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哲学有助于提升引领性科技创新能力吗 哲学能够为促进中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贡献一分力量吗 2020年,中国科学院组建了哲学研究所,这一举措不禁催人深思:哲学能够成为科技创新的“助产士”吗
哲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不少科学学科脱胎于哲学。在牛顿所处的时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在西方还被称为自然哲学;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挣脱哲学母体,努力谋求其自身成为科学学科的独立地位。哲学与科学具有许多共同的旨趣,力求以合理化、理论化的方式来理解和说明各种感官经验所及的现象,涵盖宇宙、自然、生命、社会和人性,近乎无所不包,但二者在研究方法和评判标准上也有着显著差别。随着哲学与科学各自独立门户,甚至有渐行渐远之势,哲学对于科学的作用和影响也没有那么清晰明了了。物理学家费曼曾讥讽科学哲学对于科学家的作用就如同鸟类学之于鸟:鸟儿不必接受鸟类学的指导,却可以飞得很高,活得很好。
1962年,哈佛大学托马斯·库恩出版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颠覆了此前人们广为接受的关于科学发展的累积渐进式图景。按照库恩对科学发展历史的解读,一门科学或其中某个分支领域得以确立或成熟的标志是进入他所谓的常规科学,而常规科学的根本特征是形成了日常科学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的明确范式。在常规科学时期,接受了某一范式的科学共同体成员往往不会纠结于范式中偏哲学的部分,而是不加怀疑地通盘接受。然而,随着在范式指导下的解题活动的深入和扩展,常规科学活动将会出现逐渐增多的反常事例,这些是在范式的理论框架内始终得不到解决的难题。随着反常事例的增多,常规科学及其范式进入危机阶段,逐渐有科学家开始怀疑范式的适用性,并反思和质疑其中偏哲学的部分。倘若旧范式被抛弃,新范式出现并取而代之,科学革命就此发生。
参与发起和推动科学革命的科学家,通常具备哲学思考头脑和禀赋:他们勇于怀疑和挑战旧范式的概念基础和理论体系,进而开辟新的科学探索路径和视域。这一类型的科学家可称为哲人科学家。大多数哲人科学家并未受过正规的哲学训练,对哲学学说和术语的掌握不一定是准确可靠的,但他们热衷于思考和探讨具有鲜明哲学色彩的基本问题和方法论问题,富有反思和怀疑精神,勇于尝试新的思路。他们的哲人特质可以令其在科学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质疑和挑战旧范式,开启和推动新范式。
正如1944年,爱因斯坦在写给一位青年学者的回信中谈到的那样:“如今许多人——甚至专业的科学家——在我看来是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历史和哲学背景方面的知识可以赋予人一种独立性,使其脱离同时代人的偏见,而这是大多数科学家难以摆脱的。这种由哲学洞见所造就的独立性——在我看来——是区分单纯的工匠或专家与真正的真理追寻者的标志。”
(摘编自朱菁《哲学能够成为科技
创新的“助产士”吗 》)
材料二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任务是结合物理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在宇宙、生命、意识的本质这些正酝酿革命性突破的问题上开展哲学研究;通过吸收科学与哲学的优秀成果,发挥中国传统的科学、哲学思想的独特优势,为独创性的科学研究开辟新的思维空间。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并不只是中国科学院新建的一个研究单位,更为重要的是,希望以此为基础,加强科学界与哲学界的联系,加强科研机构与高校的联系,加强与国外同类型研究机构的联系,推动科学家与哲学家新型联盟的建立。
(摘编自白春礼《架构科学家与哲学家的思想
桥梁,为人类科技事业贡献新智慧》)
材料三 现实的问题是哲学建设尽管是“良药”,却是一个需要多方推动的复杂系统工程,而且是无法立竿见影的“慢功夫”,需要长期的文化哲学濡化才能形成影响,甚或在未来30年科技强国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不一定能显现“疗效”。哲学建设的这种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滞后效应可能使得各个层面都缺乏推动实施的动力,进而陷入“难以落地”和“系统失灵”的境地。这种情况与《孟子·离娄上》关于“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比喻很类似。一个人犯了7年的病,而他的病却非要储藏到3年之久的艾才能灸治,而这时一般面临3种选择困境:“一是不惜重价访求别人家藏的三年之艾,恳求出让,但未必靠得住;二是自己从今藏起尚待三年,这三年内,病况是否可待,还是没把握;三是舍却艾灸,姑试他种治疗,但是更无把握,而且医药杂投,或许转促其死。”
(摘编自张月鸿等《哲学建设:我国科技
强国建设的“三十年之艾”》)
1.(对点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物理学、天文学、社会科学和心理学都脱胎于哲学,它们旨趣相同,但研究方法和评判标准差别显著。
B.科学飞速发展,“独立门户”,从形式上摆脱了对哲学的依赖,但并没有割裂科学活动和哲学思维之间的必然联系。
C.如果一门科学的所有成员都能对某一范式不加怀疑地通盘接受,我们才可以说这门科学得以确立或达到成熟。
D.科学革命更青睐善于科学思考的哲学家,他们有望摆脱原有范式的羁绊,取得更具颠覆性、革命性的突破。
2.(对点题)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托马斯·库恩认为科学发展的历程并非累积渐进式,而是经历常规科学、危机阶段、科学革命三个阶段。
