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9 16:58:21

文档简介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4月考语文试卷·原卷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龙在十二生肖中居第五位,与十二地支“辰”同序,故又被称为辰龙。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有学者认为其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
在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图腾崇拜产生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都证明了在中国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代,图腾崇拜风靡于生活在这块古老大地上的各个部落,其种类可谓包罗万象,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人们联系的逐渐加强和征服战争的频繁发生,有的部落壮大了,其图腾崇拜也随着他们的征服足迹而扩散四方;有的部落失败了,其氏族旗帜也随着他们的失利而黯然降落。有时候被征服者的图腾会作为征服者的战利品附属于征服者的图腾,成为征服者氏族强大标志的一部分。中国龙的产生与发展就证明了洪荒时代这一变迁过程。
据宋代罗愿在《尔雅翼》中的描述,龙是我们的先祖们由蛇、鳄、鱼、猪、马、牛等动物,和风云、雷电、虹霓等自然现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具有通天善变、喜水好飞、灵异吉祥、兆祸示威等神性的一种非凡的灵物。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伏羲考》一书中说:“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图腾的鼎盛时代是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一时期,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一些氏族部落联合起来形成部落联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率领部落发展生产,对外征战,这些部落联盟首领就是这一时代的英雄人物。后世演绎了许多关于这些英雄人物的神话传说,而在神话传说中,这些英雄人物绝大多数都与龙联系在一起。
在神话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人类始祖,也是百龙之祖。史书上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中的伏羲和女娲都是上体人形,下肢蛇躯,具有原始神话亦人亦兽的特点,也具有龙图腾主体蛇躯的特征。至于中华多民族神话传说中共同塑造的英雄人物盘古氏,不仅完全具备了龙的形象,而且初步拥有了龙的威力,《广博物志》引徐整的《五运历年纪》这样描写道:“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这位龙首蛇身的神话巨人既是开天辟地的英雄,也是世界万物之祖。
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就是在这种氏族战争与部族融合的历史背景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共有图腾,这一历程也展示了龙行天下、奋发图强、兼容并包、协和万邦的主体精神。
(节选自《半月选读·图腾崇拜与神话之龙》,有删节)
材料二:
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中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还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如:“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
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
(节选自《中华文艺·龙文化》)
材料三:
作为一种被崇拜的图腾,除具有图腾的一般特征外,龙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龙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三个飞跃:一是从原型动物向虚拟神物的飞跃;二是从氏族图腾向民族图腾的飞跃;三是从图腾崇拜向宗教信仰的飞跃。
龙图腾在图腾崇拜趋于衰落的时代反而获得继续存在和发展的权利,是因为人们在保留龙的图腾形式的同时,给它赋予了神的内涵。中国龙同国外图腾一样,在氏族图腾崇拜中就是主水的神物,所谓“龙马驮图出于河”。到了阶级社会,龙更是被描绘成主山川河流、能兴云降雨的水神,而水是农业生产的第一位的决定因素。从那时起直到今天,龙王庙都是人们祭祀求雨的地方。
由于龙图腾具有了上述许多氏族图腾所不具备的特点,这个古老的图腾才在其他氏族图腾衰落、消亡的历史阶段,被我们民族的祖先携带着迈进了阶级社会的门槛,成长为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明,从而在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我们相伴走到了今天。
(节选自阎世斌《从龙文化看民族精神》,有删节)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都证明了图腾产生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代。
B. 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盘古氏,是百龙之祖,不仅完全具备了龙的形象,而且初步拥有了龙的威力。
C. 有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D. 作为一种被崇拜的图腾,除具有图腾的一般特征外,龙还具有其自身的三个特点。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龙的产生与发展印证了中国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B. 闻一多认为龙是一种虚拟的生物,龙图腾是在蛇图腾基础上糅合而形成的。
C. 有的学者认为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D. 古代人们依赖于农业,龙就被赋予水神的内涵,说明图腾崇拜与人们的农业生产关系密切。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等词语的意义都取自龙是吉祥瑞兽。
B. “神龙助禹治水”“义龙解人间干旱之苦”等传说。
C. 古人以“龙生九子不成龙”比喻同胞兄弟品质各不相同。
D. 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皆龙身或蛇身人首,亦称“龙祖”。
4. 有学者质疑龙图腾说,文中提出了哪些理由?请简要概括。(4分)
5. 中国人为何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麦粒金
吴昌勇
①节气的语言和春风,春雨,春雷一个腔调,沿着河沟、川道和山冈,一声接一声地把草木唤醒。裹着雪花的被子酣睡了一冬的小麦,朦胧地睁开眼,迎着春光大口呼吸。麦田的耳语是枝头鸟雀啁啾,是淙淙溪流里稀疏的蛙鸣,是老农蹲在田坎上磕打烟袋锅的闷响。
②还未至雨水,囤在浅山麦田里的积雪开始消融,这些开在隆冬时节的白色精灵,把大地枝头让给庄稼,让给桃花李花,也让给一枚枚新芽。
③鸽羽色的云朵亦在消融,一条巨大的河流在天空奔腾,浪头交融,合涌,摩擦出雷声和闪电。春意融融,天际传来金属音质的轰鸣,考验着每一株麦苗对节气的判断,也磨炼着它们的脾性,耐心等待生命中的第一场春雨。
