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浏阳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末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湖南省浏阳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末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4-19 16:30:45

文档简介

湖南省浏阳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其中距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也是与地球最相似且距离最近的行星。火星表面遍布撞击坑、峡谷、沙丘和砾石,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但火星仍被认为是太阳系中除地球外“最适宜”人类生存的星球。下表为地球与火星的各项数据对比,其中质量、体积、自转与公转周期都以地球为1。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名称 与日距离/km 质量 体积 自转周期/天 公转周期/年 表面平均温度/℃
地球 1.49×108 1 1 1 1 15.85
火星 2.28×108 0.11 0.15 1.03 1.88 -62.15
1.与地球相比,火星上不存在稳定液态水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质量、体积较小 B.表面多沙丘、砾石
C.表面平均温度低 D.与太阳的距离较远
2.与地球相比,火星表面温度较低的原因不包括(  )
A.距离太阳较远,接收太阳辐射更少
B.风沙活动强烈,大气中的尘埃较多
C.大气层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更弱
D.大气中二氧化碳占比较低,吸热少
【答案】1.B
2.D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点评】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适宜的温度、液态水、适合呼吸的大气;稳定的光照条件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1.ACD、根据材料得知火星的质量、体积较小,导致其引力较小,所以火星上没有像地球一样厚的大气层可以保温,再加上与太阳的距离较远,所以导致火星表面温度较低,进而不存在稳定液态水,ACD都是不存在稳定液态水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B、稳定液态水是否存在与表面多沙丘、砾石无关,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AC、根据上题分析可得A、C表述内容符合其原因,不符合题意。
B、火星表面没有液态水,常年干燥,多风沙活动,风沙尘埃弥漫在大气中,将会削弱太阳辐射,导致到达火星表面的辐射更少、气温更低,B不符合题意。
D、火星大气主要表现为薄,无法提供有效的保温效果,跟二氧化碳占比较低关系不大,且火星大气中二氧化碳占比远超过90%,D不是火星表面温度较低的主要原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读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局部),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四个城市中,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是(  )
A.兰州 B.台北 C.上海 D.昆明
4.下列能源类型的形成与太阳辐射能密切相关的是(  )
A.核能 B.地热能 C.太阳能 D.潮汐能
5.农业谚语“鱼靠水,娃靠娘,万物生长靠太阳”,体现了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  )
A.光热资源 B.化石燃料 C.生产能源 D.生活能源
【答案】3.D
4.C
5.A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为人类提供能量来源,(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能源);②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由图可知,兰州、台北、昆明、上海四地的太阳年辐射总量 (单位:千卡平方厘米年)分别为130-140、100-110、140-150、110-120,故昆明的太阳年辐射总量最高,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4.A、核能来源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A错误;
B、地热能是地球内部热能的释放,不属于太阳辐射能,B错误;
C、太阳能直接来源于太阳辐射,与太阳辐射能密切相关,C正确;
D、潮汐能是太阳、月球对地球引力所形成的,和太阳辐射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5.万物生长靠太阳,是指地球上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动物依靠植物生存,所以该谚语体现了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8月6日2时33分,在山东德州市平原县(37.16°N,116.34°E)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此处地震震源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7.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答案】6.B
7.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岩石部分。特征: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33km,海洋6km。海拔越高,厚度越大);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间,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软流层(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6.ACD、图中①是陆地表面,③是海洋中,④是位于莫霍面以下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不符合题意,ACD错误;
B、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界为莫霍界面。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厚可达70多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海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此次地震发生于山东德州市平原县,震源深度10千米,可推知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②,B正确;
故答案为:B。
7.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更快。横波造成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所以“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与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传播介质差异、建筑物的抗震系数等关系不大,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早春时节的低温冻害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障碍。地膜覆盖可以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下图为华北平原地膜覆盖景观图(左下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右下图)。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8.华北平原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早春晴朗无云的夜晚,华北平原更易出现霜冻,对越冬农作物造成冻害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增加 B.②减少 C.③增加 D.④减少
10.华北平原春播时地膜覆盖可以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原理是(  )
A.减弱了太阳辐射作用 B.减少地面辐射损失
C.增强了大气削弱作用 D.增加了大气逆辐射
【答案】8.C
9.D
10.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通过太阳辐射把能量给了大地,地面吸收热量以后,通过地面辐射把能量给了大气,大气吸收热量后通过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大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散射(空气分子散射蓝色光,使天空呈蔚蓝色)、反射(云反射太阳辐射,使天空呈灰色)、吸收(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所以阴天的夜晚气温高一些。
