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雾霭(ǎi)纠正(jiū)缄默(xián)迁徙(xǐ)
B.赌注(dǔ)撤回(chè)沼泽(zhǎo)符合(fǔ)
C.黑鹂(lí)雉鸡(zhì)瞄准(miáo)弥漫(mí)
D.喧闹(xuān)狩猎(shòu)频繁(bīn)凋零(diāo)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物体震动 无动于衰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B. 难逃扼运 却难逃 海枯石烂 五彩斑斓
C. 束手无策 如法炮制 难以置信 戛然而止
D. 天衣无缝 消声匿迹 气息奄奄 变化多端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足球的发展壮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B.《奔跑吧兄弟》这个栏目办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C.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邓稼先作为一个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物理学家,在公开场合便销声匿迹了。
4. 下面一段话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写出修改意见。
①随着全民健身事业的大力推进,令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应用到体育产业中。②花样翻新的运动软件,为健身者量身订制健身计划。③这些软件通过视频等方式传承健身技能,为人们健身提供了便利。
(1)第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一项是( )
A.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B.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
C. 前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D. “你的意志将决定你的命运”,他说,“我把我的手、我的心和我的一切财产的分权都奉献给你。”
6.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智能高铁”列车具备工作状态自感知、运行故障自诊断、导向安全自决策等功能。
②“智能高铁”是近两年来突然兴起的一个概念,是未来中国高铁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③同时将实现全面电子客票、全程畅通出行、智能引导等综合运输服务。
④最终实现我国高铁的智能化。
⑤按照铁路专家的说明,“智能高铁”是利用大数据、北斗定位等先进技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铁技术集成融合,实现高铁智能建造、智能 装备、智能运营技术水平全面提升。
A.⑤①③②④ B. ⑤③②①④ C. ②③④①⑤ D. ②⑤①③④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竺可桢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B.阿西莫夫,美国科幻作家,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C.大雁也叫鸿,是一种大的候鸟,春来北国,秋去南方。在古代诗词中,大雁作为常用的秋之意象,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深厚。
D.二十四节气中,“清明”过后是“立夏”。
8. 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补写句子,使之语意连贯、构成排比。
大自然的四季是有灵性的,细细品味,能品出各种不同的色调。春天,有“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嫩绿;夏天,有“小麦覆陇黄”的金黄;秋天, ;冬天, 。
9、请你参加八年级(1)班召开的“我爱低碳生活”主题班会活动,并完成有关任务。
(1)为响应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小曲同学以校团委的名义写了一份倡议书,号召我校师生积极践行低碳生活。倡议书中在格式使用上有一处错误,请你指出错误并修改。
倡 议 书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中国正走进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广为社会认同,为此,特向全体师生提出以下倡议:
做绿色出行的先行者。如果家里准备购买汽车,建议购置新能源、低排放、低油耗、低污染的车;如果你家里有车,建议每周少开一天车,我们上学、放学尽量使用自行车。
做绿色出行的实践者。让我们积极选用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有益于健康、兼顾效率的绿色出行方式,坚持做到绿色出行。
做绿色出行的推广者。让我们在践行绿色出行方式的同时,主动宣传、倡导、推广“能走不骑、能骑不坐、能坐不开”的健康出行理念。
校团委
2023年4月26日
课间操哨声响起,同学们纷纷涌向操场,一位同学随手关掉了教室里的灯,不料却引起另外一位同学的不满。面对这种情况,作为班长,你该如何劝说这位不满的同学呢?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④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⑤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⑥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⑦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0.“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指的是( )
A.劳动人民心中理解的话。 B.布谷鸟唱歌。
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D.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11. 第③--⑦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
12. 第⑥段“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一句中的“一定”能否删掉?为什么?
