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一《捡麦穗》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必修一《捡麦穗》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27 19:14:01

文档简介

第11课《拣麦穗》
设计者:陈佳娜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理解作者对人间纯真的感情的赞美。
2、过程与方法:
品味文中精彩的对话描写、行为细节描写以及含意丰富的语句,学习作者以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叙述事件的散文写法,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采用问题法,讨论法,讲解法。
3.情感目标:
学习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真情以待。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中所蕴含的感情,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品味作者在对话描写、行为细节描写及含意丰富的语句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的散文语言。
【学习难点】
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2.体味散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课时分配】2课时
【知识衔接】
作者简介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2005年,张洁凭《无字》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7月22日,第六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大文豪茅盾的故乡浙江桐乡乌镇举行。 张洁早期作品特点是婉约清丽,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直、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生字词
字音:
捡麦穗( ) 田埂( ) 攒( )钱 歪歪咧咧( ) 磕( )碰 戏谑( )
腮( )帮 疙瘩( ) 害臊( ) 山坳( ) 蹒跚( )
词义:
戏谑:
蹒跚:
约莫:
死乞白赖:
大言不惭:
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文中写了谁的梦想?
2.梦想的结果?
三.赏析全文.
A.精读第一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课文开头部分写道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B. 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独白,“我”,二姨,老汉各一位同学).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从“我”与老汉的交往中,可以看出“我”是怎样的人?老汉又是怎样的人?

C.精读第三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写到“我”在村口的柿子树下站着等卖灶糖的老汉时,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第三部分的第5段和第7段)
(1)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什么,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烟荷包象征着什么?“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第二课时
一.体会感情:
诵读第一和第三部分,初步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
文章的基调是:
二.品味语言的魅力
①等到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a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她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那孔破窑的时候,她想的又是什么呢?唉,她b能想什么呢! (提示:加横线的部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②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a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又有着多么大的距离。但是,她们还是b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
(提示:加线部分a与前文“拣呀、缝呀、绣呀”似乎有些重复,换成“当初”,不是更简洁吗?加线部分b“依依顺顺”去掉之后,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作者在这里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③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a常常想要找到那个b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 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提示:a把“常常”换成“很”,好吗?b“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用词既不美,又与前文重复,删掉也不影响句子表达,那么可否删掉?最后一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随堂练习】
我的四季
张洁
生命如四季。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绝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卑微。
每天,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象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地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
没有充分地准备,便急促地上路了。历过的艰辛自不必说它。要说的是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仅仅是因为过于简单和过于发热的头脑,发生过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惨痛的过失——真的,那并非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是在这里:并非不能。我顿足,我懊悔,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
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
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永远没有尝受过成熟是什么一种滋味,便夭折了。
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份,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漠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不,我还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心安得多!
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但我还是有事情好做,我将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人们无聊的时候,不妨读来解闷,怀恨我的人,也可以幸灾乐祸地骂声:活该!聪明的人也许会说这是多余;刻薄的人也许会敷衍出一把利剑,将我一条条地切割。但我相信,
多数人将会理解。他们将会公正地判断我曾做过的一切。
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1结合全文,分别概括人生四季的含义。




2第⑤自然段写道:“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其中“不应该怨天尤人”是针对什么现象而言?“一个时辰”具体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检点自己”?





3在本应收获的季节,收获的是“干瘪的谷粒”,却又有“新生”的感觉。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4下列对文章的评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作者面对失败的人生作出有益的思考,告诉人们: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在失败中总结教训,检点自己。
B第二段写“细瘦的胳膊”“锈钝的犁”和贫瘠的土地,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生奋斗起点的艰难,为后文写收获做铺垫。
C面对夏日的干旱,文章写为禾苗求雨、求水和用身体为稻秆遮挡风雨冰雹的行为,主要是为了具体说明成熟和收获是需要不断奋斗,在奋斗中,除了艰辛,甚至还会伴有愚蠢的错误。
D在冬日的黄昏,作者感叹生命的沉重,寄望于未来的人生四季,相信人们会公正地判断自己所做的一切。
E文章用象征手法,具体阐释了人生四季的含义,突出了人生的过程和由此带来的感悟。作者并未回避人生的艰辛和失败,尽管如此,依然显示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后反思】
1.在自学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是:
2.你的困惑是:

第11课《拣麦穗》
设计者:陈佳娜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理解作者对人间纯真的感情的赞美。
2、过程与方法:
品味文中精彩的对话描写、行为细节描写以及含意丰富的语句,学习作者以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叙述事件的散文写法,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采用问题法,讨论法,讲解法。
3.情感目标:
学习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真情以待。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中所蕴含的感情,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品味作者在对话描写、行为细节描写及含意丰富的语句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的散文语言。
【学习难点】
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2.体味散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课时分配】2课时
【知识衔接】
作者简介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2005年,张洁凭《无字》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7月22日,第六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大文豪茅盾的故乡浙江桐乡乌镇举行。 张洁早期作品特点是婉约清丽,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直、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生字词
字音:
捡麦穗(suì) 田埂(gěng) 攒(zǎn)钱 歪歪咧咧(lièliè)
磕(kē)碰 戏谑(xuè) 腮(sāi )帮 疙瘩(gēdā) 害臊(sào)
山坳(ào) 蹒跚(pánshān)
词义:
戏谑:开玩笑。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
约莫:推测,估计。
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
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文中写了谁的梦想?
