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3题。
小 步 舞
[法]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让我悲伤,我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跟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它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打开顶针般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只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带微笑。他手里总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地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在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撒下大片大片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 ”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得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 自从没有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儿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老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坏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内心。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了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
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C.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
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2.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信誉之花
尚书华
城市不大,不足百万人口。
小区亦小,只有十几栋楼房。
罕见的是在西北角,紧挨供热站的地方,有两间简易平房,每天早晨6点至8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 买豆腐、豆浆。
这就有点新鲜了。若说四五十年前城市里买豆制品需要排队,很正常,那时供应不足。可如今,寻寻常常一块豆腐,让人家排队等着买,这豆腐得好成啥样
别说,还真就有人把这个豆腐坊比喻成了一朵花——信誉之花。
老住户都记得,十九年前,这个小区刚刚建好,就有一对年轻夫妇背着行李拎着提包住了进来,租用了供热站废弃的一个材料仓库,月租一百五十元。
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
闲聚在楼头的大叔大妈富有生活经验且眼睛最尖,一眼就看出她卖的豆腐跟市面上的不同。那豆腐实而不老,嫩而不囊,上面有一层薄薄的黄色油脂,说明制作加工时,大豆所有的营养成分都凝缩在豆腐里,让人看见就有想尝一口的欲望。于是,你买一块,他买一块,各自拿回家“火力侦察”去了。一品,果然好,久违的口感,豆腐本真的味道。
豆腐好,卖豆腐的人亦好。爽快,嘴甜,大叔大妈、大哥大姐,凡是买豆腐的人,个个被她叫得心里甜滋滋的。没用多久,人和豆腐在小区都赢得了好声誉。
有热心善良的大妈给她出主意:闺女,你的豆腐这么好,不放添加剂,不揭豆腐皮,原汁原味,谁吃都觉得可口、放心。可你跟那些没有正味的豆腐卖一个价钱,太亏了!得涨涨价,哪怕一块豆腐涨两毛钱。别人卖一元钱一块,你卖一元二角一块,优质优价,公平合理。
她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大妈。涨价是要涨的,可现在不行。您想啊,我这豆腐才卖不到仨月。小区这么多人家,没尝过我家豆腐的多得是,若现在卖得比别人的贵,谁还肯买我家的。我慢慢来,让越来越多的人不但知道我家豆腐好吃,还得让他们知道我家豆腐是怎样做出来的。
她家的豆腐可以出来卖,而豆浆只在豆腐坊卖。这样一来,想喝豆浆的人只有到豆腐坊来买,顺便也就把她家制作豆腐的过程看了一遍。两口子要的就是这个参观率。
去过豆腐坊的人得出一个共同结论:干净、传统工艺、货真价实。
让人更看好更放心的还不止这些。聚在楼头休闲的大爷大妈还发现,每天下午三四点钟,总会有一辆农用三轮车停在豆腐坊门口。开车的人从车上吃力卸下几个装满水的大塑料桶,然后再从屋里抱出几个装满豆腐渣的塑料袋,装上车,突突突,开走了。有好奇的大叔骑上摩托想看个究竟。出城来到郊区,大约走两三公里,拐进一个山沟,车在一个叫珍珠村的地方停了下来。大叔一看,什么都明白了。
原来小区里做豆腐那对年轻夫妻就是这个村的人。这个开农用车的是男人的表弟。自从表哥表嫂去城里开了豆腐坊,哥俩便有个口头协议:表弟每天负责从村里那口老井装五桶水运到豆腐坊;表哥把每天的豆腐渣无偿送给表弟。表弟用这些豆腐渣喂了几头本地品种的黑毛猪,还未长到百斤重,就被本村开农家宴山庄的老板看好,全部包收。
怪不得这豆腐、豆浆的味道与众不同,如此鲜美,原来用的是山里的井水。大叔大妈个个都是“小广告”,消息口口相传,不胫而走。没多长时间,不用走街串巷吆喝,豆腐坊变得门庭若市。
突然一天,豆腐涨价了。一块从一元钱涨到一元二角,一袋豆浆从五角钱涨到六角。奇怪的是顾客并没有因为涨价而减少,倒是不断增加,连外小区的人也来买。
豆腐坊火了。周围小区的居民少有不晓。
小两口倒是不温不火,淡定如初。每天一百五十斤豆子,重复着同一样式的劳动。顾客从豆腐坊进进出出,一天天数点着日子。表弟的农用三轮车在城乡之间往往返返,运送着岁月,驮载着憧憬和希望。
人们看到的是,夫妻俩的生活渐渐有了变化。他们有了孩子,孩子一天天长大,入托,入学,住上了小区的取暖楼。
伴随着生活变化的还有涨价的豆腐。别人卖一元五角一块时,他家卖一元八角;别人卖二元一块时,他家卖二元五角——比别人卖得稍贵一些。可大家都买账,依旧顾客盈门,供不应求。
