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24年4月高一历史测试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中的墓葬有两种,一种是级别最高、最为豪华的墓鼻,埋设在积石冢正
中,墓室宽大,随葬玉器多,其中凤鸟形器以及玉猪龙等器物绝不见于普通墓葬;另一种墓葬
规模小,随葬品也少,被安排在积石冢旁边。这表明红山文化
A.已有发达的青铜铸造业 B.已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C.已形成君主专制的国家 D.已出现社会不平等现象
2.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一股潮流。这些
变法
A.强化了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B.推动了社会转型
C.维护了分封宗法的社会秩序 D.巩固了贵族特权
3.唐宣宗尚文学,尤重科名,爱羡进士,每对朝臣,问:“登第否?”有以科名对者,必有喜,
便问所赋诗赋题,并主司姓名。或有人物优而不中第者,必叹息久之。这反映了当时
A.科举制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 B.选官只注重门第和家世
C.程朱理学成为考试主要内容 D.科举是唯一的选官方式
4.有者评道:“孔子集古学术思想之大成,……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
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下列项中,属于“朱子成就的是
A.打破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B.编注“四书”作为儒学基础读物
C.率先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5.有学者评论道,鸦片战争以严酷的事实“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这一代中
国人是从地理学开始去了解西方的政治、社会、历史的。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
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下列项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的著作是
A.《梦溪笔谈》 B.《天工开物》 C.《徐霞客游记》 D.《海国图志》
6.洋务新政时期的一则宣传材料这样描述:“西人来,轮船开,华人局面从此推,官商协力广招徕。
轮飙往复江海隈,局中气象何崔巍,利权独揽钦奇才。”下列企业中,属于“官商协力”开办的
是 A.福州船政局 B.天津机器局 C.上海轮船招商局 D.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7.1897年,德国侵占胶州湾后,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指出变法的迫切性。1898年,梁启超呼
吁民众“咸知吾国处必亡之势,而必欲厝之于不亡之域,各尽其聪明才力之所能及者,以行其
分内所得行之事”。以上康、梁的行为
A.传播了变法图存思想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D.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8.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某次全国党代会正确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并指出:“中国
共产党需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次党代会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9.1940年7月,八路军总部决定:“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路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击破正太路……”根据这一作战计划,八路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这一进攻作战称为
A.平型关战役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10.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一直牵动亿万中华儿女的心。下列项中,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②“九二共识”的达成
③《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 ④“汪辜会谈”的举行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③①④② D.④①②③
11.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右图是其中一位英模的一段日记。据此判断,这位英模是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雷锋 D.邓稼先
12.改革开放40多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日益繁荣昌盛。与此同
时,国际形势不断变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愈发重要。下列项中,属于解放军坚
决维护中国主权、安全的举措有
①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 ②执行钓鱼岛维权斗争
③南海常态化战斗巡航 ④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文字的发明是古代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其中字母文字起源于
A.埃及 B.腓尼基 C.希腊 D.印度
14.公元前后,亚欧大陆东西两端兴起两大强国。两国之间缺乏官方的直接往来,但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这两国是
A.波斯与希腊 B.埃及与印度 C.赫梯与亚述 D.汉朝与罗马
15.古埃及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古代埃及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西亚北非地中海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之一,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下列文明成果与古埃及相关的有 ①莎草纸 ②《罗摩衍那》 ③太阳历 ④金字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考古学家发现,公元前7至前6世纪的希腊雕刻与古埃及公元前3千纪后期雕刻在发式、表情和站立姿势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这说明
A.人像雕刻艺术最早起源于古希腊 B.古代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与借鉴
C.不同的文明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D.古希腊和古埃及的人种特征相似
17.《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设若奴隶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则主人应告发他……然后,主人割去他的耳朵。”这说明该法典
A.开始关注社会的矛盾冲突 B.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C.为种姓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8.中世纪,欧洲某帝国以昌盛的文化和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并在欧洲古典文化与近代文化之间发挥着中介和传承的作用。该帝国是
A.波斯帝国 B.印加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俄罗斯帝国
19.古代文明的区域性扩张促使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先后兴起,以下不属于这两大帝国的相同点的是
A.推广希腊文化 B.相信君权神授
C.地方实行行省制 D.国王是政权的最高主宰
20.右图为中古西欧的“三种人”,从左至右依次为:祈祷的人、作战的人、种田的人。该图反映了当时
A.封建庄园的构成 B.城市市民的生活
C.王权的不断强化 D.森严的等级制度
21.有学者认为:在封建社会里,“所有或大部分公共权力、义务与土地占有权难以分解地交织在一起,整个财政、军事和司法的统治制度都是私人财产法的部分”。该学者旨在强调中古西欧
