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0张PPT)
10.《阿长与〈山海经〉》
第一课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他童年时期难忘的生活:百草园令人难忘的乐园、三味书屋枯燥的读书生活、阿长讲的美女蛇故事。阿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和长妈妈有关的文章
——《阿长与〈山海经〉》。
课前导入
1.了解作者作品,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3.理解阿长的形象,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之情。
学习目标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必备知识
走近作者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作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时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上。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我们借此可以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回忆了作者儿时与家里的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必备知识
创作背景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必备知识
文学常识
憎恶( )烦琐( )胸脯( )
疮疤( )诘问( )哀悼( )
书斋( )震悚( )霹雳( )
粗拙( )孤孀( )
惧惮( )掳去( )
必记字词
字音字形
zēng
pú
chuāng
jié
dào
zhāi
zhuō
lǔ
sǒng
shuāng
suǒ
pī lì
dàn
( tiē )妥帖
( tiě )请帖
( tiè )字帖
帖
( shé )折本
( zhē )折腾
( zhé )折断
( mú)模样
( mó)模范
折
模
背
( bèi)背地里
( bēi )背包
惮(dàn)惧惮
殚(dān)殚精竭虑
辫(biàn)辫子
辨(biàn )辨别
辩(biàn)辩论
宵(xiāo)元宵
霄(xiāo)云霄
趟(tàng)一趟
淌(tǎng )流淌
倘(tǎng)倘若
憎恶:憎恨;厌恶。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烦琐:繁杂琐碎。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诘问:追问;责问。
词义理解
必记字词
自主学习
1.划分文章层次。
2.勾画体现作者对阿长情感变化的语句。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初读课文
认真阅读课文,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
第二部分
(3-18):
第三部分
(19-31):
介绍阿长的身份、大家对她的称呼和称呼的由来。
主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
记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抒发“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第一部分
(1-2):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①题目明确了本文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②全文近半部分内容始终未涉及题目中的《山海经》,引发读者更大好奇,吸引读者一读到底。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1.如何理解题目《阿长与<山海经>》?
③“阿长”是俗人俗称,与典雅的先秦古籍《山海经》相连,一俗一雅的矛盾组合,产生了奇妙的幽默意味,引发读者的好奇和阅读兴趣。
2.文章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①喜欢“切切察察”;
②对“我”过分看管;
③摆成“大”字的睡相;——详写
④“元旦的古怪仪式”;——详写
⑤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⑥讲长毛的故事;——详写
⑦谋害“我”的隐鼠;
⑧为“我”买《山海经》——重点详写
原因: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是文章的动情点,成为作者情思的触发点,同时构成文章内容的高潮。这样写,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文章开篇就介绍“阿长”这个称呼的由来,有何用意?
开篇介绍“长妈妈”这个称呼的由来,是在告诉读者“长妈妈”是一个不被重视、地位低下的劳动者形象。此外,以此开头能使读者对阿长有一个总体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2.请同学们用“这是一个_______阿长”的句式说说读完课文后你对长妈妈的印象。并找出描写阿长的语句,具体分析。
这是一个下人阿长;
这是一个保姆阿长;
这是一个粗俗的阿长;
这是一个饶舌、多事的阿长;
这是一个无知、愚昧又很淳朴的阿长;
这是一个善良的爱孩子的阿长……
写出了阿长背地里说人长短的坏习惯,表现其好事、庸俗的一面。
①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动作描写,“伸”“摆”“挤”三个动作,以及伸手伸脚摆成“大”字的不雅睡姿,表现出阿长粗俗率性、不拘小节的特点,流露出“我”对阿长的厌烦。
②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睡姿从“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变为“满床摆着一个‘大’字”,而且“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细节的重复,生动地刻画出阿长粗俗率性的特点。
③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动作、神态描写,恰切地表达了阿长既怕“我”说错、又怕“我”忘记说祝福语的着急和不安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阿长渴望得到美好祝愿的急切心情。
④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
⑤“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传神地刻画出阿长获得祝福后欢天喜地、心满意足的情状。将福橘塞到“我”嘴里这一行为隐含着她对“我”的爱。
⑥“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这两句话带有夸张的成分,阿长用“严肃”的口气讲着荒谬可笑的话语,体现出她的愚昧无知。
3.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示例: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
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10.《阿长与〈山海经〉》
第二课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学情回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结构,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了长妈妈的形象。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品析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一事,进一步理解阿长的形象,学习本文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
指名学生朗读19~29段,讨论下列问题:
1.在阿长买《山海经》之前,还写了哪些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还写了远房的叔祖使“我”接近了书籍,交代了“我”是怎样地渴慕《山海经》,又是怎样地念念不忘,为下文写阿长问“我”《山海经》的事做铺垫。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认为对她说了没有用,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