13. 第⑦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4.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二)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巧用微生物,改善水环境
张文豪
①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有的对人类有益,有的对人类有害,堪称分布最为广泛、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命形式。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超乎想象,有微生物学家形容微生物是“最小的生命,有最大的作用”。人们常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水之所以不腐,就与微生物净化水体的作用有关。更好地认识微生物的特性和功能,善加利用,可以在处理污水、改善水质上收到更好的效果。
②传统的污水处理主要有重力沉降、混凝澄清等物理方法,以及化学沉淀、氧化还原等化学方法。利用微生物来吸附、分解、氧化污水中的有机物,把不稳定的有机物降解为稳定无害的物质,同样可以使污水得到净化。这意味着人为创造了一个适合微生物菌群生长的生态系统,继而通过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与占地多、费用高、能耗大、管理复杂的物理治污相比,以及与化学试剂消耗量大、易产生二次污染的化学治污相比,微生物处理技术具有治理效果好、优势菌种富集率高、微生物活性高、抗环境干扰能力强、经济成本低并且可重复利用等多种优势,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③近年来,微生物处理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巧用微生物技术,可以改善水质,推进资源化利用。同时,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构建良性生态系统。比如,四川成都最大的人工湖泊兴隆湖水质一度达劣V类,当地在采用控流截污等常规手段外,还投入复合菌等微生物、种植狐尾藻等沉水植物、投放鱼虾等动物,形成以微生物消解藻类、沉水植物吸附氮磷、底栖螺类生物及鱼虾消化微生物的完整闭合生态链。这一天然“净水器”,使兴隆湖具备了强大的自净能力,水质逐渐稳定转好。从巧用微生物去除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到人工合成微生物传感器对水环境进行监测,再到微生物助力构建清水型生态系统,微生物技术在城乡污水处理、水环境修复等方面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④当前,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正从“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转变,要求以更高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强对包含微生物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就一定能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在更多地方重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22日)
1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生物之所以能净化水体,是因为水的不断流动,使细菌快速繁殖。
B.传统的污水处理主要有重力沉降、混凝澄清、氧化还原等物理方法。
C.微生物技术在处理污水、修复水环境等方面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D.当前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已经从“深入打好”向“坚决打好”转变。
16.文中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7.你周围哪些地方可以用微生物技术来改善水质?请举例谈谈你的设想。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坡鹿﹣琼岛精灵
①被誉为“东方夏威夷”的海南岛,位于我国领土最南端,是一个风景如画,气候宜人的热带岛屿。这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闻名遐迩的大田国家级坡鹿保护区就是其中之一。这里生存着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唯一的海南坡鹿野生种群。
②海南坡鹿的形态与梅花鹿相似,但体型相对较小,而且成年个体的背部没有白色斑点。雌鹿的体重为60公斤左右,雄鹿体重130公斤左右。海南坡鹿的毛色呈红棕或黄棕色,雄性个体的毛色比雌性暗,在繁殖季节中毛色变得更深,为棕色或棕褐色。当年出生的鹿仔的毛色呈红棕色,背部有明显的与梅花鹿相似的白斑。雄鹿仔在6个月时头上冒出角,随后骨化突出成为不分叉的直角,在2岁以后才长出具有眉枝和主干的完整形态的角。与梅花鹿相比,雄性坡鹿的角型非常简单,只有眉枝和不分叉的主干,在主干的末端有2﹣3个突起的结节。雌性坡鹿不长角。
