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期 上
课题 认识钟表
课前思考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钟表,但他们对钟表并不一定是熟知的。课前我们做了这样的一个调研:让学生画出心目中的“钟表”。我们发现学生存在以下的认知困难:一是学生受与钟表无关的因素影响太多,没有关注钟表上的核心要素,如1—12各数及其排列、表针等;二是学生不按照顺序排列1-12各数;三是对指针标注不清楚,时针和分针一样长。由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钟表的整体感知,如钟表的形状是什么样的?钟表上有几个数?钟表上的指针长什么样子等, 把学生的经验与现实的学习联系起来;二是对钟表的进一步认识,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钟表,了解钟表上的各数是从几开始的,了解钟表上指针的具体位置,如拨出“整时”等。结合教材内容,在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2. 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会认、会读、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的整时。3. 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4. 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教学重点:认识整时、记录整时。教学难点:特殊时刻的认识。
教学具准备
教师和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钟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教师出示谜语“小马不停蹄,日夜不休息。嘀嗒嘀嗒响,催人早早起。”鼓励学生大胆猜测。(1)教师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可能的思考:闹钟。(2)教师提问:除了闹钟,你还见过哪些表呢?学生可能的发言:钟表。手表。秒表。电子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各种表的照片。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表不仅是我们的好朋友,而且里面还藏着许多知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钟表。(出示课题:认识钟表)【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谜语引出闹钟,在此基础上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从而揭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借助经验,认识钟面1.(出示下图)教师提问: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有什么?学生可能的思考:钟面上有12个数字。钟面上有两根指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字,这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格,钟面上还有2根指针,其中又短又粗的是时针,又长又细的是分针。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把时针和分针的模样记在脑海。最后,让学生在自己的钟面上指一指,并告诉同桌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2.教师出示钟表转动的视频,并提问:钟表里还有一些小秘密呢,同学们仔细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转动时,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的思考:分针转得快,时针转得慢。时针和分针转动的方向是一样的。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地真仔细,我们发现分针转得快,时针转得慢,但时针和分针转动的方向是一样的,我们把这个方向称为顺时针方向。同时,组织学生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试着画一画时针和分针转动的方向。【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钟面上有什么,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再引导学生根据原有的认知再去认识钟面。(三)自主参与,探究新知——肖文信的一天教师导语:时针和分针不停地转动,时间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大家已经是小学生了,而且都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老师采访了我们班的肖文信同学,你想知道他的作息安排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1.认识整时(1)(出示下图)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先给你的同桌说一说吧。学生可能的思考:肖文信7时在洗漱。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这个时间是7时呢?学生可能的思考: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教师小结:你们发现,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同时,让学生像老师一样,再来说一说。 (2)(出示下图)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7时。这两幅图上的时间你认识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可能的思考:肖文信8时来上学,他9时在上课。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的思考: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8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9,就是9时。(3)(出示下图)教师提问:刚才我们说的7时、8时、9时这些都是整时,仔细观察整时的钟面,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的思考:分针都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教师小结并出示:整时的时候,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2.认识特殊时刻(出示下图)教师提问:大家已经认识了整时,我们来挑战一下吧,这两幅图中的时间你认识吗? 学生可能的思考:第一个表有些奇怪,怎么只有一根针呀?这个钟表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是12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理解原来第一个钟表的时针和分针重合了,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是12时,他12时在吃午饭。教师追问:第二幅图中的时间你认识吗?学生可能的思考: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是6时。