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大联考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石器时期,长江下游的上山文化陶器精致,白彩内涵丰富;长江中游的高庙文化,陶器刻画图像繁缛复杂,表现出天极宇宙观的主题;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玉器温润,出现对昆虫羽化蜕变之力的崇拜。这说明,中华文明
A.领先世界B.多元共生
C.交融发展D.崇拜神灵
2.建立后赵的羯族人石勒,文化程度较低,在军中专设“君子营”以处士大夫,即位后沿用九品中正制选宫,并明令不得侮辱“衣冠华族”。建立前秦的氏族人符坚在位时,恢复“魏晋士籍”,承认士族的免役特权。这些措施
A.加速了羯族氐族的封建化B.奠定了国家统一的政治基础
C.促进了北方正常秩序恢复D.有利于缓和与汉族间的矛盾
3.下表所示是中国古代较大区域人口比重的演变(以合计数为100)。表格数据可以佐证
时间(公元) 区域 2年 140年 742年 1102年 1491年 1820年
黄河下游 69.7 57.9 43.2 25.7 25.7 23.9
晋、陕 10.7 4.7 15.9 13.4 14.0 8.0
甘、宁 2.4 0.9 1.9 3.4 1.8 3.2
淮南 5.4 7.4 13.9 15.8 23.6 22.7
两广、江西 1.3 4.6 4.9 10.1 10.6 13.4
两湖、江西 4.4 13.8 8.3 20.2 19.6 20.4
四川 6.1 10.7 9.8 11.5 4.7 8.4
A.西北地区城市发展较快B.南北实现均衡发展
C.城市分布重心逐渐转移D.西南经济发展缓慢
4.黄宗羲认为:“《诗》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田出于王以授民,故谓之‘王土’。后世之田为民所买,是民土而非王土也。民待养于上,故谓之‘王臣’,民不为上所养,则不得系之以王。”黄宗羲的论述
A.否定君主统治的正当性B.认清封建制度的危害性
C.论证民本思想的合理性D.阐释政治转型的必要性
5.令外国人疑惑的是,鸦片战争后与清朝政府签约的时候,清朝大臣态度似乎并不是非常认真,在《南京条约》的谈判中,“中方没有翻译,对约文的英文本全不过问;而对中文本的字句也不做仔细的斟酌。”这
A.反映了当时国人缺乏契约精神B.表明清朝政府并不打算履行条约
C.体现出清朝官员坚持华夷有别D.导致中国外交处于被动不利局面
6.1918年李大钊发文:“西洋文明之是否偏于物质主义,此属别一问题。时至今日,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吸收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这一观点
A.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优点B.阐明了新文化运动的要旨
C.批评了西方文明的缺陷D.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久,曾三次公布《进口税则》,确定海关税率(见下表)。海关进口税率
变化
时间 税率
1928年 分为7级:7.5%、10%、12.5%、15%、17.5%、22.5%、27.5%
1930年 分为12级:5%、7.5%、10%、12.5%、15%、17.5%、20%、25%、30%、35%、40%、50%
1933年 分为14级:5%、7.5%、10%、12.5%、15%、17.5%、20%,25%、30%、40%、50%、60%、 70%、80%
A.阻止了列强经济侵略B.实现了关税自主
C.有利于近代工业发展D.维护了外贸顺差
8.下表为1951年山西省长治地区农业生产数据,这说明
项目 农业合作社 互助组 单干户
粮食亩产量(石) 2.075 1.903 1.621
人均收入(元,旧币) 380180 320430 305000
合作社社员收入与1950年相比 91%增加,6.7%持平,2.7%减少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势在必行B.集体化生产具有一定优势
C.农民创造精神得以发挥出来D.农民生活得到了重大改善
9.在改革开放中,我们逐步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改革开放的起步、成长乃至曲折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包括郑小平弹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整个理论体系的主题宗旨是
A.实现人民美好生活B.建立富强民主国家
C、坚持马克思主义D.巩固共产党领导
10.公元前5000年,迁往美索不达米童地区的大部分外来人是闪米特人,他们的语言属于闪米特语系,包括阿卡德语、阿拉米语、希伯来语和腓尼基语。这表明
A.古代文明多元一体B.世界语系一脉相承
C.西亚文化呈交融特征D.闪米特人发明了文字
11.下表是13世纪初欧洲一些国家签署的重要法案,据此可知
时间 法案及签署者
1215年 英国贵族与国王约翰在兰尼米德签署《大宪章)
1220年 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城镇居民自制《马格德偿法】
1222年 匈牙利低等贵族和士绅迫使国王签署了《金玺诏书
A.近代法制重大发展B.契约理念趋向成熟
C.中央集权尚未形成D.君主立宪制已出现
12.下图是创作于17世纪的《奥格斯堡和平之车》版画,画中一副车驾正驶向《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驾车的是以女性形象出现的和平,车驾经过刻着和谈核心概念的立柱,越过手持武器的
战神玛尔斯。据此可推知
A.时人希望减少武力冲突B.和谈解决国际争端原则确立
C.君主应制定条约并遵守D.建立和平世界成为国际共识
13.《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殿洲经历了1848年1849年的欧洲革命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1864年成立了国脉T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1876年第一国际解散之后,1889年又成立了第二国际,这是欧美新建立的一十几个社会主义政党的国际联合组织,这反映出
A.马克思主义得到萧人发展B.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现实
C、革命运动由分散走向联合D.共产主义成为社会发展主流
14.有学者认为,二战后东亚秩序的独特之处在于,东亚大陆地区和东亚沿海地区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上被此割裂、尖锐对立,是一种典型的“陆海分离型”秩序架构。这一秩序
A.深受美苏两大阵营影响B.体现美国称霸亚太野心
C.说明东亚历史恩怨深重D.导致东亚地区长期动荡