8.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进入到地球大气的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是长波辐射地面辐射,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9.A、①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只有 22 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不会轻易发生变化,A错误;
B、②是大气削弱作用,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了,地面的热量多,夜晚地面气温相对高,不容易出现霜冻,B错误;
C、③是地面辐射,地面辐射强,大气吸收的热量也会多,夜晚地面气温相对高,不容易出现霜冻,C错误;
D、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晴朗的夜晚,天空没有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大,这样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④是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大,这样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D正确;
故答案为:D。
10.A、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地膜覆盖不会对其施加影响,A错误;
B、我国华北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减少地面辐射损失,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应,B正确;
C、地膜覆盖不会影响大气削弱作用,C错误;
D、地膜覆盖不能增强大气逆辐射,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北京某街道建成1.2万立方米容量蓄水工程,地下部分采用硅砂蜂巢结构用于蓄水、净水。图为蓄水工程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代表水循环环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该工程对水循环的主要影响是(  )
A.甲增加 B.乙增加 C.丙减少 D.丁减少
12.该工程的主要意义是(  )
①改变地表形态②改善地下水水质
③增加绿化面积④减少城市内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1.A
12.D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点评】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水循环的类型可以分为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和陆地内循环;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其中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最大。
11.A、据图可知,甲代表下渗,乙代表地表径流,丙代表降水,丁代表蒸发。据图可知该工程增加了地表植被和透水层,故可有效增加下渗,即甲增加,A正确;
B、下渗增多使地表径流减少,即乙减少,B错误;
CD、该工程不会影响降水量和蒸发量,CD错误。
故答案为:A。
12.根据材料中可知该工程为蓄水工程,主要目的为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并非为了改变地表形态,①错误;该工程可增加下渗同时地下部分采用硅砂蜂巢结构用于蓄水、净水,可减少地表径流,可减少城市内涝发生,也可净水,②④正确;该工程可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加绿化面积,③正确,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海水透明度是指用直径为30cm的白色圆板,在阳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垂直沉入水中,直到看不见的深度。下图为我国沿海夏季海水多年平均透明度等值线(单位:m)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甲地等值线向北凸出的原因可能是(  )
A.水质清澈的暖流流经 B.海水盐度变小
C.水质浑浊的寒流流经 D.海水密度变大
14.冬季时,乙地数值为1的等值线会(  )
A.向东移动 B.向西移动 C.向南移动 D.向北移动
【答案】13.A
14.B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点评】水体透明度是指水体能使光线透过的程度,表示水的清澈情况,是水质评价指标之一。影响水体透明度的因素主要有浮游生物量、泥沙含量、水体运动、入射光线等。
13.BD、甲地等值线向北凸出表明该处的海水透明度比东西两侧更高。海水盐度和密度的大小对海水透明度影响小,BD错误;
A、水质较清的暖流流经,可以增加海水透明度,A正确;
C、水质较浑的寒流流经,降低海水透明度,C错误。
故答案为:A。
14.CD、乙处透明度的大小受长江径流量的影响,不同季节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而不是南北差异,CD错误;
AB、冬季时,长江流量减少,水质较清,乙处数值数值变大,数值为1的等值线将会向西移动,A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读黄河冲积扇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5.黄河冲积扇的形成过程为(  )
A.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
B.流水堆积—流水搬运—流水侵蚀
C.流水搬运—流水侵蚀—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流水堆积—流水搬运
16.与A处相比,B处(  )
A.沉积颗粒物较大 B.地势起伏较大
C.流水侵蚀作用强 D.流速较缓慢
17.黄河水位在每年7、8月份达到峰值。推测黄河冲积扇面积增长速度最快的季节3(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15.A
16.D
17.B
【知识点】河流地貌;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冲积扇是指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三角洲平原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15.据图可知,黄河冲积扇上游流经山区,由于山区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河流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携带了大量泥沙﹔当河流流出山口后,由于地表较为开阔,使黄河摆脱了侧向约束,同时由于地势趋于平缓,使黄河的河道分叉,其流速减慢,对泥沙的搬运能力减弱,故导致泥沙和大量碎石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故黄河冲积扇的形成过程为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6.读图可知,A位于冲积扇上游,B处于冲积扇下游。A处地势落差大,流速较快,搬运能力强,沉积颗粒物较大;B处地势起伏较小,流速较慢,沉积作用强,沉积颗粒物较小,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7.读图可知,黄河水位7、8月达到峰值,流水搬运能力较强,大量泥沙在冲积扇扇缘堆积,扩大冲积扇面积,故推测黄河冲积扇面积增长速度最快的季节是夏季,其余季节河流流量较小,冲积扇面积增长速度较慢,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下图为河北昌黎海岸沙丘位置示意图,该沙丘地处渤海西岸,由多列沙丘组成,沙丘带宽1-3米,沿海岸线延伸约45km,由滦河口向北逐渐变窄,沙丘高度一般在20-40m。几百年来沙丘位置总体稳定,但主沙丘链有向陆迁移的趋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关于海岸沙丘的成因及东西两侧的坡度推理正确的是(  )
A.海浪沉积东陡西缓 B.海浪沉积东缓西陡
C.风力沉积东陡西缓 D.风力沉积东缓西陡
19.在滨海沙滩地区营造防护林对海岸沙丘的影响有(  )
A.沙丘沿防护林方向延伸 B.沙丘拓宽、增高
C.沙丘西移速度变缓 D.沙丘不受其影响
【答案】18.D
19.C
【知识点】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流动沙丘的治理,对于移动性沙丘的治理,可采用“前挡后拉法”,即在迎风坡前方下部种植灌木和半灌木植物(如沙柳、沙蒿),拉住沙丘,使其不向前移动。在背风坡(落沙坡)前方,种植高秆植物(如旱柳、小叶杨),以挡住沙丘前移。再利用风力削平沙丘顶部,使沙丘高度降低。最后在拉平的地段栽种乔、灌木,使沙丘全面固定下来。
18.AB、结合“河北昌黎海岸沙丘位置示意图”和“沿海岸线延伸约45km”可知,沙丘主要沙源来自于海岸沙滩,经海风吹拂,风力堆积而成,AB错误;
CD、主沙丘链有向陆迁移的趋势,说明该地为偏东风,结合沙丘形态,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沙丘东缓西陡,D正确,C错误。
故答案为:D。
19.A、防护林可降低海风风速,但不能阻止风沙运动,不会使沙丘沿防护林方向延伸,A错误;