③海南坡鹿是比较典型的晨昏活动的物种,每天在太阳还没出来之前就开始进食,边走边吃,地上的草、灌木的嫩枝条、树叶都是它们喜欢的食物。多年研究发现,海南坡鹿采食的植物有215种,其中经常并大量采食的有70﹣80种。
④海南坡鹿视觉与嗅觉出奇的灵敏,通常对一公里以外的动静都会有反应。每当受到惊吓时,立刻腾空而起,跨四五米宽的山沟,飞离地面有两人多高,毫不费力,弹跳力极强。如果留心,就会发现,海南坡鹿种群的警惕性很高,分工也很明确,每当清晨或傍晚觅食进餐时,必有一只公鹿负责放哨,东张西望,一丝不苟,其他伙伴则优哉游哉地边吃喝边玩耍。一旦发现情况,立着两耳观察的哨鹿,一声惊啸,所有鹿便火速撒开四路,像出弦的箭一般,朝着预定的方向疾奔而去。
⑤在近20多种鹿类动物中,凤毛麟角般的海南坡鹿最为珍贵,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非常高。鹿茸、鹿筋、鹿胎都是高档滋补品,对强身健体、防寒保暖、壮阳补肾乃至延年益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经济价值,比常见的梅花鹿高出十几倍。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只坡鹿的售价就已突破万元。
⑥历史上,除了中部山地外,海南坡鹿在海南岛内几乎都有分布。海拔低于200米的丘陵、草地是它们的栖息地。根据海南地方志﹣﹣琼州志的记载,海南坡鹿在明清两个朝代还常见于澄迈、琼山、琼海、定安、崖州(现三亚市)、陵水、万州(现万宁市)、临高等地。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还能见到海南坡虎与牛群在草地上一起吃草的景象。
⑦但是,到了1963年,研究人员在考察海南岛的鸟兽区系时,海南坡鹿只有100只左右。1976年再次考察确认海南坡鹿仅剩26只。自l990年起先后有83只海南坡虎被迁移出去,在它们原来的分布区邦溪、三亚、琼海、文昌等7个地点建立起新的半圈养种群。到了2000年底,海南坡鹿已经超过1000只,海南坡鹿种群数量正逐步恢复。这说明,随着海南各界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认识不断增强,海南坡鹿越来越受到重视,生存环境日益得到改善。
⑧海南坡鹿从生态学意义上看,是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环节;从动物学的角度看,对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经济、文化、医学等事业,都有重大意义。但海南坡鹿生存所需的条件十分苛刻,如遇到干旱造成水涸、草死、树枯等环境严重恶化的情况,即使生活在保护区内的坡鹿也会受到威胁。为此,海南省委、省政府正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实施“坡鹿迁地野放保护工程”,扩展坡鹿分布区,改善坡鹿的生存条件,给坡鹿提供足够的生活空间。
⑨“保护海南坡鹿,倡导绿色生活,构建美丽家园”是我们的期许。只有齐心协力,我们才能将生物多样性这一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筑得越来越牢,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选自《野生动物杂志》,作者张文斌、宋延龄,有删改
18、第②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9、第④段主要说明了海南坡鹿的什么特征?
20、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所有虎便火速撤开四蹄,像出弦的箭一般,朝着预定的方向疾奔而去。
②历史上,除了海南岛中部山地外,海南坡鹿在海南岛内几乎都有分布。
21、据了解,有些人担心海南坡鹿这一琼岛精灵会灭绝,请从第⑦或第⑧段中寻找依据,写几句话,消除他们的顾虑。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骑自行车的人
指尖
①那时我刚刚十六岁。远没有风驰电掣,在漫漫长路上,自行车像另一个笨拙的我,不停地冒着热汗,用力穿行在颠簸不平的公路上。偶尔,汽车带着一团巨大的尘烟驶过,骑行者就得眯起双眼,屏住呼吸,跨下自行车,等待尘土缓慢散去,道路重现。
②当我终于站到林场院子,面对灰头灰脸仿佛在尘土里滚过无数次的女孩,晓星轻轻地说了一句:“给你打好了水,快去洗洗吧。”在其后的三年时间里,我和晓星,成为一间房屋、两张床、一把椅子、一个凳子、两只水盆的共同拥有者,呼吸同样的空气,均分火炉里源源不断散发出的热度。
③我卸下行囊,用树枝和石块抠掉轱辘里的泥和杂草,用水将自行车擦洗干净,推到空屋里。一块灰蒙蒙的塑料布,让它瞬间变得暗淡无比。好在林场生活也为它提供了出镜机会:我们骑着自行车去供销社,在管村人热辣辣的目光中,隔着宽宽的水泥台,交易一些必需品。更多时候,我们沿着大坡滑行到管村的某户人家,在那里,有一些同龄女孩,她们站在街门口,仿佛一直在等待我们的到来。有时,会有一杯白糖水提前等在她家桌子上,跟穿衣镜和盛满豆子的老花瓶一起,沉默地注视着门外。那杯白糖水要喝很长时间,比我们之前喝过的任何一杯糖水都甜,喝完后,嘴唇黏黏的,一直到骑车回宿舍,那甜味还有残留。
