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你知道哪些大自然的
语言?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作者、作品介绍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杰出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浙江大学前校长。
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理解文题
“语言”是人们传递思想感情的媒介和工具,大自然的语言是丰富的物候现象。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浅显易懂,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文体常识
事理说明文
概念: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
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简单来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
答“为什么”的问题。
特点: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语言准确、严谨。
翩然( ) 孕育( ) 风雪载途( ) 炎热( ) 簌簌( ) 物候( )
农谚( ) 连翘( ) 悬殊( )
纬度( ) 经度( ) 销声匿迹( )
字音识记
piān
yùn
zài
yán
sù
hòu
yàn
qiáo
shū
wěi
jīnɡ
nì
先朗读,后听读。分一下段落、层次。
文本阅读
本文共 段,共 部分。
12
四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差异。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立春之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
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
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
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北
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
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沉睡”“苏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春回大地、生
机勃勃的景象,生动形象。
2.“次第”一词,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3.“翩然”一词用语生动,将小燕子活泼伶俐的形象呈现出来。
4.“簌簌”一词有声有形,让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5.“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抓住了事物的典型特点
富有表现力,简练、生动。
6.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是一
个过渡句,概括说明了温带和亚热带区域四季变化的情形,引出下
文对物候的说明。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列举三个例子,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2.“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极富概括性,既点明题旨,又介绍了所要说明的内容——物候现象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打比方的手法,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地说明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左右”一词,准确周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问题1:第五段前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问题二:第五段的举例想要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但作
者却举了农业生产损失的例子,为什么?有何作用?
举例说明了不重视物候、盲目生产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和危
害,所以有必要重视物候研究,举反面例子强调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使得说明更全面、更科学。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首先”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中影响最大、最重要的一个。该句是本段中心句,引起本段说明内容。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
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古今的差异”就是指时间因素。“还有”强调了古今差异对物候影响的不可或缺性。
问题三:第7~10段中影响物候的四个要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这体现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识和规律。其次,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所以原文中的安排非常有条理。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总结全文,既点题又照应开头,进一步说明物候学
的重要性。
结构图解
主旨归纳
这篇事理说明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课外拓展——二十四节气名称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再见!让我们向着科学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