A.各级封建主的权力和义务相对应 B.封建主对农奴的剥削是基本特征
C.封建土地所有权成为一切权力的基础 D.封君封臣制度容易导致分裂割据局面
22.16世纪初,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建立,之后不断向周围扩张,逐渐成为疆域辽阔的国家。下列关于俄罗斯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俄罗斯发端于基辅罗斯 B.深受奥斯曼帝国文化的影响
C.第一任沙皇是伊凡四世 D.17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帝国
23.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次改革
A.推动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B.是日本幕府政治时期的开始
C.使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D.标志着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24.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这说明哥伦布远洋探险的动因是
A.让灵魂升入天堂 B.对贵重金属的渴求
C.证明人具有征服自然的能力 D.传播基督教的教义
25.1497年,一位葡萄牙航海家告别里斯本,带领四艘武装商船在茫茫的大海里航行了三个多月
最终到达印度。下列项中,这位航海家此行到过的地点是
A.好望角 B.巴哈马群岛 C.菲律宾群岛 D.麦哲伦海峡
26.新航路开辟以后,随着商业贸易市场的不断扩展,食物原料开始打破了地域性的限制。食物原料在区域间广泛流播和利用,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下列食物品种是由美洲传到欧洲的有
①葡萄 ②花生 ③燕麦 ④可可 ⑤南瓜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27.“马尼拉大帆船”是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航行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货运船只。下列关于“马尼拉大帆船”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有
①成为西班牙人进行远洋贸易的重要工具 ②形成了以澳门为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
③促进明清时中国长途与大额贸易的发展 ④垄断了获利巨大的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8.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是独立的城市共和国,政权由富裕市民掌握,丝织业、金融业冠绝欧洲。这为新文化的滋生和繁荣提供了良好条件。该“新文化”的精神内核是
A.人文主义 B.理性主义 C.主权在民 D.自由平等
29.罗马天主教会宣扬:“人奉行善功,上帝给人以帮助,宗教仪式和行善是积累善功的重要途径,这种灵魂得救的途径被称为皈依,修炼或‘善行称义’”。为批判“善行称义”,马丁·路德提出
A.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 B.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
C.教权应该服从王权 D.取消对基督教的信仰
30.在牛顿眼中,自然界是一架按照宇宙法则运行的庞大的机械装置,可以靠观察、实验、测量及计算被人们所认识。该“宇宙法则”是
A.万有引力定律 B.相对论 C.日心说 D.量子力学
31.18世纪初至1789年,在欧洲大地上爆发意义深远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们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反宗教,反封建,追求理性主义,为未来描绘美好的政治蓝图,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占有光辉的一页。其“政治蓝图”的思想包括
①天赋人权 ②自由平等 ③君权神授 ④权力制衡
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2.某一启蒙思想家认为:人就是人,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即“人非工具”;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该启蒙思想家是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康德
33.工业革命后,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现代工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上述材料主要说明工业革命
A.加强了世界联系 B.缓和了阶级矛盾
C.改变了社会生活 D.造成了环境污染
34.19世纪初,拿破仑政府颁布的法典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人可以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这部法律文献
A.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承认了黑奴制度的存在
C.动摇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D.维护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35.随着责任内阁制的完善,英国在18世纪中叶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根据右图所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有
①君主权力受到限制
②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③三权分立,彼此制约平衡
④内阁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6.18世纪末,俄国的生铁产量和英国相等。但到19世纪50年代中期,俄国的生铁产量增长了两倍,而英国增长了近30倍,俄国的生铁产量仅为英国的1/15。同期,俄国的铁路有1500公里,而英国有1.5万公里,德国由1万公里。……俄国出口的是农产品,进口的是工业品,它已经逐渐沦为西欧各国的原料供应地。导致当时俄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A.农奴制的阻碍 B.工业基础薄弱
C.沙皇闭关锁国 D.未进行工业革命
37.1785年,有律师为阿克莱特辩护时指出:“工艺各部门中最有用的发明并不是关在书房里的专务理论的哲学家们的创作,而是通晓使用技术方法的、从实践中得知什么构成其探讨课题的灵巧的工匠的创作,这是众所周知的事。”这段辩护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A.科学理论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 B.手工工场日趋专门化
C.工艺发明主要源于工匠的实践创新 D.社会信息化成为时代潮流
38.《剑桥欧洲经济史》写到:19世纪后半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寻求这种技术创新。材料旨在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A.范围广、规模大 B.使旧产业部门丧失了活力
C.发明不再来源于工匠的技术改造 D.是科学与技术结合的典范
39.从下面大事年表中提炼出最恰当的主题是
时间 事件
1640年 英国议会重新召开
1688年 英国发生“光荣革命”
1787年 美国宪法制定
1789年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1804年 《拿破仑法典》颁布
A.封建时代欧洲的政治变革 B.君主立宪制的逐渐形成
C.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 D.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40.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
A.为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指导思想 B.不断创新发展彰显生命力
C.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现实 D.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41.(12分)中华民族奋发有为,自强不息。
材料一