④天上的云朵落在地上,就有了新的色彩。平铺在川道,抑或斜挂在山腰的麦田,如一方堰塘,回流着花草的原香。乍暖还寒,随着日头在地平线两端划出一轮弧线,氤氲在空气中的香型,也悄然发生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变化,或清爽,或浓郁,或提神醒脑,或宁心静气,幽幽花香浸润着正在发蔸的麦苗,麦田的幸福时光就这样惬意悠然。
⑤泥土,花粉,雨水和春风正在麦田里秘制丰收的酵母,锄草的老农好似花朵压低的枝头,他们最先嗅到窖藏在大地深处的醇香,比开坛的老酒更能调动他们就着春光微醺的冲动。
⑥天气一日日转暖,麦田慢慢潮热起来,纤细的秸秆如一条条竖立的堰渠,将养分源源不断地向上泵吸——麦穗即将从大地宫腔里娩出,宫颈缓缓打开,渐渐露出麦芒的头顶,露出小指般粗细的穗尖……随着麦田微微一颤,毛茸茸的穗身一个激灵扑进阳光的怀抱。麦田高高举起尚且稚嫩的麦穗,如母亲将自己的孩子从怀抱里扬起,让蓝天白云和日头看清楚小麦的婴儿面孔。
⑦初夏,蛙鸣蝉噪,阳光开始金黄。麦穗一日日丰腴起来,魁梧起来,健硕起来,如勇士般挺起脊梁,它们要做五谷的王者,要在五月的麦田掀起金黄金黄的麦浪。庄稼人习惯将麦穗称作麦梢,在他们眼中,这些大山深处修竹般挺拔的小麦,是他们富养在地里的株株果木,麦收时节,一垄麦田就是一方金灿灿的果园,每一个枝头都会挂上麦粒饱满的果实。
⑧阳光是最好的染料,它们要为翠绿的麦穗着色,要让嵌入穗身的麦粒在无边的熔炉里淬火,冶炼,锻造出纯金的质感。汹涌的热浪是泥土燃烧的烈焰,是农人汗水飞溅的火花,穗梢被炙烤得一片橙黄,喷薄而出的金色光芒让漫山遍野都贴上金箔。细长的麦叶在摆动,它们架起风箱,让炉火烧得更旺,大地滚烫的砧板上隐约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比春雷的鼓点更要密集,热烈,有节奏。这一刻,知了停止歌唱,树叶凝神屏气,溪水放缓流速,梢头的麦芒如支支将要离弦的箭,自天空射向大地,迸发着道道金光,又好似自麦田伸向天空的长矛、金戈和铁戟,闪耀着簇簇夺目的光芒,棱角分明的麦穗此刻披着一身金黄的铠甲,好似目光灼灼的勇士,等待着阳光在麦田里点兵。
⑨芒种前后,田边的草木为杏黄的麦田勾上一道绿边,如一个吊坠,斜挂在大地的颈项。衬着草绿,热浪滚滚的麦田,从麦芒到麦茎,从麦粒到麦秸,从泥土之上到天空之下,纯金的麦浪随风翻滚,那光芒里有山川,河流,草木争鸣的号角,那光芒里有云彩,露滴,蝉鸣的欢呼,那光芒里滚动着雷声和闪电的轰鸣,也有耀眼的彩虹高挂。每一粒泥土,每一片麦田,每一声蝉鸣都是这金色的一部分,就连老农的笑容都被映得金黄。
⑩风吹麦浪,季节终于为这些镀金的麦粒提取了一个生动的词——麦粒金。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多次写到“蛙鸣”“蝉噪”,有展现时令特点的目的,也有借物抒情的意图。
B. 麦子从“一枚枚新芽”到“一株麦苗”最后长成“镀金的麦粒”,表达出作者对麦子生命力顽强的歌颂。
C. 第⑦⑧段写促使麦穗变成金黄的力量,有金黄的阳光,汹涌的热浪,也有庄稼人的富养,农人的汗水。
D.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从春天到夏天,从雨水到芒种,用节气的变化展现麦子的成长过程。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中第③段将麦苗拟人化,用“脾性”、“耐心”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麦苗对春雨的期待。
B. 第⑦段短句、长句交错运用,句式活泼,错落有致,富有变化,具有节奏感。
C. 第⑨段表现麦田金黄,先采用衬托手法,以草木绿写麦田黄;再采用通感手法,以号角、欢呼、轰鸣突出金黄。
D. 本文语言情感饱满,全文虽然没有使用感叹句直接抒情,但读者依然能从生动的描绘中感受到浓烈的情感。
8. 有人评价这篇散文具有诗意美,你认为哪些方面体现出了诗意美?(4分)
9. 本文的题目“麦粒金”有哪些意蕴?请结合全文分析,简要作答。(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材料一:
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①,二曰戆谏②,三曰降谏③,四曰直谏,五曰风谏④。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
(节选自《孔子家语 辩政》)
材料二: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齐桓公谓鲍叔曰:“寡人欲铸大钟,昭寡人之名焉。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敢问君之行。”桓公曰:“昔者,吾围谭三年,得而不自与者,仁也;吾北伐孤竹,刬⑤令支而反者,武也;吾为葵丘之会,以偃天下之兵者,文也;诸侯抱美玉而朝者九国,寡人不受者,义也。然则文武仁义,寡人尽有之矣。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君直言,臣直对。昔者,公子纠在上位而不让,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鲁境,非义也;坛场之上,诎⑥于一剑,非武也;姪娣不离怀衽,非文也。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者无天祸必有人害天处甚高其听甚下。除君过言,天且闻之。”桓公曰:“寡人有过,子幸记之,是社稷之福也。子不幸教,几有大罪,以辱社稷。”
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叔向归以告平公,平公曰:“吴其亡乎?奚以敬舟?奚以敬民?”叔向对曰:“君为驰底之台,上可以发千兵,下可以陈钟鼓,诸侯闻君者,亦曰:‘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所敬各异也。”于是平公乃罢台。
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雏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雏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勿杀而谢之。
(节选自《说苑 正谏》)
【注】①谲谏:婉曲,不明说。②戆谏:鲁莽刚直地规劝。③降谏:低声下气地规劝。④风谏:同讽谏。⑤刬:同“铲”,铲除,消灭。⑥诎:同“屈”。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凡为不善A遍于物B不自知者C无天祸D必有人害E天F处甚高G其听甚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B. “子幸记之”与“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
C. 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两者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立政之基,后用来指代国家。
D. “勿杀而谢之”与“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齐桓公想铸造一口大钟来彰显名声和功德,为此他征询鲍叔的意见,鲍叔从仁、义、武、文四个方面直接指出其过错,使齐桓公认识到了问题。
B. 齐桓公根据自己曾得到谭国却不夸耀,消灭令支成功凯旋,召集会盟平息战事,拒不接受他国美玉四个方面,认为自己已具备文武仁义。
C. 晋平公派遣叔向出使吴国,吴国派出一艘装饰豪华的大船相迎,船中人的衣着十分奢靡,叔向汇报了这件事,晋平公由此认为吴国将灭。
D. 在如何处理烛雏一事上,景公要杀他以泄心中怒火,晏子故意列出烛雏的三条罪状,使景公明白烛雏无罪。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2)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
14. 鲍叔、晏子两位大臣劝谏君主的方式不同,请结合材料比较并说明其中最符合孔子观点的是哪位?
