灭亡后,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过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2)在十六国的混战中,鲜卑族拓跋部逐渐崛起。
(3)315年,拓跋氏首领建立代国,后被前秦所灭。
2.建立: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并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地区,结束了北方割据局面。
[重点精讲]
北魏孝文帝能够实施大规模改革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战乱,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联系密切,融合加强。
深化探究
材料
拓跋珪
思考
(1)简述以上历史人物对北魏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386年,拓跋珪重新建立了鲜卑族的代国,并改国号为魏;398年,他迁都平城,并于第二年称帝。拓跋珪为北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③为北魏进行封建化改革准备了条件。
二、北魏前期的民族融合趋势
1.为了巩固统治,北魏前期统治者注意汲取汉文化的营养,学习中原地区的经济、政治制度。
2.少数民族带来的胡文化对中原汉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北方地区广泛流行。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已经显现。
[教材百家]
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是危机四伏。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颇为悬殊,拓跋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也是心存不满,常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人民版)
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虽然各民族在一起生活,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再加上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岳麓版)
[名师指津]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
深化探究
材料
魏晋时期的耙地画像砖(甘肃嘉峪关出土)
(1)上图反映了当时出现了怎样的历史趋势?
(2)出现这种历史发展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3)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答案 (1)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北魏统治者采取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和政治经济制度;重用汉族人士,使其参与政权;鲜卑族与汉族生活在同一地域,相互学习和交流等。
(3)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三、社会矛盾激化
1.原因
(1)北魏基层实行“宗主督护制”,这些豪强地主大肆搜刮人民。
(2)统治者把大量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民变为奴隶和杂户,战争中驱使他们冲锋在前,任意杀戮。
(3)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由于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矛盾日益尖锐。
2.表现:各族人民反抗不断,农民起义接连爆发。
[归纳总结]
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的原因。
(1)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客观原因。
(2)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需要是改革的直接动力。
(3)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是改革的主观原因。
(4)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为改革创造了条件。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阶级矛盾尖锐
材料 《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思考
(1)根据材料可知,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
(2)该制度的推行有何危害?
(3)它的推行与孝文帝改革有何关系?
答案 (1)宗主督护制。
(2)剥削农民,隐冒户籍,逃避赋税,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也造成地方割据势力。
(3)它的推行激化了阶级矛盾,改革迫在眉睫,导致孝文帝进行改革。
探究点2 民族矛盾激化
材料 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
思考
(1)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
答案 (1)问题:北魏采取民族分化政策,在战争中驱使其他民族人民作战。
(2)影响:导致民族矛盾尖锐,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巩固。
课堂小结
1.2010年12月2日,中国新闻网报道,在云冈石窟发现北魏寺庙遗址,专家呼吁有关部门要科学合理地保护。那么,北魏建立是在(  )
A.386年 B.398年
C.399年 D.439年
答案 A
解析 北魏建立是在386年,故选A。
2.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策(  )
A.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
B.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
C.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D.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
答案 C
解析 “离散诸部”就是打破原先的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就是改变游牧的生活方式,从事定居的农业生活。这些措施的实行,加速了鲜卑族由游牧部落向定居农业居民的转变,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3.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
A.阶级矛盾尖锐
B.民族矛盾尖锐
C.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答案 B
解析 主要反映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的激化。
4.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主要包括(  )
①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 ②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③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 ④鲜卑族各部落之间的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鲜卑族相对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鲜卑各部落之间的矛盾还不足以构成社会问题。
5.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  )
①豪强地主隐瞒赋税 ②农民负担沉重 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 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农民起义。①②属阶级矛盾,③属民族矛盾,④属于引发的社会危机,所以选A。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魏书·食货志》
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魏书·旧本〈魏书〉目录序》
材料二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孝文帝本纪》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北魏面临哪些危机?其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所述是谁?反映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一、二之间是什么关系?用一句话概括。
答案 (1)危机:①北魏统治前期政治上保留了宗主督护制。②经济上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③民族关系上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实质:①中原先进的生产力与北魏落后的制度的矛盾。②民族融合潮流与北魏民族歧视、压迫政策的矛盾。
(2)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3)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探究与思考]
1.提示 (1)各民族应和平相处,友好交往以促进共同发展。
(2)各民族交往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3)在民族融合交往中,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和同化作用。
2.提示
主要矛盾 ①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②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③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
