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标: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第一
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秩序的变动。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和影响;
难点: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及影响。
【概念解析】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
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民族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基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强烈认同、归属、忠诚的情感与意识,旨在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要求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运动。19世纪在欧洲扩散并取得胜利;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多元化发展。
极端民族主义:支持国家对外扩张,鼓吹国民对国家绝对效忠、爱国;宣传“民族优越论”,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称本民族利益受到对手损害,煽动民众的仇恨情绪,鼓噪用武力“自卫”,动员民众支持战争。
军国主义:是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法西斯主义就是在这些国家全面危机时期军国主义的极端表现。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概念解读:帝国主义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的帝国,企图瓜分世界。
手工工场(工业革命前)
工厂制度(第一次工业革命)
垄断组织(第二次工业革命)
影响:各国奉行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
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1.原因:
1)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
发生重大变化、各国之间矛盾尖锐。
各国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表(1800-1913年)
国家 1800 1860 1913
英国 4.3 19.9 13.6
法国 4.2 7.9 6.1
德国 3.5 4.9 14.8
美国 0.8 7.2 32.0
俄国 5.6 7.0 8.2
意大利 2.5 2.5 2.4
1913年,英美德法四国所占殖民地比较表
国家 英 德 法
美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5
3
各帝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各帝国:占有殖民地与经济
不平衡
意
贸易摩擦
突尼斯问题
英
法
德
奥
俄
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世界市场 殖民地问题
巴尔干问题
普法战争积怨和北非殖民地
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主要矛盾
意
德
奥匈
三
国
同
盟
俄
英
法
三
国协
约
3)欧洲两大敌对军事集团的形成
4)1914.6.28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其首府萨拉热窝。这次演习是以塞尔维亚做为假想敌人的,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极大愤怒,他们组织暗杀小组。6月28日皇储车队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19岁的青年普林西普冲出人群射杀了斐迪南夫妇,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1.过程:
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地区性战争
8月01日德国对俄宣战
8月0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
8月04日英、法向德国宣战,
8天后对奥匈帝国宣战
8月06日奥匈帝国对俄宣战
8月10日法国对奥匈帝国宣战
欧洲战争
日本、美国、中国等33国先后参战
世界大战
准备近10年的“施利芬计划”
施利芬,德帝国陆军前总参谋长。于1905年主持制定了该计划。目标是:避免两线作战,要先发制人,迅速决战,各个击破(6个月内击败法国。随后调头去打败俄国)。力争2—3个月结束战争。
俄
英
1907年
法
1904年
1892年
意
德
1882年加入德奥集团
1879年
奥匈
南线
西线
东线
俄←→德奥
巴尔干半岛
塞尔维亚←→奥匈
1914年和1916年
重点是西线
英法←→德
1915年重点是东线
决定战场
2.三个阶段:
阶段 时间 主战线 战役 评价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1914年
西线
双方共出动150万兵力,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破产
马恩河战役
1915年
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德奥取得胜利
东线
1916年
西线
双方伤亡近100多万,“凡尔登绞肉机”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双方伤亡近130多万,“索姆河地狱”
日德兰战役
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1917年
美国和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
1918年
同盟国投降
日本对德宣战,占德国在中国租借的山东半岛
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输出劳工和原料),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贡献,约有3000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法国“诺莱特”华工墓园记录着华工在一战中的牺牲。
一战与中国相关的史实
1.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民族资本
主义有了短暂的春天;
2.美日争夺中国,府院之争
3.中国参加一战
4.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
5.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怀疑,学习转向苏俄。
美国对德宣战
俄国十月革命
《布列斯特和约》签订
材料一: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然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
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
一家芝加哥报纸说:“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威尔
逊1914.9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二:所谓"无限制潜艇战"、是德国海军部于1917年2月宣布的一种潜艇作
战方法,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
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
材料三:威尔逊在美国参加一战的演说中说:“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
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
者。当这种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的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
权利时,我们就如愿足矣。”而他在1916年7月10日的演说中说:
“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
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
1)材料反映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导
致前后态度的原因? 2)美国参战有何影响?
