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历史必修一课件: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历史必修一课件: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共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0-27 22:0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联系中国近代历史,想一想
周恩来为什么这么说? 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
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惧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1842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95《马关条约》签订1901《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与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915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1946年,蒋介石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将全境中国开放给美国材料一: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四十多处。赔偿白银十三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竟达一百五十多万公里。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问题: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有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50年代)阅读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所面临国际形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形成了新的格局。首先,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了。……其次,社会主义越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形成一个世界体系,亚洲建立起许多人民民主国家,并和苏联一起形成社会主义阵营;第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 ——《中国近现代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推行的对华不承认政策和在台湾问题上的敌对姿态,是其从全球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出发,对新中国的极端孤立与排斥,……并最终导致了中苏结盟,使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宣告失败。”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政策》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形势笔记1.国际形势:(1)有利形势帝国主义势力削弱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第三世界势力壮大(2)不利形势: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敌对封锁。2.国内形势:帝国主义在华有残余的侵略势力。新中国成立之初,综合国力不强。(3)最大特点:两大阵营的对抗(社会主义VS资本主义)历史资料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必须独立,新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毛泽东选集》第1354页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交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的侵略势力,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致处于孤立地位二、建国初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笔记内容“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苏联中国美国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三大政策 假如你是新中国的一名外交官,现在有一个记者招待会,有记者提出问题:新中国为什么必须“一边倒”,这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是否矛盾?
提示:国际环境、中国社会性质你是外交官 “与苏联成功结盟对新中国之所以意义重大,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为自己找到一个坚强的后盾。毛泽东公开讲,……我们目前还有许多困难,需要朋友,并且帝国主义还虎视眈眈。如今我们请了一个好帮手,可以放开手脚地进行国内建设了。……有利于迫使各国无条件承认中国,使各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妄动。
——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封锁“一边倒”中国当时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一边倒”与“独立自主”并不矛盾。
考虑到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但是,“一边倒”是指新中国要坚决站在社会主义一边,绝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 “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 “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请对号入座!以下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项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新中国初期(建国至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1.建国第一年里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3. 日内瓦会议(1954) 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特点)4. 万隆会议(1955)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内: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万隆精神”。笔记国际: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内容:课本P1091953年首次提出,1954年访问印度、缅甸。一个原则:两大会议:三大政策:本课小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日内瓦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个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一边倒”是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
A.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
B.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站在亚非拉美被压迫民族一边
D.站在苏联一边
1.“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的共同着眼点是( )
A. 与各国建立新型的平等外交关系
B. 废除旧政府屈辱的外交关系
C. 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及特权
D.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AB5.在亚非国际会议我国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是指( )
A. 各国意识形态相同 B. 国家的体制相同
C. 各国宗教信仰相同
D. 亚非各国巩固民族独立和发展经济,加强交流相同3.新中国成立初期展开外交工作的首要目标是( )
A. 打破帝国主义封锁 B. 提高国际地位
C. 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D. 制定外交政策AD4.建国初期,中国实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中,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的是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一条线、一大片?????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势力。横行一时的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退出了帝国主义舞台,沦为三流国家。而英、法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也遭受重创,它们赢得了战争,却输尽了财富,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沦为二流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遭受了自1929年经济大危机以来的第二次重创。请回答: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帝国主义势力削弱材料二:二战后期,苏联为了追击法西斯德国,向东欧进军,解放了大量被法西斯德国奴役的东欧国家。战后,这些东欧国家在苏联的帮助下纷纷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而亚洲的一些国家也在赢得了抗日战争之后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加强。请回答: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社会主义阵营壮大材料三:规模空前的反法西斯战争,使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参加了这场正义战争,从而促进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亚洲出现高潮,接着转向非洲和拉丁美洲,一浪高过一浪,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非拉一系列国家相继独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请回答: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第三世界势力壮大战 后 世 界 形 势 图中国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特点:两大阵营的对抗新中国军事上威胁经济上封锁政治上不承认外交上孤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________敌对政策返回建国第一年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17个国家
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波兰、民主德国;朝鲜、蒙古、 越南;印度、缅甸、瑞典、瑞士、丹麦、芬兰。 外交孤立?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定1949年10月16日,苏
联首任驻我国大使罗
申向毛主席呈递国书中苏关系的发展 1949年10月2日,即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并与新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49年底,毛泽东访问苏联,与斯大林进行了会谈。1950年2月,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使新中国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军,这样有利于新中国放手进行经济建设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 从1950年到1954年的5年内,苏联贷款给中国3亿美元,年利1%。这笔巨额贷款使新中国获得了国内经济恢复建设所急需的资金。1949年底毛泽东访问苏联 从建国到50年代中期,中苏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友好关系。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关系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苏联逐步想要控制中国。1958年,中苏关系开始出现裂痕。此后,双方又发生了多次摩擦,关系不断恶化。中苏关系的发展 1960年7月,苏联政府突然撤走了在华的全部苏联专家,撕毁合同,停止供应重要设备。随后,苏联不断在两国边界挑起纷争。中苏关系彻底破裂。 1962年,苏联开始把中国作为其重要敌对目标,中国也开始在反美的同时进行反苏斗争。 直到1989年,中苏关系才开始恢复正常。 直到1989年,中苏关系才开始恢复正常。 返回1.背景: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2.提出:1953年会见 时首次提出;1954年在 联合声明中再次提出。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了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印度代表团中印、中缅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周恩来总理会晤缅甸总理吴努返回朝鲜战争,三年苦战。 台湾海峡,第七舰队封锁。 印度支那,虎视眈眈。 参加日内瓦会议1.背景:美国尚未从朝鲜撤军,仍在北面威胁中国;美国介入印度支那问题,企图在南面威胁中国。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3.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4.中国作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日内瓦公约5.意义:宣告美国孤立中国的阴谋的破产;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1954年4月24日,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日内瓦。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返回参加万隆会议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对会议进行干扰2.内容: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3.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4.中国作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5.意义:使新中国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联系,为新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创造了条件。同异在近代都有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的共同遭遇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4月,万隆会议期间的周恩来  有人曾经计算过,在7天的亚非会议(万隆会议)的168小时中,周总理只睡过13小时,平均每天睡眠不超过2小时。在那些不眠的时间里,他不是出席各种会议,就是与其他代表团进行交往活动。……在会后的短短数年里,我国同亚非会议的与会国之间的关系有了迅速发展,先后与尼泊尔、埃及、也门、锡兰、柬埔寨、伊拉克、苏丹、加纳和老挝10个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国前驻文莱大使刘新生在新中国外交55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