(3分)
(二)古诗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 “自恐”句既表明了自己真的担心,也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6. 本诗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勾画梅花的?结合本诗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而从曾皙的一个动作细节“_________”可以看出他谦恭守礼。
(2)杜甫《登岳阳楼》中虚实结合,把洞庭湖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亡国悲剧艺术的缩影,深重嘲讽中饱含叹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
朱自清没有想到,与自己惺惺相惜的挚友会遭逢一场大劫难。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遭到暗杀,15日下午,在李公朴葬礼上,闻一多愤怒地跳上讲台,厉声痛斥国民党特务的无耻行径,在散会回家路上遭特务暗杀。
得知闻一多被杀害,朱自清悲愤、激怒。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人士举行的闻一多追悼会。二十多年没写新诗的他,悲愤地写下《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贪婪致使抗战胜利后国内 ① ,1947年1月,全国十个城市50万余学生示威游行,要求撤出驻华美军,废除《中美商约》。国民党政府仅在北京就逮捕了两千多人,朱自清对此 ② ,在抗议宣言上签了名。报纸发表后,有朋友看到国民党黑名单,上面第一个就是朱自清。朱自清的妻子得知后颇为焦急,要他小心些,朱自清却是轻轻冷笑、毫无惧色:“不用管它。”
巨大的压力、贯穿一生的清贫和繁重的工作,使得朱自清的身体 ③ 。1948年夏,他的体重只有38.8公斤。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在北平病逝。一代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民不聊生 深恶痛绝 每况愈下 B. 生灵涂炭 嫉恶如仇 江河日下
C. 民不聊生 嫉恶如仇 江河日下 D. 生灵涂炭 深恶痛绝 每况愈下
19. 文中多次使用数词,任选两处说说它们在文段中不同的表达效果。(4分)
20. 仿照朱自清《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以“挽朱自清先生”为题写一首小诗。(答题卡上不用写题目。诗句之间以“/”隔开。)(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关汉卿的元杂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冤枉的故事,②主人公自然是社会的底层百姓,③但是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④她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⑤寄希望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⑥然而总是事与愿违。⑦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痛命运,⑧也颂扬了她的坚毅反抗精神。⑨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⑩这是从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代希腊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在拥有高贵血统和高尚灵魂的贵族男女身上,才有可能演绎灾难性的悲剧。而低贱的平民是没有资格成为悲剧主角的,他们的故事只能被写入喜剧中供人嘲弄。
对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中外两位戏剧家 A 。关汉卿的人物之所以最后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因为社会势力和当权者的残暴,及异族对汉民族的残害。所以,他会安排一系列代表社会病态的丑恶与奸邪,如抢劫、霸占、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等恶行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可见,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莎士比亚则相反。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 B ,而应该自己负责。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2. 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中国俗语
当下,关于“话术”的讨论愈渐丰富多彩。对此,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与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4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龙在十二生肖中居第五位,与十二地支“辰”同序,故又被称为辰龙。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有学者认为其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
在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图腾崇拜产生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都证明了在中国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代,图腾崇拜风靡于生活在这块古老大地上的各个部落,其种类可谓包罗万象,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人们联系的逐渐加强和征服战争的频繁发生,有的部落壮大了,其图腾崇拜也随着他们的征服足迹而扩散四方;有的部落失败了,其氏族旗帜也随着他们的失利而黯然降落。有时候被征服者的图腾会作为征服者的战利品附属于征服者的图腾,成为征服者氏族强大标志的一部分。中国龙的产生与发展就证明了洪荒时代这一变迁过程。
据宋代罗愿在《尔雅翼》中的描述,龙是我们的先祖们由蛇、鳄、鱼、猪、马、牛等动物,和风云、雷电、虹霓等自然现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具有通天善变、喜水好飞、灵异吉祥、兆祸示威等神性的一种非凡的灵物。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伏羲考》一书中说:“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图腾的鼎盛时代是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一时期,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一些氏族部落联合起来形成部落联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率领部落发展生产,对外征战,这些部落联盟首领就是这一时代的英雄人物。后世演绎了许多关于这些英雄人物的神话传说,而在神话传说中,这些英雄人物绝大多数都与龙联系在一起。
在神话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人类始祖,也是百龙之祖。史书上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中的伏羲和女娲都是上体人形,下肢蛇躯,具有原始神话亦人亦兽的特点,也具有龙图腾主体蛇躯的特征。至于中华多民族神话传说中共同塑造的英雄人物盘古氏,不仅完全具备了龙的形象,而且初步拥有了龙的威力,《广博物志》引徐整的《五运历年纪》这样描写道:“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这位龙首蛇身的神话巨人既是开天辟地的英雄,也是世界万物之祖。
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就是在这种氏族战争与部族融合的历史背景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共有图腾,这一历程也展示了龙行天下、奋发图强、兼容并包、协和万邦的主体精神。
(节选自《半月选读·图腾崇拜与神话之龙》,有删节)
材料二:
