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件(共35张ppt含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件(共35张ppt含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9 19:3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一场世界大战(Great War)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一战背景的分析,认识一战根源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争斗,提升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唯物史观)
2.了解一战的进程,运用地图和表格培养时空观念,并体会战争的破坏性、残酷性。(时空观念)
3.借助地图和文献史料分析一战后国际秩序变化,认识国家关系如何影响世界和平,并能辩证分析战后世界和平局面。(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通过对战争的反思并与现实联系,增强学生珍爱和平的意识。(家国情怀)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家秩序的演变
[时空坐标]
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民族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基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强烈认同、归属、忠诚的情感与意识,旨在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要求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运动。19世纪在欧洲扩散并取得胜利;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多元化发展。
极端民族主义:鼓吹国民对国家绝对效忠、爱国,宣传“民族优越论”,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称本民族利益受到对手损害,煽动民众的仇恨情绪,鼓噪用武力“自卫”,动员民众支持战争。
军国主义: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名词概念】
【问题探究1】分组分段梳理课本84--85页第一子目内容,提取关于一战爆发的原因。
一、一战爆发的原因
各国的极端民族主义者都坚信本国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性……民族情绪远超过对自由的热爱,人们都愿意怂恿统治者去粉碎那些非我族类、语言有异的其他民族的自由和独立。
岳麓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思想: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盛行
一个英国作家认为:“战争……是最强的消毒剂,它的红色血流……扫清了智力凝滞的水池和堵塞的沟渠。”
德国宰相府一个官员:“我们随处看到的敌对纷争是世界的本质和生命自身的根源。”
-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在》
一、一战爆发的原因
一、一战爆发的原因
一、一战爆发的原因
1、时代背景: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矛盾冲突不断。
3、主要原因: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4、导火线(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5、思想: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盛行
6、技术:二工的成果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提供了技术基础。
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战争阶段 时间 战线 主要事件
第一阶段 1914年 西线
其它
第二阶段 1915年 东线 南线
1916年 西线
第三阶段 1917年 1918年 马恩河战役(德国“速决战”破产)
日本对德宣战,占领中国山东,次年提出“二十一条”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德奥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飞机、毒气)
索姆河战役(索姆河地狱:双方伤亡近130多万、坦克)
英德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美国和中国(北洋政府)参战
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1918同盟国投降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输出劳工和原料),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贡献,约有3000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
认识一战中平凡而伟大的华工
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一战美国征兵宣传海报
大战开始时,美国宣布中立。……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各国大做生意,仅向协约国就提供了约200亿美元的物资和贷款。……当时交战双方都已筋疲力尽,为参与战后分赃和争夺霸权,此时参战正是好时机。于是便利用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攻击了美国商船为理由,在维护公海航行自由的旗帜下,于2月3日宣布对德断交,4月6日对德宣战。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美国的参战改变了双方力量对比,改善了协约国集团的经济实力,胜利的天平倒向了协约国一方;在美国影响下,中国、巴西等对德宣战,协约国阵营进一步壮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多月
参战国家 33个
战争范围 14个国家的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15亿
参战人员 7000多万
伤亡人员 3000多万,另有1000万人因饥饿和瘟疫死去
经济损失 3400多亿美元
特点: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破坏强、高新科技广泛应用。
思考:根据表格和图片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材料一 一战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的国家达33个,造成1000万人死亡,2000万人受伤,战火影响的人口达15亿,直接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1)对全人类:一战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材料二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基尔生《变化世界中美国的困境》
(2)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3)对战后思想:改变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运动日益高涨。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材料四 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40%在美国手中。日本趁火打劫……基本上工业国和债权国。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沿着盛及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法国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沙皇俄国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了。德国战败,削弱比英法更甚,陷入经济困境。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4)对世界格局: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美日实力增强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5)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政治上: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日加紧了对中国的争夺,两国分别扶持黎元洪和段祺瑞,引发了府院之争;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占领胶济铁路和青岛;
②中国参战,华工为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发了中国的民族意识,五四运动爆发,使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
(2)经济上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蓬勃发展,呈现出“短暂春天”。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3)思想文化上:
①中国思想界反思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学习;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知识拓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博学多才,工于辞令,手拿十四点原则,人称“百灵鸟”。主张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反对过分削弱德国,维护欧洲均势。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外号“老虎”。主张最大限度削弱德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赔款以重建欧洲大陆霸权。
意大利总理奥兰多,对与意大利利益有关的问题谈起来滔滔不绝,对其他的问题少开尊口。被称为“无足轻重的伙伴”。
日本代表牧野伸显,对涉及东亚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对欧洲事务漠不关心。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要求合法占领原德国太平洋诸岛和中国山东的权利。
中国代表顾维钧——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年轻的使节,据理力争,态度坚决。主张收回山东,废除“二十一条”。
三、一战的影响
【问题探究3】结合课本,比较一战前后欧洲地图发生了哪些变化?
