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0-27 21:2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
第I卷(选择题)
1.1976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这是为了纪念祖冲之在哪一方面的贡献( )
A.测定了地震方位 B.发现了月食的原因
C.在圆周率方面的贡献 D.写成《水经注》
2.同学们要了解我国古代河流的走向,以及水道流经地区的风土人情,应查找谁的书籍( )
A.顾恺之 B.郦道元 C.陶渊明 D.张衡
3.有一书法作品,全篇324字,凡重复的字,写法各不相同,笔法之玄妙,似有神助,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这部作品的作者是( )
A.贾思勰 B.王羲之 C.王献之 D.吴道子
4.发生在东汉末年的两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
①淝水之战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城濮之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皇帝总是对胡汉联姻龙颜欣慰,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应聘各汉族臣僚的女儿之姻缘。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复音姓氏改称‘元宏’。”“皇帝”这些做法的历史作用是( )
A.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B.完成了国家大一统
C.抵御了外来侵略 D.促进了民族融合
6.历史课上刘老师给同学们三个提示“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江南开发”,刘老师将讲述的历史时期是( )
A.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
C.辽宋夏金元 D.明清
7.在一次鉴宝活动中,某主持人持有右图所示的名画,经专家组鉴定,这是《洛神赋图》(摹本局部),那么这幅名画真迹的作者应该是:( )
A.顾恺之 B.阎立本
C.张择端 D.吴道子
8.某导演计划在2015年拍摄一部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为主题的故事片。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电影中的男主角最有可能是:( )
A.仓颉 B.主父偃 C.范缜 D.王羲之
9.下图所示为我国的一部古典科技巨著,对它的正确评价是:( )
A.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B.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C.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D.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0.一位跟随曹操征战多年的士兵,在一次战斗中受伤,需要实行外科手术,下列人物可能为他医治的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郦道元 D.孙思邈
11.《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
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2.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
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B.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创造了条件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13.书法作品《兰亭序》被后人称为“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它的作者是
A.贾思勰 B.王羲之 C.顾恺之 D.郦道元
14.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文化成就的叙述中明显错误的是
A.秦朝兵马俑艺术明显具有佛教艺术特点
B.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被封建统治者利用
C.龙门和云冈石窟都吸收了佛教艺术特点
D.东晋顾恺之绘画艺术中有佛教题材画作
15.以下选项中,最能反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点的是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16.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我们学习的重要任务。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近三个世纪的历史时期最主要的阶段性特征是 ( )
①国家产生 ②民族融合 ③国家统一 ④政权分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内迁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 )
A.匈奴 B.鲜卑 C.羯 D.氐
18.歌曲《曹操》的第一句歌词是“东汉末年分三国”。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A.淝水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9.九年级(1)班正在进行有关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探究活动,下列史实与这一主题无关的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B.唐朝时,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C.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D.明朝时,戚继光抗倭
第II卷(非选择题)
20.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请回答:
(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请举出迁入中原的两个少数民族名称。
(2)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生有何影响?
21.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材料二 《姑苏晚报》载: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的一条人工河流——京杭运河将在“十二五”期间迎来新生。京杭运河苏州段穿越我市相城区、高新区、金阊区、沧浪区,吴中区、吴江市……
材料三 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 根据材料二回答,请指出隋炀帝统治时期开凿的大运河最北是哪里?大运河开凿有何重要意义?
(3) 材料三中的“苏湖”在当时有什么特别之处?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长江流域某遗址发现了大量稻杆、稻谷,其数量之大,世界罕见;又在黄河流域某遗址的许多洞穴、房屋和墓葬中发现大量的粟粒。
(1)根据材料指出我国最早种植“稻谷”、“粟粒”的原始居民;由此推断我国最早在什么时候已出现原始农耕?
材料二: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几十年后,国家粮仓丰满……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中国历史》七上
(2) 材料二中汉初“经济萧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此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材料说明这些措施取得的效果。
材料三:(东晋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3)材料三反映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请指出其原因。
2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示意图(下图)
(1)“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右图中哪个政权的基础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枕役物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崇尚武力),非可文治(难以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帝王的家中),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 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材料二:“(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会土(会稽)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出秦汉和东晋南朝时南方经济的状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2.B
3.B
4.C
5.D
6.B
7.A
8.D
9.A
10.B
11.C
12.B
13.B
14.A
15.C
16.D
17.B
18.D
19.D
20.
(1)东汉末年; 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五个中任意两个。
(2)北方战乱
(3)影响: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21.
(1)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或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人手),江南地区自然条件更适合农作物生长。
(2)涿郡;大大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发展。
(3)重要粮仓; 经济重心南移
22.(1)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约七千年(或者五六千年也可)
(2)长期战争,秦的暴政等(符合题意即可);措施:吸取秦亡教训;减轻赋役;注重发展生产;奖励耕作,劝诫农桑;提倡节俭,以身作则(任答两点即可);“粮仓丰满”、“府库充盈”、社会经济发展、安定等;文景之治(只要答出关键词句即可)
(3)自然条件优越适于农业生产;南方少战乱社会安定;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和南迁人民共同辛勤努力
23.(1)①。措施: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等。
(2)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3)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
(4)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24.
(1)秦汉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落后,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2)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劳动力、技术和工具;②南方相对安定,战乱少;③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④人民的辛勤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