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中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还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如:“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
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
(节选自《中华文艺·龙文化》)
材料三:
作为一种被崇拜的图腾,除具有图腾的一般特征外,龙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龙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三个飞跃:一是从原型动物向虚拟神物的飞跃;二是从氏族图腾向民族图腾的飞跃;三是从图腾崇拜向宗教信仰的飞跃。
龙图腾在图腾崇拜趋于衰落的时代反而获得继续存在和发展的权利,是因为人们在保留龙的图腾形式的同时,给它赋予了神的内涵。中国龙同国外图腾一样,在氏族图腾崇拜中就是主水的神物,所谓“龙马驮图出于河”。到了阶级社会,龙更是被描绘成主山川河流、能兴云降雨的水神,而水是农业生产的第一位的决定因素。从那时起直到今天,龙王庙都是人们祭祀求雨的地方。
由于龙图腾具有了上述许多氏族图腾所不具备的特点,这个古老的图腾才在其他氏族图腾衰落、消亡的历史阶段,被我们民族的祖先携带着迈进了阶级社会的门槛,成长为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明,从而在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我们相伴走到了今天。
(节选自阎世斌《从龙文化看民族精神》,有删节)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都证明了图腾产生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代。
B. 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盘古氏,是百龙之祖,不仅完全具备了龙的形象,而且初步拥有了龙的威力。
C. 有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D. 作为一种被崇拜的图腾,除具有图腾的一般特征外,龙还具有其自身的三个特点。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能力。
A.“图腾产生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代”错,原文“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都证明了在中国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代,图腾崇拜风靡于生活在这块古老大地上的各个部落,其种类可谓包罗万象”,可见这个时代只是图腾崇拜风靡,而不是图腾产生于这个时代。并且“图腾”不等同于“图腾崇拜”。
B.“英雄人物盘古氏,是百龙之祖”错,原文“伏羲和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人类始祖,也是百龙之祖”。
D.“龙还具有其自身的三个特点”错,原文“作为一种被崇拜的图腾,除具有图腾的一般特征外,龙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龙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三个飞跃”,可见文中说的是三个飞跃,并没有说龙具有自身的三个特点。
故选C。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龙的产生与发展印证了中国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B. 闻一多认为龙是一种虚拟的生物,龙图腾是在蛇图腾基础上糅合而形成的。
C. 有的学者认为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D. 古代人们依赖于农业,龙就被赋予水神的内涵,说明图腾崇拜与人们的农业生产关系密切。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中国龙的产生与发展印证了中国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错,原文“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就是在这种氏族战争与部族融合的历史背景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可见是“龙图腾”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不是“氏族部落”。
故选A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等词语的意义都取自龙是吉祥瑞兽。
B. “神龙助禹治水”“义龙解人间干旱之苦”等传说。
C. 古人以“龙生九子不成龙”比喻同胞兄弟品质各不相同。
D. 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皆龙身或蛇身人首,亦称“龙祖”。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第二段观点是:龙图腾在图腾崇拜趋于衰落的时代反而获得继续存在和发展的权利,是因为人们在保留龙的图腾形式的同时,给它赋予了神的内涵。
A.说的是龙有吉祥的寓意。与第二段的观点无关。
B.说的是龙作为主水的神物拥有神力能帮助大禹治水,能帮人们解除干旱之苦。体现了神的内涵,支撑了第二段的观点。
C.说的是古人对“龙生九子不成龙”这句话的理解。与第二段的观点无关。
D.可以用来支撑材料一第四段的相关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无关。
故选B。
4. 有学者质疑龙图腾说,文中提出了哪些理由?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①将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龙视为一种图腾,不符合图腾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物体的特点。
②被认为是龙图腾的起始形态的蛇图腾并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过。
③某一类型文化不等同于某一氏族部落,将某一类型文化中的龙的造型和纹饰视为某一氏族部落图腾是错误的。
④中国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损伤、杀害和食用龙的载述不符合图腾受氏族群体成员崇敬这一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观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答题区间,由题干中“有学者质疑龙图腾说”可确定答题区间为材料二。
根据文本“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如:‘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阎云翔)”概括出:将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龙视为一种图腾,不符合图腾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物体的特点。
根据“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概括出:被认为是龙图腾的起始形态的蛇图腾并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过。
根据“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概括出:某一类型文化不等同于某一氏族部落,将某一类型文化中的龙的造型和纹饰视为某一氏族部落图腾是错误的。
结合“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概括出:中国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损伤、杀害和食用龙的载述不符合图腾受氏族群体成员崇敬这一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
5. 中国人为何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①中华民族的始祖在传说中多与龙的形象有关。伏羲和女娲是百龙之祖,中华多民族共同的英雄盘古氏是龙首蛇身。
②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与龙图腾形成历程中展示出的精神基本一致。龙图腾形成历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龙行天下、奋发图强、兼容并包、协和万邦的主体精神。