B.中国科学家要能够紧扣科学前沿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开拓和创新,而不能只是在已建立的概念体系和研究路径上跟踪国际上的工作。
C.爱因斯坦认为大多数科学家难以摆脱历史和哲学等知识的束缚,这一看法正好与物理学家费曼对科学哲学的讥讽完全相反。
D.要让科学家和哲学家真正结合起来,活跃科学研究的创造性氛围,不仅需要科学家个体的自我修养,更需要制度和环境的促进和保障。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科学革命”的一项是( )
A.“日心说”取代“地心说”。
B.牛顿物理学取代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C.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达尔文和华莱士分别提出生物演化论。
4.请结合材料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这个比喻,具体解说我国“科技创新”与“哲学建设”面临的选择困境。
5.三则材料围绕着“中国科学院组建了哲学研究所”“我国哲学建设”来论述,三则材料的思考角度和表达重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九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天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天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天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天。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
《“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明清时期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6.(对点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但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取代。
C.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契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后来的科举考试,明清时期命题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7.(对点题)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儿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涉及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8.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上天为每一个人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9.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
10.对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社会的变化,构筑文学理论的核心“文学性”概念已悄然发生变化。从单纯的文学文本到广泛的社会文本,从审美性、文学性到政治性、文化性,“文学性的扩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和当代媒体文化、视觉文化的发达不无关系,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结构同时也是社会话语系统的转型。这就要求我们突破过去文学观念的种种局限。
局限之一是精英文学观。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反思。实际上,所谓“精英文学观”,并不是认为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有绝对的分野——在延安时代的赵树理文学也是一种精英文学——而更多是一种要扶持某种文学类型、文学势力以及文学创作成为正统主流的姿态。这种“扶正”会扼杀多样性,因为它会使文学陷入一种单一标准统摄的、忽视历史个体独特性的模式中。
局限之二是文学文本化。传统的文学研究要么把“文学”理解为“思想”,要么理解为“语言”,要么是合二为一,但都是悬空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
这种虚化的文本,一方面忽视了文学的“物质性”。传统的文学研究从来不关注文学的物质载体,比如说书籍报刊,比如说图书的装帧、印刷、出版、发行,等等。以鲁迅的小说为例,小说集《呐喊》中多篇作品是先刊印在《新青年》杂志上的,那么从杂志刊行到最后辑成单本出版其间是否有变化 《呐喊》的装订形式、书籍用纸等又是如何 现代文学的研究者认为这些问题是“小道”,往往不予关注,但事实上,洋装本还是线装本,往往暗藏着思想文化的交锋。
另一方面忽视了文学的“活动性”。现代文学之不同于古典文学,除了众所周知的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还与其生产过程以及发表形式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在文学创作中,报章等大众传媒不仅仅是工具,还是已深深嵌入作者的思维与表达。所谓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显然是就文本而言的,但这个文本不是凭空产生的,作为文化产品它是有生产过程的,不仅有生产,同时还有消费过程,以及中间的传播过程。但是在传统的文学研究中,这些是最被忽略的。相反,在新文化史中,阅读史、图书史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门类。美国著名新文化史学者罗伯特·达恩顿就以研究阅读史而闻名,他曾经谈到自己的研究主要是“我感兴趣的是从更加广阔的视野来考察书籍的历史,讨论印刷品是如何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这一核心问题”。显然,在文学作品如何被阅读、如何进入普通读者生活这方面,文学研究做得还远远不够。
