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4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 学案(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4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 学案(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0-27 20:52:37

文档简介

学案1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的失败
[课程标准]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一、冗官、冗兵、冗费与尖锐的社会矛盾
1.三冗和积贫积弱困境
(1)原因:北宋初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①集中兵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实行更戍法等。②集中行政权。分割相权、派文臣任知州,另设通判监督知州,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③集中财权,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2)表现:①军队战斗力下降,与辽、西夏的战争屡屡战败,形成积弱局面。②官员人数超速增长,形成冗官现象。③冗兵现象严重。④冗官、冗兵、冗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逐渐形成积贫局面。
2.尖锐的社会矛盾
(1)原因:北宋政府实行“不抑兼并”政策,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广大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2)表现:农民起义纷纷爆发。
[归纳总结]
社会矛盾的激化具体表现为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重点精讲]
北宋建国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与弊。
(1)利:①使中唐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国家的统一。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持社会稳定。③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弊:①机构重叠,官员数量庞杂,财政开支巨大;②调兵权与统兵权相互牵制,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③地方上财政困难,地方工作难以开展。
[教材百家]
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但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冗官”的弊端。(岳麓版)
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岳麓版)
[名师指津]
北宋中期,统治者面临的是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对内无法平息此起彼伏的农民暴动,对外无力抗击辽、西夏在边境的骚扰,各种矛盾迅速激化,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冗兵
材料 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荒,有叛民而无叛兵者。”每逢荒年,政府就派人到灾区招募饥民当兵,灾荒不断,募兵不已。北宋初年,军队仅有近20万人,到宋仁宗时,军队总数达140万人之多。
思考
(1)从材料可以看出北宋实行养兵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所采取的措施产生的影响。
答案 (1)防止内患。
(2)养兵政策,使北宋军队数量激增,出现“冗兵”现象,导致军费激增,使北宋财政入不敷出,逐渐形成“积贫”局面。
探究点2 三冗
材料 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宋史》卷二八四
思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冗费”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冗官”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后果?
(2)材料一中的“冗”危害从反面提供了怎样的教训?
答案 (1)原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将地方上的军权、财权、政权收归中央,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现象;修建寺庙、给辽、夏“岁币”等也加剧了上述现象。
影响:军队战斗力低下,官府行政效率不高,财政困难严重,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2)精兵简政,提高行政效率,财政量入为出等。
探究点3 积弱局面
材料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资,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治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
思考
(1)这一材料出自于什么盟约?盟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这一盟约的签订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案 (1)①“澶渊之盟”。②北宋承诺每年送给辽国大量银两和布帛,换取辽宋之间的和平。
(2)反映出长期积贫积弱局面使北宋统治者胆小如鼠,以致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却签订了屈辱的和约。
探究点4 社会矛盾尖锐
材料 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地主阶级疯狂兼并土地将农民逼到死亡的边缘。到北宋中期,全国已有三分之二的土地集中于官户和地主手中,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沦为佃农,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他们只有拿起武器,铤而走险。
  
   北宋《流民图》      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
思考
(1)以上材料反映了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
(2)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土地兼并严重,激化阶级矛盾。
(2)政府纵容土地兼并的政策。
二、庆历新政及其废止
1.背景:严重的社会矛盾迫使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实行改革的必要。
2.庆历新政
(1)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实行变革。
(2)中心内容是整顿吏治,还有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生产和提高军队素质的方案。
(3)由于遭到保守派官僚的抵制与反对,改革被废止。
[重点精讲]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及其影响
(1)原因:①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②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③改革措施太猛,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④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⑤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影响: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并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
三、王安石受命变法
1.背景
(1)庆历新政失败后,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2)朝野士大夫要求改革、变法图强的呼声一直不断。
(3)王安石酝酿改革主张已久。
(4)宋神宗即位,力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实现富国强兵。
2.受命变法
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
深化探究
材料 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一)明黜陟,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二)抑侥幸,限制恩荫。(三)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四)择长官,选好地方官。(五)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收入。(六)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裁汰内外官吏中老朽、病患、贪污、无能之人。
思考
(1)范仲淹这一改革主张的核心是什么?是否得以实施?
(2)这一主张实施效果如何?原因是什么?
(3)这一措施的实施与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是否有关?