BCD、在滨海沙滩地区,营造防护林可降低海风风速,对海岸沙丘的主要影响是防止沙丘向陆迁移。结合海陆关系,风沙堆积作用减弱,使得沙丘西移速度变缓,不会使沙丘拓宽、增高,C正确,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为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在晋西北黄土区选择5种典型人工林(刺槐、侧柏、油松、刺槐—侧柏、刺槐—油松)为研究对象,测得人工林生长季(4-10月)土壤含水量随时间的变化(下图)。研究发现,人工林浅层(0-100cm)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变化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图中典型人工林生长季土壤含水量(  )
A.和降水量的变化一致 B.均只有一次增减变化
C.生长季末期小于初期 D.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
21.与人工林浅层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变化大无关的是(  )
A.降水量 B.蒸发量 C.植被 D.基岩
22.若仅考虑植被类型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该地优先选择的人工林类型是(  )
A.刺槐 B.侧柏 C.刺槐一侧柏 D.刺槐一油松
【答案】20.C
21.D
22.B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指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表现为:①地理环境中要素相互影响,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③全球大小各级自然综合体内部,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
20.A、读图可知,和降水量的变化不一致,4月最高,但是降水量不是最多的,A错误;
B、图中有两次增减变化,B错误;
C、生长季末期10月土壤含水量小于初期4月含水量,C正确;
D、最大值出现在4月份,D错误。
故答案为:C。
21.ABC、由材料可知,人工林浅层(0-100cm)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变化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趋于稳定,随着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变化,影响浅层土壤水量变化,比如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会使浅层土壤水量增多,植被的变化影响下渗水量,影响浅层土壤水量变化,ABC错误;
D、基岩位于深层,土层深度的增加水分趋于稳定,故与基岩无关,D正确。
故答案为:D。
22.读图可知,种植侧柏土壤的含水量最高,说明侧柏涵养水源的能力最强,故该地优先选择的人工林类型是侧柏,刺槐、 刺槐一侧柏、 刺槐一油松的土壤含水量都低于侧柏,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下图为灾中应急行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3.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寒潮 B.洪灾 C.旱灾 D.泥石流
24.在对上述自然灾害进行全面监测的过程中,主要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GPS C.GIS D.数字地球
25.影响应急时间的主要因素有(  )
①储备基地到灾区的距离②救灾物资的数量
③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④救灾人员的数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23.B
24.A
25.C
【知识点】洪涝灾害;洪涝灾害的防避;遥感(RS);3S技术综合应用
【解析】【点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数字地球是地理信息技术是构建数字地球的基础;数字地球最大的特征是模拟现实;数字地球是把地球信息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23.救灾物资储备基地的救生类物品应主要服务于附近地区的应急救灾,所以储备的物资与附近地区的灾害类型密切相关。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都是在发生洪灾时要用的物品,所以可判断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洪灾,B正确;
寒潮、旱灾和泥石流几乎不会用到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4.ABC、RS技术可以快速的获取地理事物的信息;GPS则主要用于地理定位、导航及精确授时;GIS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计算、地图呈现;对洪涝灾害进行全面监测是对受洪灾影响的整个区域的监测,所以用到的是RS,A正确,BC错误;
D、监测洪灾用不到数字地球,D错误。
故答案为:A。
25.储备基地距离灾区越近,则应急时间越短,相反则越长;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越强,则应急事件越短,相反则越长。从图中可看出,应急时间的长短不仅与储备基地到灾区的距离有关,还与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有关,①③正确;而救灾物资的数量救灾人员的数量对应急时间的影响相对较小,②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26.(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为保证冬季农业生产,我国北方地区农民多采用日光温室系统来解决低温冻害问题。日光温室系统往往留有2处通风口,保证散热和湿度稳定。温室顶部的卷帘可根据昼夜情况自动打开或收起。通过卷帘、薄膜和后墙的配合设计,日光温室的气温可全天维持较高的状态。研究表明,日光温室后墙白天接受太阳总辐射约占温室接收太阳总辐射的50%~60%。下图为“某地日光温室示意图”。
(1)图中日光温室的2个通风口,属于出风口的是   (风口①/风口②),通风口打开的时间最适宜在   .(上午/下午/晚上)。
(2)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图中的日光温室全天可维持较高气温的原因。
(3)为进一步提升保温效果,请针对日光温室的后墙设计,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1)风口①;下午
(2)太阳短波辐射可通过塑料薄膜透射进温室,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室内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升温,塑料薄膜阻挡了膜内外的热量交换,保证室内维持在较高气温。
(3)加厚墙体;填充保温隔热材料等。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日光温室主要是用于冬季的农业生产,室内气温高于户外气温,温度高,室内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低;户外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高。所以风口①为出风口,风口②为进风口。日光温室的通风需要保证室内的温度,不影响室内作物的生长,不使其遭受冻害,这就要求通风口尤其是进风口的打开时间应该是户外气温最高、室内和户外温差最小的时候,这样进入室内的气流温度较高,不会过度的降低室内温度、土壤温度。夜晚户外温度低,不打开通风口;上午气温逐渐上升,气温仍较低,一天中气温最高时出现在午后14时左右,所以通风口打开的时间最适宜在下午。
(2)白天,太阳辐射的可见光部分几乎没有被削弱进入到日光温室内,日光温室后墙及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之后再释放热量(地面长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使室内空气增温,同时塑料薄膜和建筑材料可以阻挡长波辐射向外界散热,从而维持室内全天气温较高,达到保温作用。
(3)由材料可知,日光温室后墙白天接受太阳总辐射约占温室接收太阳总辐射的50%~60%,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温室效果,应当增强后墙的吸热能力、阻断其散热能力,因此可以加高加厚墙体、在墙体中增加保温隔热材料等,来增加其吸热能力,削弱其散热能力。
【点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通过太阳辐射把能量给了大地,地面吸收热量以后,通过地面辐射把能量给了大气,大气吸收热量后通过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大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散射(空气分子散射蓝色光,使天空呈蔚蓝色)、反射(云反射太阳辐射,使天空呈灰色)、吸收(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所以阴天的夜晚气温高一些。
27.(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雾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特定条件下出现在海上或沿海地区上空低层大气的一种水汽凝结现象。北大西洋海雾多发生在4~9月,其中7月发生频率最高。北大西洋的海雾多为暖湿空气遇到冷海面形成的平流冷却雾。对北大西洋海雾的时空规律进行研究和监测预报,有利于保障相关经济活动的安全性。如图为北大西洋7月份海雾频率分布图(单位:%)。