心理: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3.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映?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别人不肯做或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也由此而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4.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平时对她根本不抱希望,她却居然给“我”弄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在孩童眼中,长妈妈似乎真的“有伟大的神力”。前面写阿长讲完长毛的故事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带有戏谑成分;此处再写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语气庄重,感情诚挚。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所以“我”视它们为“最为心爱的宝书”。
6.赏析下面这段话。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描写长妈妈的动作、语言,表现了她递给“我”书时的兴奋之态。
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明阿长连书名也不认识,却买来了“我”心爱的宝书。这既暗示了阿长买书的不易,又体现了她对“我”的关爱。
7.试结合课文内容,总结阿长的形象。
①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
②她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淳朴、善良而又迷信: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不识字,没有文化;“青年守寡”,在别人家做女工,一年只能告假几天回家;对生活并无更高的要求,但求“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相信儿童金口,郑重其事地要孩子大年初一睁开眼就向她祝福。
③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知道许多“规矩”:有迷信的成分,如“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更多的是有益的成分。如要孩子恭喜、吃福橘,是吉利文化;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是珍惜劳动果实;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是讲究形象;等等。
④她是一个倾心关注孩子的人,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要孩子干净、有教养,总是为孩子操心。最令人感动的是为“我”买来《山海经》,别人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没有阿长那样热心,而且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因此作者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件事,使作者又惊又喜,感激不尽,也令读者为之肃然起敬。
同学们可以自由交流哦。
8.联系现实生活,想一想:鲁迅先生笔下的阿长像我们身边的谁?(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爱唠叨的母亲?……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悟,想想你面对这些亲人的如此举动时心里是怎么以为的?)
9.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空间,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示例:阿长从家回来的路上,看到街边有一家书店,忽然想到鲁迅要的《山海经》,便走了进去。进了门,走向柜台,对老板说:“老板,要一套带画的三哼经。”老板一抬头,看见一个女人,黝黑的皮肤,拿着一个布包,脸上还带着憨憨傻傻的笑。老板看他不像是做学问的,便又低下头去,从牙缝中挤出一句话:“没有!你去别家看看吧!”
阿长走出书店,看见外面暮色降临,商铺都关门了,只这一家还开着。她于是又走了进去。
老板看又是她,就有些不耐烦:“怎么又是你!不是说了没有吗?你还来干什么?”阿长有些局促,脸羞得通红的,头低得深深地,又央求那老板:“求您了,我家哥儿成天想着书中的画,您就行行好,卖给我吧!”
老板没法儿,只得问:“那书是个什么样?”阿长把鲁迅对她说的一一说出来,老板想了一会儿,从里层的书柜里拿出一套《山海经》,问:“是这个吗?”“差不离,差不离!”阿长惊喜地答道。
老板把书包好,要阿长付钱。只见她把手伸进衣兜里,摸索了半天,拿出了一沓叠得整整齐齐的钱,一张一张仔细地数。数够了,
慢慢地递过去,又猛地缩了回来,摩挲了两下。老板收了钱,把书交给她,又忙自己的去了。阿长叹了口气,拿起书,在暮色中渐渐走远……
10.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请同学们试着默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①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憎恶”“谋死”大词小用,夸张地体现了儿童的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②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
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的神力”,实际上是以一种苦笑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③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霹雳”“震悚”大词小用,表现了“我”听到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时的震惊、惊喜和感激之情。
④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伟大的神力”是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而产生的,虽然夸张,却表现了作者对阿长最热烈、最真诚的敬佩和赞美。
⑤“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流露出“我”对长妈妈深切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它凝聚着“我”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我”对长妈妈的衷心祝愿。
10.《阿长与〈山海经〉》
第三课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长妈妈给“我”买《山海经》这一事件,体会了长妈妈对“我”浓浓的爱。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这篇散文,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感受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之情。
学情回顾
1.本文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行文。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的语句。
第3段: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第6段: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第13段: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第17段: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
第18段: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第26段: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第31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对她不好的习惯,“我”最先是“憎恶”“讨厌”的,用文中第3段中的话说就是“实在不大佩服”;对她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吃福橘等),“我”觉得是磨难,烦琐之至,非常麻烦,即作者觉得“不耐烦”;当听到“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发生过空前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但当阿长
