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运河实验中学2023-2024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 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 据考古发现,商代以“人虎”这一特殊纹饰为主题的青铜器物,广泛分布于安徽阜南、河南安阳、湖南宁乡、四川广汉三星堆、江西新干等地区。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 审美观念趋向同一 B. 等级观念的强化
C. 区域间的文化认同 D. 冶铸技术的传播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商代的“人虎”纹饰的青铜器分布广泛。结合所学可知,“人虎”纹饰青铜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商代各地区认可“人虎”纹饰并用它做装饰,说明了当时各区域人们对商代文化的认同,故选C;材料只反映了商代各地对“人虎”这一纹饰的认可,不代表各地区审美观念趋同,各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对其他事物的审美会不尽相同,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人们的等级观念情况,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青铜器的纹饰情况,没有涉及到冶铸技术在地区间的传播情况,故排除D。
2. 孟子曾与梁襄王进行辩论,梁襄王问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回答“定于一”。襄王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后来,孟子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据此,孟子辩论意图是
A. 批评梁襄王暴虐无道 B. 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C. 宣传儒家政治主张 D. 探究礼崩乐坏成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定于一”“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材料中的内容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宣传儒家的政治主张,C项正确;孟子建议统治者“不嗜杀人”,并非批评梁襄王暴虐无道,排除A项;孟子辩论意图是宣传儒家的政治主张,没有提及“建立集权统一国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礼崩乐坏成因,排除D项。故选C项。
3. 由于关中的物资供给由过去的窘迫困乏变为丰富宽裕,唐政府于开元二十四年由洛阳西返后便长期驻在长安。当时关中物资供给状况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A. 曲辕犁由江东扩展至关中 B. 江淮与长安间的运输改善
C. 关中从战乱中得到了恢复 D. 唐玄宗奖励农耕励精图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高宗以后,政府因长安物资供给困难而常常迁往洛阳办公。后由于江淮与长安间的运输改善,关中的物资供给由过去的窘迫困乏变为丰富宽裕,唐政府于开元二十四年由洛阳西返后便长期驻在长安,B项正确;当时关中物资供给状况的变化与曲辕犁的推广无关,排除A项;开元二十四年为736年,正值开元盛世时期,“关中从战乱中得到了恢复”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与“唐玄宗奖励农耕励精图治”无关,当时关中物资供给状况的变化主要得益于交通的改善,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4. 明清时期的一位思想家曾提出“能必副所",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事物引起人的认识活动,而人的认识必须与客观世界相符.这位思想家也主张
A. 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B.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C.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贵焉耳矣 D. 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客观存在的事物引起人的认识活动,而人的认识必须与客观世界相符”,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位思想家是王夫之。结合所学可知,王夫之还提出“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的主张,D项正确;“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是朱熹的主张,排除A项;“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是王阳明的主张,排除B项;“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贵焉耳矣”是顾炎武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5. 学者考证,后世广为流传的康熙朝《耕织图》是宫廷画师奉旨而作,但不是原创,而是在南宋临安于潜县令楼璹同名图画基础上改绘而成,二者大同小异。关于“改绘”而不“原创”的原因分析最接近本质的是
A. 南方北方农耕技术基本相同 B. 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特点未变
C. 古代农业发展未有根本突破 D. 南宋以来经济重心都在南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后世广为流传的康熙朝《耕织图》不是原创,而是改绘的南宋时期的同名图画,体现了从南宋到清朝,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曾发生改变,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古代农业发展未有根本突破,C项正确;“南方北方农耕技术基本相同”不能反映是“改绘”而不是“原创”的本质,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精耕细作特点,排除B项;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 朱熹《童蒙须知》中要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凡为人子弟,说话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读书时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详缓看字;在长辈面前吃饭时,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由此可见
A. 理是宇宙之间万事万物的本原 B. 理学与普通人的生活休戚相关
