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0 00:0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春二实验高一(下)4月月考测试卷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和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这双手,昨天刚握过世界女子壁球冠军的手。她把她的微生物组传给我,而我现在又把它传给了你。”建筑师卢克·梁一边说,一边和吉尔伯特握手。
“所以凭借这双手,我就能变成壁球‘高手’了吗?”吉尔伯特问道。
“只是右手而已,”梁说,“如果你是左撇子的话,我只好说声抱歉啦。”
我们所有人都在不断地向外界播撒自己的微生物。我们每触摸一件东西,就会在上面留下微生物的印记。每个人每小时大约会喷出3700万个细菌,这意味着我们的微生物组不仅处于身体内部,还会不断地扩散到周围的环境中。我包罗万象,但只“包罗”了一部分,剩下的像鲜活的光环一般围绕着我,延伸进周围的世界。
为了分析这些“光环”,吉尔伯特的研究团队最近每天擦拭家里的开关、把手、厨房料理台、卧室地板,还有他们自己的手、脚和鼻子。他们还招募并培训了六组家庭。这项名为“家庭微生物组计划”的研究表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微生物组,它们大部分来自家庭中的每个人。人们手上的微生物会附着在开关和把手上,脚上的微生物会覆满地板,皮肤里的微生物则蹭上了厨房台面。所有这一切都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其中三名志愿者在研究过程中变更了住处,而他们的新住所也迅速有了老房子里的微生物特性,即使换到了酒店房间也是如此。在进入新地方的24小时内,我们自己的微生物便覆盖了这个地方,使其成为自身的映射。
我们也会改变室友身上的微生物。吉尔伯特的团队发现,同居一室的不同人,彼此之间所分享的微生物要多于分开居住的人,而一对夫妇在微生物层面也更相似。如果家里养狗的话,微生物之间的连接还会增强。狗把微生物从户外带入室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物种库,丰富了家庭微生物组。他们做了一个实验:把这些与狗相关的尘埃中的微生物喂给小鼠,发现这些啮齿动物变得对各种过敏原都不那么敏感。这些灰尘大餐让小鼠的肠道增加了一百多种细菌,且其中至少有一种可以保护小鼠免受过敏原侵害。
团队中的生态学家杰西卡·格林对漂浮在医院普通病房内的微生物进行了研究。“我原本以为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群落是室外空气中微生物群落的‘子集’,”她说,“然而,真相让我大吃一惊,二者之间很少甚至没有重叠的部分。”室外空气中充满了来自植物和土壤的无害微生物,室内空气中则含有大量不成比例的潜在病原体,主要来自患者的口腔和皮肤。可以说,患者把自己浸泡在了自己的“微生物汤”里,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式很简单:开窗通风。新鲜空气会带来无害的环境微生物,占据病原体的生存空间。但是医院特意把微生物引入病房的想法与我们惯常认为的保持医院卫生存在矛盾。
我们一直试图从建筑物和公共空间中排除微生物,但也许是时候欢迎它们光临了。2014年,格林的团队参观了一栋闪亮而崭新的大学建筑,他们从教室、办公室、卫生间等300个场所收集灰尘样本。分析表明,许多设计会影响灰尘中的微生物,比如房间的大小、房间之间的连通关系、被占用的频率、通风方式等。几乎每种建筑设计选择都会影响建筑物中的微生物生态,从而影响居住者的微生物生态。或者正如温斯顿·丘吉尔说过的:“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也塑造了我们。”格林认为,通过“生物信息化设计”可以控制这个过程。同样,我们可以在其他领域看到类似的实践:农民可以在田垄边缘种一排野花,从而增加投粉昆虫的数量。格林希望找到类似的建筑设计窍门,从而提高有益微生物的多样性。
吉尔伯特同意格林的想法,而他有着更宏伟的计划。他想在建筑物内“播种”细菌,而不是直接喷洒或涂抹在墙壁上。他在建筑师提供的几件作品中精心设计了新风系统,使流经它们的空气会穿过一面种满绿植的墙壁,绿植捆满了微生物小球,小球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微小的裂缝和凹点。这些小球在充满有益细菌并能滋养细菌的营养液内浸泡过,这不仅是一道养眼的景观,同时也可以过滤空气。
另外最重要的是,他还组织了地球微生物组计划。该团队正在接触研究海洋、草原、洪泛区的科学家,试图说服他们共享样本和数据。团队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给定温度、植被、风速和光照条件等基本变量,来预测生活在某个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种类。他们希望推动各方的协调,促成不同领域间科学家的合作,能开发出用于微生物组研究的更好的工具。
是时候思考微生物应用的更大的图景了!参与研究的家庭已经同意让研究人员擦拭他们的房子;水族馆的经理能够像关心他们的宝贝海豚一样,关心水族箱中的隐形生命;医院也在认真考虑往墙壁上添加,而不是消灭微生物……人们迎来了新时代的开端,大家终于准备好去拥抱这个充满微生物的世界。
(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微生物组,即使搬了家或住酒店,新住处也会迅速具有原住所里的微生物特性。
B.普通病房内空气中含有大量主要来自患者的口腔和皮肤的有害微生物,而室外空气中富含无害微生物。
C.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来构建建筑物中良好的微生物生态,提高建筑物中有益微生物的多样性。
D.吉尔伯特设计了新风系统,让空气穿过密布裂缝与凹点的微生物小球,他主要是想利用小球吸附污染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会拥有与其他成员相同的微生物组。
B.养宠物的家庭比不养宠物的家庭拥有更多的微生物物种。
C.接触更广泛的微生物可以有效抑制人体自身过敏性炎症。
D.医院特意把微生物引入病房的想法有悖常理,是错误的。
3.下列选项,不属于微生物应用“更大的图景”的一项是( )(3分)
A.应用于生活领域:通过开窗通风来减少教室内的潜在病原体,保障师生健康。
B.应用于司法领域:通过提取嫌疑人留下的微生物痕迹对他们进行追踪和抓捕。
C.应用于医疗领域:通过增加或者减少体内的微生物种类来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D.应用于建筑领域:通过改变建筑物的设计来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微生物生态。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幅图表梳理了吉尔伯特微生物组研究团队的研究计划及其目的。
B.吉尔伯特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研究了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组。
C.研究计划由小及大、循序渐进,团队致力于利用微生物造福人类。
D.地球微生物组研究团队可以成功预测出某一生态系统微生物种类。