孔子强调“学而不厌”,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孔子强调自立自强,“君 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在立已的同时,注重立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奔走于各国,传播自己的学说和主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即使到了晚年,孔子仍然勤做不息,整理六经,办私塾,广授门徒。
——摘编自郭继文《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研究》
材料二
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部分) 精神内涵
井冈山精神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特区精神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
——据新华社2020年9月29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正式发布》等制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哪些优良品质?结合所学,简要概括孔子的主要贡献。(6分)
(2)阅读材料二,任选一种精神,结合时代背景和具体实践,谈谈你对这一精神的认识。(6分)
42.(14分)人类社会创新求变,不断进步。
材料一
农业的起源带来人类居住模式的改变。农业活动创造发明了许多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及储存,推动了人口增长。农业促使劳动分工、导致商品交换,对阶级、法律、宗教、文字、城市与国家的出现等有积极作用,成为文明诞生的重要基础。农业起源使人类完成了从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质的飞跃,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伟大创新。
——摘编自李小强《农业的起源、传播与影响》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示意图,指出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及其培育的农作物。依据材料简述农业起源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6分)
(2)概括材料二时间轴所列事件的主题。任选一个事件,结合所学说明该事件的影响。(4分)
材料三
在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前,西欧工人运动没有形成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自觉的实践,因而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用于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就成为那一时代思想理论发展上的迫切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直接参加无产阶级的实际斗争,在斗争中逐步确立无产阶级立场,他们不断地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中汲取营养。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把唯物主义推广到了人类社会历史领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共产党宣言》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的最终发展方向。
——摘编自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如何改变世界》
(3)依据材料三,概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表现。(4分)
43.500年后的三四百年中,人类社会接连上演了一出出走向现代化的剧幕。它们震撼着封建秩序,逐步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唱响了工业文明的时代凯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500年后世界人口的迁移 1500年后的物种交流
——出自中国地图出版社普通高中教材《历史地图册.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工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在18世纪80年代间,生产力确实有了惊人的发展,或者,如现在的经济学家所认为的,生产力有了“一个进入自驱动发展的起飞”。更确切地说,当时产生了一个机械化工厂体系,它以迅速降低的成本极大量地生产商品,以致它不再是依靠原有的需要,而是创造出其自己的需要。——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英国是最先发生这个5分钟事件的地方,工业革命可能是最初的关键几秒钟。正是这个革命使现代文明降临人间。人类开始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写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的影响。(7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6分)
(3)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两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共同的根本原因。(1分)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24年4月高一历史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A B D C A B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B D C C B C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A B A D A A B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D C D C A C D C B
41.(12分)
(1)优良品质:勤奋好学,自立自强,立己达人,坚韧不拔。(3分)
主要贡献:创立儒家学派,兴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等。(3分)
(2)(6分)示例: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在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英勇奋斗。
42.(14分)
(1)起源地及培育的农作物:西亚培育了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培育了棉花;
中国培育了水稻和粟;中南美洲培育了玉米、马铃薯、南瓜。(3分)
影响:农业的起源,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促使人类由迁徙转向定居,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社会的分工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和国家出现,为文明的诞生奠定了基础。(3分)
(2)示例:
主题:近代以来世界科技的发展。(2分)
选择:①
影响:《天体运行论》所阐述的“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宜扬的“地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冲击了天主教世界观所笼罩的意识形态和神学体系,推动了思想解放。(2分)
(3)表现:理论源自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分析人类社会;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指明了人类社会的最终发展方向。(4分)
43.(14分)
(1)历史事件:新航路的开辟。(1分)
影响: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相互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融;欧洲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6分)
(2)主要特征: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促进了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6分)
(3)共同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