农村姑娘、“我”
2.梦想的结果?
破灭
三.赏析全文.
A.精读第一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3.课文开头部分写道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大背景。
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我”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2.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忧伤和惆怅。
3.为下文作铺垫。
4.丰富了整篇文章的内涵和意蕴。
B. 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独白,“我”,二姨,老汉各一位同学).
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从“我”与老汉的交往中,可以看出“我”是怎样的人?老汉又是怎样的人?
“我”
不懂事的贪玩的儿童
一个五、六岁的小孩
可爱、天真无邪、率真
“老汉”
从文中对老汉的外貌描写看老汉至少六、七十岁了,经历过很多沧桑,孤苦无依但他很慈祥,爱笑,对小孩很亲切,能安慰“我”,给我灶糖吃。在“我”眼中,他是个挺不错的人。
C.精读第三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写到“我”在村口的柿子树下站着等卖灶糖的老汉时,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第三部分的第5段和第7段)
(1)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 运用了反衬手法。
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
②运用了象征手法。
长于高枝 高洁
红得透亮 温暖、不含杂质、美好 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 经得住考验、顽强
“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
①老人对“我”无私的关爱在我心中是不会随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我对老人的怀念之情也不会改变。
②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小火红柿子”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和喜爱以及对老汉离世的悲伤、痛苦、怀念之情。寄托了作者对人性美和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2)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2.“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烟荷包:象征着“我”的梦,象征着“我”与老汉之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
“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寄托了“我”纯真的梦想。饱含了“我”对老汉所给予的那份朴素的疼爱的回忆。
第二课时
体会感情:
诵读第一和第三部分,初步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
文章的基调是:
品味语言的魅力
①等到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a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她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那孔破窑的时候,她想的又是什么呢?唉,她b能想什么呢! (提示:加横线的部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a月亮升起仿佛是隐秘的,羞涩的,犹如少女拣麦穗时的心情。
b突出“能”,她们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想嫁个好人。
②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a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又有着多么大的距离。但是,她们还是b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 (提示:加线部分a与前文“拣呀、缝呀、绣呀”似乎有些重复,换成“当初”,不是更简洁吗?加线部分b“依依顺顺”去掉之后,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作者在这里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a强调她们为准备嫁妆做了许多,而这一切在她们出嫁时全都成为一场虚空,更显出惆怅和伤感。
?b“依依顺顺”有这样的意味:梦幻破灭就破灭吧,认命吧。这里有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屈服和认同。作者对她们依依顺顺的出嫁有否定,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③真的,我a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b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 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提示:a把“常常”换成“很”,好吗?b“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用词既不美,又与前文重复,删掉也不影响句子表达,那么可否删掉?最后一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a“很”表明感情的程度深,刻骨铭心,“常常”指从那时到现在思念频率之高,过去的经历,和老汉之间纯真的情意从未忘怀,表达“我”对逝去的美好事物仍抱有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b多次提到“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是因为它会让人想到纯真的童年时代,寄托了“我”儿时纯真的梦想和对美好感情的憧憬。最后一句传达出作者对美好感情和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与感伤,与作品开头营造的淡淡的哀愁这种感情基调相一致。
三.小结
文章以微带感伤的情调,从旧时的农村拣麦穗的特定风情写起,描述了姑娘们和我梦想的破灭,从而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爱与美的童年世界,同时表达出对美好感情与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以及对真、善、美不灭的信念与追求。
随堂练习
我的四季
张洁
生命如四季。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绝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卑微。
每天,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象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地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
没有充分地准备,便急促地上路了。历过的艰辛自不必说它。要说的是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仅仅是因为过于简单和过于发热的头脑,发生过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惨痛的过失——真的,那并非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是在这里:并非不能。我顿足,我懊悔,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
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
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永远没有尝受过成熟是什么一种滋味,便夭折了。
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份,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漠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不,我还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心安得多!