5.科普作品为保证传播知识的准确科学,表达应做到严谨客观。而本文以对话开篇,以抒情笔调结尾,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今天早啊。”
我说:“道远。”
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周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飘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
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
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刚一听这个职业,好像很有趣味,叫他一说却是很苦的事。那风吹雨洒不用说了,每天从早到晚在那船上号叫,敲打鱼鹰下船就是一种苦事。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又说:“那一对鹰才合作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叫一声,在船上的一个,立刻就跳进水里,帮它一手,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抬上一千斤。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
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
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撒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
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
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
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
我追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
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井上吊?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提了活的去!”
(选自《白洋淀纪事》)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看似随意,其实颇具匠心,鬼子追大红公鸡,鸡逃引出红衣少女,少女消灭鬼子后脱身,情节起伏多变。
B.本文与《百合花》一样,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如描写红衣少女“直直地立在苇垛上”“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C.本文描写苇垛“白茫茫一片”,又写苇垛着了火,“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描写真切生动,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红衣姑娘来表现的,文中的老人是故事的线索人物,起到了引出主人公、串连情节的作用。
7.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本篇小说也有这样的特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语言具有韵律美,多处运用方言,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也体现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审美情趣。
B.本文写老人以日常聊天的方式讲述战争的故事,淡化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展现战争中的人情美。
C.文中塑造了在战争中成长和觉醒起来的百姓,表现出他们美好的精神品质,增添了文章的人性美。
D.文中多处描绘白洋淀“芦花”“苇垛”等景色,展现了地方独特风貌,营造了清新美好的意境之美。
8.孙犁曾说:“美好的东西,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极致。”请结合文本,概括白洋淀百姓身上有哪些“美好的东西”。(5分)
9.有人说,孙犁另辟蹊径,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处理战争题材,给作品留下更多回味和阐释空间。请结合小说作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材料一: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骕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额,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辄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选自《庄子·养生主》)
材料二:
梓庆削木为鐻①,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②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③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选自《庄子·达生》)
【注】①鐻:悬挂钟鼓的木架,形似虎,上面雕刻有精美生动的图案。②齐:同“斋”,斋戒,素食洁身,排除杂念。③骨:同“滑”,乱,扰乱。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然后入A山林B观C天D性E形躯F至矣G然后成H见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善,文中的意思是揩拭,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的“善”字意思不同。
B.《庄子》,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又名《道德经》。
C.梓庆,指名为“庆”的木工,先秦古书常将职业放在人名前,如“弈秋”“师襄”等。
D.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公”,比它低一等的是“伯”。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先后运用了三种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的对比。
B.材料一中,文惠君由“解牛之道”品悟出“养生之道”:人生在世,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不妄为,这样才能保全自己。
