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 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重点语句,
提高鉴赏能力。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4、初步掌握品尝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学重点 :品味词的意境,感受词人抒写胸中的豪情壮志,掌握烘托的方法。峨嵋共比高。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文传千古,文艺全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1、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3、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4、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做岭南人。苏 诗情理与趣理同在 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6、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 词婉约与豪放并重 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问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好,无一遗漏。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我回答:苏东坡。她又问:“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几篇?”我回答: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记者小姐几乎没有停顿就接口道:“您是说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我说对,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大作家眼中的苏东坡定风波苏 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苏轼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县) 已第三年。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词来,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
这首词写作者在去沙湖的路上遭遇风雨的情景。从字面上看像是一幅田间写照,出行遇雨,本是司空见惯的事,然而这一切对于作者感受却与众不同。自然界的风风雨雨,如同人生经历的坎坷不幸,所以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很自然的把人的一生叫风雨人生。这首词揭示出的正是这样一种人生哲理意象分析思 考: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闲适、轻松、自如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人格修养.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无歌无喜,无风无雨。
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写作背景 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
guān qiáng lǔ
纶 巾,谈笑间,樯 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
lèi
还酹江月。整体感知全词内容(听读课文)
整首词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自由朗读并思考:
1、本词在上片中,作者看到了什么?这些景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又想到了什么?2、下片主要写词人所思,他想到了什么?所见大江、赤壁
乱石、惊涛所想淘尽风 流人物
涌现多少豪杰所忆雄姿英发
周郎风流潇洒
才华横溢所慨多情善感
功业无成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雄伟
壮丽
具体研讨重要文句:
(1)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其他描写“水”的诗句相比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上片为什么没有直接写自己仰慕的英雄人物,而转入描绘赤壁壮丽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想起“公谨”?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1)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其他描写“水”的诗句相比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 (2)上片为什么没有直接写自己仰慕的英雄人物,而转入描绘赤壁壮丽景象“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样
写的作用是什么? 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写得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了它的雄奇壮丽的景色,会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苏轼是公认的古代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请说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是如何体现其豪放品性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雄奇壮观气势浩大景: (3)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想起“公谨”?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英雄,而自己已年将半百,却被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迈心情和迫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苏轼对周瑜的“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 以美女衬托英雄;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的大将风采。11周瑜
年龄:34
婚姻:美女相伴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苏轼
年龄:47
婚姻:屡遭不幸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 探究讨论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现的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情感? 点拨:此句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与愤慨,在看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
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傅雷 课堂小结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