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1张PPT。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张若虚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只有两首,除《春江花月夜》外,另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写月的名篇,共有15处写到月,是唐诗中的一株奇葩。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盖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古今评说】这是一篇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置身诗境:诗歌 读美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幽静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春江花月夜欣赏
景物美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鉴赏情感美领悟
哲理美三美景美
理美
情美景美,首八句,描绘春江花月夜的幽静纯美景色;理美,次八句,叩问人生的有限和宇宙的无穷;情美,后二十句,想象思妇怀人和游子想家的相望相思之情。 春江月景—欣赏诗的景物美缘景明情:1、读诗歌前八句。
思考:诗歌写到了哪些意象?意境有何特点?写景的顺序是什么?春 江 潮 水 连 海 平,
海 上 明 月 共 潮 生。
滟 滟 随 波 千 万 里,
何 处 春 江 无 月 明。
江 流 宛 转 绕 芳 甸,
月 照 花 林 皆 似 霰。
空 里 流 霜 不 觉 飞,
汀 上 白 沙 看 不 见。 欣
赏
景
物
美1、意境特点: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意境阔大;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2、炼字:月共潮生,一个“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一个“生”字,一个世界的诞生,则又赋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泼的生命热情(有生命,有活力)。
比较:“生”和“升”的效果。
明确:明月共潮升,不过是平时习见的景色,比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他们像一对姐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这个“生”字使整个句子活了起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意境阔大;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在这美丽的春夜,哪一条江流不在你的光华里翻腾飞跃呢!——境界更为阔大。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比喻,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素洁的画面,
用雪珠比喻月光的皎洁,以花林似霰侧面烘托月光——烘花托月。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整个天空一片白茫茫的,恍如铺开了凝滞不飞的白霜。再看那沙滩呵,只有一片雪亮的月光,哪里还见沙砾的影子!
手法:以月中人对月光的观察感觉来极力烘托明月铺天盖地的光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皎洁、明亮。2、请展开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八句的画面。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到那里,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光皎洁,恍如铺开了凝滞不飞的白霜。在皎洁的月光下,江滩的白沙也分辨不清了。空明澄澈,美妙绝伦画面清丽,色泽柔和——良辰美景。
(1)紧扣题目写作,开篇就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
(2)景物极多,但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由大到小,由远到近,层次分明地一一展开。
(3)意境——幽美纯净、恬静朦胧 人生哲思—领悟诗的哲理美 面对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诗人伫立江畔,仰望明月,不禁遐思冥想,引发了作者的人生思考。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揭示了怎样的
人生哲理?面对相似的江月,虽有代代人生,然相对于整个广袤、永恒的宇宙,小小的“个体人生”却又是那么的渺小、短暂,无奈的情怀啊!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人生哲理:人生短暂,宇宙永恒 宇宙永恒,明月常在,人的生命却何其短暂,但是整个人类却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因此充满的是作者乐观的态度。
基调是哀而不伤、郁而不堕,充满的是作者乐观的态度。是盛唐之音在诗人心中的回响。相思愁情—鉴赏诗的情感美 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心里的感伤之情也越来越浓,这种美景和人生思考触动了诗人的情感,是如何来写的?.鉴
赏
情
感
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总写离愁思妇怀远游子思归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比兴,此四句总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两地思念。
青枫浦:一名双枫浦。这里泛指离别地点。
胜: 能承担,能承受。
扁舟子:飘泊江湖的游子。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徘徊:指月影移动。
离人:指思妇。
玉户:指思妇居室。
捣:反复捶击。 思妇怀人 赏析“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1)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
(2)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3)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但此种做法却惹得思妇更为思念。借事抒情。思妇怀人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逐:追随。
月华:月光。
光不度:意谓飞不过这片无尽的月光,也就是书信不到之意。度,越过。
潜:在水下活动。
文。通“纹”,波纹。 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平添几重愁苦!