谋死“我”的隐鼠后,“我”对她的敬意完全消失了。这些都是抑笔。当阿长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又发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一部分是扬。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是指为肯定某物、人、事,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写作方法。用这种方法,形成波澜起伏的情节变化,造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不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为什么不把题目中的“阿长”换成“长妈妈”。
从文章内容上看,本文不仅写了阿长买《山海经》这件事,还写了关于她的其他事情,这些事情真实地反映了阿长身上的一些毛病,是文章的重要内容,读来让人觉得真实、可信、亲切。如果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文章题目所限定的范围就显得过于狭小,不能囊括全文。
作者之所以不把题目中的“阿长”换成“长妈妈”,是因为全文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写法。如果将题目中的“阿长”换成“长妈妈”这个带有尊敬意味的称呼,就会大大削弱文章的表达效果。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凸显了阿长纯朴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敬重,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1.欲扬先抑,刻画人物
文章先写了阿长的种种缺点,如她喜欢“切切察察”;夏天睡觉摆“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讲究规矩,使“我”很不耐烦;等等。这些事集中表现了长妈妈的愚昧无知、保守陈腐。这是“抑”。然后笔锋一转,着重写了“我”对长妈妈的佩服和敬重,并浓
墨重彩地写了她为“我”买回《山海经》,使长妈妈的形象一下子凸显出来。这是“扬”。在这种先抑后扬中,文章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更加鲜明。
2.详略得当,突出中心
文章为了突出中心,对材料的详略进行了精心的安排。文章对长妈妈身上的一些毛病,如喜欢“切切察察”、夏天睡觉摆“大”字等写得比较简略;而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集中体现了她对“我” 的关爱,这种关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重点,所以,作者把这件事写得很详细。
3.语言描写,生动传神
本文对长妈妈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充满了诙谐意味。如在讲述“长毛”的故事时,长妈妈以极为“严肃”的态度说出令人发笑的话。又如在叙述长妈妈买《山海经》这件事时,“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句话,既符合长妈妈的身份,又表现了她递给“我”书时的兴奋之态,使人如见其人。
感激
怀念
敬佩
记叙阿长的日常言行(抑)
记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扬)
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
阿长的身份和名字——暗示社会地位低下
阿长与《山海经》
令人厌烦的礼节规矩
讲“长毛”的故事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积累拓展
鲁迅笔下的阿长
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
(《二十四孝图》节选)
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
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经过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狗 猫 鼠》节选)
雕塑:鲁迅听长妈妈讲故事
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教材课后习题
可以看出阿长虽然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却天性纯朴善良、仁厚慈爱。
作者之所以写这样一个人,是因为阿长毫不计较“我”对她的各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关心爱护“我”,努力满足“我”的愿望,这让成年之后的“我”深感惭愧,同时也对阿长倍加感激与怀念。
二、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在通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关于“写作时的回忆”:如“长妈妈,已经说过……就是我的保姆”;再如,“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已经说过” “现在”都鲜明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
关于“童年的感受”: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叫她呢,也不闻”,这里就是从“童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
两者的不同:一个是站在写作时成人的立场,一个是站在童年的感受立场。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些温情的叙述既满含思念与感激,又深怀同情和愧疚。
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起初,对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实在不大佩服”,对“她懂得许多规矩”感到“不耐烦”;之后,对她能抵挡枪炮的“伟大的神力”“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却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后完全消失;后来,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由此“我”对她又“发生新的敬意了”。
3.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说明。
三、“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第一处: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了阿长的无知可笑。
第二处: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了“我”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四、文中一些语句略带夸张。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
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
3.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作者是否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你的理由是什么?)
五、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试着查找关于“九头的蛇”“三脚的鸟”“一脚的牛”等的文字或配图,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同时,大体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受其神奇色彩。
文中提到的“九头的蛇”是《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的相柳,人面蛇身,长着九个脑袋。它所经过的地方会变成沼泽和溪流。
九头的蛇
《山海经·南山经》记载,祷过山上有—种鸟,长着白色的脑袋、三只脚、人—样的脸。
三脚的鸟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有一种奇兽长得像普通的牛,身子青苍色,没有犄角,只有一条腿,吼叫的声音如同雷鸣。
一脚的牛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