答案 (1)①整顿吏治。②于1043年实施。
(2)①最终失败。②改革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3)为王安石变法创造了一定的基础。
课堂小结
1.北宋时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宋冗官,吏治腐败
B.北宋统治者采取了纵容地主兼并土地的政策
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的引文,反映的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赵匡胤为巩固政权,曾经对功臣宿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
2.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隐含的关键信息是北宋官员数量庞大,但又行政效率低下,结合本课时所学“三冗”的史实可判C项最佳。
3.997年,宋廷岁收2 200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皇室奢侈 D.“三冗”严重
答案 D
解析 财政危机是材料的核心信息,D项与之最密切。
4.下图为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唯一实物——回銮碑。关于“澶渊之盟”的分析与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使宋辽维持了长久的相对和平
B.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D.是北宋在战争失败的情况下被迫签订的
答案 D
解析 一分为二地辩证分析可知前三项皆正确,D项错在“战争失败”。
5.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座右铭的范仲淹为革除北宋时弊,主张改革。其改革主张的核心是(  )
A.整顿吏治 B.减轻人民徭役负担
C.整肃军队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A
解析 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因此改革主要是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实际?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答案 (1)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危机十分严重。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使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还要给辽和西夏“岁币”。
(2)材料三。范仲淹之言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官僚机构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3)北宋中期发生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中心的王安石变法。
解析 三则材料中提供了“冗吏”“内忧”“外患”及政府的财政问题等方面的信息,据此可以判断朝代和所出现的问题。至于问题出现的原因、对材料观点的评价和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主要还是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图文解读]
“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和“北宋军队官兵人数增长示意图”及“链接阅读”
提示 两幅示意图反映了北宋官员以军队官兵人数急剧增长的状况,反映了北宋中期冗官、冗兵的局面,“链接阅读”介绍了北宋的“恩萌”制度,这则材料揭示了冗官局面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探究与思考]
1.提示 (1)军队战斗力下降、兵力虚弱;(2)政府腐败无能;(3)给辽、西夏“岁币”导致财政危机。
2.提示 可从冗官、冗兵现象的原因、表现、影响方面组织材料来写小论文。
一、选择题
1.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但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这使北宋(  )
①中央集权加强 ②财政收入增加 ③土地兼并严重 ④社会矛盾尖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结合北宋中期财政危机形成的原因可知②项不符合史实,故C项正确。
2.宋太祖开宝年间,公元968~975年,北宋军队人数为三十七万八千,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9年),北宋军队猛增到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军队的激增(  )
①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开支 ②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 ③有效地抵御了辽和西夏的进攻 ④导致了冗兵局面的形成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军队数量的增加,并不代表战斗力的提高。在对辽和西夏的作战中,北宋军队胜少败多,就说明了其战斗力差。因此,②③的叙述都是错误的。
3.“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范仲淹为此进行改革,主要是针对(  )
A.冗官问题 B.冗费问题
C.冗兵问题 D.边患问题
答案 A
解析 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因此,庆历新政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4.北宋初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这从反面证明了(  )
A.分权、强兵弊端无穷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中央集权弊大于利
D.机构改革要量财力而行
答案 B
解析 北宋初年,统治者奉行养兵政策,每逢灾荒年月,政府就把大量的流民编入军队,军队数量猛增;为了削弱官员的权力,朝廷实行一职多官,官僚机构膨胀臃肿。上述做法导致了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所以,在改革中要重视精兵简政。
5.范仲淹被收录进《影响中国进程的100位名人》一书中,关于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整顿吏治的改革,百姓赞誉
B.先天下之忧而忧展现了其崇高志趣
C.触及官僚贵族的利益是其新政失败的根源
D.宋神宗的支持是其改革的保障
答案 D
解析 “庆历新政”开展于宋仁宗执政期间。
6.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北宋王朝的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B.北宋王朝十分腐败
C.变法内容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D.变法内容不尽合理
答案 A
解析 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他们和范仲淹一样,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因此属于北宋内部矛盾。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材料二 就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实际效果,朱熹指出:“兵也收了, 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危机?
(2)“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具体指的是什么?
(3)为什么会导致“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的局面?
答案 (1)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①财政困难。②官吏冗滥。③农民负担沉重,反抗不断。④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2)“兵也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军权的措施;“财也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财权的措施,设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负责财政;“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行政权、司法权等措施。
(3)北宋过分集权,造成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浩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由此导致北宋的积贫积弱。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承平日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宋史》卷173
材料二 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天下祸患,岂不可忧?——《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00
材料三 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则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欧阳文忠公文集》卷59
材料四 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恐财匮力殚,虏乘吾敝,将无从而制也。——《张载集·丈集佚存·边议》
请完成:
(1)材料二中的“盗贼”指什么人?试从材料一中找出“盗贼”日多的原因。
(2)材料三中北宋政府为预防“盗贼”产生而采取了什么措施?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什么?