总结:心理描写: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含蓄细腻地表达思妇的无限愁思。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闲潭:幽静的水潭。
可怜:可惜
沉沉:深沉的样子。
碣石:指北方。
潇湘:指南方。
乘月:随着月色。
游子思家后八句描写的是游子想家,通过哪些意象,抒发什么感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红楼梦》“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落花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 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来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论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南乡子》李煜《虞美人》江水人类的渺小——浩渺宇宙(空间)人生短暂——历史长河 (时间)
江水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 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讨论:月的意蕴非常的丰富,单单是
本诗就表达了多种感情,结合诗句谈
谈都表达了那些感情?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美丽之月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营造宁静、美好之境
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永恒时空之月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
★时光流逝,宇宙永恒,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皎皎空中孤月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代表着孤独和哀怨,寄托着思乡怀远之情别离愁苦之月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千里相思之月“月”在不同情境下的意蕴异彩纷呈 1、描绘月亮的清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2、寄托相思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表达悲苦之情,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
4、表达高洁的志向,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5、引发人生的思考,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爱情的代表意象。明月月 亮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
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月诵读全诗,整体感知思考:
(1)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
哪个意象是全诗的纽带,围绕这个意象梳
理出诗的结构。
读一读,看一看诗中写的“月”有变化吗?写月怎样?试找出相应的诗句。 升起月——高照——西斜——坠落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月下的春、江、花,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统摄全诗。月——全诗的灵魂海上明月共潮生——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摇情满江树 以“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广阔画面。
以“月生——月高——月斜——月落”为外在线索 ,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月下之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月春江花月(景)思妇游子(情)
宇宙人生(理)完 美 融 合春江月夜的美景
江畔月下的沉思
因月而起的情思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
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含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这首诗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内容总结 一、诗中多处用了比喻 “月照花林皆似霰” (明喻)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并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有机的联系。“空里流霜不觉飞” (借喻),是抬头仰望所见。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虽则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艺术特色 二、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三、运用拟人手法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待”、“送” 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
“可怜楼上月徘徊”,“徘徊”将明月拟人化,既写出明月光影明灭的自然属性,又将明月人性化,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因而陪伴在思妇身旁,久久徘徊,不忍离去。
人多情而物无情,运用拟人手法,将人的感情移植到物身上,使物也饱含深情。 这首诗从月升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四、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五、构思精巧
以“月”为中心,纵横联系,作为抒情写景的线索,作者一面以明月初升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一面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使全诗显得神气凝聚,浑然一体。诗文扩写式赏析: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仔细分析诗句特点,通过合理想象,抓住诗人心态,扩写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基本方法:1、抓住诗句中的基本景点(意象)。
2、抓住单个景点的基本特点。
3、抓住整幅画面的特点,进而把握诗的意境,理解人物的情感。
4、合理想象、联想,巧加串联,扩写成文。1、抓住诗句中的基本景点(意象)通过分析,这两句诗的基本景点有:
①山 ②水 ③柳 ④花 ⑤村
2、抓住单个景点的基本特点①“山”的特点是“重”
②“水”的特点是“复”
③“柳”的特点是“暗”
④“花”的特点是“明”
⑤“村”的特点不明显,但从“山”“水”两景点可推知这“村”应是“山野之村”(层峦叠嶂)(曲曲折折)(绿阴正“浓”)(明艳、艳丽)(朴素、原始)3、抓住整幅画面的特点,进而把握诗的意境,理解人物的情感。 “山重水复疑无路”一句,我们从“重”“复”可以推知画面应有“迷濛”之美;从“疑无路”可知,人的心情有些“迷惘”。而“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就有了变化,从“暗”和“明”可以推知画面应是“明朗”“清新”的,人的情感里有一种“惊喜”的因素。4、合理想象、联想,巧加串联,扩写成文例:青翠可掬的山层层叠叠。不远处,飞瀑从天而降,濛濛细雨落在草木上,草木愈见葱翠。清碧的山泉在诗人身边迤逦而行,蜿蜒的山径已依稀难辨。诗人正感迷惘,拐过一道山崖,前面花明柳暗,几间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课后思考】 盛唐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一诗是历来为人们广泛传颂的上乘之作,试与本诗对照,分析两首诗的异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远,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