对活动的关注,也就是对过程的关注。学者周武就认为,以往的文化史基本上是结果(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新文化史更专注于过程的研究。所谓结果的研究,指的是对最终事实的研究,即对已成为事实的唯一可能性的研究,对思想家或学人而言,这个最终事实就是思考的文本化成果。所谓过程的研究,则是对文本化成果的探索与思考过程的研究。我们往往把目光集中到文本本身,因此对文本的处理、对文本的梳理与解说,就成了以往文化史研究的中心环节。这种状况现在正在发生变化,开始慢慢走出单纯的文本研究的方式,开始关注这些观念、态度、学术、思潮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出现的,在特定的语境里面又是怎么变化的,它的传播渠道是什么,它的读者又是哪些人,哪些人出于怎样的理由接受或者反对。简单来说,这一类型的文学研究关注的是一种充满了细节的过程。
显然,如果“文学”不作为这样一种文化活动的过程来理解,它始终是无法获得一种超越纸面的立体感的。
(摘编自邓金明《“新文化史”
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材料二 其实,作品写成以后,文学并没有完成,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和阐释,才算完成了文学的使命。真正的文学史不仅应该包括作家和作品,而且应该包括作品和作家不断被阐释的历史。没有作品被阐释的曲折历程,很难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史。这一点长期被忽略,真有点令人奇怪。现象学的文论早已把读者放在中心,但是,我们至今还没有一部把读者放在一定地位上(就更不要说中心地位)的文学史。试想,如果现代文学史能够把对于《阿Q正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多元阐释考虑进去,将给文学史增添多少深邃的内涵。作家加作品的文学史模式一统天下的现状,使我们的文学史常常缺乏历史感。
许多匆匆忙忙投入文学史编写的人士,并没有认真研究过文学史与文学评论之间的巨大差异,把文学史与文学评论混同,已经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种流行病。文学评论代表作者当前的观念,是一种静态的评价;而文学史的分析则是一种动态的历史的评价,它不但要表述作者本人评价,而且还要概括出作品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评价。有了历史的过程,才能达到历史的高度。文学史的评价,不能离开评价的历史。
(摘编自孙绍振《文学史的写法
和文学批评的写法》)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何为“文学性”的理解是构筑文学理论的核心,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并没有对“文学性”这一概念的清晰界定。
B.“精英文学观”的泛滥,容易使文学创作处于一种单一标准的模仿与反复,不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不利于文学多样性的发展。
C.传统的文学研究只关注文学作品的文本本身,或由文本深究作品承载的意义,或分析文本的语言构成,这都是把文本虚化的表现。
D.对于何为“文学史”,并没有清晰而准确的认识,这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与分析,导致文学史编写工作难以开展。
1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社会的变化,社会话语体系也由单一而至多元,因此我们的文学观念也应有所更新。
B.同一篇文学作品,当其发表的刊物不同,或者其装帧设计等发生变化时,作品的立场与意义也有可能随之变化。
C.生产、消费、传播过程不同,这是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最大的区别,在传统的文学研究中,很多学者往往忽略这个区别。
D.鲁迅的不少文学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存在着多元的诠释,这些多元诠释反过来又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提升了作品的价值。
13.(对点题)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论据不符合“所谓过程的研究”观点的一项是( )
A.明清时期,《西游记》的传播方式主要以文本为主,而到了现当代,戏曲、电视等艺术形式以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传播演绎《西游记》。
B.《红楼梦》以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人生百态。
C.由曹禺先生创作的戏剧《雷雨》直到今天依然常演不衰,在不同的时期,观众总能从这部作品里感受到人性的力量,并产生共鸣。
D.对于《儒林外史》的态度,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文人往往对《儒林外史》给予很高的评价,而大众读者却反应平平。