社会影响 使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改革势在必行
一、选择题
1.439年,北魏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的统一。其统一(  )
①顺应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趋势 ②为黄河流域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③彻底消除了各民族间的隔阂 ④为北魏全面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创造了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民族间的隔阂无法靠统一而消除,统一只是为民族间隔阂的消除创造一定的条件。③的叙述过于绝对化,是不正确的。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  )
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 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 ③重用汉族儒生 ④兴办太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北魏统一北方后,逐步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主要有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等。
3.北魏征服中原时,遇到了许多豪强地主建立的“坞堡”,它们“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并拥有武装。面对这种情况,北魏统治者采取的策略是(  )
A.铲平豪强地主,消灭割据隐患
B.实行宗主督护,构建基层政权
C.广泛发动农民,消灭豪强地主
D.严令地方官员,孤立豪强地主
答案 B
解析 面对豪强地主的势力,北魏政权无力一一削平,只好承认既成事实,任命他们为“宗主督护”,让他们代表政府去行使基层政权职能,让他们去向农民征发租调力役,维护统治秩序。
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 ③都城偏远 ④南朝政权的威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要是由统治者的统治措施造成的,与其都城的位置和其他政权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5.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  )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B.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C.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
D.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迷惑敌人的手段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太武帝对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6.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提供有利条件的是(  )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民族融合 ③先进文化的吸引
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北魏统一北方后,鲜卑族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从而为孝文帝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故①②③正确。④是其背景,但不是改革的有利条件。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
材料二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谢灵运
材料三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问题的出现?
(3)材料一和材料二、三是什么关系?面对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案 (1)民族矛盾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巩固。
(2)赋税剥削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3)因果关系。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二 北魏统治者热衷于发动战争。对各族人民的统治,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
材料三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孝文帝本纪》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哪些问题导致了北魏统治的深刻危机?这些危机的实质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三,文献反映了孝文帝哪方面的造诣?这对以后他推行改革有什么影响?
答案 (1)由于宗主督护制和“纵富督贫”的赋税制度,阶级矛盾尖锐,由于鲜卑族实行压迫和歧视的不平等的民族政策,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不断。
实质:中原先进的生产力与北魏落后的制度的矛盾;民族融合潮流与北魏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的矛盾。
(2)反映的是孝文帝在掌握汉族先进文化方面的造诣。孝文帝较好地掌握了汉族先进文化,深刻地认识了汉族文化深邃丰富的内涵,对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和政策进行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 解题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第(1)问能从两则材料中知道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所致,然后结合教材去分析这两个矛盾产生的原因。第(2)问主要是孝文帝接受汉文化的经历以及对他以后推行汉化政策所起的作用。学案2 孝文帝的改革
[课程标准]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冯太后主持的改革
1.孝文帝年幼即位,由冯太后临朝听政,主持改革。
2.主要措施
(1)制定官吏俸禄制度。由国家筹集,按级别发放。
(2)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分土地给农民,土地不得买卖,受田农民须向国家交纳租调,丁男还要负担兵役、徭役。
(3)实行三长制。每五户设一邻长,合五邻设一里长,合五里设一党长。加强国家对基层的控制。
(4)改革朝廷礼仪和社会风俗。
[概念阐释]
均田制:中国从北魏到唐代中期实行的计口授田的制度。始于北魏,北齐、北周、隋、初唐时均沿此制。唐中叶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瓦解。
[深度点拨]
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大量无主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是,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孝文帝前期改革创建的各种新制度都以均田制为中心,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来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重点精讲]
什么是均田制?北魏政权为什么要推行这一土地改革制度?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统治者将土地授予百姓耕种,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均田制的实行既可保障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又能限制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强统治者对农民的控制,保证统治者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重点精讲]
孝文帝改革前期所实行的一系列新制之间的关系。
北魏推行的新制主要有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和租调制等。其中,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整顿吏治
材料 右图是北魏冯太后。死后谥文明皇后。她聪明果决,猜忌而长於权术,以重管、重罚驾驭群臣,为其所用。她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阅读诸子百家著作和历史典籍。对北魏的发展和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思考,冯太后为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哪些促进作用?
答案 (1)冯太后与孝文帝一起掀起了北魏的改革;(2)她的支持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3)改革前她所采取的措施为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探究点2 推行均田制
材料 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资治通鉴·齐纪二》
思考
(1)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现实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
(2)这一改革措施实施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作用?