③龙图腾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有图腾,是中国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中国祖先创造了龙的形象,之后又给它赋予了神的内涵,它在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首先明确,为什么自称“龙的传人”可以从中华民族和龙的关联,中华民族传承了龙的什么,龙在中华民族的地位等角度思考。
①从材料一第五段“在神话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人类始祖,也是百龙之祖。史书上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中的伏羲和女娲都是上体人形,下肢蛇躯,具有原始神话亦人亦兽的特点,也具有龙图腾主体蛇躯的特征”和“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可概括出中华民族的始祖在传说中多与龙的形象有关的关联,再列举伏羲和女娲是百龙之祖,中华多民族共同的英雄盘古氏是龙首蛇身的例子证明。
②从材料一第六段“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就是在这种氏族战争与部族融合的历史背景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共有图腾,这一历程也展示了龙行天下、奋发图强、兼容并包、协和万邦的主体精神”概括得出中华民族传承了龙的精神。
③结合材料一的第二段、第六段,以及材料三“是从氏族图腾向民族图腾”“给它赋予了神的内涵”“成长为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明,从而在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等内容可以得出龙在中华民族中的地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麦粒金
吴昌勇
①节气的语言和春风,春雨,春雷一个腔调,沿着河沟、川道和山冈,一声接一声地把草木唤醒。裹着雪花的被子酣睡了一冬的小麦,朦胧地睁开眼,迎着春光大口呼吸。麦田的耳语是枝头鸟雀啁啾,是淙淙溪流里稀疏的蛙鸣,是老农蹲在田坎上磕打烟袋锅的闷响。
②还未至雨水,囤在浅山麦田里的积雪开始消融,这些开在隆冬时节的白色精灵,把大地枝头让给庄稼,让给桃花李花,也让给一枚枚新芽。
③鸽羽色的云朵亦在消融,一条巨大的河流在天空奔腾,浪头交融,合涌,摩擦出雷声和闪电。春意融融,天际传来金属音质的轰鸣,考验着每一株麦苗对节气的判断,也磨炼着它们的脾性,耐心等待生命中的第一场春雨。
④天上的云朵落在地上,就有了新的色彩。平铺在川道,抑或斜挂在山腰的麦田,如一方堰塘,回流着花草的原香。乍暖还寒,随着日头在地平线两端划出一轮弧线,氤氲在空气中的香型,也悄然发生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变化,或清爽,或浓郁,或提神醒脑,或宁心静气,幽幽花香浸润着正在发蔸的麦苗,麦田的幸福时光就这样惬意悠然。
⑤泥土,花粉,雨水和春风正在麦田里秘制丰收的酵母,锄草的老农好似花朵压低的枝头,他们最先嗅到窖藏在大地深处的醇香,比开坛的老酒更能调动他们就着春光微醺的冲动。
⑥天气一日日转暖,麦田慢慢潮热起来,纤细的秸秆如一条条竖立的堰渠,将养分源源不断地向上泵吸——麦穗即将从大地宫腔里娩出,宫颈缓缓打开,渐渐露出麦芒的头顶,露出小指般粗细的穗尖……随着麦田微微一颤,毛茸茸的穗身一个激灵扑进阳光的怀抱。麦田高高举起尚且稚嫩的麦穗,如母亲将自己的孩子从怀抱里扬起,让蓝天白云和日头看清楚小麦的婴儿面孔。
⑦初夏,蛙鸣蝉噪,阳光开始金黄。麦穗一日日丰腴起来,魁梧起来,健硕起来,如勇士般挺起脊梁,它们要做五谷的王者,要在五月的麦田掀起金黄金黄的麦浪。庄稼人习惯将麦穗称作麦梢,在他们眼中,这些大山深处修竹般挺拔的小麦,是他们富养在地里的株株果木,麦收时节,一垄麦田就是一方金灿灿的果园,每一个枝头都会挂上麦粒饱满的果实。
⑧阳光是最好的染料,它们要为翠绿的麦穗着色,要让嵌入穗身的麦粒在无边的熔炉里淬火,冶炼,锻造出纯金的质感。汹涌的热浪是泥土燃烧的烈焰,是农人汗水飞溅的火花,穗梢被炙烤得一片橙黄,喷薄而出的金色光芒让漫山遍野都贴上金箔。细长的麦叶在摆动,它们架起风箱,让炉火烧得更旺,大地滚烫的砧板上隐约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比春雷的鼓点更要密集,热烈,有节奏。这一刻,知了停止歌唱,树叶凝神屏气,溪水放缓流速,梢头的麦芒如支支将要离弦的箭,自天空射向大地,迸发着道道金光,又好似自麦田伸向天空的长矛、金戈和铁戟,闪耀着簇簇夺目的光芒,棱角分明的麦穗此刻披着一身金黄的铠甲,好似目光灼灼的勇士,等待着阳光在麦田里点兵。
⑨芒种前后,田边的草木为杏黄的麦田勾上一道绿边,如一个吊坠,斜挂在大地的颈项。衬着草绿,热浪滚滚的麦田,从麦芒到麦茎,从麦粒到麦秸,从泥土之上到天空之下,纯金的麦浪随风翻滚,那光芒里有山川,河流,草木争鸣的号角,那光芒里有云彩,露滴,蝉鸣的欢呼,那光芒里滚动着雷声和闪电的轰鸣,也有耀眼的彩虹高挂。每一粒泥土,每一片麦田,每一声蝉鸣都是这金色的一部分,就连老农的笑容都被映得金黄。
⑩风吹麦浪,季节终于为这些镀金的麦粒提取了一个生动的词——麦粒金。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多次写到“蛙鸣”“蝉噪”,有展现时令特点的目的,也有借物抒情的意图。
B. 麦子从“一枚枚新芽”到“一株麦苗”最后长成“镀金的麦粒”,表达出作者对麦子生命力顽强的歌颂。
C. 第⑦⑧段写促使麦穗变成金黄的力量,有金黄的阳光,汹涌的热浪,也有庄稼人的富养,农人的汗水。
D.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从春天到夏天,从雨水到芒种,用节气的变化展现麦子的成长过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表达出作者对麦子生命力顽强的歌颂”错,麦子从“一枚枚新芽”到“一株麦苗”最后长成“镀金的麦粒”,表达出作者对麦子生命之美的喜爱,生命之力的赞颂。
故选B。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中第③段将麦苗拟人化,用“脾性”、“耐心”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麦苗对春雨的期待。
B. 第⑦段短句、长句交错运用,句式活泼,错落有致,富有变化,具有节奏感。
C. 第⑨段表现麦田金黄,先采用衬托手法,以草木绿写麦田黄;再采用通感手法,以号角、欢呼、轰鸣突出金黄。
D. 本文语言情感饱满,全文虽然没有使用感叹句直接抒情,但读者依然能从生动的描绘中感受到浓烈的情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通感手法”错误。“那光芒里有山川,河流,草木争鸣的号角,那光芒里有云彩,露滴,蝉鸣的欢呼,那光芒里滚动着雷声和闪电的轰鸣,也有耀眼的彩虹高挂”,此句运用的是排比和比拟手法,没有通感。
故选C。
8. 有人评价这篇散文具有诗意美,你认为哪些方面体现出了诗意美?(4分)
【答案】①语言美。文章语言行云流水,清新自然,句式灵活多变,节奏舒缓。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的运用,一些极具表现力的词汇的点染,增加了语言的魅力,让文章潜藏着诗意之美。
②意境美。文章摹物绘态,极具画面感,“积雪消融,麦生新芽”“秸秆竖立,穗尖初现”“阳光着色,麦浪翻滚”等,描绘了一幅幅时序图景,营造了美好、温馨、和谐的意境。
③情韵美。作者笔下多种自然之物透着人的情味,氤氲着浓浓的爱的氛围,生命浸润着生命,物催生着物,生命之美令人喜爱,生命之力让人赞颂。浓情至理让人陶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本审美意蕴的能力。
(1)分析其语言美
文章语言行云流水,清新自然,句式灵活多变,节奏舒缓。如“节气的语言和春风,春雨,春雷一个腔调,沿着河沟、川道和山冈,一声接一声地把草木唤醒”,句式长短结合,流畅自然;
“那光芒里有山川,河流,草木争鸣的号角,那光芒里有云彩,露滴,蝉鸣的欢呼,那光芒里滚动着雷声和闪电的轰鸣,也有耀眼的彩虹高挂”,句式整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
运用诸多修辞手法,如“裹着雪花的被子酣睡了一冬的小麦,朦胧地睁开眼,迎着春光大口呼吸”;运用拟人手法,描写麦苗在春光中舒展生长的状态,生动形象;“麦田高高举起尚且稚嫩的麦穗,如母亲将自己的孩子从怀抱里扬起”,运用比喻手法,把麦田比作母亲把新抽出的麦穗比作新生婴儿,写出麦子抽穗孕育麦粒的充满喜悦的情景;
还有一些词汇的运用,如“毛茸茸的穗身一个激灵扑进阳光的怀抱”,“扑”字赋予麦穗以人的动作情态,写出新抽出的麦穗对阳光的渴求,极具表现力。
这些句式、修辞、词汇的运用让文章潜藏着诗意之美。
(2)分析其意境美