(3)结合材料四分析这种政策会导致什么后果。
答案 (1)揭竿而起的人民群众。“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即官僚地主兼并土地。
(2)“荒年募兵”政策。不能。因为农民奋起反抗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被兼并,失去生活来源,募兵养兵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矛盾。
(3)军费开支大,国家财政困难,无力抵御少数民族进攻。学案2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课程标准]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经济理财方面的改革
1.根本目的:富国强兵。
2.青苗法:青黄不接时国家将钱粮以低息贷给农民,收获后归还。
3.均输法:发运使据京师实际需求采购商品,调剂余缺,统一运输。
4.免役法:政府出钱募役,各户按高下不同分担免役钱,特权户减半。
5.农田水利法:鼓励各地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6.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数量、肥瘠纳税。
7.市易法:设市易务,平价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繁荣时,再赊销给商人贩卖。
[核心点拨]
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最终导致了北宋中期的积贫积弱局面,而王安石变法就是在庆历新政以后积贫积弱现象日趋严重的情况下采取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次改革自救。
[历史认识]
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为解决北宋的财政危机而进行的,其核心是富国强兵。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提出“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先”。依据这样的方针,王安石制定了一系列整顿财政、增加政府收入的经济措施,主要内容有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重点精讲]
想一想,为何将青苗、免役、市易、方田均税、均输等法称为“富国”之法?
(1)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免役法的实施,使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4)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数和肥瘠纳税,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
(5)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地配合,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称之为“富国”之法。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青苗法
材料一 (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帝(神宗)曰:“陕西行之既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续资治通鉴长编》
思考
在材料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官府诱民借贷,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剧了社会矛盾。反对王安石变法,以维护其自身的利益。
材料二 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王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赵翼《廿二史札记》
思考
材料中赵翼的观点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的目的是否矛盾?说明你的结论。
答案 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危害百姓的现象并不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赵翼分析的情况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并不矛盾。因为变法的目的是克服统治危机。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盘剥并不意味着国家减轻对农民的直接索取。两者的区别只在于取之是否有度。
探究点2 募役法
材料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临川先生文集·上五事札子》
臣(司马光)向上曾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续资治通鉴长编》
思考
(1)两则材料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其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两则材料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案 (1)应不应该实行募役法。第一则材料主张实行募役法。理由是可以不夺农时,发展农业。第二则材料反对,理由是募役法“宽富而困贫”,“使民失业”。
(2)从表面上看他们都关心百姓利益,但从本质上看并非如此,而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探究点3 理财
材料 王安石与司马光在理财问题上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
司马光:善理财之人,不过是会敛钱,把百姓的财富搜刮尽了。这样的话,百姓困穷,变成盗贼,难道对国家有好处吗?
王安石:这可不是善理财。善理财的人,能不增加百姓的负担却增加国家的收入。
思考
(1)他们对理财问题的争论,其实质是什么?
(2)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3)王安石推行利国利民的改革措施,结果却失败了。这是为什么?
答案 (1)实质是要不要变法。
(2)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既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又减轻了农民负担。市易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3)守旧派的反对和阻挠;执行不善。
二、军事制度的改革
1.置将法:由政府派有作战经验的军官,专门负责地区的军事训练。大大提高了军队的实战能力。
2.保甲法:将农户严密组织起来,每10家为一保,50家为一大保,10大保为一都保。农闲练兵、维护治安,战时出征。
3.保马法:由民户代养官马,减少官府负担。
4.设置军器监:负责兵器的形制、材料、质量标准。
[重点精讲]
王安石变法针对士、农、兵、商的改革措施各有哪些?
(1)士:改革科举制度。
(2)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3)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4)商:市易法、均输法。
[历史认识]
北宋统治者为防范武将专权,采取兵将分离,军队组织涣散、缺少训练,导致军队战斗力十分低下。为改变这一局面,王安石推行将兵法,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深化探究
材料 王安石认为,“先王以农为兵,今欲公私财用不匮,为宗社长久计,当罢募兵,用民兵,乃立保甲”。
思考
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初衷是什么?图片中的内容反映出保甲法的推行产生了怎样的不良影响?