有人向夫妻俩建议:豆腐、豆浆在小区内外已经形成了品牌,可以扩大一下加工规模,增加人手,多创造些利润。两个人听了都直摇头。男人说,若往大了整,闹不好会砸饭碗的。女人连忙随着说,可不是咋的。这些年多亏邻居们的支持、帮衬、照顾,成全了这么个生意。让俺在城里买了楼,供孩子上了大学,老人也可以时不时从乡下来城里住几天,享享福,俺心里挺美的。俺两口子不是不想把这豆腐坊做大,是觉得没那本事。一旦大了就难免会走样,一走样就啥也不是了。这豆腐、豆浆若想好吃,不但豆子得好、水得好、技术得好,最重要的人心得好。人心若不好,只盯着赚钱,什么坑人的事都干得出来。
近二十年光景,一切都在悄然变化。男人的背略微有些驼了。女人的眼角生出浅浅的皱纹。没变的是:春夏秋冬,凌晨3点,豆腐坊准时点亮的灯光;早餐时,那条排在门口的长队;还有那辆往返于城乡来去都不空载的农用三轮车……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2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每天早晨6点至8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 买豆腐、豆浆”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春风”作喻,形象地刻画了女店主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对“她”的赞美。
C.卖豆腐的夫妻一干就是二十年,男人的背“驼了”,女人的眼角也有了“皱纹”,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夫妻俩的艰辛,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D.本文用普通市民的视角去观察生活,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小商贩作为描写对象,故事平常却蕴含着美好,“变”和“不变”的对比彰显了人物的品质。
2.小区中的热心人和卖豆腐的夫妻的两次对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为什么以《信誉之花》为标题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信封上的大头菜
马 犇
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
这个行当无须太多东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足矣。讲究的代写人,会使专用笺纸,且以毛笔书之。但多数代写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有人用。
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概内容,代写人书之。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
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加入队伍。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已从工厂病退,而是另有他因。
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顾客的想法。加之其价格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人特别多。
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封,邮资也不变。
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冯”。后来为提高效率,代写冯刻了枚章,上置大头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淮城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后,有很多淮城籍的国民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走。所以后来,淮城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
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小酌,自己和哥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走。从此,一条海峡分隔开哥俩。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也会被打回。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
令哥俩终生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当年,站在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
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城人一直乐观,他们尝试着“细做”大头菜,且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卤仍在缸里。用老卤腌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
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城人的情结。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火起来。淮城有民谚:“大头菜不是菜,出门人往外带。”淮剧《补缸调》更为直白:“河北闻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肩挑车运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
《补缸调》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自家的大头菜。
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代写冯照例读给梁二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近日,几位淮城籍友人相聚,席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封背面钤着大头菜的印。梁君说淮城有个代写摊,所代写的来台湾的信皆有此印。“大头菜·冯”,代写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联。含泪盼复。