文章摹物绘态,极具画面感,如“裹着雪花的被子酣睡了一冬的小麦,朦胧地睁开眼,迎着春光大口呼吸”“宫颈缓缓打开,渐渐露出麦芒的头顶,露出小指般粗细的穗尖……随着麦田微微一颤,毛茸茸的穗身一个激灵扑进阳光的怀抱”“衬着草绿,热浪滚滚的麦田,从麦芒到麦茎,从麦粒到麦秸,从泥土之上到天空之下,纯金的麦浪随风翻滚”,“积雪消融,麦生新芽”“秸秆竖立,穗尖初现”“阳光着色,麦浪翻滚”等,描绘了一幅幅时序图景,营造了美好、温馨、和谐的意境。
(3)分析其情韵美
描写麦苗复苏,“裹着雪花的被子酣睡了一冬的小麦,朦胧地睁开眼,迎着春光大口呼吸”;描写麦穗初现,“宫颈缓缓打开,渐渐露出麦芒的头顶,露出小指般粗细的穗尖……随着麦田微微一颤,毛茸茸的穗身一个激灵扑进阳光的怀抱”,字里行间充满新生命诞生的喜悦。作者笔下多种自然之物透着人的情味,氤氲着浓浓的爱的氛围,生命浸润着生命,物催生着物,生命之美令人喜爱,生命之力让人赞颂。浓情至理让人陶醉。
9. 本文的题目“麦粒金”有哪些意蕴?请结合全文分析,简要作答。(6分)
【答案】①“麦粒金”,“金”指金黄的颜色,意思是“金黄的麦粒”。
②“金”有“贵重”“金贵”的含义,成熟的果实来之不易,分量极重。
③金贵的麦粒背后是时序的酝酿,是多种自然力量的呵护、浸润、锻造,是农人勤劳的劳作,所以“麦粒金”蕴含了作者对生命成长的喝彩,对自然伟力的赞美(孕育生命),又有人生哲理意味,给人以启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麦粒金”的“金”首先指麦粒金黄的颜色,“麦粒金”意思是“金黄的麦粒”。
“金”有“贵重”“金贵”的含义,对于麦粒来说,成熟的果实来之不易,分量极重。首先它们要经受严冬的考验,“裹着雪花的被子酣睡了一冬的小麦,朦胧地睁开眼,迎着春光大口呼吸”;它们要判断好节气,“春意融融,天际传来金属音质的轰鸣,考验着每一株麦苗对节气的判断,也磨炼着它们的脾性,耐心等待生命中的第一场春雨”;要经受阳光的炙烤,“汹涌的热浪是泥土燃烧的烈焰,是农人汗水飞溅的火花,穗稍被炙烤得一片橙黄,喷薄而出的金色光芒让漫山遍野都贴上金箔”。
麦粒由春到夏,春风、春雨、春雷、阳光、泥土、农人的汗水是呵护它们成长的重要力量,“节气的语言和春风,春雨,春雷一个腔调,沿着河沟、川道和山冈,一声接一声地把草木唤醒。裹着雪花的被子酣睡了一冬的小麦,朦胧地睁开眼,迎着春光大口呼吸”“还未至雨水,囤在浅山麦田里的积雪开始消融,这些开在隆冬时节的白色精灵,把大地枝头让给庄稼,让给桃花李花,也让给一枚枚新芽”“鸽羽色的云朵亦在消融,一条巨大的河流在天空奔腾,浪头交融,合涌,摩擦出雷声和闪电”“泥土,花粉,雨水和春风正在麦田里秘制丰收的酵母,锄草的老农好似花朵压低的枝头”“初夏,蛙鸣蝉噪,阳光开始金黄。麦穗一日日丰腴起来,魁梧起来,健硕起来”,金贵的麦粒背后是时序的酝酿,是多种自然力量的呵护、浸润、锻造,是农人勤劳的劳作,所以“麦粒金”蕴含了作者对生命成长的喝彩,对自然伟力的赞美(孕育生命),又有人生哲理意味,给人以启迪。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材料一:
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①,二曰戆谏②,三曰降谏③,四曰直谏,五曰风谏④。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
(节选自《孔子家语 辩政》)
材料二: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齐桓公谓鲍叔曰:“寡人欲铸大钟,昭寡人之名焉。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敢问君之行。”桓公曰:“昔者,吾围谭三年,得而不自与者,仁也;吾北伐孤竹,刬⑤令支而反者,武也;吾为葵丘之会,以偃天下之兵者,文也;诸侯抱美玉而朝者九国,寡人不受者,义也。然则文武仁义,寡人尽有之矣。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君直言,臣直对。昔者,公子纠在上位而不让,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鲁境,非义也;坛场之上,诎⑥于一剑,非武也;姪娣不离怀衽,非文也。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者无天祸必有人害天处甚高其听甚下。除君过言,天且闻之。”桓公曰:“寡人有过,子幸记之,是社稷之福也。子不幸教,几有大罪,以辱社稷。”
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叔向归以告平公,平公曰:“吴其亡乎?奚以敬舟?奚以敬民?”叔向对曰:“君为驰底之台,上可以发千兵,下可以陈钟鼓,诸侯闻君者,亦曰:‘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所敬各异也。”于是平公乃罢台。
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雏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雏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勿杀而谢之。
(节选自《说苑 正谏》)
【注】①谲谏:婉曲,不明说。②戆谏:鲁莽刚直地规劝。③降谏:低声下气地规劝。④风谏:同讽谏。⑤刬:同“铲”,铲除,消灭。⑥诎:同“屈”。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凡为不善A遍于物B不自知者C无天祸D必有人害E天F处甚高G其听甚下
【答案】C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凡是到处做了不好的事自己还不知道的人,(即使)没有天祸也一定会有人害。天虽在最高处,但它却能听到最底下的事。
“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者”中,“……者”意为“……的人”,因此“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做“者”的定语,语意紧密,形成“者”字结构,作主语,因内容较长,故其后 C处应断开;
“天处甚高”为主谓结构,“天”是主语,单独成句,前后EG处应断开;
“其听甚下”的“其”为代词,代指“天处甚高”中的“天”,作“听”的主语,故其前G处应断开。
综上应在CEG三处断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B. “子幸记之”与“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
C. 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两者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立政之基,后用来指代国家。
D. “勿杀而谢之”与“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的原因;用来……的。句意:做臣子的要刚正忠直迎着困难去劝谏他的君主的原因。/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B.正确。都是“幸亏”的意思。句意:幸亏您记住了它。/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C.正确。
D.错误。道歉;告诉,告诫。句意:不但没有杀烛雏还向他道歉/多多告诫以后的人们。
故选D。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齐桓公想铸造一口大钟来彰显名声和功德,为此他征询鲍叔的意见,鲍叔从仁、义、武、文四个方面直接指出其过错,使齐桓公认识到了问题。
B. 齐桓公根据自己曾得到谭国却不夸耀,消灭令支成功凯旋,召集会盟平息战事,拒不接受他国美玉四个方面,认为自己已具备文武仁义。
C. 晋平公派遣叔向出使吴国,吴国派出一艘装饰豪华的大船相迎,船中人的衣着十分奢靡,叔向汇报了这件事,晋平公由此认为吴国将灭。
D. 在如何处理烛雏一事上,景公要杀他以泄心中怒火,晏子故意列出烛雏的三条罪状,使景公明白烛雏无罪。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使景公明白烛雏无罪”曲解文意。由原文第四段“使烛雏主鸟而亡之”可知,烛雏确实失职,并且犯了罪。再由“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可知晏子故意列举烛雏三条罪状是要让景公认识到,如果真的杀了烛雏就处罚过重了,而不是使景公明白烛雏无罪。
故选D。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2)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
【答案】(1)君主有过失,那是危国亡身的萌芽;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劝谏,这是忽视君主的危亡。
(2)齐景公喜好用弋射鸟,派烛雏主管禽鸟但他却让禽鸟飞走了,齐景公大怒想要杀死烛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判断句;“萌”,萌芽;“轻”,轻视,忽视。
(2)“弋”,用弋射(鸟);“主”,主管、掌管;“亡”,逃走、飞走。
14. 鲍叔、晏子两位大臣劝谏君主的方式不同,请结合材料比较并说明其中最符合孔子观点的是哪位?