15.麦迪森统计1950年,第二大经济体苏联经济总量占美国总量的35%。1973年,达到美国的42.8%:1975年,顶峰时期达到美国的44.4%。这表明苏联
A.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B.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一定成效
C.斯大林模式促进经济良好发展D.勃烈日涅夫改革达到预期目标
16.下图是某学者的著作中一个章节里的子目录。据此可知
战争促发革命 “印度重新发现了自己” 印度尼西亚独立风云 缅甸的新生 西亚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 以色列的诞生 印支三国的浴血抗战
A.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影响力提升B.亚洲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兴起
C.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中心在亚洲D.亚洲殖民体系日益走向瓦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晋书,王彪之传》谈到永和末年,疾疫流传,“朝臣家有时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唐宣宗大中年间,江淮大疫,宣宗令受疲肄虐的淮南、武宁军
等方镇辖内,以前拖欠政府的缺额钱物摊派先放免三年,三年以后再行交纳。宋朝政府大量
印行编辑医书,向各州县加以推广,向老百姓传擂预防疫病的知识。疫病流行时期,中央政
府和地方官员经常采用医药治疗来对抗疫病,政府曾派出医生带了药品到乡村巡视。
——摘编自张剑光、王晓洁《中国古代的疫病防治》
材料二“庚子国变”后,各类瘟疫流行,导致中国秩序更加混乱。许多官员用西医理念实施防疫,效仿西方设立卫生局,“专司防疫清沽事宜”“派员检疫”安置隔离染疫人员。袁世凯在大法设立防疫院,对所有入港船只实施检疫,聘请中外医生(含女医生)和旧医官共同参与,对入港船只,不论华洋,都要强制检疫,一旦发现疫情,就立即隔离诊治。经数月努力,防
疫取得成功。
——摘编自谷永清、张海林《试论清末“新政”中的卫生防疫事业——以北洋地区为例》
材料三1953年1月,政务院167次会议批准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县(旗、区)建立卫生防疫站。卫生部先后颁布《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1954年)、《卫生防疫站工作试行条例》(1964年)。我国推行计划免疫,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了
医疗卫生知识,增强了人民群众治病防病的观念。
——摘编自吴超《从卫生防疫到全民健康——新中国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业》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三个时期的主要防疫方法。(12分)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卫生防疫的重要意义,并谈谈对卫生防疫的认识。
(13分)
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天工开物》的作者是明朝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诸多生产技术,一度领先于当时世界各国的先进水平。然而就因为书中涉及火枪、火炮等兵器的制造,不利于清朝统治,且著者宋应星持有尊法反儒思想,故而《天工开物》一书在明清易代后遭到广泛地禁止,这导致本就在夹缝中艰难求生的近代工业刚生萌芽便被扼杀在了摇篮中,此举为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埋下祸根。
——摘编自陈福宇《晚明工程技术典籍的传播与翻译
基于《园冶>与〈天工开物>的共性考察》
材料二欧洲的学者是诚实的,他们承认《天工开物》推动了欧洲的农业发展和工业革命,比如书中记载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凝围汽油弹,第一台纺织机“花机”(比珍妮纺织机早了近200年)……此外还有对煤炭进行化学归类,也早于西方200年,……而在冶炼方面,失腊法、群炉汇流大件连续浇筑法、灌钢、生铁淋口、固体渗碳法……而在冶炼这一块,一向是西方最为匮乏的技术,直到17世纪的时候,他们才有了鼓风机。《天工开物》的活塞式风箱,早在宋朝就已经普及了,由此可知我们民族的智慧、此外,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物理和化学的成就,都被西方人一一吸收,从而为西方的工业革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没有这本书的话,西方人的工业革命和科技大爆炸也不会那么快到来,
——摘编自马月飞《《天工开物》传播历程研究——一本科技巨著在明清时期的传播枯荣》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天工开物》在国内外遭受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工开物》一书给欧洲带来的影响。(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3年以后,清政府陆续颁行《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商会简明章程),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北洋政府先后颁布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还颂布了《中华民国商律《公司条例》《矿业条例》等。1927年,国民党统治确立后,颁布了《法院组织法》。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还公布实行了《公司法》《海商法K票据法》《保险法》《简易人寿保险法》,等等。
——摘编自曹全来《中国近代法制史教程(1901—1949)
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清楚,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24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大联考·历史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