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但我还是有事情好做,我将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人们无聊的时候,不妨读来解闷,怀恨我的人,也可以幸灾乐祸地骂声:活该!聪明的人也许会说这是多余;刻薄的人也许会敷衍出一把利剑,将我一条条地切割。但我相信,
多数人将会理解。他们将会公正地判断我曾做过的一切。
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1结合全文,分别概括人生四季的含义。
少年播种希望,青(壮)年艰辛探求,中年获取收获,老年检点(记录)人生。

2第⑤自然段写道:“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其中“不应该怨天尤人”是针对什么现象而言?“一个时辰”具体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检点自己”?
(1)本来可以成功,却因为过于简单和头脑发热而发生不该发生的错误,让自己懊悔。
(2)老年(或人生的最后阶段)。
(3)反省自己的错误。
3在本应收获的季节,收获的是“干瘪的谷粒”,却又有“新生”的感觉。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虽然现实的、物质的东西所得甚少,但因为曾经认真检验过、追求过、奋斗过,这些过
程,丰富了人生,使得作者更加成熟。

4下列对文章的评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D )
A作者面对失败的人生作出有益的思考,告诉人们: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在失败中总结教训,检点自己。
B第二段写“细瘦的胳膊”“锈钝的犁”和贫瘠的土地,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生奋斗起点的艰难,为后文写收获做铺垫。
C面对夏日的干旱,文章写为禾苗求雨、求水和用身体为稻秆遮挡风雨冰雹的行为,主要是为了具体说明成熟和收获是需要不断奋斗,在奋斗中,除了艰辛,甚至还会伴有愚蠢的错误。
D在冬日的黄昏,作者感叹生命的沉重,寄望于未来的人生四季,相信人们会公正地判断自己所做的一切。
E文章用象征手法,具体阐释了人生四季的含义,突出了人生的过程和由此带来的感悟。作者并未回避人生的艰辛和失败,尽管如此,依然显示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后反思】
1.在自学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是:
2.你的困惑是:
课件22张PPT。童年是人生最美好、最纯真的时光
你对自己的童年有什么样的回忆呢?
法国画家米勒在1857年创作的著名油画 拣麦穗张洁·原籍辽宁,生于北京,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张洁(1937~) ,当代女作家。·著有《方舟》、《沉重的翅膀》(获得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人去了》 等作品。 ·2005年,张洁凭《无字》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7月22日,第六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大文豪茅盾的故乡浙江桐乡乌镇举行。 张洁早期作品特点是婉约清丽,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直、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正音挎着   积攒   歪歪趔趔  磕碰
蚂蚱     戏谑     嘎嘎    
太阳穴   猪肚子    害臊 
山坳   蹒跚      呵哒zǎnlièkēmàzhaxuègāxuédǔsàoàopánshānhēdākuà字词练习: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
A.田埂 gěng 麦穗suì 积攒zǎn
B.磕碰kē 腮帮sī 戏谑nuè
C.山坳ào 拗断ào 执拗niù
D.害臊shào 急躁zào 干燥zào解析:B.腮,sāi; 谑,xuè;
C.拗断,ǎo;
D.臊,sào。A整体感知,梳理脉络1.文中写了谁的梦想?
农村姑娘、“我”
2.梦想的结果?
破灭
3.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忧伤、惆怅课文已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请给三个部分拟上小标题,看谁的速度比较快。拣麦穗第一部分:姑娘们拣麦穗 (姑娘们的梦想 )
第二部分:“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 (“我”的梦 )第三部分:卖灶糖的老汉去了 (梦幻的破灭)引文1.姑娘们拣麦穗时有着什么样的梦想?如何评价她们的梦想?梦实现了吗?她们对自己的梦的态度是怎样的? 梦想:憧憬美好未来、幸福婚姻。
评价:纯真、美丽。
结果:破灭了,不再有梦。
态度:顺从、麻木(可悲之处)。 精读第一部分,思考a.作为 铺垫,引出我拣麦穗的事。b.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2.分析写农村姑娘们拣麦穗的作用?3.如何理解“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甚至她们自己也不会过分地悲伤”?作者认为对她们而言,真正的悲伤是什么?渗透作者悲凉和苦涩的心情,没人关心她们梦想的破灭,甚至连她们自己都是麻木的。
作者认为对于她们而言,真正的悲伤是从此以后的人生是不再有梦想的灰暗人生。1.老汉疼爱“我”吗?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老汉对“我”的疼爱?研读第二部分,思考“我”小时侯:“我”一听到他会死了的话时,
“我”就着急地想哭,老汉赶紧拿块灶糖塞进“我”的手里,哄“我”开心。每逢经过我们村都会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给“我”苍白的童年带来快乐)
“我”长大以后:不再开玩笑叫“我” 是他的小媳妇,尊重“我”的内心感受,保护 “我”的感情。
2.老汉是真的想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不是。
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仅仅是一个老人对小孩子的疼爱。这是人间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所讴歌和追求的爱。3.从“我”与老汉的交往中,可以看出“我”是怎样的人?老汉又是怎样的人?