(1)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说明M海域海雾发生频率高的原因。
(2)M海域7月盛行西南风,是该海域海雾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M海域7月西南风的成因及其对海雾形成的影响。
(3)简述海雾对北美东北部沿海地区交通运输和渔业捕捞影响大的原因。
【答案】(1)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暖流上空的暖湿空气平流至寒流上空,冷海面上空暖湿空气降温冷却达到饱和形成海雾。
(2)成因:北大西洋南部受副热带高压控制;M海域位于副热带高压北部,盛行西南风。影响:西南风将中低纬度的暖湿气流带到冷海面上,形成海雾。
(3)该地区经济发达,为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重要通道,海雾发生频率高,影响航空安全;地处纽芬兰渔场,渔业捕捞活动多,海雾对捕捞影响较大。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据材料可知“北大西洋的海雾多为暖湿空气遇到冷海面形成的平流冷却雾”,M海域位于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由墨西哥湾暖流带来暖湿空气平流至拉布拉多寒流上空,使得冷海面上空暖湿空气降温冷却达到饱和形成海雾。
(2)M海域位于40°N~60°N之间北美大陆西岸,地处西风带;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北大西洋南部受副热带高压控制,M海域位于副热带高压北部,水平气压梯度力从南指向北,在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西南风。影响:海洋表层水温自低纬向高纬递减,西南风将中低纬度的暖湿气流带到冷海面上,水汽遇冷凝结,形成海雾。
(3)海雾对北美洲东北部沿海地区运输和渔业捕捞影响大。分析材料可知,北美洲东北部沿海地区海雾发生频率高。海雾发生时,大气能见度差,影响航空及航海安全;北美东北部沿海为世界著名传统工业区,经济发达,往来船只多,沿海多航空港,公路运输繁忙;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暖流在此交汇,形成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纽芬兰渔场,渔业捕捞活动多。
【点评】海洋与大气直接接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不停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共同组成了“海洋-大气系统”。进入地球大气的太阳总辐射能,约70%被海洋吸收。这些能量又以多种形式输送给大气,并驱动大气运动。海洋尤其是热带海洋,是大气运动的重要能量来源。与大气相比,海水的热容量大得多,热量传递所耗费的时间也长得多,因此海洋就成为地球上气温的“调节器”。
28.(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砂田,是用不同粒径的砾石、粗砂、卵石等覆盖在土壤表面而成,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形成的一种世界独有的保护性耕作方法,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墒、增温、压碱和保持地力作用。砂田出产的西瓜较普通裸地个大、多汁、甜度更高。
下左图为“西北干旱地区某地砂田景观图”,下右图示意某年4月末种植作物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
(1)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参与的主要水循环类型及主要环节名称。
(2)与裸田相比,说出砂田土壤含水量的两项特征。
(3)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砂田耕作方式的好处。
【答案】(1)陆地内循环。 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
(2)同一深度砂田的土壤含水量大于裸田;随着深度增加,砂田土壤含水量整体变化更小。
(3)砂石覆盖层可以阻隔阳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砂石的孔隙较大,有利于水分的下渗;砂田增加地表粗糙程度,削减地表径流。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土壤的功能与养护;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属于内流区,参与的主要水循环类型主要是陆地内循环。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
(2)读图可知,纵坐标代表深度,横坐标代表土壤含水量,从深度来看,同一深度砂田的土壤含水量大于裸田;随着深度增加,砂田土壤含水量整体变化更小,裸田土壤含水量整体变化更大。
(3)砂田耕作的好处是由于石头的导热性差,砂田表层的砂石覆盖层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与土壤相比,砂石的空隙较大,有利于降水和地表水的下渗;土壤表层被砂石层覆盖,增加了地表的粗糙程度,可以起到阻碍地表径流的作用。
【点评】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水循环的类型可以分为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和陆地内循环;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其中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最大。
29.(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西南的三江并流地区形成世界上罕见的“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下图为西南区域图和三江并流及云南丽江周边区域图。
(1)简述三江并流地区形成“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奇特景观的地质原因。(从内力和外力作用两方面说明)
(2)说明云南省西部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3)材料二丽江雪桃产自云南丽江的海拔2400-2800米原生态高原地区,当地优质的土壤和清洁的水源对雪桃生长极其有利。果树不施用化肥、农药,每年3月开花,10月果子成熟,而其他地区的桃子从开花到成熟大多为3-4个月,丽江雪桃果型硕大、色彩鲜艳、口感甜脆、营养极为丰富。
分析丽江雪桃果型大、色彩鲜艳、口感好、营养丰富的自然生长条件。
【答案】(1)地处板块交界处,相互碰撞挤压、抬升,形成一系列平行山脉;在地形抬升过程中,分布于山谷的河流侵蚀切割作用加剧,从而形成了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的自然奇观。
(2)海拔高,高差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气候类型多样;山地大致呈南北走向,夏季风沿着河谷进入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干热河谷;冬季北部山地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明显,山高谷深,气流下沉增温,形成温暖之地。
(3)背靠玉龙雪山,有清洁的高山冰雪融水,灌溉便利;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充足,雪桃色彩鲜艳;气候温凉,生长周期长,积累的营养物质多;病虫害少;土壤优质,富含多种微量元素。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我国西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抬升,形成一系列平行山脉。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外力作用主要以流水作用为主,在河流上游,流水侵蚀切割作用显著,形成“V"形谷。
(2)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气温和垂直分异等方面。云南省西部山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垂直高差大,气候垂直分异显著,类型多样。山地大致呈南北走向,夏季风沿着河谷进入,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冬季北部山地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明显,山高谷深,气流下沉增温,产生焚风效应,形成温暖之地。
(3)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因素。其中气候条件又进一步划分为光照、 热量、降水等因素。 丽江雪桃产自云南丽江的海拔2400-2800米原生态高原地区,丽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温凉,生长周期长,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因此雪桃果型大、口感好;光照充足,有利于水果着色;海拔高,气温低、光照强,病虫害少;当地优质的土壤,果树不施用化肥、农药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当地优质的土壤和清洁的水源对雪桃生长极其有利”说明当地土质优良,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背靠玉龙雪山,有清洁的高山冰雪融水,灌溉水源充足。
