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5-10-27 21:0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问题一:
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
行上万次实验,发现问题: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相似相溶原理资料1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有必要,通过鉴定能更准确地说明问题3.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当时的技术不能实现1.最初认识到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从生理功能上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的
20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资料2磷脂和蛋白质如何组成细胞膜?问题二:亲水头部疏水尾部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水空气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会怎么样铺展?磷脂分子1925年 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抽提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得出结论: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资料3 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存在于什么位置?问题三:
1959年,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 )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电镜下的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
透射电镜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资料4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模型不能解释的现象变形虫在吞噬草履虫融合40分钟后荧光均匀刚融合时一半红一半绿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荧光标记技术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资料51972年 桑格和尼克森二、流动镶嵌模型基本内容:1、膜的组成成分:
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的糖类.
2、膜的基本支架:
磷脂双分子层(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
3、蛋白质分子的位置:
?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 ?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贯穿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4、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流动性.(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5、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否已完美无缺呢????  2003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两名研究细胞膜的美国科学家阿格雷和麦金农。以表彰他们在细胞膜物质运输的通道方面所做的贡献。 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流动镶嵌模型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9世纪末,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膜是由 组成的;
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_______组成;
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所有生物膜都由 三层结构;
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 ;
1972年,桑格和 提出了 。 脂质脂质和蛋白质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流动性尼克森流动镶嵌模型 课堂小结小结:概念图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流动性成分1.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膜中央凹陷,最终缢裂形成2个子细胞,与这一现象有关的细胞学基础是( )
A.细胞核具有排斥性 B.细胞质具有流动性
C.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细胞具有周期性2.维生素D能较水溶性维生素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
B.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程度地镶嵌着蛋白质
C.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3.细胞膜常常被脂质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由此可以推断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 )
①磷脂 ②蛋白质 ③多糖 ④核酸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4.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有着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
A.糖蛋白 B.磷脂 C.脂肪 D.核酸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等渗状态正常形态的红细胞吸水后胀破的红细胞实验原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吸水胀破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由于受到实验技术和设备等的限制,提出假说是科研领域一种非常重要且广泛使用的方法—— 也就是“依据实验现象→严谨推理和大胆想象→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完善”的探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