14.(对点题)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15.对于文学史研究,请依据文本谈谈邓金明与孙绍振观点的异同。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材料一 人们生活所依赖的各种传播媒介不断变化。从家庭相册到朋友圈中的照片瀑布流,从影院观影到手机上的视频日志,当下的媒介传播条件和媒介使用状态今非昔比,文艺在社会生活中的呈现形态也不断更迭。
媒介环境变化,从一般意义上看,体现了技术演化的逻辑。正如印刷术的发展催生了近代报刊,无线电技术催生了广播电视,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是当今视频软件和社交应用场景的技术基础。分析上述过程可以发现,新媒介应用到社会生活中,从时间维度看,既有跳跃式迭代,如手机替代有线电话,也有渐进式递变,如手机屏幕的分辨率越来越高。从空间维度看,新媒介在文艺领域中的扩散,不像一勺糖撒到水中,很快就化于无形,更像是一滴墨汁滴入水中,有个氤氲开来的过程。
从对新媒介的态度来看,乐之者心驰神往,怨之者弃如敝屣。从印刷时代到电影时代,再到广电时代,也都曾出现类似情况。其中的关键问题有两点:新媒介文艺适应社会的速度与状态以及每个人适应新媒介文艺的速度与状态。
新媒介文艺如何适应社会生活 在实验室中,在图纸上,技术是中立的,但是一旦到不同群体当中,技术的使用难免有所偏向。例如,全世界都用社交软件,但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在社交软件上分享的内容各有特色。中国人习惯的各种“网络体”文章、一些地区青年人中流行的“吃播视频”,都体现了明显的区域文化特色。
我们每个人又该如何适应新媒介 这与前一个问题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从整体上说,新媒介在一个社会扩散的速度,取决于海量个体的接受程度。由于人与人的禀赋、习惯不同,每个个体对新媒介的喜好和取舍也都不一样,但只要大家都认同新媒介取代旧媒介,就像未来的新媒介必然取代今天的新媒介这个观点,就应培养自己适应和使用新媒介的相应能力。就像19世纪末,随着照相技术的成熟,人类进入图像时代,这打破了长期的文字传统。与阅读文字较为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不同,图像时代的传播形态更多地呈现为多元化、非线性的形式。因此,百年前的先辈们克服对摄影技术的恐惧,学会看电影,与今天我们学会拍视频本质上都是对媒介生态的适应。
也正是在19世纪后半叶,生物学的“适应”这一概念被引入西方早期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个体在与社会生存环境交互作用中的心理适应,即对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应对,被称为“社会适应”。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媒介产业和媒介研究的兴盛,个体对媒介生态的适应成为“社会适应”的重要内容,后来还创造了一个概念叫“媒介素养”。
(摘编自陈一《如墨汁滴入水中氤氲开来
——谈谈新媒介在文艺领域的影响》)
材料二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水平偏低,一大原因是媒介素养教育存在一些误区。一方面,当前媒介素养教育更多地将媒介素养视为一种功能性的社会技能,其教育实践倾向于持工具主义的视角,较少强调青少年在媒介信息的接受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守媒介规范和道德准则,对学生的媒介辨识能力的培养不足;另一方面,此前教育体系对媒介素养的课程设计和考核不够重视,更多地满足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较少强调青少年媒介文化解构、媒介行动参与、媒介信息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对青少年借助媒介形成主体性人格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
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全方位联动,在多领域同时开展教育实践。对此,我们可考虑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
国家层面,政府和教育相关部门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资源配置和教育理念引导,以国家力量的介入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教育层面,从中小学到高等学校都需要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课程学习和校园文化建设,并制订专门的实施配套方案和评价体系,保证落实效果。社会层面,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动、文化活动,利用知识讲座、交流活动、科普节目等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此外,还应提倡青少年在媒介传播中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青少年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要积极地进行媒介知识的自我学习、媒介能力的自我培养和媒介品质的自我修养,在新媒介的参与中完成对新媒介的认知、对信息的判断和道德的提升。
(摘编自张力、张凌然《媒介素养成为
青少年教育的“必修课”》)
1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媒介在文艺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以点带面逐渐拓展,以渐进的方式推而广之,终至普及。