【点评】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1 / 1湖南省浏阳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其中距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也是与地球最相似且距离最近的行星。火星表面遍布撞击坑、峡谷、沙丘和砾石,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但火星仍被认为是太阳系中除地球外“最适宜”人类生存的星球。下表为地球与火星的各项数据对比,其中质量、体积、自转与公转周期都以地球为1。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名称 与日距离/km 质量 体积 自转周期/天 公转周期/年 表面平均温度/℃
地球 1.49×108 1 1 1 1 15.85
火星 2.28×108 0.11 0.15 1.03 1.88 -62.15
1.与地球相比,火星上不存在稳定液态水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质量、体积较小 B.表面多沙丘、砾石
C.表面平均温度低 D.与太阳的距离较远
2.与地球相比,火星表面温度较低的原因不包括(  )
A.距离太阳较远,接收太阳辐射更少
B.风沙活动强烈,大气中的尘埃较多
C.大气层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更弱
D.大气中二氧化碳占比较低,吸热少
(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读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局部),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四个城市中,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是(  )
A.兰州 B.台北 C.上海 D.昆明
4.下列能源类型的形成与太阳辐射能密切相关的是(  )
A.核能 B.地热能 C.太阳能 D.潮汐能
5.农业谚语“鱼靠水,娃靠娘,万物生长靠太阳”,体现了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  )
A.光热资源 B.化石燃料 C.生产能源 D.生活能源
(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8月6日2时33分,在山东德州市平原县(37.16°N,116.34°E)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此处地震震源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7.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早春时节的低温冻害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障碍。地膜覆盖可以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下图为华北平原地膜覆盖景观图(左下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右下图)。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8.华北平原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早春晴朗无云的夜晚,华北平原更易出现霜冻,对越冬农作物造成冻害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增加 B.②减少 C.③增加 D.④减少
10.华北平原春播时地膜覆盖可以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原理是(  )
A.减弱了太阳辐射作用 B.减少地面辐射损失
C.增强了大气削弱作用 D.增加了大气逆辐射
(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北京某街道建成1.2万立方米容量蓄水工程,地下部分采用硅砂蜂巢结构用于蓄水、净水。图为蓄水工程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代表水循环环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该工程对水循环的主要影响是(  )
A.甲增加 B.乙增加 C.丙减少 D.丁减少
12.该工程的主要意义是(  )
①改变地表形态②改善地下水水质
③增加绿化面积④减少城市内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海水透明度是指用直径为30cm的白色圆板,在阳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垂直沉入水中,直到看不见的深度。下图为我国沿海夏季海水多年平均透明度等值线(单位:m)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甲地等值线向北凸出的原因可能是(  )
A.水质清澈的暖流流经 B.海水盐度变小
C.水质浑浊的寒流流经 D.海水密度变大
14.冬季时,乙地数值为1的等值线会(  )
A.向东移动 B.向西移动 C.向南移动 D.向北移动
(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读黄河冲积扇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5.黄河冲积扇的形成过程为(  )
A.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
B.流水堆积—流水搬运—流水侵蚀
C.流水搬运—流水侵蚀—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流水堆积—流水搬运
16.与A处相比,B处(  )
A.沉积颗粒物较大 B.地势起伏较大
C.流水侵蚀作用强 D.流速较缓慢
17.黄河水位在每年7、8月份达到峰值。推测黄河冲积扇面积增长速度最快的季节3(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下图为河北昌黎海岸沙丘位置示意图,该沙丘地处渤海西岸,由多列沙丘组成,沙丘带宽1-3米,沿海岸线延伸约45km,由滦河口向北逐渐变窄,沙丘高度一般在20-40m。几百年来沙丘位置总体稳定,但主沙丘链有向陆迁移的趋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关于海岸沙丘的成因及东西两侧的坡度推理正确的是(  )
A.海浪沉积东陡西缓 B.海浪沉积东缓西陡
C.风力沉积东陡西缓 D.风力沉积东缓西陡
19.在滨海沙滩地区营造防护林对海岸沙丘的影响有(  )
A.沙丘沿防护林方向延伸 B.沙丘拓宽、增高
C.沙丘西移速度变缓 D.沙丘不受其影响
(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为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在晋西北黄土区选择5种典型人工林(刺槐、侧柏、油松、刺槐—侧柏、刺槐—油松)为研究对象,测得人工林生长季(4-10月)土壤含水量随时间的变化(下图)。研究发现,人工林浅层(0-100cm)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变化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图中典型人工林生长季土壤含水量(  )
A.和降水量的变化一致 B.均只有一次增减变化
C.生长季末期小于初期 D.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
21.与人工林浅层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变化大无关的是(  )
A.降水量 B.蒸发量 C.植被 D.基岩
22.若仅考虑植被类型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该地优先选择的人工林类型是(  )
A.刺槐 B.侧柏 C.刺槐一侧柏 D.刺槐一油松
(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下图为灾中应急行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3.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寒潮 B.洪灾 C.旱灾 D.泥石流
24.在对上述自然灾害进行全面监测的过程中,主要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GPS C.GIS D.数字地球
25.影响应急时间的主要因素有(  )
①储备基地到灾区的距离②救灾物资的数量
③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④救灾人员的数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26.(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为保证冬季农业生产,我国北方地区农民多采用日光温室系统来解决低温冻害问题。日光温室系统往往留有2处通风口,保证散热和湿度稳定。温室顶部的卷帘可根据昼夜情况自动打开或收起。通过卷帘、薄膜和后墙的配合设计,日光温室的气温可全天维持较高的状态。研究表明,日光温室后墙白天接受太阳总辐射约占温室接收太阳总辐射的50%~60%。下图为“某地日光温室示意图”。
(1)图中日光温室的2个通风口,属于出风口的是   (风口①/风口②),通风口打开的时间最适宜在   .(上午/下午/晚上)。
(2)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图中的日光温室全天可维持较高气温的原因。
(3)为进一步提升保温效果,请针对日光温室的后墙设计,提出改进建议。