1.B根据材料可知,在新石器时期不同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各具特色,这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样性、发展性,故选B项。材料没有与其他地区文明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各地区文化的不同情况,即多元性,没有体现他们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对自然的崇拜,非神灵崇拜,排除D项。
2.D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减少汉族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抵抗,从而缓和民族矛盾,故选D项。“加速了”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民族交融,但无法得出奠定了国家统一的政治基础的结论,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促进了北方正常秩序恢复的结论,排除C项。
3.C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黄河下游地区人口比重逐渐下降,而淮南、两广、两湖、江西等南方地区人口比重逐渐上升,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人口变多会导致南方的城市变多,北方人口减少会导致北方城市变少,故表格中的数据可以佐证城市分布重心逐渐转移,故选C项。西北人口占比大体上处于下降趋势,因而城市发展不会较快,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发展相对较快,而甘、宁等地比较缓慢,没有实现均衡发展,排除B项。材料只列出四川,没有涉及贵州、云南地区,无法得出西南地区发展情况,排除D项。
4.A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以“后世之田为民所买”为由,主张“民土非王土”“则不得系之以王”,由此否定君主统治的正当性,故选A项。受制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黄宗羲无法认清封建制度的危害性,排除B项。民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转型,排除D项。
5.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官员对国际外交规则知之甚少,缺少近代外交意识,而且有些官员对待签约的态度随意,这必然使中国外交处于被动不利局面,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意识的缺失,而非契约精神的缺失,排除A项。清朝大臣态度敷衍,不能据此得出清政府不打算履行条约,排除B项。清朝官员的做法并不是华夷有别导致的,排除C项。
6.B题干材料强调了当下的重点在于“吸收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符合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西方文化中的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的特征,故选B项。材料提及了东洋文化之“穷”,而非肯定传统文化的优点,排除A项。材料意在说明应学习西洋文明之“长”,而非批评西方文明的缺陷,排除C项。材料侧重强调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问题,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且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排除D项。
7.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28年到1933年,国民政府的海关税率都在提高,且税则更细,这一时期国民政府正开展改订新约运动,收回关税主权,可以通过关税保护本国企业,因而有利于保护民族工业发展,故选C项。“阻止了列强经济侵略”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中国真正实现关税自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出口与进口对比情况,仅凭海关进口税率提高,不足以推断外贸顺差,排除D项。
8.B通过比较农业合作社、互助组、单干户的粮食亩产量、人均收入可知,单干户的产量与收入相对较低,集体生产相对具有优势,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农民的创造精神,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难以得出农民生活得到了重大改善,排除D项。
9.A使人民获得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宗旨,故选A项。B、C、D三项与人民获得美好生活相比,不是主题宗旨,属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措施和途径,均排除。
10.C根据材料可知,闪米特人是迁移来的外来民族,带来了他们的语言闪米特语,故闪米特人文化必同当地西亚文化交融,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一元文化的发展,非多元,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分支发展,非一脉相承,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闪米特人发明了文字”的信息,排除D项。
11.C根据表中信息可知,英国的贵族、神圣罗马帝国的市民阶层、匈牙利的贵族和士绅分别通过法律文件争取自身的权益,限制君主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西欧,国王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各领主有较大的自主权,中央集权尚未建立,故而权力分散,王权软弱,故选C项。13世纪初属于中世纪时期,排除A项。材料涉及契约理念,但不足以得出成熟,排除B项。君主立宪制出现在近代,排除D项,
12.A这幅版画的出现是因为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所以在17世纪,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战争频繁,1618年发生的这场战争更是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同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又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其意义重大,故而被时人记录,产生了这幅版画,希望能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间的关系,减少武力纷争,故选A项。画作只能表达创作者的意图,B项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的意义,排除B项。C项是《战争与和平法》一书的观点,排除C项。建立和平世界成为国际共识,出现于二战后,排除D项。