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代写冯替梁二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一口气写了十多页。自此,哥俩频繁通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菜,还特意放了碟老卤大头菜。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小坛。这是当年离淮时,母亲塞给他的。
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交代了代写行当的出摊位置、所需用具、代写内容等,既向读者介绍了这一传统行当,又为引出小说主人公代写冯做了铺垫。
B.小说插叙了淮城籍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兵败后带走亲戚家孩子的情节,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也解释了代写冯选择代写的原因。
C.“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交代了代写冯在别人的信封上写“大头菜·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从侧面表现了家乡的面貌日新月异。
D.小说引用有关大头菜的谚语和淮剧内容,说明大头菜是淮城人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之物,语言通俗直白,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方色彩。
2.请概括代写冯的形象特征,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大头菜”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有声电影
老 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 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 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的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 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 ”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2.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3.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小铁盒里的秘密
朱士元
(一)
雪停了,太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路面被一层薄冰覆盖着,车子行驶在上面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
“真是不巧啊,刚到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于可以出门啦。”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显得很兴奋。
“爷爷,我们还得等一等,路面现在有点滑,车子不能开。”孙子华振不打算急于现在就开车走。
“孙子啊,我真的有点儿等不及了。”
“您别急,我们到了这里不就是等于到了卫爷爷的家了吗 ”
“不是还有20里的行程吗 ”
“20里转眼间就到了。”
“好,好,那就再等一会儿吧。这个雪,和我们那年在战场上一样,一下就是好几天,雪停了以后,地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二)
华伟是1949年2月参军的,那年他刚满20岁。到了部队,他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班长卫国。
解放家乡的战斗打得很激烈,捷报也频频传来。华伟跟在比自己大两岁的卫国身边,学会了很多打仗的本领。
战斗休息期间,卫国教华伟识字,还教他打枪扔手榴弹,还为他补衣服。很快,华伟视卫国为亲哥哥,卫国也视华伟为亲弟弟。
要去海南了。部队离开家乡的前一天晚上,华伟的母亲煮了20个鸡蛋送了过来,她要儿子不要饿着。华伟无法面对母亲,劝她连夜回去了。
华伟把20个鸡蛋分给了全班人,班长让他留着自己吃,华伟一个也没留。
那么多次的战斗,华伟经历了。他看着好多战友离开了他,心里想起来就会难受。
(三)
“华伟,我们马上要去朝鲜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了。你怎么想 ”卫国问。
“保家卫国,这是七尺男儿的担当,我一定去!”华伟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高望山战斗是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进行的。战士们已经断粮两天了,粮食还是送不上来,雪是他们唯一可以用来充饥的。
敌人再一次反扑过来,战士们怒目圆睁,等待敌人靠近些,再靠近些。
“打!”首长一声令下,敌人倒下了一片,余下的缩着头拼命往回逃窜。
“轰!”一颗炮弹在华伟身旁炸响。
班长卫国掸了掸身上的泥土,睁眼看了看,只见华伟正在向他招手,已不能说话。
班长卫国走到华伟身边一看,伤情十分严重。他立即叫来担架,要他们立即将华伟送到战地医院。
雪还在下着。雪花打得人睁不开眼。
华伟对卫国说:“你也负伤了,要去,你去,我在这里守着。”
“你在这里已无意义了,得赶快走,有我在,敌人就别想上来。”卫国坚定地说。
“哥哥,我是舍不得你啊!”华伟流泪了。
“弟弟,有军人在战场上流泪的吗 ”
“我委托你一件事,把我这枚军功章送到我淮阴老家,也好让爹娘高兴一回。”卫国说。
接了卫国的军功章,华伟便被担架队抬走了。
(四)
卫国在那场战斗中牺牲的消息是连长告诉华伟的。
华伟写了无数封信去查询卫国的家乡,可一个回音也没有。
66年过去了,老人的心愿一直没有了却,这早已成了他心头的一块病。
华伟的叹息声,唤起了孙子的一种想法。孙子对爷爷说:“爷爷,我上网给您查询,再请志愿者们帮忙,一定能带来希望的。”
“孙子,这有可能吗 ”华伟用疑惑的目光看着孙子。
“试试吧!”
“好!”