B.由于新媒介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因而尽管使用者存在区域和文化背景的差别,但它在文艺领域里的使用并无不同。
C.新媒介在社会中扩散的速度,取决于众多的个体对新媒介的接受程度,也与接受新媒体的个体的广泛度密切相关。
D.媒介对信息的传播,经历了由文字到图像,从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到多元、非线性的传播形式的发展过程。
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新媒介取代旧媒介,媒介不断迭代是大势所趋,那么培养适应和使用新媒介的能力,进行终身学习,就显得十分必要。
B.人类对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可能存在恐惧心理,但从生物学及社会学的范畴来看,学会适应才能融入社会,得到更好发展。
C.“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纳入我国普通高中的学习课程,这是国家教育部门对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这一热切需求的回应。
D.青少年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在媒介的参与中如能自觉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就可以迅速地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18.(对点题)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大约在20年前,某电影中3D版“魔法报纸”,如今已演变为可用手机浏览的视频新闻。
B.技术的研发助推“人脸识别”上线,并通过电子显示屏公布交通违规行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交通环境。
C.在当今这个“融媒体”时代,技术的革新迭代,倒逼广播、报纸、电视等不同媒体为求生存而进行全面整合升级。
D.某手机厂商根据不同年龄段用户群的需求,向市场投放适合不同群体使用的多种类型的手机,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19.在媒介信息的接受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守什么准则 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应怎样看待网络上出现的“内部消息”“小道消息”及生活中一些谣言、传言现象。
20.(对点题)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B 解析 A项,“它们旨趣相同”错误,材料一第2段中说的是“哲学与科学具有许多共同的旨趣”;C项,从材料一第3段可知,“一门科学或其中某个分支领域得以确立或成熟的标志是进入他所谓的常规科学……明确范式”;D项,从材料一第4段可知,科学革命更“青睐”的不是“哲学家”,应是“通常具备哲学思考头脑和禀赋”的科学家。
2.C 解析 C项,“爱因斯坦认为大多数科学家难以摆脱历史和哲学等知识的束缚”错,材料一说“历史和哲学背景方面的知识可以赋予人一种独立性,使其脱离同时代人的偏见,而这是大多数科学家难以摆脱的”,可见,爱因斯坦认为大多数科学家难以摆脱的是偏见。
3.C 解析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政治思想,不属于“科学革命”。其他三项都属于“科学革命”。
4.①依靠直接移植西方的哲学的方法行不通。②从现在开始革新发展自己的哲学理念,恐怕短期难以见效。③舍却哲学建设这一奠基之举,另寻他法,风险更大。
5.材料一从“建设必要性”(“可行性”)的角度,重点讨论了哲学能不能为科学助力的问题;材料二从“建设目的性”(“方向”)的角度,回答了哲学研究所成立以后所承担的任务是什么的问题;材料三从“建设现实性”(“现实环境”)的角度,重点指出哲学建设可能面临的困境。
6.D 解析 A项,“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错误,材料一第2段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可见并非都“发展”。B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1段中“‘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可知,选项有两个问题,一是扩大范围,把《说文解字》换成“古代辞书”,二是把文中“可以理解为”偷换成“被……取代”。C项,“‘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契合孔子的观点”错误,材料二第2段说的是“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7.B 解析 B项,“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误,原文说的是“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可见“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并非孔子提出来的,他只是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
8.C 解析 A项说的是“真理”和“安宁”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二“孝”的论据。B项,表达的是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孝”无关。D项,材料二中虽然提到了与父子有关的内容,但“‘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才是论述重点,D项中孝顺父母宗亲的内容与中心论点没有直接的关系,不能作为论据。