C.材料二写了一位专技者梓庆的精修用心的过程,以喻与自然为一的道理,创作者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创作出出神入化的作品。
D.两则材料想象丰富,构思精巧,描写生动,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体现了庄子散文的主要艺术特色:采用寓言故事来说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4分)
(2)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4分)
14.两则材料的构思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沈约体弱多病。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连用“压”“贴”“飞”三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赋予画面动感和蓬勃生机。
B.次句将时空交织在一起描写,季节是春天,天气是初晴,地点是池馆内外。
C.开头两句用华丽的辞藻勾勒出一幅春天的画面,流露出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
D.“沙上”二句,“沙上”“竹间”分别为鸿雁和鹧鸪的栖息之地,也可能为词人举目所见之景。
16.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之志体现了儒家礼乐理想,成语“沂水春风”就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变而来的。
(2)面对永无穷尽的浩瀚长江,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眼前苍凉恢廓的秋景与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融合在一起,包含无限悲愁之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我尚未去过。至于苏杭,余生也晚,没赶上当年的旖旎风光。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 A 的地方应推青岛。
①青岛的天气属于大陆气候,但是有海湾的潮流调剂,四季的变化相当温和,且四季皆美。②冬天也有过雪,但是很少见,屋里面无需升火不会结冰。③夏天的凉风习习,秋季的天高气爽,都是令人喜的。而春季樱花我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公园里培养的那一大片娇艳欲滴的西府海棠,历代诗人词人歌咏赞叹它的不在少数。④
青岛本身没有高山峻岭,邻近的劳山,亦作崂山,又称牢山,却是峻峥巉险,为海滨一大名胜。我虽未到过劳山,但读《聊斋志异》,对它早已 B ,觉得至少那是一些奇人异士栖息之所。由青岛驱车至九水,就是山麓,清流汩汩,到此尘虑全消。
说来惭愧,“饮食之人”无论到了什么地方总是不能忘情口腹之欲。青岛好吃的东西很多。
牛肉最好,销行国内外。青岛的海鲜也很齐备,像蚶、蛤、牡蛎、虾、蟹以及各种鱼类 C 。
我在青岛居住四年,往事如烟。如今隔了半个世纪,人事全非,山川有异。悬想可以久居之地,乃成为缥缈之乡!噫!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自”与文中加点的“自”,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两人久别重逢,自有许多话说。
B.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要自以为是。
C.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元旦起施行。
D.人之死生自有长短,不在操行善恶也。
20.“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分)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平时缺觉又经常熬夜,真的可以趁周末将缺的觉弥补回来吗?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如果睡眠质量比较差, ① ,也不能降低平时缺觉所带来的风险。研究表明,平时缺觉,周末进行恢复性睡眠的受试者,其肌肉和肝脏的特异性胰岛素敏感性更差。也就是说,如果 ② ,想周末多睡一会儿,将缺的觉补回来,反而可能加重代谢紊乱。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改善睡眠状态,还是不要盲目“补觉”,最好及时去医院就诊。
睡眠不足带来的影响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从生理上来说,睡眠不足会造成血压升高,消化功能下降,记忆能力下降,内分泌紊乱,出现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 ③ ,睡眠不足会让人出现紧张、焦虑、情绪低落、烦躁、易怒等症状。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3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四位弟子一起“言志”——畅谈人生理想的情形。
人生就是一段前行的旅程,我们时常匆忙地低头赶路,而没有抬头看路,忽视了前行的方向。理想犹如灯塔,指引着人们前行。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长春二实验高一(下)4月月考测试卷·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题号 1 2 3 4 6 7 10 11 12 15 19 20
答案 D B A D D A BEG B A C C B
1.D(D项,“他主要是想利用小球吸附污染物”错误,根据原文“他想在建筑物内‘播种’细菌 这些小球在充满有益细菌并能滋养细菌的营养液内浸泡过,这不仅是一道养眼的景观,同时也可以过滤空气”可知,他主要是想利用微生物小球来增加建筑物内空气中的有益细菌。)
2.B(A项,“相同”错误,应为“相似”。C项,“有效抑制人体自身过敏性炎症”错误,“抑制过敏性炎症”只是在小鼠实验中得到的结论,并不一定适用于人类。D项,“是错误的”错误,原文只说“医院特意把微生物引入病房的想法与我们惯常认为的保持医院卫生存在矛盾”,这并不意味着医院的这种想法错误。)
3.A(A项,“通过开窗通风来减少教室内的潜在病原体”是已经实现的应用图景,不属于“更大的图景”。)
4.D(D项,“可以成功预测出某一生态系统微生物种类”错误,原文为“团队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给定温度、植被、风速和光照条件等基本变量,来预测生活在某个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种类”,选项变未然为已然。)