答案 解决国家财政困难。保甲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兵役负担,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
三、用人制度和科举、学校的改革
1.用人唯贤唯才:整顿吏治、任用贤才,加强考核。
2.改革科举制度:取消明经科、改革进士科、增设明法科。
3.改革学校教育:太学中增设武学、律学、医学等专业学校,培养专门人才,成绩优异者可直接任官。
[教材百家]
王安石认为,要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选拔人才和改革官制。而关键是改革科举制度,其中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岳麓版)
深化探究
材料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思考
材料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答案 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四、变法的成果与局限
1.改革成果
(1)促进了北宋中期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北宋手工业的发展。
(2)从根本上扭转了国家财政危机。
(3)加强了国防力量,军事实力得到壮大。
2.局限
(1)没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社会经济结构,土地兼并问题只能加以调节、限制,不可能彻底解决。
(2)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伤害农民的做法,引起农民的反抗。
3.结局:历经八年,神宗死后陆续废止。
[思维升华]
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国家、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再分配,来挽救统治危机,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归纳总结]
从王安石变法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
(4)改革的政策措施要体现百姓利益。
(5)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信念,要注意用人。
深化探究
材料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国民生产总值最高时达1.6亿贯(约1.6亿两白银),而明朝最高时是1 500万两,清朝至1840年才约4 000万两,直到1900年时,清朝国民生产总值才赶上600年前的南宋。——2011年3月中关村在线
思考
材料从哪一方面说明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此外变法还有哪些主要的积极影响?
答案 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此外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抑制了地方豪强的兼并势力等。
课堂小结
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
A.缓和阶级矛盾 B.看中王安石的才能
C.维护封建统治 D.发展经济
答案 C
解析 A、B、C、D都是变法的原因,但A、D是C的具体表现,C是根本原因,B是个人因素。
2.王安石变法一度收到了“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他在变法中实行了(  )
A.青苗法 B.免役法
C.市易法 D.均输法
答案 A
解析 “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意思是说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使农民不误农时,限制了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由此,可判断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3.为扭转北宋中期“寇盗充斥,劫掠公行”,而宋募兵却“大率势力怯弱,与贼不敌”的局面,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了(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
答案 A
解析 “寇盗充斥”指的是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北宋时期,农民起义接连不断,而官兵又因战斗力差而镇压不力。针对这种情况,王安石在变法中实行了保甲法,一方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4.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  )
A.培养选拔变法人才 B.注重官员的实际能力
C.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D.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端
答案 A
解析 王安石为了变法制造舆论,改革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和选拔人才。其指导思想是重视官员的实际能力,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恩荫”制度所带来的弊端。
5.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  )
A.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B.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
C.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
D.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部危机
答案 C
解析 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完全表明北宋经济实力的空前增强;一次胜利,也不能说明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更不能说明解决了内部危机。因此A、B、D三项不正确。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答案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第(1)问是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注意要点明确。第(2)问中教育思想从材料中可知是注重实用性;第二小问改革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即可:改革考试内容,废除诗赋的考查,注重经义策论等。
[探究与思考]
1.提示 (1)经济理财方面的内容,属于“富国”措施。
军事制度方面的改革,属于“强兵”措施。
(2)基本切合实际。
2.提示 (1)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
(2)他主要是为北宋朝廷着想。
(3)二者的关系是为朝廷着想,必须关注人民利益,不然就会引起人民的反抗;考虑人民利益必须以不损害国家利益为前提。
3.提示 (1)变法要讲究策略,处理好与守旧派之间的关系。
(2)改革过程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
(3)要注意用人,选拔德才兼备之人来推行改革。
(4)政策制定和实施要切实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一、选择题
1.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A.加强北宋的军事力量 B.解决北宋的财政困难
C.铲除地方割据势力 D.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
答案 B
解析 C项在北宋初年就已实现。王安石变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官僚地主的根本利益,所以他不可能以打击官僚地主为核心。因此,排除C、D两项。王安石主要是以解决北宋财政困难为核心进行改革。
2.美国Williamson牧师在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某一措施时说:“不但把农民从沉重的乘人之危的高利贷负担中解脱出来,而且在他们偶遇资金短缺时,不必中断农作。”他评价的是(  )
A.青苗法 B.均输法
C.保马法 D.募役法
答案 A
解析 实施青苗法,在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这样就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也解决了农民的资金或种子的短缺问题。
3.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将兵法是军事改革的措施,与“理财”没有直接的关系。将含③的选项排除。
4.在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市易法
答案 D
解析 市易法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流通,国家收入也有所增加。
5.“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这些言论实际上代表了(  )
A.农民利益 B.贫民利益
C.士族利益 D.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答案 D
解析 材料的核心是反对实行免役法,免役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6.青苗法实行之后,韩琦从大名府上疏宋神宗,指出青苗法的实行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对此,宋神宗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宋神宗的态度表明他(  )
A.重视收集地方官员对变法的看法
B.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
C.已经对王安石的变法失去了信心
D.对保守派的反对意见仍置之不理
答案 B
解析 “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表明宋神宗要对变法的措施采取审慎的态度,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临川先生文集·论五事札子》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上曾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痰,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日知录·宋世风俗》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一、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
(3)材料二、三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4)三则材料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说明理由。
答案 (1)应不应该实行免役法。材料一主张实行免役法,理由是可以不夺农时,发展农业;材料二反对,理由是免役法“宽富而困贫”“使民失业”。
(2)从表面上看他们都是关心百姓利益,但从本质上看并非如此,而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其“为天下害”。但材料三对其指责更为严厉,认为变法不单是青苗法、水利法“为百姓害”,关键是败坏了世道人心,为害久远。
(4)一致。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 王安石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所急也。”——《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廿二史札记》
请完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前的“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变风俗”“立法度”,王安石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努力?
