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礼记>二则》备课导航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礼记》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赏析文章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和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
3.了解古代圣贤关于“教”与“学”关系的论述,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
方法指导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旨。
2.反复诵读,重点体会文章的句式特点,学习运用对偶句达到语言整齐、有气势的效果的手法。
3.结合文章内容,调整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基础解读
题目解说
《虽有嘉肴》:嘉肴,即美味的菜肴。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引出文章要说明的道理,浅显易懂。
《大道之行也》: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是怎样的?施行“大道”之后社会会变成什么样 让读者充满了好奇,吸引读者读下去。
作者简介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西汉宣帝在位时,戴德、戴圣从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中辑录了两个选本,被后人分别称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者一般简称为《礼记》。《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礼乐制度。从《礼记》收录的资料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宗法制度的演变情况。它阐述了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中的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背景资料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所选课文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礼运》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课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通假字
学学半[学,同“敩(xiào)”,教导)
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古今异义
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
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
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作乱害人。今义:乱臣贼子)
虽有至道(古义:最好的。今义:到)
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加)
一词多义
学学半(动词,同“敩”,教导)
学学半(动词,学习)
讲信修睦(动词,培养)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形容词,长)
天下为公(判断动词,是)
加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动词,雕刻)
选贤与能(名词,才干出众的人)
能以径寸之木(能愿动词,能够)
故人不独亲其亲(动词,以……为亲)
敞人不独亲其亲(名词,指父母)
不独子其子(动词,以……为子)
不独子其子(名词,指子女)
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禁止,闭塞)
故外户而不闭(动词,用门闩插上)
词类活用
选贤与能(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
不独子其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
使老有所终(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
幼有所长(形容词作名词,孩子)
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用作名词,图谋之心)
盗窃乱贼而不作(动词用作名词,盗窃的事)
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其谓此乎”)
(2)判断句
教学相长也(“……也”表判断)
(3)省略句
学然后知不足(“知”后面省略“已”)
探究突破
结构图解
主题点睛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疑难突破
1.你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
示例一:“教学相长”是文中表达的观点,在指导我们如何看待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与学的效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示例二:“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不断地学习之后,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教授别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的困惑。教与学的过程会使自己得到提升。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启发我们要注重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2.“大同”社会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根本无法实现的。那么,这种“大同”理想
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思想家、政治改革家上下求索的动力和奋斗目标。
写作借鉴
《虽有嘉肴》
1.逻辑严密。
先是强调要学习,要实践;再指出“学”和“教”的作用;接着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2.对偶严谨。
《虽有嘉肴》共五句话,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这类句式不仅从形式上看起来比较整齐,也有增强表达效果的功能。第一句以“嘉肴”与“至道”对举,是一组类比,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二者的相似性。第二句和第三句都是从两个角度入手,论述教与学的关系,双管齐下,更为合理、全面、严谨。
《大道之行也》
1.结构严谨。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排比增气势。
排比句的作用主要是造成铺排效果,增强气势,如《大道之行也》中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一贯而下,气势十足,让人感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能够安居乐业,是最好的社会状态。
对接中考
从课文中挖掘考试命题
(山东诸城月考)《虽有嘉肴》这篇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嘉肴”写起 (考点:类比论证)
运用类比的论证方法,将“嘉肴”“至道”进行比较类推,由吃饭引申到学习,再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论证浅显易懂,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题技巧】类比论证是一种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来论证观点的论证方法,它的好处是将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类推,方便论证,而且深人浅出,通俗易懂。
(浙江丽水检测)《大道之行也》这篇文章向我们阐述了什么 (考点:文章观点态度)
《大道之行也》向我们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
【答题技巧】通读全文,从中锁定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议论句,留意结尾的议论部分。如果文章中没有明显的议论句,就从所叙事件中提炼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
修
为
能
亲
子
闭
旨
不知其
食
嘉肴
善
学
弗
至道
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
自反
不足
学
自强
知
教
困
社会纲领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互相关爱 安居乐业货尽其用 人尽全力
大道之行也
大同
基本特征
理想社会
谋闭不兴
盗窃乱贼不作
外户不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