态度:中立——参战
中立原因:利用战争之机,大发战争横财
参战原因: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为了捞取战利品和战后争夺世
界霸权。
美国参战,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
在军事上、财政上对协约国直接援助, 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3.结果:
1918年----盟国崩溃, 战争结束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代表在福煦车厢签署了《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德国宣布投降。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同盟国失败的原因:
①经济:德奥集团经济实力处于劣势;协约国
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都占优
势。(主要原因)
②军事:军事战略失误,“施里芬计划”过
低估计对手实力。
③国内:内部矛盾尖锐,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④国际: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意大
利倒戈(参加协约国),中立国参
战,增加了协约国实力。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影响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1921-1922)
凡尔赛
体系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华盛顿体系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实质:是战胜国列强重新瓜分欧洲和争夺世界霸权
而建立的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实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基础上确立的以美国主
导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 国际联盟(1920年1月10日)
1)性质:
2)宗旨:
4)实质:
5)评价:
3)原则:
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全体一致”。
是英法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积极:①开创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世界整体发展趋势;
②维持和平安全、恢复战后经济,为联合国建立奠基。
局限:①“全体一致”无法有效制止战争发生;
②被英法利用,成为大国强权工具;没发挥应有作用。
3. 一战的影响
1.对世界:一战带来空前的灾难,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损失
持续时间长
规模大,波及国家、地区广
人员伤亡惨重
经济受到重创
2.对欧洲: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
地位,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
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4.对世界: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
日益高涨。
◎巴黎和会签署《凡尔赛条约》
5.对世界:一战摧毁了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帝国主义主导
的新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帝国主义与世
界大战的酝酿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
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表现:帝国主义列强矛盾重重
结果: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一战爆发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一战的开始
一战的进程(1914-1918):三条战线、三个阶段
一战的结束(1918.11.11)
【一战的影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标志: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条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的缔结
主要内容
【特点】
国际联盟:地位、宗旨、决议原则、评价
根本
主要
直接
第二次工业革命
帝国主义形成
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十月革命爆发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
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
单元总括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20世纪前半期的世界历史以战争和革命为主要特点。
战争
20世纪后半期,即二战后,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
两次世界大战
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民族民主革命
国际秩序的演变
(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
(俄国十月革命)
(亚非拉)
动摇世界殖民体系;影响国际秩序
世界历史意义
1.有人把经济上的竞争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1914年以前,这种“竞争”最激烈的国家是( )
A.英国和美国 B.英国和法国
C.法国和德国 D.英国和德国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重新分割世界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下列示意图中属于三国同盟的是( )
A B C D
3.以下是德国皇帝和奥匈帝国皇帝对1914年某个突发事件的看法。这个突发事件指的是( )
A.三国同盟的形成
B.三国协约的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4.如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表。这一状况直接导致( )
国家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B.抢夺殖民地的斗争白热化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D.英美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5.一位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了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引爆一战的“火星”是( )
A.三国同盟形成 B.巴尔干同盟的建立
C.三国协约形成 D.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6.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这番话的实质是( )
A.加强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B.与英国在全球进行商业竞争
C.发展工业,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
D.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控制全世界
7.“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地狱’。”材料中的“此役”是指( )
A.凡尔登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诺曼底登陆
8.“大多数德国人相信,战争在圣诞节前就会结束。但由于机枪、毒气、坦克在战争中相继应用,因此战争远没有人们预计的那样顺利。至1916年底,德国在东西两线都陷入焦灼对峙的状态。”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
A.普法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9.1915年5月7日,英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遭德国潜艇击沉,遇难者中有128名美国人。英国政府立刻动员各种力量在各个中立国家不断报道该事件。英国的举动 ( )
A.促使美国迅速做出了参战决定
B.有利于英国海军夺回制海权
C.遏止了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D.加剧了美德两国紧张的关系
10.如图中的人物是德国的天才战略家施里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为德国制订了“施里芬计划”。该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注重通过发展科技赢得战争
B.强调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
C.充分重视与盟友的合作关系
D.侧重挖掘各兵种的作战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