(3分)
【答案】鲍叔直接用事实批评劝谏,属于“直谏”;晏子用婉言隐语来启发君主,属于“讽谏”。由材料一可知,孔子认可婉言隐语的劝谏方式,即讽谏。因此,晏子的劝谏方式符合孔子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鲍叔“君直言,臣直对……除君过言,天且闻之”可知,他是列举事实直言劝谏,这符合材料一“四曰直谏”(不难理解,应指直接劝谏)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晏子看似帮景公说话,其实是想借“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说明景公不应“重鸟而轻士”。这带有一定的讽刺效果,符合“五曰风谏”(同讽谏)的特点。
根据材料一“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可知,晏子的劝谏方式最符合孔子观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忠臣劝谏君主,有五种方法:第一个是不直言,委婉含蓄地劝谏;第二个是鲁莽而刚直地劝谏;第三个是心平气和低声下气地劝谏;第四个是不畏权威直言劝谏;第五个是用委婉的隐语讽劝。只有揣摩君主的心思来进行劝谏,我采用委婉的隐语来进行劝谏这种方式。”
材料二:
做臣子的要刚正忠直迎着困难去劝谏他的君主的原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改正君主的失误。君主有过失,那是危国亡身的萌芽;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劝谏,这是忽视君主的危亡。
齐桓公对鲍叔说:“我想铸造一口大钟,来显示我的名声。我的作为,难道比尧舜差吗?”鲍叔说:“请问君主您的作为。”齐桓公说:“从前,我围谭国三年,得到它而不自我夸耀,这就是仁;我北伐孤竹国,消灭令支国而凯旋,这就是武;我召集葵丘的会盟,以此平息天下的战事,这就是文;诸侯中携带美玉来朝拜的有九个国家,我没有接受,这就是义。这样,文武仁义我全都具备了。我的作为难道比尧舜差吗?”鲍叔说:“君主您直言,我也直率地回答。从前,公子纠为兄,在上位您却不谦让,这不是仁;违背先祖太公的遗言去侵犯鲁国,这不是义;在会盟台上,屈服于(曹沫的)一把剑,这不算武;姊妹侄女不离怀抱,这不是文。凡是到处做了不好的事自己还不知道的人,(即使)没有天祸也一定会有人害。天虽在最高处,但它却能听到最底下的事。消除您错误的话,上天将会听到的。”齐桓公说:“我有过错,幸亏您记住了它,这是国家的福气。如果不是您赐教,我几乎犯下大的罪过,使国家受辱。”
晋平公派叔向到吴国访问,吴国人装饰了大船来迎接他。船左五百人,船右五百人;有穿豹皮绣衣的,有穿狐皮锦衣的。叔向回国后将这些情况告诉了晋平公,平公说:“吴国大概快要灭亡了吧?为什么这样重视舟船?又用什么来重视百姓?”叔向对他说:“君主您修建驰底高台,上面可以发兵千人,下面可以陈列钟鼓器乐,诸侯听到君主(这样做),也会说:‘为什么这样重视高台?用什么来重视百姓?’看来只是各自重视的对象不一样罢了。”于是晋平公就停止建造驰底高台。
齐景公喜好用弋射禽鸟,派烛雏主管禽鸟但他却让禽鸟飞走了,齐景公大怒想要杀死烛雏。晏子说:“烛雏有罪,请让我把他的罪过列举给他,然后再杀死他。”齐景公说:“行。”于是晏子就把烛雏叫到齐景公的面前,列举他的罪过,说:“你为我们国君掌管禽鸟却让它们飞走了,这是第一重罪;让我们国君因为鸟的缘故杀人,这是第二重罪;让诸侯知道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国君看重禽鸟而轻贱士人,这是第三重罪。”晏子列举完烛雏的罪过,就请(景公)杀死他。齐景公说:“算了吧。”不但没有杀烛雏还向他道歉。
(节选自《说苑 正谏》)
(二)古诗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 “自恐”句既表明了自己真的担心,也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手法、形象的能力。
A.“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错误,应该是表达对红梅的赞美。
B.“表明了自己真的担心”错误,该句并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表达不愿趋时的情感。
C.“也透露出一丝无奈”错误,“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没有透露出无奈,而是说红梅斗雪凌霜的本性。
故选D。
16. 本诗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勾画梅花的?结合本诗赏析。(6分)
【答案】 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个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
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
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表达自己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怕愁贪睡”“恐”等都是人的行为意识,此处用来写“红梅”,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赋予红梅人的特点,展现出红梅不愿意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结合注释“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可知,这里使用典故,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是说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红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而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
综合全篇来看,这是一首咏物诗,吟咏的对象是“红梅”,诗人以红梅自托,托物言志,诗中的红梅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所以又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而从曾皙的一个动作细节“_________”可以看出他谦恭守礼。
(2)杜甫《登岳阳楼》中虚实结合,把洞庭湖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亡国悲剧艺术的缩影,深重嘲讽中饱含叹惋。
【答案】 ①. 其言不让 ②. 舍瑟而作
③. 吴楚东南坼 ④. 乾坤日夜浮
⑤. 叹门外楼头 ⑥. 悲恨相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瑟、坼、乾坤、夜、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
朱自清没有想到,与自己惺惺相惜的挚友会遭逢一场大劫难。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遭到暗杀,15日下午,在李公朴葬礼上,闻一多愤怒地跳上讲台,厉声痛斥国民党特务的无耻行径,在散会回家路上遭特务暗杀。
得知闻一多被杀害,朱自清悲愤、激怒。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人士举行的闻一多追悼会。二十多年没写新诗的他,悲愤地写下《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贪婪致使抗战胜利后国内 ① ,1947年1月,全国十个城市50万余学生示威游行,要求撤出驻华美军,废除《中美商约》。国民党政府仅在北京就逮捕了两千多人,朱自清对此 ② ,在抗议宣言上签了名。报纸发表后,有朋友看到国民党黑名单,上面第一个就是朱自清。朱自清的妻子得知后颇为焦急,要他小心些,朱自清却是轻轻冷笑、毫无惧色:“不用管它。”
巨大的压力、贯穿一生的清贫和繁重的工作,使得朱自清的身体 ③ 。1948年夏,他的体重只有38.8公斤。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在北平病逝。一代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民不聊生 深恶痛绝 每况愈下 B. 生灵涂炭 嫉恶如仇 江河日下
C. 民不聊生 嫉恶如仇 江河日下 D. 生灵涂炭 深恶痛绝 每况愈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民不聊生”偏重于指人民无法生活;“生灵涂炭”偏重于指人民遭受灾难,语义较重。语境中形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贪婪的后果,与“国内”境况搭配,可填“民不聊生”。
第二处:“嫉恶如仇”形容正义感极强,对待坏人坏事就跟对待仇敌一样。“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厌恶、痛恨到极点。语境中形容朱自清对国民党政府愤恨态度,可填“深恶痛绝”。
第三处:“每况愈下”偏重在笼统地表示“越来越坏”;“江河日下”偏重在“一天天坏下去”,多用于事业或精力衰败。语境中形容朱自清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可填“每况愈下”。
故选A。
19. 文中多次使用数词,任选两处说说它们在文段中不同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①二十多年,此处用概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之死,给朱自清先生带来的巨大的悲愤,将放弃多年的新诗的笔重又拾起创作。
②50万余,用概数,表现示威游行学生之多。
③38.8公斤,用确数,明确的数字表现朱自清先生的身体状况,更为准确而真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数次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文“二十多年没写新诗的他,悲愤地写下《挽一多先生》……”中“二十多年”强调时间之久。朱自清已经这么久没再写作新诗,但是闻一多先生之死给他带来巨大的悲痛,以至于重又拾起创作,表达悲痛的程度深而巨大,也传达了朱自清先生对杀害闻一多的人的愤慨之情。
原文“全国十个城市50万余学生示威游行”中的“50万余”,数量比较大,同时用概数“余”,表达了示威游行学生之多,传达出事件引起的反响之大和社会的愤怒之盛。
原文“他的体重只有38.8公斤”中“38.8公斤”运用了确切的数字,这个数字用来说明一个成年人的体重,让人读后就能感受到对方的消瘦,明确的数字表现朱自清先生的身体状况,此处用准确的数据让读者感觉到准确和真实,对朱自清先生威武不屈的精神肃然起敬。
20. 仿照朱自清《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以“挽朱自清先生”为题写一首小诗。(答题卡上不用写题目。诗句之间以“/”隔开。)(4分)
