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观潮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 观潮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9 22:0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观潮》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自然现象及其文化意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课文中对钱塘江大潮的生动描写,感受其壮观景象。
2.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观看: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实况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大潮的壮观景象。
提问互动:视频观看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认为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等,引导学生分享观感。
主题引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并引入课文主题,说明本课将通过阅读来进一步了解这一自然奇观。
(二)课文朗读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课文朗读。教师提前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技巧讲解:在学生朗读前,教师简要介绍正确的朗读技巧,包括如何根据句子的意义合理停顿,如何通过语调的变化表达情感等。
现场示范:教师选取课文中的一段进行示范朗读,展示如何将技巧应用到实际朗读中。
朗读实践:学生按照分组进行朗读,每组朗读后,其他组给予评价和建议。
互动讨论:朗读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哪些地方难以把握语调,哪些句子的停顿不太自然等,共同寻找解决方法。
(三)内容解析
背景介绍:
(1)教师展示钱塘江地理位置图,讲解其地理位置对大潮形成的影响。
(2)介绍农历八月十八观潮的传统习俗,以及这一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
文本分析:
(1)逐段分析课文,指出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大潮的动态变化呈现给读者。
(2)讨论作者使用的具体词汇和句式,如“白浪翻滚”“水墙”等,分析这些语言如何增强文本的表现力。
写作手法探讨:
(1)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观察角度,如远观、近观等,以及这些角度如何帮助读者构建起对大潮的全面印象。
(2)讨论作者如何通过声音、色彩、动作等细节描写,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情感体验
视角模拟:
(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海塘大堤上,描述自己想象中的钱塘江大潮。
(2)鼓励学生使用感官语言,如听到的“隆隆响声”,看到的“白浪翻滚”等,来丰富描述。
角色扮演:
(1)选择几名学生,分别扮演作者、观潮的游客、当地的渔民等角色,模拟他们在观潮时的情感反应和行为。
(2)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不同角色在面对大潮时可能产生的不同情感。
(五)课堂互动
小组讨论: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
(2)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
创意写作:
(1)布置“我眼中的钱塘江大潮”写作任务,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手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一篇短文。
(2)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如如何选择合适的角度,如何使用生动的语言等。
四、课堂总结
1.重点回顾:教师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强调钱塘江大潮的自然美和文化价值,以及通过阅读和讨论所获得的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
2.能力强调: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将这些能力应用到其他学习领域。
五、课后作业
1.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观后感,体现个人情感和对自然景观的理解,教师提供写作框架和评价标准。
2.资料搜集: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为下节课的分享做准备,教师提供资料搜集的方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