27.(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雾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特定条件下出现在海上或沿海地区上空低层大气的一种水汽凝结现象。北大西洋海雾多发生在4~9月,其中7月发生频率最高。北大西洋的海雾多为暖湿空气遇到冷海面形成的平流冷却雾。对北大西洋海雾的时空规律进行研究和监测预报,有利于保障相关经济活动的安全性。如图为北大西洋7月份海雾频率分布图(单位:%)。
(1)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说明M海域海雾发生频率高的原因。
(2)M海域7月盛行西南风,是该海域海雾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M海域7月西南风的成因及其对海雾形成的影响。
(3)简述海雾对北美东北部沿海地区交通运输和渔业捕捞影响大的原因。
28.(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砂田,是用不同粒径的砾石、粗砂、卵石等覆盖在土壤表面而成,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形成的一种世界独有的保护性耕作方法,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墒、增温、压碱和保持地力作用。砂田出产的西瓜较普通裸地个大、多汁、甜度更高。
下左图为“西北干旱地区某地砂田景观图”,下右图示意某年4月末种植作物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
(1)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参与的主要水循环类型及主要环节名称。
(2)与裸田相比,说出砂田土壤含水量的两项特征。
(3)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砂田耕作方式的好处。
29.(2024高一上·浏阳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西南的三江并流地区形成世界上罕见的“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下图为西南区域图和三江并流及云南丽江周边区域图。
(1)简述三江并流地区形成“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奇特景观的地质原因。(从内力和外力作用两方面说明)
(2)说明云南省西部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3)材料二丽江雪桃产自云南丽江的海拔2400-2800米原生态高原地区,当地优质的土壤和清洁的水源对雪桃生长极其有利。果树不施用化肥、农药,每年3月开花,10月果子成熟,而其他地区的桃子从开花到成熟大多为3-4个月,丽江雪桃果型硕大、色彩鲜艳、口感甜脆、营养极为丰富。
分析丽江雪桃果型大、色彩鲜艳、口感好、营养丰富的自然生长条件。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点评】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适宜的温度、液态水、适合呼吸的大气;稳定的光照条件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1.ACD、根据材料得知火星的质量、体积较小,导致其引力较小,所以火星上没有像地球一样厚的大气层可以保温,再加上与太阳的距离较远,所以导致火星表面温度较低,进而不存在稳定液态水,ACD都是不存在稳定液态水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B、稳定液态水是否存在与表面多沙丘、砾石无关,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AC、根据上题分析可得A、C表述内容符合其原因,不符合题意。
B、火星表面没有液态水,常年干燥,多风沙活动,风沙尘埃弥漫在大气中,将会削弱太阳辐射,导致到达火星表面的辐射更少、气温更低,B不符合题意。
D、火星大气主要表现为薄,无法提供有效的保温效果,跟二氧化碳占比较低关系不大,且火星大气中二氧化碳占比远超过90%,D不是火星表面温度较低的主要原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答案】3.D
4.C
5.A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为人类提供能量来源,(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能源);②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由图可知,兰州、台北、昆明、上海四地的太阳年辐射总量 (单位:千卡平方厘米年)分别为130-140、100-110、140-150、110-120,故昆明的太阳年辐射总量最高,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4.A、核能来源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A错误;
B、地热能是地球内部热能的释放,不属于太阳辐射能,B错误;
C、太阳能直接来源于太阳辐射,与太阳辐射能密切相关,C正确;
D、潮汐能是太阳、月球对地球引力所形成的,和太阳辐射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5.万物生长靠太阳,是指地球上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动物依靠植物生存,所以该谚语体现了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6.B
7.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岩石部分。特征: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33km,海洋6km。海拔越高,厚度越大);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间,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软流层(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6.ACD、图中①是陆地表面,③是海洋中,④是位于莫霍面以下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不符合题意,ACD错误;
B、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界为莫霍界面。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厚可达70多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海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此次地震发生于山东德州市平原县,震源深度10千米,可推知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②,B正确;
故答案为:B。
7.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更快。横波造成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所以“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与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传播介质差异、建筑物的抗震系数等关系不大,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8.C
9.D
10.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通过太阳辐射把能量给了大地,地面吸收热量以后,通过地面辐射把能量给了大气,大气吸收热量后通过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大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散射(空气分子散射蓝色光,使天空呈蔚蓝色)、反射(云反射太阳辐射,使天空呈灰色)、吸收(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所以阴天的夜晚气温高一些。
8.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进入到地球大气的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是长波辐射地面辐射,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9.A、①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只有 22 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不会轻易发生变化,A错误;
B、②是大气削弱作用,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了,地面的热量多,夜晚地面气温相对高,不容易出现霜冻,B错误;
C、③是地面辐射,地面辐射强,大气吸收的热量也会多,夜晚地面气温相对高,不容易出现霜冻,C错误;
D、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晴朗的夜晚,天空没有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大,这样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④是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大,这样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D正确;