(3)材料二与材料三有何内在联系?结合材料三,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答案 (1)“政治缺失”:集中军权和行政权的举措使国家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人民疾苦”:土地兼并盛行,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赋税盘剥沉重,农民不堪重负。
(2)从富国、强兵、取士三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努力。
(3)联系:王安石的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原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动摇了最高统治者对变法的态度,变法最终失败。学案3 章末总结
一、表解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项目 领域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经济上富国之法 改变积贫局面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收入
市易法 在开封设“市易务” 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收入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
募役(免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兴修水利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方田均税法 清丈土地,收取赋税 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
军事上强兵之法 改变积 弱局面 将兵法 在各路设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保甲法 把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事训练 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保马法 农户代养官马 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质量和数量
军事上强兵之法 改变积弱局面 军器监 监督制造兵器 产量、质量得到提高
政治上育才之法 培养变法人才 改革科举 以经义取士 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培养了改革人才
改革教育制度 改组太学,撰注教材
二、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及失败原因
1.作用
(1)进步作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2)局限性: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挽救北宋政府面临的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但是这些危机从根本上说是由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本身造成的,因此,变法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很重。
2.失败原因
(1)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阻挠和破坏。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做宰相,废除了新法。这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2)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变法的开始阶段,宋神宗支持王安石,使改革能顺利进行;后来宋神宗的态度动摇,1074年王安石辞职;1075年,宋神宗恢复了王安石的职务,继续变法;最后宋神宗和王安石意见不一,王安石又被迫辞职,变法法令陆续废止。
(3)变法指导思想的缺陷和新法推行的不当。在变法的指导思想上,王安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一些措施甚至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而且新法的实行也显得过于激进。
三、中国古代重大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1.古代历史上的社会改革,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政府制定明确的改革措施而推行的,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从广义上讲,凡是统治阶级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的调整,都称得上改革。
2.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的目的一般是富国强兵、壮大势力、挽救危机、巩固统治、适应形势等;改革内容基本上都涉及政治制度、土地分配、赋税征收、荒地开垦、水利兴修、发展军力和废除旧俗等方面。
3.改革的结局一般有三种情况,或取得完全成功、或彻底失败、或取得一些成效但最终失败。
4.社会改革对改革者有特殊的要求。要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要意志坚强、雷厉风行;要讲究策略、灵活多变。
5.那些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改革,推动着社会前进和历史发展。反之,则阻碍历史前进,加剧社会矛盾。
6.改革是社会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与流血冲突。
一、王安石变法和“庆历新政”的比较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相同点 背景 社会危机严重:政治危机、财政危机、边患危机
目的 巩固统治,挽救危机
结果 旧势力强烈反对,以失败告终
性质 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不同点 中心 整顿吏治 理财
措施 政治为主 理财、军事、取士等
影响 对缓和社会矛盾起了一定作用,但时间短,作用不大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
程度 局部 全面
二、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 直接目的 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方式 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变法阻力 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实质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 背景不同 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根本目的不同 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不同 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例题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才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题意审读]
1.审材料信息:从材料一可以了解到范仲淹的主张是“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从材料二可以了解到苏轼的主张是重视诗赋,王安石主张要知道“世事”,司马光赞同用经义论策。
2.审题目要求: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概括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的主张;第(2)问指出司马光指责王安石“以一家私学”的含义,并分析其影响,主要从消极方面作答;第(3)问,结合王安石选拔人才与变法的关系作答。
3.回扣教材:王安石变法中关于用人制度、科举制度方面的改革措施。
[规范解答]
(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影响: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