3个月过去了,华伟老人的孙子收到一条信息,上面显示的与老人要找的卫国的家乡和家人完全吻合。
(五)
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老人坐的车启动了。
卫国的侄儿已是年近80的老人了,见到华伟老人后泣不成声,说:“叔叔有下落了,叔叔有下落了。”
华伟老人从小包中取出一个小铁盒递到卫国侄儿的手中,说:“这是一枚军功章。”
卫国的侄儿用手轻轻地打开小铁盒一看,只见那枚军功章熠熠生辉。
“爷爷,这么多年,您一直不让我们看这个小铁盒,原来藏的是这么大的秘密啊!”华伟老人的孙子既惊讶又感慨地说。
卫国的侄儿用颤抖的手抚摸着那枚军功章。
“这么多年了,真的难为你们啦。”华伟老人把卫国侄儿的手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
“谢谢您啊,华叔!您的小铁盒藏了我叔叔的一生啊!”卫国的侄儿忍不住流下泪来。
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郑重地说:“我的任务完成了。”
卫国的侄儿向华伟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7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小铁盒里的秘密》为标题,既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推动情节发展,到最后真相大白,更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B.班长卫国教华伟打仗、识字,华伟把母亲煮的20个鸡蛋分给全班的人吃,突出表现了在战争年代战士们所结下的深厚战友情与兄弟情。
C.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其实卫国的家人也一直在寻找华伟老人。
D.小说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中间插叙回忆内容,娓娓道来,质朴的语言中透露着对革命友谊和华伟一生信守承诺的举动的赞美。
2.小说中华伟老人在送军功章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
3.文中有三处对雪的描写,请结合小说内容分别分析其作用。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即兴表演
[英]韦兰·史密斯
这一切全是那穿毛皮大衣女人的过错!要不是她,那件事永远也不会发生。
那天晚上,我和乔治娅在餐馆吃消夜。那位穿毛皮大衣的女人每隔一会儿就要掏出手机与她的朋友大声地聊着天。我一向认为餐馆不应该是人们打手机的场所。不过,刚开始我还只是心存一丝不悦。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竟然聊得没完没了,全然不顾别人的存在。
当我们原本较为幽雅的气氛第七次被她的电话打扰时,我开始烦躁不安了。“她自以为多么了不得!”我怒气冲冲地对乔治娅说道,“她真的以为我们连手机都没见过吗 ”
乔治娅只是甜甜地向我微笑着。她依然还是那么平静,似乎根本没有受到任何干扰。
当她的手机第八次响起时,我再也坐不住了。后面发生的事连我自己也感到吃惊。我从夹克衫的衣兜里掏出自己的手机,打开翻盖便道:“喂!谁呀 ”我认为自己的语气里充满着自信,俨然是一位做生意的大商人。
“噢,嗨,约翰。谢谢你打来电话。有什么事吗 ”我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乔治娅用眼睛盯着我。
“那份合同你已经听说了吧 确实是个不错的消息。”我对着电话吹嘘起来。“我还以为这桩生意就那么不了了之了!看来,我们得着手下半年的工作计划了。”
乔治娅仍在莫名其妙地瞪着我。她听得到话筒传来的拨号音,显然,她以为我已经被闹得神志不清了。
“是的,我也确实感到十分高兴。”我说。此时,拨号音已经变成了音乐声。“今天上午,我一时高兴便买下了这部新手机。”
“噢,它比我以前的那一部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我炫耀着说,“它可以显示哪个电话重要,哪个电话不重要。这样,我就可以根据重要性选择什么时候接听。”
我朝邻近的餐桌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乔治娅对我嘘了一声,可我现在已经失去了控制。
这时候,餐馆里已经安静了许多,各种迹象清楚地表明餐馆的其他客人对我们的谈话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甚至连他们自己的谈话也都忘了。
“他们对这种新款手机功能之妙非常惊讶。”我继续聊着,信心又增强了几分。“你知道,我甚至可以进行功能设置。来电显示后,如果我在30分钟之内不接的话,它就会自动给我的秘书发出一条短消息。相当不错吧 ”
乔治娅坐回她的椅子,怒视着我。她完全清楚,我所谓的秘书实际上就是一位每周过来清扫一次的女清洗工。
坐在邻近餐桌的毛皮大衣似乎一下子被唬住了。现在,她肯定没在用她的手机了。连她的朋友似乎也竖起了耳朵,一边给她的小狗喂食一边仔细地听我的谈话。此时此刻,我感觉自己充满了活力、心情舒畅。这个想法简直妙不可言!
我还在继续神聊着。我并不满足于自己一时取得的胜利。
“你知道这手机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吗 ”我对着此时已经悄然无声的手机问道,“他们还给它附加了一种特殊保险,有了这种保险,即使你将它弄坏或者丢失了,第二天就会给你换上一部崭新的,不管次数多少!”