故答案为:D。
10.A、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地膜覆盖不会对其施加影响,A错误;
B、我国华北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减少地面辐射损失,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应,B正确;
C、地膜覆盖不会影响大气削弱作用,C错误;
D、地膜覆盖不能增强大气逆辐射,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1.A
12.D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点评】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水循环的类型可以分为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和陆地内循环;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其中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最大。
11.A、据图可知,甲代表下渗,乙代表地表径流,丙代表降水,丁代表蒸发。据图可知该工程增加了地表植被和透水层,故可有效增加下渗,即甲增加,A正确;
B、下渗增多使地表径流减少,即乙减少,B错误;
CD、该工程不会影响降水量和蒸发量,CD错误。
故答案为:A。
12.根据材料中可知该工程为蓄水工程,主要目的为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并非为了改变地表形态,①错误;该工程可增加下渗同时地下部分采用硅砂蜂巢结构用于蓄水、净水,可减少地表径流,可减少城市内涝发生,也可净水,②④正确;该工程可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加绿化面积,③正确,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13.A
14.B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点评】水体透明度是指水体能使光线透过的程度,表示水的清澈情况,是水质评价指标之一。影响水体透明度的因素主要有浮游生物量、泥沙含量、水体运动、入射光线等。
13.BD、甲地等值线向北凸出表明该处的海水透明度比东西两侧更高。海水盐度和密度的大小对海水透明度影响小,BD错误;
A、水质较清的暖流流经,可以增加海水透明度,A正确;
C、水质较浑的寒流流经,降低海水透明度,C错误。
故答案为:A。
14.CD、乙处透明度的大小受长江径流量的影响,不同季节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而不是南北差异,CD错误;
AB、冬季时,长江流量减少,水质较清,乙处数值数值变大,数值为1的等值线将会向西移动,A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答案】15.A
16.D
17.B
【知识点】河流地貌;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冲积扇是指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三角洲平原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15.据图可知,黄河冲积扇上游流经山区,由于山区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河流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携带了大量泥沙﹔当河流流出山口后,由于地表较为开阔,使黄河摆脱了侧向约束,同时由于地势趋于平缓,使黄河的河道分叉,其流速减慢,对泥沙的搬运能力减弱,故导致泥沙和大量碎石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故黄河冲积扇的形成过程为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6.读图可知,A位于冲积扇上游,B处于冲积扇下游。A处地势落差大,流速较快,搬运能力强,沉积颗粒物较大;B处地势起伏较小,流速较慢,沉积作用强,沉积颗粒物较小,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7.读图可知,黄河水位7、8月达到峰值,流水搬运能力较强,大量泥沙在冲积扇扇缘堆积,扩大冲积扇面积,故推测黄河冲积扇面积增长速度最快的季节是夏季,其余季节河流流量较小,冲积扇面积增长速度较慢,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8.D
19.C
【知识点】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流动沙丘的治理,对于移动性沙丘的治理,可采用“前挡后拉法”,即在迎风坡前方下部种植灌木和半灌木植物(如沙柳、沙蒿),拉住沙丘,使其不向前移动。在背风坡(落沙坡)前方,种植高秆植物(如旱柳、小叶杨),以挡住沙丘前移。再利用风力削平沙丘顶部,使沙丘高度降低。最后在拉平的地段栽种乔、灌木,使沙丘全面固定下来。
18.AB、结合“河北昌黎海岸沙丘位置示意图”和“沿海岸线延伸约45km”可知,沙丘主要沙源来自于海岸沙滩,经海风吹拂,风力堆积而成,AB错误;
CD、主沙丘链有向陆迁移的趋势,说明该地为偏东风,结合沙丘形态,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沙丘东缓西陡,D正确,C错误。
故答案为:D。
19.A、防护林可降低海风风速,但不能阻止风沙运动,不会使沙丘沿防护林方向延伸,A错误;
BCD、在滨海沙滩地区,营造防护林可降低海风风速,对海岸沙丘的主要影响是防止沙丘向陆迁移。结合海陆关系,风沙堆积作用减弱,使得沙丘西移速度变缓,不会使沙丘拓宽、增高,C正确,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20.C
21.D
22.B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指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表现为:①地理环境中要素相互影响,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③全球大小各级自然综合体内部,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
20.A、读图可知,和降水量的变化不一致,4月最高,但是降水量不是最多的,A错误;
B、图中有两次增减变化,B错误;
C、生长季末期10月土壤含水量小于初期4月含水量,C正确;
D、最大值出现在4月份,D错误。
故答案为:C。
21.ABC、由材料可知,人工林浅层(0-100cm)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变化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趋于稳定,随着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变化,影响浅层土壤水量变化,比如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会使浅层土壤水量增多,植被的变化影响下渗水量,影响浅层土壤水量变化,ABC错误;
D、基岩位于深层,土层深度的增加水分趋于稳定,故与基岩无关,D正确。
故答案为:D。
22.读图可知,种植侧柏土壤的含水量最高,说明侧柏涵养水源的能力最强,故该地优先选择的人工林类型是侧柏,刺槐、 刺槐一侧柏、 刺槐一油松的土壤含水量都低于侧柏,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23.B
24.A
25.C
【知识点】洪涝灾害;洪涝灾害的防避;遥感(RS);3S技术综合应用
【解析】【点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数字地球是地理信息技术是构建数字地球的基础;数字地球最大的特征是模拟现实;数字地球是把地球信息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23.救灾物资储备基地的救生类物品应主要服务于附近地区的应急救灾,所以储备的物资与附近地区的灾害类型密切相关。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都是在发生洪灾时要用的物品,所以可判断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洪灾,B正确;
寒潮、旱灾和泥石流几乎不会用到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4.ABC、RS技术可以快速的获取地理事物的信息;GPS则主要用于地理定位、导航及精确授时;GIS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计算、地图呈现;对洪涝灾害进行全面监测是对受洪灾影响的整个区域的监测,所以用到的是RS,A正确,BC错误;
D、监测洪灾用不到数字地球,D错误。
故答案为:A。
25.储备基地距离灾区越近,则应急时间越短,相反则越长;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越强,则应急事件越短,相反则越长。从图中可看出,应急时间的长短不仅与储备基地到灾区的距离有关,还与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有关,①③正确;而救灾物资的数量救灾人员的数量对应急时间的影响相对较小,②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6.【答案】(1)风口①;下午
(2)太阳短波辐射可通过塑料薄膜透射进温室,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室内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升温,塑料薄膜阻挡了膜内外的热量交换,保证室内维持在较高气温。
