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的民
主政治建设人民政协召开和
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成立的理论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新中国民主政治
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识结构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第1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同步练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 北平)前提:南京国民政府已垮台,筹建新中国提上议事日程。内容1、选举产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2、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3、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4、确立了首都、国旗、国歌和公元纪年法与会代表:中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
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及海外华侨代表会议性质:民主协商,建国筹备会议,
(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规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
主义国家;国家各方面
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性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进步性①时间:1949、10、1
②内容:
A、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
B、任命——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外交部长
C、施政方针——共同纲领中央 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国大典举行——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1、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1)中国人民经一百多年英勇斗争,推翻了帝、官、
封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
(2)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3)标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中国从此走上
独立、统一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新时期。2、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
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
开启新纪元,推翻三座山。
当家作主人,开创新局面。
探究其地位,世界添新篇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条件:
(1)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经验积累。
2、创立:
一届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二届人大和三届人大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阅读教材,了解一届人大有哪些重要内容?一届人大的召开有什么重大意义?(1)内容: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人大委员长、周恩来总理)
(2)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②为加强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第二届全国人大(1959)第三届全国人大(1964) 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刘少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周恩来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67年——197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陷于停顿。
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 完善,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
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
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1954年宪法作出了哪些重要规定?它的颁布有什么重大意义?A.内容:确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B.意义:
(1)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2)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律保证。
(3)宪法颁布大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根据材料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所代表的民主广泛性有何根本不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拓展与延伸一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人民民主拓展与延伸二 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有何本质区别?
经济基础不同:
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
活动的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原因(1)在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救国方案未能实现,最后在中共领导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1954年后政协性质与职能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1956年)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民主党派已变成代表一部分劳动者的政党目的: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意义: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确立发展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打下合作基础。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代表大会代替人民政协,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挥作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966年——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材料一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二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阅读材料后回答: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的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
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原因: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及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比较落后。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五大省级自治区:内蒙古 新疆 广西 宁夏 西藏3.确立与完善(1)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
(2)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4.意义:实现民族平等,保障了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力,维护了祖国统一和边疆地区的巩固,促进了民族大团结,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进步,对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大意义。等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经典例题回(高考题)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人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内蒙古自治区1947西藏自治区1965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同步练习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B.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C.过渡时期总路线
D.民主革命纲领
A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有
(1)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2)新政协的召开 (3)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准备 (4)西藏和平解放
A.(1)(2)(3)(4) B.(1)(2)(4) C.(1)(2)(3) D.(2)(3)(4)
3.下列有关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4.1954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是
(1)人民民主 (2)民主集中 (3)社会主义 (4)民主协商
A.(1)(3) B.(2)(4) C.(2)(3) D.(1)(4)
同步练习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不包括( )
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C.选举朱德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D.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D 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7.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实现 “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在哪一次会议上?
A.一届人大 B.二届人大
C.三届人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A同步练习C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结束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文化大革命”的开始B同步练习9.建国后的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哪些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①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②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③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④实现各阶级、阶层的团结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10.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
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同步练习(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开始于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秋
(12)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的政协,其主要职能是
(13)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为了
A、发展统一战线
B、取得民主党派的拥护
C、改造民主党派
D、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B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D 14.下列对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提出的
②目的是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③根据这一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④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A国旗代表新中国礼目注行要旗升《义勇军进行曲》作者田汉聂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