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9 16:57:02

文档简介

2023一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1.(3分)A(B项新乐府从文体分类上依然属于乐府诗体;C项不是科学分类是指仅从人乐
不入乐角度规定乐府诗范围:D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是汉乐府中的民间歌辞部
分。)
2.(3分)D(“这决定了它们在体制特点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有误。)
3.(3分)B
4.(3分)D
5.(6分)(1)民间歌辞具有“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
现实针对性,
(2)民间歌辞由乐府机关采集,可以“观风俗,知厚薄”,即了解民风民俗、政策得失。
(3)民间歌辞新的艺术、体制特点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6.(3分)D(两人不一样,三仙姑是乔装打扮,爱当老来俏。)
7.(3分)C(“其心理描写表明他对丢手套毫不在意”有误,表明陈老人认为手套不适合自
己。)
8.(5分)(1)陈老人为了抢买桑权而丢了手套,以对劳动工具的热爱和重视表现了他热爱劳
动。(2分》
(2)陈老人为方便别人行走,主动清理碍路木料而丢了手套,表现了积极奉献、助人为乐的
高尚品德。(2分)
(3)两处丢手套的情节,都紧紧围绕着“套不住的手”,塑造了陈老人作为一个平凡而崇高
的劳动者形象,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1分)
9.(6分)(1)具有较强的乡土气息,取材于衣村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陈老人教农业技术、练
习劳动架势、从事各种农活等,老百姓读的懂,读来亲切,文章内容接地气。
(2)本文语言朴实自然,具有大众风格。描写陈老人的手像“小耙子”,符合劳动人民职业
特点,有生活气息,人物对话口语性较强,通俗易懂,各种农活名称富有地方色彩。
(3)本文追求一定的艺术效果,用“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结局归还手
套,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AEG
11.(3分)D(词义相同)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12.(3分)D(“表明了作者和诸葛亮的隐土身份”有误,过度理解。)
13.(8分)(1)当我神情专注、心意满足的时候,就高声朗诵,家里人常常笑话我声音大吵人。
(每小句、句意通顺各1分。)
(2)生下来刚六个月,慈父便弃我而去;到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向(逼她
改嫁)。
(每小句各1分。)
14.(3分)读书自娱,安贫乐道,不慕功名,怡然自适。
(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C(“联想到是古代传说中的力士和天吴开辟了西湖”有误,是想借他们把西湖改造
成农桑之地为民造福。)
16.(6分)
(1)对南宋君臣的愤恨。他们沉溺于西湖优美景色中,忘记了豪言壮志,不思进取。
(2)对亡国现实的悲痛。词人感慨南宋王朝百年来苟安江南,又有谁能扭转乾坤,为抗金
英雄岳飞雪耻呢。
(3)对复国理想的向往。词人热烈希望能有人像力士和天吴那样的英雄推山、移水,把西
湖改造成农桑之地为民造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10分)
(1)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4)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5)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18.(3分)C
19.(4分)(1)根本就不配写诗。
(2)他从此坚定了自己写诗的信念。
20.(4分)文中两个逗号将“使他犹如在濒死的边缘”独立出来,起强调作用,突出众多冷落
和骂声造成的绝望程度之重、时间之长,表现了爱默生的赞扬给惠特曼带来了心灵慰藉
和希望。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5分)
21.(2分)殒身不恤1长歌当哭
22.(3分)①将“警示”和“告诉”的位置互调
②将“一句”提到“慷慨激昂”之前
④将“传播”改为“传承”
四、写作(60分)】
23.略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2页(共3页)2023一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