(一)确立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三、“一战”影响
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条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巴黎和会 1919
华盛顿会议 1921-1922
1.构成:
(一)确立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对德《凡尔赛和约》
对奥、保、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四国条约》
《五国海军条约》
《九国公约》
2.体系的主要内容
构成 会议和文件 内容 实质 体系瓦解
凡尔赛体系 1919 巴黎和会 《凡尔赛条约》等条约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委任统治制度)
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一定程度体现民族自决原则)
③美国提出成立国联
【名词解释】委任统治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
【名词解释】民族自决
民族自决原则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
(一)确立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体系的主要内容
构成 会议和文件 内容 实质 体系瓦解
凡尔赛体系 1919 巴黎和会 《凡尔赛条约》等条约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委任统治制度)
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一定程度体现民族自决原则)
③美国提出成立国联
以维护战胜者利益为目标,以欧为主的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凡尔赛体系最终瓦解的标志是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的全面爆发
(一)确立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构成 会议和文件 内容 实质 体系瓦解
华盛顿体系 1921-1922华盛顿会议及《九国公约》等条约
①(《五国海军条约》)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军备竞赛)
美:抑制了日本,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军事地位
英:英美标准一样,丧失海上优势
日:海军扩张受到抑制
②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租借地交还中国,
中国将其全部开为商埠,并尊重日本在该区域内的既得利益;
日军撤出山东,青岛海关归还中国,
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由中国向日本赎回,前属德国人的煤矿由中日合办。
——1922年《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
③(《九国公约》)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缔约各国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
各国不得在中国谋取特殊权利而损害友邦人民的权利,不得鼓励有害友邦安全的举动。
——《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九国公约》)
评价:①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②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2.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确立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构成 会议和文件 内容 实质 体系瓦解
华盛顿体系 1921-1922华盛顿会议及《九国公约》等条约
①(《五国海军条约》)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军备竞赛)
②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③(《九国公约》)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2.体系的主要内容
“华盛顿体系”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基础上确立的以美国主导的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了太平洋战争,标志着华盛顿体系的彻底崩溃
(一)确立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概况
由来
成立
成员
制度
性质
宗旨
原则
实质
在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首先提出(十四点原则)
1919年4月通过盟约,1920年初正式建立,总部设在日内瓦
成立时44国,后增加到63国(苏俄与战败国被排斥,美国未参加)
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制度
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全体一致原则
英法维护自身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3.国际联盟
国联徽标(1920-1946)
(一)确立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制度: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制度”
思考:阅读课本p89页学思之窗,你如何认识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
“委任统治地人民的幸福和发展,是文明世界的神圣责任”。——国联宣称
委任统治制度是委托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实行“盗窃和抢劫的权利”。——列宁
实质
战胜国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英法等国通过操纵国联,使其成为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表象
对战败国殖民地的保护,
运用国家法手段貌似公平公正地解决国际纠纷。
VS
委任统治制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慑于民族解放斗争的声势,对殖民体系的一种改造,它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但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1)概况
3.国际联盟
(一)确立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原则:全体一致原则
“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国际联盟盟约》第五条
思考:这一原则的初衷是什么?后来为何背离初衷?
初衷
出于集体安全考虑
保护所有盟国利益
背离初衷
在反战反侵略问题上
无法达成一致,最终无法阻止大战爆发
(1)概况
3.国际联盟
(一)确立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兔子说,我没有实际的进攻装备,只能以我双眼的力量来震慑它
漫画:国际联盟的弱点
「桥樑中的缺口」
积极:
①国联的成立是运用国际法协调国际纠纷的新形式,
顺应战后和平民主的发展趋势;
②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消极:
①“全体一致”原则,缺乏制约战争的有效性;
②英法将其作为维护自身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反映了大国强权政治;
③苏联、美国未加入,缺乏权威性;
④无法真正在反战反侵略问题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2)评价
3.国际联盟
(一)确立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实质: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进步性: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的矛盾,使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评价
德国一军人:“我放下武器是为了赢得体面的和平,败军不可辱。但《凡尔赛和约》侮辱了军人的尊严,如果可能的话,我将继续战斗。”德国一工人:“我期待着战争的结束,我盼望着过上和平和安定的生活,但是和约毁灭了我的愿望,它迫使我为巨额的赔款而工作,难道这就是我为和平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吗?”
局限性: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祸根。
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宰割战败国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分赃不均
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奴役弱小民族
帝国主义与苏联的矛盾
敌视社会主义
(一)确立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战的背景
一战的进程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国际联盟
课堂小结
1、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2、导火线:
3、性质:
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战争
1、爆发:
2、时间:
3、过程: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萨尔维亚宣战。
1914-1918
三条战线、三个阶段、特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会议:
重要条约:
国际组织: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
没有带来真正和平,反而孕育另一场大战
一战的影响
【随堂检测】
1、如表是1913—1914年世界主要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占有殖民地情况的统计。对表格数据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日本工业实力最强,占有殖民地面积最小
B.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C.德国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矛盾尖锐
D.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D
2、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反战”成为英、法等国政党竞选中获得公众影响和支持的源泉,无论哪个政党,要想取得足够的选票,都必须在宣传中大量地使用“和平”“反战”等迎合公众心理的词句,以提高自身的形象和威望。由此可见,一战后( )
A.欧洲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B.国联维护世界和平能力有限
C.和平主义思潮盛极一时 D.反战情绪主导国际关系走势
B
C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通安全 、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司马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