(3)加厚墙体;填充保温隔热材料等。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日光温室主要是用于冬季的农业生产,室内气温高于户外气温,温度高,室内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低;户外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高。所以风口①为出风口,风口②为进风口。日光温室的通风需要保证室内的温度,不影响室内作物的生长,不使其遭受冻害,这就要求通风口尤其是进风口的打开时间应该是户外气温最高、室内和户外温差最小的时候,这样进入室内的气流温度较高,不会过度的降低室内温度、土壤温度。夜晚户外温度低,不打开通风口;上午气温逐渐上升,气温仍较低,一天中气温最高时出现在午后14时左右,所以通风口打开的时间最适宜在下午。
(2)白天,太阳辐射的可见光部分几乎没有被削弱进入到日光温室内,日光温室后墙及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之后再释放热量(地面长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使室内空气增温,同时塑料薄膜和建筑材料可以阻挡长波辐射向外界散热,从而维持室内全天气温较高,达到保温作用。
(3)由材料可知,日光温室后墙白天接受太阳总辐射约占温室接收太阳总辐射的50%~60%,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温室效果,应当增强后墙的吸热能力、阻断其散热能力,因此可以加高加厚墙体、在墙体中增加保温隔热材料等,来增加其吸热能力,削弱其散热能力。
【点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通过太阳辐射把能量给了大地,地面吸收热量以后,通过地面辐射把能量给了大气,大气吸收热量后通过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大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散射(空气分子散射蓝色光,使天空呈蔚蓝色)、反射(云反射太阳辐射,使天空呈灰色)、吸收(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所以阴天的夜晚气温高一些。
27.【答案】(1)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暖流上空的暖湿空气平流至寒流上空,冷海面上空暖湿空气降温冷却达到饱和形成海雾。
(2)成因:北大西洋南部受副热带高压控制;M海域位于副热带高压北部,盛行西南风。影响:西南风将中低纬度的暖湿气流带到冷海面上,形成海雾。
(3)该地区经济发达,为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重要通道,海雾发生频率高,影响航空安全;地处纽芬兰渔场,渔业捕捞活动多,海雾对捕捞影响较大。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据材料可知“北大西洋的海雾多为暖湿空气遇到冷海面形成的平流冷却雾”,M海域位于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由墨西哥湾暖流带来暖湿空气平流至拉布拉多寒流上空,使得冷海面上空暖湿空气降温冷却达到饱和形成海雾。
(2)M海域位于40°N~60°N之间北美大陆西岸,地处西风带;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北大西洋南部受副热带高压控制,M海域位于副热带高压北部,水平气压梯度力从南指向北,在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西南风。影响:海洋表层水温自低纬向高纬递减,西南风将中低纬度的暖湿气流带到冷海面上,水汽遇冷凝结,形成海雾。
(3)海雾对北美洲东北部沿海地区运输和渔业捕捞影响大。分析材料可知,北美洲东北部沿海地区海雾发生频率高。海雾发生时,大气能见度差,影响航空及航海安全;北美东北部沿海为世界著名传统工业区,经济发达,往来船只多,沿海多航空港,公路运输繁忙;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暖流在此交汇,形成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纽芬兰渔场,渔业捕捞活动多。
【点评】海洋与大气直接接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不停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共同组成了“海洋-大气系统”。进入地球大气的太阳总辐射能,约70%被海洋吸收。这些能量又以多种形式输送给大气,并驱动大气运动。海洋尤其是热带海洋,是大气运动的重要能量来源。与大气相比,海水的热容量大得多,热量传递所耗费的时间也长得多,因此海洋就成为地球上气温的“调节器”。
28.【答案】(1)陆地内循环。 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
(2)同一深度砂田的土壤含水量大于裸田;随着深度增加,砂田土壤含水量整体变化更小。
(3)砂石覆盖层可以阻隔阳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砂石的孔隙较大,有利于水分的下渗;砂田增加地表粗糙程度,削减地表径流。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土壤的功能与养护;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属于内流区,参与的主要水循环类型主要是陆地内循环。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
(2)读图可知,纵坐标代表深度,横坐标代表土壤含水量,从深度来看,同一深度砂田的土壤含水量大于裸田;随着深度增加,砂田土壤含水量整体变化更小,裸田土壤含水量整体变化更大。
(3)砂田耕作的好处是由于石头的导热性差,砂田表层的砂石覆盖层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与土壤相比,砂石的空隙较大,有利于降水和地表水的下渗;土壤表层被砂石层覆盖,增加了地表的粗糙程度,可以起到阻碍地表径流的作用。
【点评】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水循环的类型可以分为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和陆地内循环;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其中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最大。
29.【答案】(1)地处板块交界处,相互碰撞挤压、抬升,形成一系列平行山脉;在地形抬升过程中,分布于山谷的河流侵蚀切割作用加剧,从而形成了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的自然奇观。
(2)海拔高,高差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气候类型多样;山地大致呈南北走向,夏季风沿着河谷进入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干热河谷;冬季北部山地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明显,山高谷深,气流下沉增温,形成温暖之地。
(3)背靠玉龙雪山,有清洁的高山冰雪融水,灌溉便利;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充足,雪桃色彩鲜艳;气候温凉,生长周期长,积累的营养物质多;病虫害少;土壤优质,富含多种微量元素。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我国西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抬升,形成一系列平行山脉。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外力作用主要以流水作用为主,在河流上游,流水侵蚀切割作用显著,形成“V"形谷。
(2)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气温和垂直分异等方面。云南省西部山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垂直高差大,气候垂直分异显著,类型多样。山地大致呈南北走向,夏季风沿着河谷进入,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冬季北部山地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明显,山高谷深,气流下沉增温,产生焚风效应,形成温暖之地。
(3)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因素。其中气候条件又进一步划分为光照、 热量、降水等因素。 丽江雪桃产自云南丽江的海拔2400-2800米原生态高原地区,丽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温凉,生长周期长,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因此雪桃果型大、口感好;光照充足,有利于水果着色;海拔高,气温低、光照强,病虫害少;当地优质的土壤,果树不施用化肥、农药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当地优质的土壤和清洁的水源对雪桃生长极其有利”说明当地土质优良,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背靠玉龙雪山,有清洁的高山冰雪融水,灌溉水源充足。
【点评】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