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9 16:3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第八单元《谏太宗十思疏》和古诗
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在战国属于公共的知识资源,但儒家对于《诗》的推崇可谓是诸子之冠。在《论语》的记
载中,孔子屡次申明学《诗》的重要意义。在孔子的教诲下,孔门弟子自然积极接受《诗》教。不
过,孔门弟子的思想差异却也不容小觑。事实上,儒家学派内部的分裂一直存在。孔子去世,孔
门儒学亦随之分化,《韩非子·显学》分儒为八即是一证。在这样的背景下,孔门后学所记孔子
的教学内容因诸门人弟子旨趣、见解的分殊,便出现了传本内容的差异。《诗》作为重要的教学
内容,也随之拥有了不同的传承系统。
在孔子的理念中,无论是“诗言”还是“诗乐”,都是《诗》教体系的一部分,与王道、人伦紧密
联系。因此,孔门《诗》教没有忽视“诗乐”的层面。孔子整理《诗》篇,将诗与适宜的音乐编配相
和,并且把他所推崇的礼义之道融入配诗的乐曲和仪式中,向弟子传授,试图恢复《诗》的礼乐化
形态。在孔子的《诗》教中,《诗》乐代表的古雅秩序与《诗》义蕴含的人伦之道达成了统一。
孔门弟子中的一部分人继承了孔子在《诗》学建构中乐教的部分,儒门弟子的著作试图证明
诗乐是基于人伦和人的普遍情感的,可这些对诗乐的努力阐释最终却筑造出一座《诗》义的大
厦,反而掩盖住了礼乐形态的基石。此后大部分儒家传承的主要是“诗言”的部分。
即便是“诗言”的部分,细究之下也有差异。具体而言,曾子全面继承了孔子的道德教育,强
调自省修己,关注人内心的修养和自身的发展。在子思学派的传承中,《诗》是德行生成的基础。
子思学派大体继承了曾子及其弟子对《诗》的道德化解读。在《孟子》中,《诗》是王道政治的哲
学。在孟子的诗学观念里,《诗》是“王者之迹”的表现,细数《孟子》引诗,有许多都是用以说明文
王等明君为政的方法,从而推及他心中的治国之道的。在子夏一弓荀学派的传承中,《诗》是礼
义之教的范本,《诗》中的礼教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子夏引《诗》、论《诗》,特别重视诗文所体现的
“礼乐之原”,试图抉发《诗》背后的深层礼救。荀子引《诗》三分之二与“礼”相关,对于“礼”的理解阐
发,涉及各方面的行为制度。他将《诗》看作经典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圣王之道的范本。
而从最初单纯用《诗》证道,再到将《诗》作为思想体系根源,再到把《诗》作为王道政治哲学
的历史渊源,《诗》的道德内涵和历史意义愈加丰富。由于儒家内部的分化不是单线的,而是错
综复杂的,《诗》的传承也是如此,不同学派的传承可以前后相续,也能并列共存。在此意义上,
《诗》既可以成为道德自省及王道政治的指南,也可以成为礼乐制度建构的范本。
(摘编自凌彤《儒学的分化与战国〈诗〉教的传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