【答案】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黑暗,引领着国人,危难中挺直胸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闻一多的精神比作一团火,后面三个分句“火”的作用展开,点明闻一多的精神力量。仿写时首先要明确句式“你是……(偏正结构),……了……(动宾结构),……着……(动宾结构),……中……”。此外,要运用比喻修辞,注意本体和喻体的关系。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关汉卿的元杂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冤枉的故事,②主人公自然是社会的底层百姓,③但是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④她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⑤寄希望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⑥然而总是事与愿违。⑦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痛命运,⑧也颂扬了她的坚毅反抗精神。⑨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⑩这是从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代希腊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在拥有高贵血统和高尚灵魂的贵族男女身上,才有可能演绎灾难性的悲剧。而低贱的平民是没有资格成为悲剧主角的,他们的故事只能被写入喜剧中供人嘲弄。
对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中外两位戏剧家 A 。关汉卿的人物之所以最后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因为社会势力和当权者的残暴,及异族对汉民族的残害。所以,他会安排一系列代表社会病态的丑恶与奸邪,如抢劫、霸占、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等恶行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可见,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莎士比亚则相反。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 B ,而应该自己负责。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案】A:看法也不一致 B:归咎于客观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由“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可知,这里谈的是关汉卿和莎士比亚这两位戏剧家,对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的看法,根据后面的“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莎士比亚则相反……”可知他们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此处可填“看法也不一致”之类的内容。
B处,此处所填的句子是前文莎士比亚看法的结论,前文说关汉卿认为客观原因造成了人物悲剧,而莎士比亚则相反,“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加上“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的提示,再结合横线前的否定词“不能”,故此处应填“归咎于客观原因”之类的内容。
22. 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5分)
【答案】语句③可修改为: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
语句⑦可修改为: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惨命运。语句⑩可修改为: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代希腊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处,“主人公自然是社会的底层百姓”和“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是递进关系,故应将“但是”改为“而且”。
⑦处,“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痛命运”搭配不当,“悲痛”与“命运”不能搭配,故应将“悲痛”改为“悲惨”。
⑩处,“这是从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代希腊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状中搭配不当,介词“从”使用错误,故应将“从”改为“由”。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中国俗语
当下,关于“话术”的讨论愈渐丰富多彩。对此,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与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让真诚和适度在舌尖绽放
于人际纷繁之世,言语犹如舞者于舞台之上,翩翩起舞,既轻盈又多变。它们如风中之羽,时而飘忽不定,时而锐不可当。亦如剑之双刃,既能抚慰人心之创伤,又可伤人至深,难以愈合。
自孔夫子之《论语》流传千古以来,其中珠玑之语,无不告诫世人:言辞之妙,既在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又需谨防其如刀似剑,伤人无形。圣人之言,犹如一盏明亮之灯,照亮历史长河,让我们看清巧言背后之虚伪与狡诈。
思及三国时期曹操麾下之杨修,才华横溢,却因口舌之利,终招杀身之祸。他的巧言令色,虽暂时赢得曹操的青睐,却也在无形中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再看那历史上的赵高,指鹿为马,用诡辩之术欺瞒众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终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此皆警世之例,明示巧言之害不可不防。
然而,言辞亦有春风化雨之力,能滋润人心,给予人温暖与力量。“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此言道尽良言之美,亦显出恶言之恶。如鲁迅之笔,如匕如枪,直指人心之黑暗,试图唤醒沉睡中的民众。他的言辞虽犀利尖锐,却也充满了对民族未来的深深关切与期望。他的文字犹如一剂良药,虽苦口却能治病救人。
又如马丁·路德·金那篇著名的《I Have a Dream》,他以激昂的言辞为黑人争取平等权利而呐喊,他的演讲充满激情与力量,激励着无数人为自由与正义而奋斗。这些例子都充分证明了真诚与善意的话语能够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话术之妙,存乎一心。真诚与适度是驾驭话术的关键所在。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却将话术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他们如同魔术师般运用话术,将虚假的表象装扮得光鲜亮丽,以甜言蜜语迷惑他人,最终却往往是为了满足一己之私。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破坏了自己的信誉和形象,实则是自掘坟墓之举。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正确运用话术,用真诚和适度的言辞去与他人交流。在交流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和理性的思考,不被甜言蜜语所迷惑,也不被恶意中伤所激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话术的积极作用,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美好。愿我们都能善驭此舌尖上的剑舞之术,让言辞成为传递爱与温暖的使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句名言组成。一是《论语》中的“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花言巧语,装出讨好人的样子的人,往往缺乏仁德。告诫我们,过于花言巧语、善于伪装的人,往往缺乏真正的仁爱之心。这提醒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要警惕那些表面上说得好听,但实际上并不真诚的人。
二是中国俗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意思是在别人困难的情况下,说一句善意的话能够给人鼓励、力量和信心;而说一句恶意的话,就会让人伤心,失去勇气和力量,让人心寒。这句话强调了良言和恶语对人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影响。
多则材料审题立意,要能够找到材料的共同点或关联点,这两句话都和说话、话语、语言有关。分别强调了话语要真实和诚恳,而不是表面的虚伪和讨好;良言能够给人带来温暖和鼓励,而恶语则会伤害人的感情和自尊。都在强调语言在不同情况下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可见本次作文旨在引导学生探讨语言和言辞的力量及其对人产生的影响,强调真诚、善意的言辞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任务导引部分提到了当下关于“话术”的讨论愈渐丰富多彩,这为我们提供了写作的现实背景和思考方向。这里的“话术”可以理解为说话的艺术和技巧。在当今社会,话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如商务谈判、公关活动、演讲等。掌握一定的话术技巧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人际交往都非常重要。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那些滥用话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行为。同时关注话术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和作用,以及如何正确运用话术来提升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写作时,在文章开头,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主体论证部分需要运用丰富的论据来支持和证明论点,论据要具有典型性和新颖性。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良言和恶语的影响,以及话术在不同场合下的正确运用。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最终,我们要回归到如何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上来,以真诚为基,恰当运用话术,成为一个善于运用语言、传递正能量的人。
立意:
1.真诚是话术之本。
2.交流贵在真诚,切莫巧言恶言。
3.真诚交流润心田,虚假言论惹人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