④夏天,我被晓星邀请去她家。路上,我和晓星不约而同地提起初次骑自行车的情形,都是八九岁的样子,推着家里唯一那辆父母骑了好多年的自行车,在黄昏的街道上,我们不停地练习跨梁动作:将脚尖蜷起来,将脚面收起来,快速跨过去。更多时候,我们会感觉自己的右脚是如此多余的一个器官啊,它阻挡了自行车允准和接纳我们的好意,也阻挡了我们技艺的提升。当我们终于可以坐在车座上时,才发觉,面前的世界如此高大、空旷而坎坷。我们终于可以骑着自行车沿着河沟边行走,去往场院,去往街衢,去往人家。而妹妹在后面追着,气喘吁吁,小脸通红。风中很快就传来她的央求,我们捏闸,试着慢下来,再慢下来,自行车仿佛就要停下了,但倘若我们身子歪向一旁,肯定会带着自行车一起倒下的。
⑤事实的确如此。
⑥那个黄昏特别漂亮,满天布满瑰丽的云霞,神奇的是,那些彩色的光芒很快就降在大地上,村庄变得通红,场院、饲养处、庙院,包括谷秸、柰子树、牲口和我们,都变得红彤彤的,天地间洋溢着一股喜气。一种强大而蛮横的力量让我毫不费力地跨上自行车,在高高的车座上,我看见了天空倒映在温河里,另一面天空虚假而真切地呈现出来。那一刻,天地已非原来的天地,而村庄更非旧有的村庄,包括骑车的我,也不是刚刚推车出门的那个我了。当妹妹喊我的时候,我高声说“坐上来吧”,自行车并不停下,妹妹追着渐渐缓下来的自行车,然后双手拉住后衣架,用力跳上来。
⑦她当然没有跳上来,咣当,刺耳的声音掠过我的耳膜,眼前的红霞瞬息暗淡下去,那股力量抽身而去,我突然变得异常无力,妹妹在身后激烈的扭动和拉扯,我手里的车把左右摇晃起来,根本来不及让自己沉静下来,我就向左一歪,又一声钝响掠过耳膜。
⑧我被压在车梁中间,妹妹被压在后轱辘下面。当我将身上的自行车推起来后,才看到,自己新裤子膝盖处,竟然破了一个三角形的口子。转身看妹妹,她的裤腿被扯成两三个长条。这一刻,我们开始忧心忡忡,因为不知该如何走进家门,面对母亲。
⑨那个冬天,我和晓星学会了用毛线编织车座套、车梁套,花花绿绿的织物让自行车变得扑朔迷离。我们从未想过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似乎心里是有某种冲动的,但到底是想离开林场,还是想成就一个有理想抱负并对社会有用的自己,也并不知道。邮差骑着摩托车轰轰隆隆地来,他卸下来自外面的报纸、杂志和信件便轰轰隆隆走了,很少停留。有次晓星坐着邮差的摩托车回了趟家,当然,等她回来的时候,没有摩托,也没有自行车,只能用双脚走完五里地。但她从此有了关于摩托车的亲身体验,一种跟自行车明显不同的速度让她常常向往。
⑩我们被自行车带到林场,并沦陷于此,这不是自行车的错,也不是摩托车的错。
后来,晓星比我先从林场调走了。那次她是坐汽车走的。
我最后一次骑车从林场大门出来,周围空荡荡的,所有吸附在身后的目光,都已消散。那一刻,我似乎成为一个与林场和师傅们再无瓜葛和关联的人。沿着大坡滑行到管村,那些曾经坐在门口的女孩们都不见了,有的嫁人了,有的去城里打工了,还有的坐在炕上不停地绣花,等待媒人掀开自家的门帘。我只遇见那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他扒着街门蹒跚地走出来。我朝他笑笑,拐上了公路。
(有删改)
22.第②段的画线句颇有特点,请对此加以赏析。
23.第⑥、⑦两段的画线句描写了景物的瞬息变化,请赏析其妙处。
24.阅读第①段与第 段,分析“我”的形象变化。
25.某出版社正开展“优秀散文年选”工作,要求以“好的散文应该在文字描述背后,尽可能地拥有丰赡的意义”为遴选标准。请写一封 100 字左右的推荐信向出版社推荐这篇散文。
三.作文。
26、老子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窗真是人类穴居之后灵机闪耀的发明,看似浪费一点儿墙壁,却空出了生机和美感,增添了灵动和诗意。
窗,连接着户内和户外的天地,是人与自然、人与生活沟通交流的渠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从小小的窗户,看到了深邃的人生哲理,西岭积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十年寒窗苦读,成才非一日之功,不仅需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他透过窗体会到了无限的时空……
以上关于“窗”的语句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以《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④卷面整洁,书写规范。
答案
C 2.C 3.B 4. ①. (1)① ②. 去掉“令” ③. (2)③ ④. 将传承改为传授 5.D 6.D 7.D
示例: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深红;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白
(1)“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应该顶格写。
(2)示例:这位同学,随手关灯是节约能源的做法,我们人人都应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这种做法值得肯定。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好吗?