教师小结:这个表盘上的时针和分针连成了一条线,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是6时。6时我们放学了。3.学习记录时间(1)(出示下图)教师提问:大家都会认识钟表了,生活中你见过电子表吗?老师这里有一个电子表,上面的时间你认识吗 学生可能的思考:7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学生在钟面上拨一个7时,拨好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如何拨地,然后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汇报。接着,师生讨论、交流记录时间的方法。教师小结:通常,我们记录时间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借助汉字来帮忙,如7时我们就先写一个7,再写一个时间的“时”;一种是用电子表的形式来记录,如7时就先写一个7,然后写两个小圆点,最后再写两个“0”,读作7时。 (2)(出示下图)教师提问:文信同学9时在睡觉,你能在钟面上拨出一个9时吗?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追问:我们还可以怎么记录这个时间?学生可能的思考:用电子表的形式来记录,写作9:00。【设计意图】通过班里肖文信同学的一天,创设了基于学生同班同学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一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观察别人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引导学生合理分配、利用自己的一天;三是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今天的学习任务——整时。 (四)区分中拓展认识(出示下图)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知道,文信9时在上课。那文信几时在睡觉?学生可能的思考:9时。教师追问:有没有什么疑问?学生可能的思考:同样是9时,为什么肖文信做的事情却不一样?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交流了自己的想法,我们知道了一天有两个9时,上午9时文信在上课,晚上9时文信在睡觉。所以今后为了表述准确,我们在描述时间时可以加上早上、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这些词语。【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时间的基础上,借助特意设计的上午9时的上课和晚上9时的睡觉让学生对24时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知道一天有两个9时,一个是上午的9时,一个是晚上的9时。如果学生的生活经验够多,老师可以找一个学生介绍一下24时,如果学生的生活经验一般,就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五)在游戏中辨析整时教师导语:同学们,肖文信的一天我们了解了,那么你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呢?你能边拨手中的钟面,边向你的同桌做介绍吗?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介绍自己的一天”。教师出示活动要求: 拨一拨:在钟面上拨2—3个整时。2、说一说:给同桌说一说自己在这个时间做了什么。3、记一记:同桌把这个时间记录在学习任务单的表格中。同桌两人进行合作,然后小组上台展示、交流。【设计意图】认识时间不能仅仅靠记忆,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活动的过程中形成认识时间的技能。因此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数学游戏——“介绍自己的一天”。同桌两人一个人边拨边说自己在这个时间做了什么,另一个人学习记录时间,这样一举两得。第一是让学生完整地描述了自己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是对时间的再一次认知,另一方面记录的同学又学会了记录时间,能把记录的时间和钟面上的时间建立联系。接下来再进行交换,每一个人都在这个体验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了对时间的认知。(六)总结反思(出示下图)教师导语:好了,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吧!首先我们通过观察钟面,认识了钟表。接着我们了解了肖文信的作息安排,并学习了如何记录时间。最后还做了游戏“介绍自己的一天”,在这些活动中我们认识了整时时间。【设计意图】为什么要做这个小结呢?很多时侯可能有不少老师都认为一年级学生可能听不懂小结,其实一节课结束之后,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帮助学生梳理学习过程,让他们能够逐步地进行回顾和反思,沟通本节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如何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初步感受归纳、整理的数学思想。所以在这里老师尝试带着学生进行小结,让他们明白这节课他们经历了什么样地学习过程,让学生初步养成反思、归纳的习惯。(七)知识拓展教师提问:课前同学们已经查阅了资料,了解了古人是怎么计时的,哪位同学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可能的思考:古代人们利用太阳照射的影子计时,所用的仪器叫“日晷”。古代的铜漏壶可以利用水滴计时。教师评价学生发言,并借助多媒体播放“古人是怎么计时的?”的视频。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古人的计时方法并且知道了计时方法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过程,正所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伟大的成就都来自于一点一滴的积累,希望同学们能合理利用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好,同学们,再见。【设计意图】计时方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怎么样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怎么样把数学文化更好的渗透到数学学习当中,为此让学生在课前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在学生资料的基础上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古人是怎么计时的?”小视频,让学生了解计时方法的发展,知道了商朝时期,古人发明了圭表,也就是在地上垂直立一根竿子,通过影子长短变化来判断时间。圭表虽然很方便,但是万一竿子被碰到了,影子长短就会发生变化,时间就不准确了。后来古人发现把竿子倾斜一定角度,无论什么时候,影子都能均匀地投射到一个圆形的平面上,于是日晷就诞生了。日晷虽然很方便,但是要碰上雨雪天气或是到了晚上,就不能计时了。汉朝时期古人发明了更靠谱的漏刻计时,在水壶里盛满水,中间插上有刻度的箭,这样就可以通过水位降低来记录时间了。不过这种漏刻,需要专门有人往壶里不停地加水,不太方便。到了宋朝,古人发明出了上能观天象,下能计时间的水运仪象台。它每隔15分钟就会有小木人自动敲鼓一次,每隔一小时就会有小木人打铃一次,时间上的误差不超过十秒。虽然计时工具不断发展,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老百姓最实用的计时方式还是更夫打更。
9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