5.合适。①科普作品传播知识,既要科学严谨,也要生动通俗。②开头借两人开玩笑的对话传达了我们会向周围释放自身携带的微生物的观点,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③结尾运用抒情笔调,热切展望了微生物应用的更大的图景,能感染读者,引发共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D(D项,“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红衣姑娘来表现的”和“文中的老人是故事的线索人物,起到了引出主人公、串连情节的作用”说法都有误。老人不仅亲眼所见这一场小斗争,也以交通员的身份亲身参与,他也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老人、姑娘等人组成了人物群像,共同揭示文章主题。)
7.A(A项,“本文语言具有韵律美,多处运用方言”错误。从语言叙述风格来看,小说中不管是景物描写还是人物描写,语言都朴实、清新、自然,充分体现了自然美、诗意美,而不是韵律美。且文中并无多处运用方言。)
8.①有勇有谋,刚强乐观;②团结一心,全民抗日;③热爱生活,善良朴实。(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9.①以小故事反映大主题。小说中老头儿讲述了红衣少女用手榴弹消灭鬼子的“一次小斗争”,故事情节虽简单,但充满智慧和波折,表达了军民积极抗日的主题。②以小人物反映大境界。小说中老头儿做交通员,他的儿子参加水上游击队,三位女子与日本鬼子英勇斗争,这些普通平凡的小人物们的斗争经历,展现了那个大时代的精神风貌。③以小环境反映大背景。小说中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这个特定的环境,是抗敌战场的缩影,反映了全国上下抗日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每点3分,答对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10.BEG(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B(B项,“又名《道德经》”错误,《庄子》又名《南华经》。)
12.A(A项,“材料一先后运用了三种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的对比”错误,只有两种对比,没有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的对比。)
13.(1)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觉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遇”“官知”“神欲”各1分,句意1分)
(2)我是个做工的人,哪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呢?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术”“虽然”、宾语前置句各1分,句意1分)
14.两则材料都是先写技工技艺之高超以引发观者的叹问,然后借技工的回答对其成功之道作解说,最后以点明主旨作结,条理清晰,层次分明。(3分,意思对即可)
【材料二参考译文】
梓庆能削刻木头做鐻,鐻做成以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叹好像是鬼神的工夫。鲁侯见到便问他,说:“你用什么办法做成的呢?”梓庆回答道:“我是个做工的人,哪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我准备做鐻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正当这个时候,我的眼里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智巧专一而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外形与体态与鐻最相合的,这时业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现在我眼前,然后动手加工制作,不是这样我就不做。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为神鬼工夫的原因,恐怕也就出于这一点吧!”
15.C(C项,“华丽的辞藻”错误,本词的语言是平实的。)
16.①“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不闻鸿雁信”表达了词人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②“鹧鸪”的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它的啼叫也勾起词人对故乡的思念。③“落花”含有悲伤之情,“惟有落花知”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1)浴乎沂 风乎舞雩
(2)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18.A流连忘返/念念不忘B心向往之/心驰神往C应有尽有/数不胜数(每空1分,符合语境即可)
19.C(文中加点的“自”和C项的“自”表示方位、时间的由始,相当于“从”“由”。A项,自然,当然。B项,表示第一人称,相当于“自己”。D项,本来。)
20.B(这两句古诗说的是四季各有美景。文中第二段先写青岛的气候和四季皆美,然后分别写到冬、夏、秋、春四季。故可将这两句诗句填在②处,承上启下。)
21.①即使周末补觉②平常睡得少③从心理上来说(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2.睡眠不足不仅会带来生理上的影响,还会带来心理上的影响。(5分,意思对即可)
23.【写作指导】材料由《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与四位弟子论“志”引出,然后有一段关于“理想”的论述,从论述中可知,人生不能只是低头赶路,还需要有理想或信念指引前行的方向和道路。由此可知,本作文题的话题是“理想”与“方向”。
确定了写作的话题之后,我们可以此为核心进行立意。从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理想对于人生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像灯塔一样,指导着我们的方向。我们可以把这个作为写作立意,人生需要理想引路。我们也可以由“理想”引发,人除了要有理想引路之外,还需要脚踏实地去干,这样的论述可能会更全面。
比如确定“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的观点后,然后可以分几个方面来写,也就是确定几个分论点。比如:新时代青年需要理想信念;青年的理想和信念关乎国家的未来;理想信念,从来都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应该是具体的、实践的;对于个人而言,有没有远大理想,能不能志存高远,也决定着青春的成色与分量。把文章分成几个分论点,然后举一些现实中的例子加以分析。
“理想”虽然是一个很常见而熟悉的话题,但是要想写好了,必须深入理解,然后结合现实进行思考分析,写出文章的深度。
【参考立意】①人生在世,当以理想为旗。②心怀理想,前路光耀。③点亮理想之灯,书写青春华章。④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