答案 (1)问题: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没有保障。措施:推行均田制。
(2)基本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量的无主荒地。
作用:使无地和少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二、孝文帝亲政与迁都洛阳
1.亲政: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
2.迁都
(1)原因:旧都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旧贵族势力大,不利于改革的深入。
(2)迁洛阳:493年借讨伐江南齐国为名,迁都洛阳。
(3)意义:既便于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又利于对汉文化的学习和改革的深入开展。
[历史智慧]
孝文帝迁都一事有四点值得我们学习:一是预先估计到做成这件事的难度,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二是当我们做事遇到巨大阻力时,要特别注意做事的策略,注意时间和策略上的绝妙配合。三是设置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死胡同,并假力强制推行,让反对派去尽情反对,巧妙释放他们的反对情绪,转移他们的视线和注意力,在反对假想敌中耗个身心疲倦,最后让其两害相权取其轻,走上改革者预先设定好的道路。四是利用“百岁大王”这一个人物的特点,让反对派离开他们的根据地,将其置于一个全新的环境,逐步消融反对的声音。
深化探究
材料
图一
图二
思考
(1)从图一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必要性是什么?
(2)从图二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迁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你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迁都?
答案 (1)北方受柔然的威胁。
(2)更便于接受中原文明,统治中原。
(3)这是必要之举也是成功之举,它使北魏既摆脱了柔然的威胁,又便于接受汉族文化,巩固了对中原的统治。
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主要内容
(1)改服饰,穿汉装。(2)讲汉话。(3)改汉姓。(4)改籍贯。(5)建立门阀制度。(6)通婚姻。(7)官制和礼制改革。
2.影响
(1)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巩固政权。
(2)引起了鲜卑贵族的不满,导致平城叛乱。
[重点精讲]
孝文帝主要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革,其中官员的收入来源在改革前后有什么不同,有何积极影响?
(1)推行均田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革除旧俗。
(2)改革前官员收入主要来自于战争抢掠和收取租调。改革后收入主要来自于政府发放的俸禄。
(3)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及稳定政权。
[深度点拨]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深化探究
材料一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德,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臣旧将自代(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思考
材料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从材料中找出孝文帝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
答案 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论据:“魏之先出于黄帝”。
材料二
     图一 北魏骑马武士    图二 孝文帝改革后的服装
思考
(1)观察图一,图二中人物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
(2)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案 (1)服饰的变化。
(2)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融合。
课堂小结
1.冯太后积极推动和支持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B.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摆脱社会危机
答案 C
解析 A、B、C、D四项都是其目的之一,但符合题干“根本目的”之意的是C项“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2.北魏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  )
A.均田制 B.俸禄制
C.三长制 D.租调制
答案 C
解析 北魏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三长制,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
3.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  )
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 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
③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④政府的收入增加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应从其目的、内容和结果上理解其作用。所以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
4.
观察右图,与图中场景直接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
A.颁布均田令
B.整顿吏治
C.迁都洛阳
D.移风易俗
答案 C
解析 图中的场景展现了鲜卑大臣阻止孝文帝继续南下的情形,孝文帝由此宣布迁都洛阳。
5.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步伐
答案 B
解析 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通婚,从根本上说是政治联姻。通过这种政治联姻,鲜卑族和汉族两族的利益和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有利于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
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共同之处?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被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渊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 (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从“土地分配方式”扩展到孝文帝改革的所有内容及影响。作答时,一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应用;一要注意材料信息与课本知识的联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第(1)问首先提炼材料信息,然后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点;第(2)问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要从孝文帝改革的“渊源”和“影响”两个方面作答。
[探究与思考]
1.提示 (1)作用:①利于对汉文化的学习和吸取,从而为深入开展改革提供了良好条件。②利于摆脱保守势力的束缚,推动改革顺利进行。
(2)推动:采取一系列汉化措施推动了民族融合。
2.提示 这种认为不对。孝文帝崇尚汉族文化,实行汉化,
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选择题
1.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设立三长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答案 A
解析 “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2.实行均田制是孝文帝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均田”是指(  )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将荒地收归国有,把流民组织起来垦种
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答案 B
解析 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就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3.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揖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答案 D
解析 “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可知迁都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4.农耕取代游牧成为鲜卑族主要的生活方式应发生于(  )
A.建国前 B.建国后
C.统一黄河流域后 D.迁都后
答案 D
解析 均田制的颁行应是向农耕生活现象转变的前提,应在孝文帝改革之后发生,故选D项。
5.下表所涉及的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拔拔
汉姓 元 穆 陆 贺 刘 长孙
A.使鲜卑贵族变为汉族地主
B.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C.使鲜卑人转变为农业居民
D.消灭了鲜卑族的陈规陋习
答案 B
解析 改用汉姓,定门第等级,该措施使鲜卑文化进一步同汉族文化接近,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6.某班同学在对右图中文官
俑研究后得出了如下四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鲜卑族是一个善于骑马作战的民族
B.北魏确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
C.文官俑体现了北方民族融合的特点
D.孝文帝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鲜卑风俗
答案 C
解析 图中文官俑身披长袍。与汉族服饰无异,这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实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 (1)措施:均田制。基本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量的无主荒地。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
(2)问题: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或迁都洛阳,阻力重重)。
(3)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8.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魏主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材料二
图一 北魏北方边患图
图二 北魏洛阳城平面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
(2)结合图二,北魏迁都洛阳反映了什么问题?对以后孝文帝进一步改革有何影响?
