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时间的脚印 课件(共30张PPT+希沃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时间的脚印 课件(共30张PPT+希沃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9 21:2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陶世龙
时间是什么?
记录时间的工具
大自然怎样记录时间的更替?
岩 石
恐龙化石
三叶虫化石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学习目标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走近作者
掸 踪 迹 装 置 烘 烤 腐 蚀
沙 砾 山 麓 沟 壑 龟 裂 帷 幕
海 枯 石 烂 浑 浊 刨 刮 楔 形
字词积累
dǎn
zōng jì
zhuāng zhì
hōng kǎo
fǔ shí
shā lì
shān lù
gōu hè
jūn liè
wéi mù
hǎi kū shí làn
hún zhuó
bào guā
xiē xíng
1.跳读:贴标题,划分文章层次结构
读懂记录,造福人类
石头的毁灭与新生
石头上的历史痕迹
时间漫谈
2.寻读:找单句段,说作用
9段(1、5、7、11、13、18、22、24、27)
3.以上所说的独句段中,有哪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5)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7)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8)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22)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24)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27)
4.文章的结构是什么?
第一段:(1—4)首先提出“时间”的话题。
第二段:(5—29)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段:(30—31)阐述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阅读文章,分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1.文章中岩石记录时间有哪两种方式?
2.利用流程图写出岩石从“毁灭”到“新生”的具体过程。
3.岩石保留记录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4.文章采用的是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
1.文章中岩石记录时间有哪两种方式?
(1)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2)岩石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
2.利用流程图写出岩石从“毁灭”到“新生”的具体过程。
小石子
岩石/大石块
沙砾、泥土
沉积
重压
胶结
新岩石
3.岩石保留记录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地壳的活动;气候的变化;古代生物的状况;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4.文章采用的是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细节探究
1.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标题,有何作用?
说时间有脚印是拟人,把时间比成脚印是比喻,本文标题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更能吸引读者,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2.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3.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为什么?
不偏离主旨,因为写“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说明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为下文说明岩石可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辅证。
4.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
提示一:读第7—18段。
提示二: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
山崖裂缝——
崩落
(碎石,沙砾,泥土)——
旅行——
沉积——
堆压形成新的岩石。
5.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提示一:读第19—21自然段。
提示二: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去思考。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6.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提示一:读第22—26自然段。
提示二: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7.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提示一:读第27—29自然段。
提示二: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8.文章结尾有什么作用?
提示:读第30—31自然段。
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增长知识;还在于帮助我们找寻地下的宝藏,为人类造福。
9.分析第5—21自然段的说明顺序?
提示:解题思路:简括各自然段意思——合并相关段落——对照顺序类型进行发现
总领下文
自然界中岩石的各种现象
过渡,引起下文
岩石毁灭所呈现的现象
概说呈此现象的原因
空气和水中酸的作用
雨水的作用
生物的作用
人的作用
岩石生存的原因
岩石生存的结果
第5段:
第6段:
第7段:
第8段:
第9段、
第10、11段:
第12段:
第13段:
第14段
第15—17段
第18—21段
概括
具体
结果
原因
原因
结果


品味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列数字。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笨重的石块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走向很远的地方,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由此你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
1.科普类文章是传播科学知识、启迪青少年智慧的优秀读物,理趣、情趣兼备。
2.科普类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是探索知识的钥匙。
3.多读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类伟大的创造和成就。
4.读科普作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拓展延伸
通过岩石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说明了气候的变化、记录了古生物的状况及上亿年的时间的痕迹,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失的活动。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