2024.04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乐府诗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是由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一个官署名称一一“乐府”而来
的。汉代人把当时由乐府机关所编录和演奏的诗篇称为“歌诗”,魏晋六朝时人,才开始称这
些歌诗为“乐府”或“乐府诗”。
汉代乐府机关,是汉武帝刘彻时开始设立的。《汉书·艺文志》说:“自孝武帝立乐府而
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汉
代以后,魏晋时代仍有乐府机关的设置,但未见记载有采集民间诗歌的事。只是两汉时代的
乐府民间歌辞,有些还在演唱,这对于汉乐府诗歌无疑起了保存和流传的作用。至东晋后的
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纵情声乐,所设的乐府机关又开始收集民歌俗曲,因此,流传在当时南
北朝的民歌,又被保存不少,仅南朝乐府诗流传下来的就有四五百篇,不仅数量多,而且与汉
代的乐府诗也有不同的特色。两汉、南北朝乐府诗的来源,并不仅是民间作品,但乐府中的
民间歌辞,无疑是乐府诗的精华。
在文学史上,所谓“乐府”或“乐府体诗”主要是指两汉和南北朝的乐府作品,但从后来的
文体分类上讲,所谓乐府体诗的范国,则是包括历代作家仿制乐府的作品在内的。这种仿作
的作品也有几种不同的情况:(一)按照乐府旧的曲语,创作新辞,还是入乐的;(二)由于旧语
的失传,或由于创作者并不熟悉和重视乐曲,而只是沿用乐府旧题,仿效旧日乐府的艺术特
色来写作的,实际上已不入乐;(三)连旧题也不袭用,而只是仿效旧日乐府作品的创作方法
和某些形式特点,完全自立新题、新意,也是不入乐的。
利用乐府旧题写作乐府诗,是从汉末建安时代开始的。曹操首开风气之先,开始模仿两
汉乐府民间歌辞来写作乐府体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是依汉乐府的旧曲创作出来的新
辞,但大部分则是只沿用乐府旧题,属于不再入乐的作品。从这以后,文人创作的“乐府诗”,
虽称为“乐府体”,但与音乐实际却没有关系了。隋唐以及隋唐以后,用乐府体写诗一直很盛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行,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和张籍等,都有许多乐府名篇,他们都不过是用乐府古题,
学习古代民间乐府歌辞的“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形式上不拘字数,不避杂言而已。
中唐以后,文学史上又出现了一种“新乐府”,它的倡导者和创作者是元稹和白居易。这种乐
府诗的特点是所谓“即事名篇,无所依傍”,它不仅不依旧谱,不入乐,而且连乐府旧题也取消
不用。
另外,前人在文体分类上,也有专从入乐不入乐的角度来规定“乐府”诗的范围的。按照
这种意见,凡属古代的乐歌,后世的词、曲,均得称为“乐府”。这无疑是对“乐府”做十分广义
的理解了。但从文体分类上讲,这一理解混淆了不同文体的界线,是不科学的。
在现存的两汉乐府和南北朝乐府中,民间歌辞是最值得我们珍视的部分。这部分作品
继承了《诗经》中《国风》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体制上又分别
有新的发展和不同的特点。单从体制上说,我们可以看到两汉乐府诗有如下的某些特点:
(一)汉乐府诗打破了《诗经》基本上是四言体的格局,而剑造了杂言体的诗歌,它往往三言、
四言、五言、七言间出,而基本上以五言为主,七言句式也不少见,这样就为我国古典诗歌的
主要形式五、七言体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二)汉乐府诗除抒情诗外,还出现了较多的叙事
诗,如《陌上桑》《病妇行》《孤儿行》乃至《孔雀东南飞》等,对我国叙事诗的发展起了有力的促
进作用;(三)两汉乐府诗一般根据乐调的反复而分为若干“解”,“解”相当于《诗经》中诗篇的
“章”和唐宋词中的“阕”,表现了它的入乐的性质;(四)乐府诗篇中往往掺有某些表声词,如
“妃呼豨”“羊夷吾”“伊那阿”“路訾邪”,以及一些单音词“梁”“之”“奴”等,它们都旨在表声而
无关文义,声、辞往往相混,不细加辨识,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五)乐府诗篇常用歌、行、
曲、引、吟、谣等名称,这些名称与乐调的性质、声情有关。
至于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又有些不同的特色。从题材上说,南朝乐府民歌以写男女
恋情的内容为多,其体制上的某些特点是:(一)以五言四句的短章为主,它对后世“绝句”体
诗的兴起有直接影响;(二)歌辞中经常运用双关隐语。就是用同音而不同义的字,把所要表
达的意思掩盖起来,如用“丝”“梧子”等,代替“思”“吾子”等。北朝乐府民歌又与南朝乐府民
歌有许多不同。现存的北朝乐府民歌总共约七十首,数量上没有南朝乐府民歌多,但题材却
比较广泛。北歌的作品风格与南歌的婉转含蓄不同,一般表现得十分粗犷豪爽。
魏晋以后文人模写的乐府体作品,也有重要成就。
(摘编自褚斌杰《乐府诗体》)
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