10.D
11.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12. 不能删掉。“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的高度都如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3.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14. 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15、C
16、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微生物治污与传统的物理治污、化学治污相比,突出强调了微生物治污的多种优势,进一步体现了说明文的严谨性。
17、示例:湖泊中可以用微生物技术改善水质。先投放食藻虫把水中的藻类生物和有机碎屑吃掉,改善水体浊度,使水质更加清澈见底,为沉水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然后种植沉水植物,如苦草和红线草,一方面可以吸收和去除水底的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则可以进一步稳定水流、降低浊度,形成良性循环;接着投放水生动物,如鲫鱼、鲢鱼、虾螺贝等,吃掉牺牲的食藻虫。各种不同的种群以有规律的方式共处激发土著微生物,从而建立“浮游生物(食藻虫)——水下森林(沉水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激发土著微生物)”的共生生态,促进湖泊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平衡。
18、用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将海南坡鹿的形态与梅花鹿相比较,并通过具体数据,准确、突出地说明了海南坡鹿的形态特征,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19、说明了海南坡鹿视觉和嗅觉出奇的灵敏这一特征。
20、①“箭一般”形容速度非常快,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坡鹿的机警和敏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②“几乎”表示十分接近,是差不多的意思,说明历史上海南坡鹿的分布之广,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1、示例一:随着海南各界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认识不断增强,海南坡鹿越来越受到重视,生存环境日益得到改善,因此不必担心海南坡鹿会灭绝。
示例二:海南省委、省政府正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实施“坡鹿迁地野放保护工程”,扩展坡鹿分区,改善坡鹿的生存环境,给坡鹿提供足够的生活空间,因此不必担心海南坡鹿会灭绝。
22.这句话一一列举我和晓星所有的家当,这样列举更突出生活条件极为匮乏,虽然物质匮乏,但还要一一列举出来,又增加了一种自嘲(幽默、调侃、诙谐)的意味。
23.第⑥、⑦两段画线句作者通过景物烘托自己的心理(或者以实写虚),用“我”眼中同一景物的变化表现我的心理变化。
第⑥段景物瑰丽、喜气,表现出我跨上自行车后充满自信,而且对景物特征充分的描写使“我”的心理具有感染力,第⑦段景物瞬息黯淡下来,表现出自己失去信心的沮丧心理。这两处景物描写使过去的时光充满形象感,寄托了作者的深挚情感。
24.第①段描写“我”初到林场时行路之难,表现出16岁的女孩到一个完全陌生地方的青涩(稚嫩)而迷茫的形象,第12段描写“我”离开林场、走向新的人生之路的情景。而蹒跚走路的小孩又象征着新生的力量。两段文字选取了“我”生命成长的两个重要时间点,写出了“我”从稚嫩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
25.示例:编辑,您好:向您推荐指尖《骑自行车的人》,作品描述一段我在林场的生活经历,富有丰富的意蕴,从少年学车手忙脚乱,到进入林场骑自行车接触社会,最后离开农场重新选择人生之路,自行车见证了我的青春成长。而文中自行车道摩托车再到晓星离开林场时坐的汽车,表现出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而我、晓星和那些农场女孩恰是在时代的变迁中完成了各自的成长。
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