“我”:小时候——天真懵懂的小女孩;
后来 ——懂得珍惜真爱的姑娘。
老汉:貌丑、孤独、居无定所、慈祥、善良、憨厚、善解人意人物形象分析基本方法:特征+身份1.课文写到“我”在村口的柿子树下站着等卖灶糖的老汉时,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第三部分的第5段和第7段) 探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象征小火柿子象征着什么?寄托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小火柿子象征着老汉。寄托了“我”对至纯、至善、至美的爱的向往与追求 。 运用了反衬手法。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
2、反衬的手法“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烟荷包:象征着“我”的梦,象征着“我”与老汉之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1)“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寄托了“我”纯真的梦想。饱含了“我”对老汉所给予的那份朴素的疼爱的回忆。
(2)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象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体现作者对至真、至善、至美的美好感情的怀念、追求。《拣麦穗》说透了我们生命的无限,让我们领悟了时间的无限,这就是我们忧伤的源头。但当你失去之后,你学会了加倍珍惜,学会了发现爱,这时生命和生活的美丽也就被发现了。散文还发现了人性的美好。 ——荒林《张洁〈拣麦穗〉赏析》 《拣麦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理解作者对人间纯真的感情的赞美。
过程与方法:品味文中精彩的对话描写、行为细节描写以及含意丰富的语句,学习作者以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叙述事件的散文写法,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采用问题法,讨论法,讲解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真情以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中所蕴含的感情,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品味作者在对话描写、行为细节描写及含意丰富的语句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的散文语言。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2.体味散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对人间纯真的感情的赞美;师生共同研习课文,分析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继冰心之后,中国文坛又出现了一位熠熠闪耀的女作家——张洁。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她的文章如一幅 “幽雅淡泊的泼墨山水画”,“诗情画意被罩于一层由温柔的忧郁和缠绵所构成的朦胧薄雾之中,有点难以捉摸,却又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洁的散文《拣麦穗》,一起来走进张洁。
作者简介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2005年,张洁凭《无字》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7月22日,第六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大文豪茅盾的故乡浙江桐乡乌镇举行。 张洁早期作品特点是婉约清丽,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直、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字词积累
字音:
捡麦穗(suì) 田埂(gěng) 攒(zǎn)钱 歪歪咧咧(lièliè)
磕(kē)碰 戏谑(xuè) 腮(sāi )帮 疙瘩(gēdā) 害臊(sào)
山坳(ào) 蹒跚(pánshān)
词义:
戏谑:开玩笑。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
约莫:推测,估计。
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
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文中写了谁的梦想?
农村姑娘、“我”
2.梦想的结果?
破灭
课文已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请给三个部分拟上小标题。
第一部分:直接入题,叙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幻梦以及幻梦破灭,姑娘们拣麦穗或姑娘们的梦想。
第二部分:回忆“我”童年拣麦穗的幻梦以及得到温爱,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或我的梦。
第三部分:卖灶糖老人的离去,“我”渴望爱的幻想破灭,卖灶糖的老汉去了或梦幻的破灭。
五.赏析全文.
A.精读第一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姑娘们拣麦穗时有着什么样的梦想?如何评价她们的梦想?梦实现了吗?她们对自己的梦的态度是怎样的?
梦想:憧憬美好未来、幸福婚姻。
评价:纯真、美丽。
结果:破灭了,不再有梦。
态度:顺从、麻木(可悲之处)。
2.如何理解“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甚至她们自己也不会过分地悲伤”?作者认为对她们而言,真正的悲伤是什么?
作者通过议论表明农村姑娘的梦都是会破灭的,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在过去的年代,姑娘们的婚姻是不幸的,但是她们已经不再觉得痛苦和难过,显示出一种无奈、伤感.
真正的悲剧在于梦想破灭之后的人生是不再有梦想的灰暗的人生。
3.课文开头部分写道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大背景。
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我”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2.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忧伤和惆怅。
3.为下文作铺垫。
4.丰富了整篇文章的内涵和意蕴。
B. 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独白,“我”,二姨,老汉各一位同学).
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老汉疼爱“我”吗?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老汉对“我”的疼爱?