13.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随后欧洲出现了一系列革命运动,这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实践机会和经验,从而极大促进马克思主义发展,故选A项。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建立,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现实,排除B项。“革命运动由分散走向联合”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主旨,排除C项。19世纪,共产主义属于社会发展潮流之一,但没有成为主流,排除D项。
14.A根据材料“二战后”“彼此割裂、尖锐对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双方进入冷战对峙,这种局势使东亚地区形成对立局面,故选A项。美国并不仅仅计划称霸亚太,而是意图称霸整个世界,排除B项。材料中的秩序与历史恩怨有关,但无法体现历史恩怨深重,排除C项。二战后,东亚地区并未长期动荡,排除D项。
15.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经济发展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故选B项。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仅凭材料中的经济成就,难以得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排除A项。片面发展重工业,易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排除C项。勃涅日涅夫改革遭遇失败,原来确定的改革目标并未能实现,排除D项。
16.D材料中的“战争促发革命”“印度重新发现了自己”“印度尼西亚独立风云”“西亚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表明二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导致亚洲殖民体系日益崩溃,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主要是民族独立,不是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影响力提升,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事件是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而非兴起,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在亚洲,排除C项。
17.(1)古代:对病人和接触者进行隔离,切断传染源;减轻受疫民众的负担;传播预防疫病的知识;政府提供医疗和药品。(4分,任答两点)近代:设置卫生防疫机构,专业负责防疫;开展检疫检验;隔离诊治。(4分,任答两点)现代:建立防疫机构体系;制定防疫法律;推行计划免疫;开展爱国卫生运动。(4分,任答两点)
(2)意义:保护了民众健康;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7分,任答三点可得6分,答出四点可得7分)认识:卫生防疫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应高度重视;民众应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掌握一定防疫知识;健全公共防疫体系、制度、方案等。(6分)
18.(1)态度:在中国被清政府禁止传播。(1分)原因:书中内容涉及火器制造,不利于维护清朝统治;作者持有尊法反儒思想,有违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清朝统治者轻视手工业与科技,目光短浅。(3分)态度:在欧洲受到极大的重视,得以广泛传播。(1分)原因: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重视学习先进科学技术。(4分)
(2)影响:提高了欧洲的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科技进步;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打下基础。(6分)19.示例一:
论题:中国近代法制发展。(2分)
阐释:1901年后,为了应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实行新政与预备立宪,颁布了《商部章程》《钦定宪法大纲》等法律。辛亥革命后,近代经济发展,北洋政府先后颁布了《中华民国商律》等法律。清政府、北洋政府的经济立法,以条例、章程为主,法制化意识不够。国民政府在经济立法中,借鉴了国外法律的内容,法制意识有所增强。(8分)
总之,三个时期的立法,推动了法制近代化,客观上有利于近代经济发展。(2分)
示例二:
论题:法律是时代的产物。(2分)
阐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迫使清政府实行新政与预备立宪,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清政府颁布一系列法律,法制近代化。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经济上出现“民族工业短暂春天”,为当时民主政治、法制发展创造了条件。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加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国民政府颁布经济类法律,有利于缓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渗透,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8分)
所以,近代中国三次经济立法,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成长。(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