答案 (1)原因:要与汉族“同文轨”,即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要把都城设在“文治”即先进的地方;要有利于“移风易俗”的改革;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北部柔然的进犯。
(2)北魏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为以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有利于新的改革措施的实施。
解析 第(1)问,回答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时要注意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原都城平城的不利因素和迁都洛阳的有利因素。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即可。学案3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课程标准]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促进了北方封建经济的发展
1.农业:均田制的推行,使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在北魏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技术获得了较大进步。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得到了较大发展,民营手工业也日趋活跃。纺织业最为发达。
3.商业:商业日趋繁荣。平城、洛阳、长安等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
[深度认识]
北魏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推动了鲜卑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重点精讲]
试从社会环境、政策扶植、技术推广等角度分析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政府的重视:①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②吏治的改善和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③孝文帝修建水利工程,派遣工匠指导修建水利工程。
(2)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推广:犁和牛耕已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民族大融合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农业生产的发展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魏书·食货志》
思考
(1)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2)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答案 (1)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2)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探究点2 繁盛的洛阳
材料 北魏的洛阳,城西有大市,市内有钟楼,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市场上的金银、锦绣、瓷器、漆器,应有尽有。全城十多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城南有“四夷馆”,专供外来商人居住。馆舍房子整齐,路旁栽种着青槐绿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思考
(1)根据材料指出北魏时期洛阳商业繁荣的表现并分析其成因。
(2)北魏贵族高官显宦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1)表现:市场繁荣,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中外贸易频繁。
成因: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商业的发展;当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洛阳商业的繁荣。
(2)一方面说明了商业的活跃,另一方面说明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二、加快了民族融合进程
1.迁都洛阳之前,民族融合主要表现为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于鲜卑民族之中。迁都后,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2.民族融合的趋势为北朝末年实现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
[概念阐释]
民族融合
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生活在一起的众多民族,通过长期交往,相互影响,各自消失原来的特征,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就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易混易错]
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度统治模式的转化;民族融合也不是鲜卑族文化的完全丧失,而是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到汉族文化之中,如服饰、风俗、饮食等。
深化探究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苏氏演义》卷上
(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籍。)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
答案 (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将回到改革前的状态。
(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专著。他是鲜卑族对汉族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三、奠定了南北统一的基础
1.奠定南北统一基础
(1)通过改革,北魏以“华夏之邦”的姿态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之上。
(2)使北魏政权全面地继承汉魏以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与南方的汉族政权在形式上日趋一致。
(3)加速了北方民族的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异,为后来隋唐的统一和经济繁荣准备了条件。
2.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
(1)北魏所创立的官秩从品制度和均田制度还为后代所继承,特别是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在北齐、北周和隋唐继续推行,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孝文帝不愧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
[教材百家]
……孝文帝改革以后,原来的民族分布完全被打破,各族间形成了共同的生活区域。汉语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南迁的北方游牧部落也把他们的优秀文明成果带到中原,这些优秀的文明成果与中原文化融合后,也成了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版)
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人民版)
[历史认识]
孝文帝改革与当时的民族融合潮流是相互作用的,改革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推动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而各民族的融合又巩固了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改革智慧]
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的策略上是非常成功的,他没有像后来王安石变法一样,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而是设巧计和曲径通幽,在摆脱改革反对派的围堵上来了个迂回取直,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改革预定的目标前进。
深化探究
材料 2010年3月底,中央民族大学李鸿宾教授做客百家讲坛时讲道:“长城如父,他有两个妻子,一个农耕,一个游牧。中国领土的每一次扩张都是游牧民族越过这条线,将游牧区与农业区统一在一起完成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成为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成为辽阔的泱泱大国,应感谢那些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使长城成为中国的内墙和风景,而汉族却只是把长城当作边界。”
   
思考
(1)概括一下李鸿宾教授讲座中对游牧民族的认识观点?