现在,其他客人也纷纷回头注视着我们。他们已经由刚开始的克制变得有点厌烦了。乔治娅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毫不掩饰地用手叩击着手表。可眼下,我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上了。
“是啊,他们说那没关系。不管我的手机坏多少次或是丢失了都无所谓。显然,那家公司库存的手机实在太多了,他们还正为如何处理手机发愁呢!”我大声地笑了起来。
乔治娅收拾好她的手提包,故意将她的座椅弄出声响来。
妻子已经走出两张桌子那么远了,她朝服务台走去。
“谢谢你的电话。”我说,“我们明天再细谈吧。”
我赶快起身,扣了手机翻盖。乔治娅几乎已经走到门口了,我赶紧跟上去,经过门口时随手将手机扔进了门边的火炉中。
快要走出餐馆时,我回头朝餐厅瞥了一眼,我觉得刚才发生的整个插曲似乎还是值得的。毛皮大衣的眼睛正死死地盯着我,嘴巴张得大大的,连她的好友也没再喂她的小狗。
我一边跟着妻子快步走着,一边想:其实,我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为了那么一丁点儿胜利而自鸣得意实在是太肤浅了。不过,当乔治娅对我进行规劝时,我不禁笑了起来。
“得了吧,乔治娅,那真的没关系。”我得意地说道,“刚才那部手机其实是我上周在市场上买来的假货。”
“什么 ”乔治娅惊讶地问,然后在手提包里摸索着,“你说的是这一部吧 ”
(原载于《百花园》杂志,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她真的以为我们连手机都没见过吗 ”说明“我”作为男人的自尊已严重受辱,就因为这个,“我”才会做出令自己也不可思议的事情。
B.“我”始终对着假手机在吹嘘,已获得了巨大胜利和满足,道具已不再需要,最后以“经过门口时随手将手机扔进了门边的火炉中”画上圆满句号。
C.乔治娅的形象与“我”、穿毛皮大衣的女人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在种种反差中,作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褒贬态度、扬抑倾向。
D.作者善于运用动作、语言、心理、肖像描写等手法刻画人物,善于运用对比、衬托、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读者过目难忘。
2.请概括文中“我”对于打手机一事的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3.请说说乔治娅在文中的作用。
名著阅读
一、1.B B项,原因分析错误,结合全篇可以看出老舞蹈师出身并不高贵;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内心失落、孤独、痛苦与无奈。
2.参考答案 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衬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解析 小说中塑造老舞蹈师的形象所用的表现手法,可以结合小说具体内容,从他过时的穿戴和僵硬的木偶似的舞蹈动作,与“我”交谈时流露的内心的孤独展开分析。另外,不能忽视小说三要素之一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即场景的烘托。
3.参考答案 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解析 “公园苗圃”其实是小说人物出场、情节发展的一个环境,可以从小说情节展开的角度进行分析。正是在这里,“我”见证了老舞蹈师出场和他木偶似的舞蹈;苗圃消失,主人公的结局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二、1.C C项,“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说法错误,从文中来看,这一处细节描写主要表现的是夫妻两人做生意时间很久,但依然秉持初心,表达的是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2.参考答案 ①第一次对话的内容是关于豆腐涨价的问题,从女摊主的回答上可以看出夫妻俩不涨价是为了让自己的豆腐更有知名度,说明他们具有商业头脑;②第二次对话的内容是关于扩大豆腐坊的问题,夫妻不愿扩大豆腐坊,是要保证豆腐的质量,突出他们讲诚信、重信誉的品质;③两次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了人物形象,有助于表达小说的主旨。
解析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①有利于丰富人物形象:第一次对话是关于豆腐涨价,女店主的回答显示了他们具有经商头脑;第二次对话是关于扩大生产,夫妻二人的回答突出他们讲诚信、重信誉的品质。②两次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后文豆腐坊生意火爆且长久的叙述。③热心人的“提醒”,反映了社会崇尚追求物质利益的风气,更凸显夫妇二人恪守信誉的可贵,深化主旨。
3.参考答案 ①“信誉之花”是卖豆腐的夫妻优秀品质的象征,以此为题,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之情;②全文围绕诚信卖豆腐展开,“信誉之花”是文章的线索;③“信誉”是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以《信誉之花》为题,表达了作者对“信誉之花”开满大地的期盼。
解析 本文讲述了一对夫妇坚持20多年制作豆腐、卖豆腐的故事,他们因为讲“信誉”,生意一直很红火。“信誉之花”是卖豆腐的夫妻优良品质的象征,以此为题,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之情;全文围绕诚信“卖豆腐”展开,他们20年坚持用山里的井水制作豆腐,保证豆腐的品质不变,不一味追求赚钱,懂得感恩,他们夫妇被人们称为“信誉之花”,这也是文章的线索;小说的主题正是对“信誉之花”的赞美,“信誉”是社会的一个永恒话题,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期盼。以《信誉之花》为题,比喻巧妙,新颖别致,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1.C “从侧面表现了家乡的面貌日新月异”,文中无此意。