9.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10.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11.C 解析 A项,依据材料一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社会的变化,构筑文学理论的核心‘文学性’概念已悄然发生变化”可推知,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实际上已形成对“文学性”概念的相关认识与界定,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对“文学性”的概念理解发生了变化。故A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B项,依据材料一内容“更多是一种要扶持某种文学类型、文学势力以及文学创作成为正统主流的姿态”可知,“精英文学观”是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的。故B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D项,依据材料二内容“许多匆匆忙忙投入文学史编写的人士,并没有认真研究过文学史与文学评论之间的巨大差异,把文学史与文学评论混同”可知,对于何为“文学史”,学界确实没形成清晰准确的认识,但文学史的编写工作是有开展的,而不是“难以开展”,只是因为认识不准确,文学史编写工作的方向存在问题。故D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12.C 解析 C项,材料一确实提到“现代文学之不同于古典文学,除了众所周知的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还与其生产过程以及发表形式密切相关”,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不同之处有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除此之外,还有生产过程以及发表形式,根据文意,“生产过程以及发表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生产、消费、传播过程”,但“生产、消费、传播过程不同”是否就是“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最大的区别”,于文无据。同时,材料一还提到“作为文化产品它是有生产过程的,不仅有生产,同时还有消费过程,以及中间的传播过程。但是在传统的文学研究中,这些是最被忽略的”,依据文意,忽略的并非生产、消费、传播过程的不同。
13.B 解析 “所谓过程的研究,则是对文本化成果的探索与思考过程的研究”,文中对于“对文本化成果的探索与思考过程的研究”的阐释,即“开始关注这些观念、态度、学术、思潮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出现的,在特定的语境里面又是怎么变化的,它的传播渠道是什么,它的读者又是哪些人,哪些人出于怎样的理由接受或者反对”。A项体现的是“它的传播渠道是什么”的研究,符合。C项体现的是“哪些人出于怎样的理由接受或者反对”的研究,符合。D项体现的是“它的读者又是哪些人”“哪些人出于怎样的理由接受或者反对”的研究,符合。B项体现的是“结果的研究”,是“对文本的处理、对文本的梳理与解说”,不符合。
14.①首先基于“文学性”概念的变化和“文学性的扩张”的事实,提出要突破过去文学观念种种局限的观点;②接着剖析过去的文学观念中的两大局限——精英文学观和文学文本化,重点批驳了文学文本化的两个表现——忽视了文学的“物质性”与“活动性”;③最后针对忽视文学的“活动性”问题,强调要关注“过程”的研究。
15.同:两者均认为文学史研究除了文本研究之外,还应重视阅读过程的研究。
异:①邓金明认为文学史研究不能忽视文学的物质载体,并应转向更为细致的文化活动的过程研究;②孙绍振认为文学史研究要强调读者的阅读和阐释,要注意文学评论与文学史的区别。
16.B 解析 B项,“它在文艺领域里的使用并无不同”分析有误。根据材料一第4段“在实验室中,在图纸上,技术是中立的,但是一旦到不同群体当中,技术的使用难免有所偏向”“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在社交软件上分享的内容各有特色”可知,B项的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符。
17.D 解析 D项,“如能自觉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就可以迅速地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推断有误。根据材料二第4段“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全方位联动,在多领域同时开展教育实践”,也就是需要国家、学校教育、社会层面的“联动”。因此,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不是短期内可以速成的,也不是凭青少年个体的一己之力就能迅速提高的。
18.D 解析 材料一以技术演化催生近代报刊、广播电视等论据,论证科技进步催生新媒介,进而改变社会生活方式这一观点。D项是手机厂商的营销策略,无关新媒介的诞生与迭代,不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
19.进行媒介信息的接受和传播时,对带有“据传”“听说”这类字眼的信息应当审慎辨识,保持质疑态度,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20.首先阐述媒介环境变化的缘由,以及新媒介在时空维度上的演化特点;进而论证新媒介文艺如何适应社会生活和个人如何适应新媒介的问题;最后强调个体应适应媒介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