(2)结合所学及材料试以鲜卑族为例印证李鸿宾教授的上述观点。
答案 (1)游牧民族在中国疆域的扩大、民族融合的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方面有巨大贡献。
(2)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结束了北方战乱,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民族间的大融合;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课堂小结
1.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逐渐恢复和发展(  )
A.均田制 B.整顿吏治
C.迁都洛阳 D.革除旧俗
答案 A
解析 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以后,北方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
2.下图是一幅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北魏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它能说明的问题是(  )
A.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
B.孝文帝改革促成了北方人民对佛教的向往
C.佛教是孝文帝改革的思想武器
D.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即可得知它反映了北魏丝织业的发达。
3.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
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上述材料表明(  )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恢复兴旺
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答案 C
4.读下图,从中能获取的信息有(  )
汉人胡食画像砖
①魏晋时期民族融合加强 ②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相近 ③胡汉差异逐渐消失 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D
解析 一定时期的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现象的反映。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汉人胡食”反映出汉人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与民族矛盾无关。
5.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要求——“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缓解了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这就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6.识读下图:
图一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图二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1)请观察二者的区别,并分析二者形成这一区别的原因是什么。
(2)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3)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什么文化的重视?
答案 (1)云冈石窟体现出高大、雄健、可畏的气概,具有游牧文化的特点;龙门石窟温和可亲。
(2)孝文帝改革使石窟艺术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形式,民族融合的发展。(3)重视佛教文化。
解析 要注意结合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二者之间佛像形象的区别进行分析。
[探究与思考]
1.提示 改革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经济得到显著发展。(结合改革的经济方面的措施具体回答。)
2.提示 (1)孝文帝改革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使游牧为主的鲜卑族劳动者变为农民,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2)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3)文化和风俗习惯上,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加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4)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融于汉族之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南北之间民族隔阂的消除,北方经济的繁荣,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一、选择题
1.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答案 B
解析 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种进步现象,它是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实质是农业化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则是封建化的过程。
2.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开篇就直接介绍了耕、耙、耱等农具,这表明(  )
A.北魏时期人们非常注重精耕细作
B.农业生产的工具有了革命性的变革
C.改进农具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D.鲜卑族与汉族的生产方式已无差异
答案 A
解析 《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书。耕、耙、耱等农具是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工具,《齐民要术》将它放在开篇,可见精耕细作技术在农业上的重要地位。
3.观察《北魏洛阳复原图》,该图反映出北魏洛阳(  )
①布局严整,气势宏伟 ②是一座繁华的都市 ③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 ④已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图中的景象只能通过洛阳城的布局和规模反映出它的繁华,无法体现它是最大的商业中心和政治中心。
4.下图中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鲜卑人乐俑
A.尊儒崇经 B.学习汉族礼乐制度
C.模仿汉族制度 D.学说汉话
答案 B
解析 要抓住图画的中心内容“乐俑”,联系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分析思考,可知是B项。
5.北魏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联姻(  )
A.笼络汉族地主 B.稳定鲜卑社会
C.巩固北魏统治 D.学习汉族文化
答案 C
解析 孝文帝通过政治联姻,把汉族和鲜卑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6.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促使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答案 D
解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很重要,本题的完成,有助于对这一知识的巩固、复习。同时本题的完成也是对做反向选择题能力的训练。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二
图一 北魏文官汉服俑   图二 汉人胡食图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降,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作用如何?
(2)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趋势?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答案 (1)问题: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没有保障等。措施:推行均田制。作用:使无地和少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信息:图一:少数民族服饰汉化;图二:汉人受到少数民族饮食的影响。趋势:民族融合加强。
(3)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答案 (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
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局面的出现(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解析 第(1)题第一问可根据材料一总结,它体现了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第二问考查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但要注意只回答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的内容。第(2)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太子反对改革表明改革面临阻力;而孝文帝废太子则表明他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