“我”小时侯:“我”一听到他会死了的话时,
“我”就着急地想哭,老汉赶紧拿块灶糖塞进“我”的手里,哄“我”开心。每逢经过我们村都会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给“我”苍白的童年带来快乐)
“我”长大以后:不再开玩笑叫“我” 是他的小媳妇,尊重“我”的内心感受,保护 “我”的感情。
2.老汉是真的想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不是。
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仅仅是一个老人对小孩子的疼爱。这是人间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所讴歌和追求的爱。
3.从“我”与老汉的交往中,可以看出“我”是怎样的人?老汉又是怎样的人?
“我”:
不懂事的贪玩的儿童
一个五、六岁的小孩
可爱、天真无邪、率真
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文中对老汉的外貌描写看老汉至少六、七十岁了,经历过很多沧桑,孤苦无依但他很慈祥,爱笑,对小孩很亲切,能安慰“我”,给我灶糖吃。在“我”眼中,他是个挺不错的人。
4.怎么理解我和老汉之间的感情?
1、找出文中直接抒情议论的地方
2、体会细节
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他真的疼我了呢。
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我总感到除了母亲,再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C.精读第三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写到“我”在村口的柿子树下站着等卖灶糖的老汉时,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第三部分的第5段和第7段)
(1)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 运用了反衬手法。
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
②运用了象征手法。
长于高枝 高洁
红得透亮 温暖、不含杂质、美好 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 经得住考验、顽强
“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
①老人对“我”无私的关爱在我心中是不会随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我对老人的怀念之情也不会改变。
②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小火红柿子“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和喜爱以及对老汉离世的悲伤、痛苦、怀念之情。寄托了作者对人性美和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2)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2.“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烟荷包:象征着“我”的梦,象征着“我”与老汉之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
“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寄托了“我”纯真的梦想。饱含了“我”对老汉所给予的那份朴素的疼爱的回忆。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深刻理解作者的感情。
2.思考写作上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形成怎样的感情基调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熟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探究文章的感情基调形成,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体会感情:
年少时每个人都有过五彩缤纷的梦,梦虽美丽,有时却如肥皂泡一般被现实一触即溃。于是有人沮丧,有人绝望,也有人重新点燃理想的火花。
请同学有感情地诵读第一和第三部分,初步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
提问:从他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引导:微带感伤的感情基调,令人伤心,惆怅。
品味语言的魅力
①等到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a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她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那孔破窑的时候,她想的又是什么呢?唉,她b能想什么呢!
(提示:加横线的部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a月亮升起仿佛是隐秘的,羞涩的,犹如少女拣麦穗时的心情。
b突出“能”,她们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想嫁个好人。
②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a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又有着多么大的距离。但是,她们还是b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提示:加线部分a与前文“拣呀、缝呀、绣呀”似乎有些重复,换成“当初”,不是更简洁吗?加线部分b“依依顺顺”去掉之后,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作者在这里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a强调她们为准备嫁妆做了许多,而这一切在她们出嫁时全都成为一场虚空,更显出惆怅和伤感。
?b“依依顺顺”有这样的意味:梦幻破灭就破灭吧,认命吧。这里有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屈服和认同。作者对她们依依顺顺的出嫁有否定,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③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a常常想要找到那个b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 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提示:a把“常常”换成“很”,好吗?b“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用词既不美,又与前文重复,删掉也不影响句子表达,那么可否删掉?最后一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a“很”表明感情的程度深,刻骨铭心,“常常”指从那时到现在思念频率之高,过去的经历,和老汉之间纯真的情意从未忘怀,表达“我”对逝去的美好事物仍抱有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b多次提到“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是因为它会让人想到纯真的童年时代,寄托了“我”儿时纯真的梦想和对美好感情的憧憬。最后一句传达出作者对美好感情和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与感伤,与作品开头营造的淡淡的哀愁这种感情基调相一致。
三.找出你所喜爱的句子,谈谈感受。
四.小结
文章以微带感伤的情调,从旧时的农村拣麦穗的特定风情写起,描述了姑娘们和我梦想的破灭,从而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爱与美的童年世界,同时表达出对美好感情与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以及对真、善、美不灭的信念与追求。
《拣麦穗》说透了我们生命的无限,让我们领悟了时间的无限,这就是我们忧伤的源头。但当你失去之后,你学会了加倍珍惜,学会了发现爱,这时生命和生活的美丽也就被发现了。—荒林《张洁〈拣麦穗〉赏析》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