2.参考答案 ①有智慧。老家街巷的地址更名数次,哥哥的地址一无所知,代写冯利用替别人代写书信时在信封上留下独特标志的方式,寻找哥哥。②重亲情。代写冯六岁时哥哥被舅舅带走,他一直在寻找哥哥。③有耐心(坚持不懈)。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④做事有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顾客的想法。⑤谦和有礼。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
解析 答题时先概括后分析。代写冯利用替别人代写书信时在信封上留下独特标志的方式,寻找哥哥,表明他“有智慧”。他一直在寻找哥哥,表明他“重亲情”。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表明他“有耐心”。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尽可能准确地呈现顾客的想法,表明他“做事有原则”。“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表现了他的“谦和有礼”。
3.参考答案 “大头菜”是小说的线索。代写冯借“大头菜”标志寻亲,兄弟俩因“大头菜”得以相见。小说围绕“大头菜”行文,有利于展开故事情节,让情节前后呼应,使小说结构清晰。“大头菜”是主人公感情的载体,是兄弟联系的纽带。以“大头菜”为中心有利于突出代写冯有智慧、重亲情的形象。“大头菜”是亲情、乡情的象征。以“大头菜”为中心表达了亲情难断、故土难舍的主题思想。
解析 在情节方面,“大头菜”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都是围绕“大头菜”展开的,代写冯和哥哥小时候的记忆里有“大头菜”,失去联系后代写冯在代写信封上留下“大头菜”的标志,后来凭借这个标志找到哥哥;在人物方面,通过“大头菜”展现人物重亲情、有智慧的形象;主旨方面,“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大头菜”是亲情的象征,表现小说歌颂亲情的主题。
四、1.C C项,小说没有写市民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结尾的“赞叹不已”是随意的附和,不是对有声电影的真正认知。
2.参考答案 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故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解析 市民的心态在小说前前后后都有表现。应该先概括出听说有声电影、决定去看电影、去影院之前、在影院中和看电影后五个不同时段中众人的言行,再由此分别分析人物的心态。既要总结全面,又不能以人物的言行代替心理。
3.参考答案 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运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解析 熟知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是解答此题的前提。同时,由于本篇小说塑造的是“群像”,阅读时要注意小说对每一个人物的描写,把有特点的句子画出来,分类判断其手法,分析其作用,然后选出三个最有把握的例子作答。
五、1.C C项,“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说法错误,本文没有采用明暗两条线索,另外,“其实卫国的家人也一直在寻找华伟老人”于文无据。
2.参考答案 ①寻找卫国的家人一直没有结果时,心里惦记,成了心病;②快见到卫国的家人时,兴奋、迫不及待;③见到卫国的家人时,激动、如释重负。
解析 分析小说中华伟老人在送军功章的过程中经历的心理变化,需要结合文章对华伟老人在送军功章过程的介绍,以及对华伟老人的行为、神情、心理描写进行分析。
3.参考答案 ①第一处“雪停了,太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烘托人物兴奋的心情,引出华伟老人对往事的回忆。②第二处“雪还在下着。雪花打得人睁不开眼”,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烘托战斗的激烈。③第三处“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交代场景,暗示华伟老人将完成心愿。
解析 先找出文中三处对雪的描写,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雪对表达情感、烘托人物的作用。
六、1.C A项,“就因为这个”原因归纳不当。B项,“始终对着假手机在吹嘘”与原意相反,“我”扔进火炉的是自己的真手机。D项,文中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参考答案 不悦—烦躁—生气—高兴(舒畅)—内疚—得意(“得意”的后面也可加“悔恨”或“悲痛”)
解析 注意要扣住“思想感情变化”来概括,即“我”对别人打手机及自己打手机的情感变化。语言要简洁,一般用双音节词。
3.参考答案 ①是全文的线索,见证并串联起整个故事。②反衬“我”的形象,用乔治娅的通情达理反衬“我”的无礼与过分。③帮助表现主题,乔治娅对“我”的做法从感到不满到忍无可忍,帮助表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题。
解析 次要人物作用分析一般是指向主要人物、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等几个方面,但一定要结合文本内容做具体分析,不能照搬套话。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