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9 17:31:5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一首诗。这首诗是杜甫人生中“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写于公元761年。两年前,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此诗叙述了草屋被狂风吹破的事,在疾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亲身体验着困窘难熬的苦楚,脑海却翻腾的是战乱给天下寒士带来的不幸和荼毒,“古仁人”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表露得鲜明而强烈。
【学情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1世纪,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我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品一诗、知一人、感其世、读其神。
【教学目标】
1.在读中感悟诗歌画面。
2.在读中理解诗歌基本内容。
3.在读中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4.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在反复的吟咏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2. 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题
唐朝有这样一个人,一个凄风苦雨时吟诵,为一个苦难的时代撑起精神的脊梁,他用热血为天下寒士搭建了万千广厦,更是为中国人建立起一座座前年不倒的精神大厦。那么,他是——杜甫。他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受人们喜爱。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诵读诗歌, 整体感知
(一)活动一:诵读,读出歌行体韵律和节奏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读诵,对诵,配乐齐诵。
2.用一句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预设】
1.明确生僻字:罥(juàn),坳(ào),衾(qīn),丧(sāng),庇(bì),见(xiàn)
2.节奏: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何时眼前/突几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这首诗歌讲述诗人由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联想到天下人的民生疾苦。
4.师补充“歌行体”文体知识: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常以“歌”命名。歌行体抒情更直观,更有表现力。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
(二)活动二:拍摄微视频,寻找最佳镜头
这首诗短小但充满故事性,如果要给这首诗拍个微视频,你会选择什么用的场景呢?(提示:把所有的修饰语去掉,只找客观描写的重点词语)
预设:
秋风:秋风卷屋茅,渡江寻不着
群童:群童抱茅去,倚仗自叹息
夜雨:屋漏逢夜雨,丧乱夜无眠
广厦:祈愿房万间,吾庐破也甘
三、分节品读,渐入诗境
秋风卷屋茅,渡江寻不着
师范读: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1.之所以能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画面,是因为那些生动传神的词。这一段中哪些词写得特别妙?从“ ”一句中,特别是 字/词中,我读出了 的秋风。
预设:
“怒、号”“卷、飞”“高、下、挂、沉”等字眼,诗人运用了拟人散文修辞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写出秋风之大,之猛,之狂。在秋风的衬托下,诗人显得更加渺小。面对大自然的暴动,作者只好任其所为。诗人从秋风之声、秋风之威写出了——秋风的无情。
2. 所谓言为心生。从这一段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杜甫?
明确:秋风卷屋茅,渡江寻不着—— 痛惜 焦急
3.小组合作:赏析2、3段。
这一段中哪些词写得特别妙?从“ ”一句中,特别是 字/词中,我看到一个 的杜甫。
明确:
群童抱茅去,倚仗自叹息——愤懑 无奈
屋漏逢夜雨,丧乱夜无眠——愁苦 忧思
4.作者一向关心百姓疾苦,他的诗有“诗史”之称,但在这首诗中却一反常态,写了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生齐读第四节
预设:在这样一个充满愤怒与无奈、凄冷与哀伤的长夜,诗人却能超越自我,不被困难压垮,不沉浸于痛苦之中,而是从一般人对不幸的感受中超脱出来,推己及人,由个人思及社会,由自己的一屋之破念及天下寒士的苦难,并坚持自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追求,愿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作为条件,为天下寒士换来“广厦千万间”的强烈愿望。这是何等博大的襟怀!杜甫这一晚的呐喊穿越千年,千古不散,震撼人心。
明确:祈愿房万间,吾庐破也甘——坚定 悲壮
四、诵读升华,拓展延伸
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你还知道谁?
明确: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 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
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杜甫已去,草堂不再,但一个响彻千年的呐喊犹如刀剑争鸣,掷地有声。推己及人,心忧天下,这就是圣人的精神,民族的脊梁!
让我们带着无比的敬意,再读此诗,可尝试背诵。师生诵读全诗。
五、作业
1.必做: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自己尚且生活在苦难中,却为天下苍生发出“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呼号,有人觉得这样的呐喊很无力,结合诗人的生活环境,谈谈你的理解。
2.选做:
(1)观看纪录片《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
(2)比较《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两首诗中诗人的创作方法和表达情感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