C. 理学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 理是作为道德规范三纲五常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凡为人子弟,说话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可得出,朱熹强调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理就在日常生活之中,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本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理学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强调理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而不是三纲五常,排除D项。故选B项。
7. 针对反对者“电线杆有碍风水”的观点,在讨论接线入京师问题时,李鸿章指出,“遍立电杆,既易损伤,且骇观听”,主张“改设地线”。李鸿章建议铺设地线的主要意图在于
A. 降低成本 B. 减少损耗 C. 减小阻力 D. 提高效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因反对者认为“电线杆有碍风水”,李鸿章主张“改设地线”。由此可知,李鸿章建议铺设地线的主要意图在于减小阻力,C项正确;材料与降低成本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减少损耗,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提高效率,排除D项。故选C项。
8. 本来极为薄弱的中国钢铁工业,1918年的出口值居然达到了1673万关两,位居全世界当年出口货品前十名之列(包括外资企业),这主要是因为
A. 北洋政府大力扶持生产 B. 外资企业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C.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极大推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与北洋政府无关,排除A项;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非外资企业带来的技术,排除B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1935年的,排除D项。故选C项。
9. 下图为民国二十七年一月十一日的《新华日报》一角,这反映了当时
A. 国共合作抗日实现 B. 全面抗战路线的贯彻
C. 逼蒋抗日掀起新高潮 D. 中国军民的奋力抵抗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图片的内容”军民合作“等信息可以看出,在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军民奋力抵抗,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国共间的合作,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全面抗战路线,也不能说明当时逼蒋抗日掀起新高潮,排除BC项。故选D项。
10. 劳模是时代的领跑者,下面是不同时期全国劳模代表与劳模评选情况的简介,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时期 突出代表与评选情况简介
新中国成立之初 时传祥(掏粪工人)王进喜(石油工人)张秉贵(售货员)
改革开放初期 陈景润(数学家)罗健夫(工程师)彭加木(科考队长)
2005年 出现私营企业家30多人。控制企业负责人和县处级干部比例
A.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劳模都是体力劳动者
B. 改革开放初期评选体现了市场经济导向
C. 私营企业家当选体现对私营经济的肯定
D. 21世纪后劳模评选逐渐淡化了官方色彩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出现私营企业家30多人当选全国劳模代表,反映出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私营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对私营经济的肯定,C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改革开放之初主要是科学家,不能反映市场导向,排除B项;根据“控制企业负责人和县处级干部比例”可以看出,并没有淡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右图为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使用频率图。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 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外交环境有所改善 B. 新中国坚持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 新中国推行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D. 冷战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在不断增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题干图示可知,1950年“帝国主义”使用频率达到峰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 —1953 年正值朝鲜战争,中国面临帝国主义战争威胁,在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有所缓和,外交环境也有所改善,A项正确;“一边倒''政策是指中国坚决站在社会主义阵营,图示无法体现,排除B项;“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的方针,与“帝 国主义”使用频率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图示体现1953年后,冷战的威胁有所减弱,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在改革开放中,不同所有制联合而成的企业联合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新的公有制形式纷纷出现,并以顽强的生命力而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此基础上,中共十五大作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论断。这说明
A. 经济改革开始突破计划经济束缚
B. 非公有制占据国民经济主体地位
C. 国家政策直接指导着改革的方向
D. 实践探索是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中共十五大作出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论断,是建立在改革开放中,不同所有制联合而成的企业联合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新的公有制形式纷纷出现,并以顽强的生命力而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的基础上的,这说明实践探索是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D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经济改革对计划经济束缚的突破,排除A项;我国是公有制占据国民经济主体地位,而不是非公有制,排除B项;材料是实践促使理论创新,不是国家政策直接指导着改革的方向,排除C项。故选D项。
13. 新大陆的“发现”与殖民,使印第安文化与外来诸多文化进行融合。这一融合是通过漫长而痛苦的相互排斥、撞击、渗透、吸收和改造才最后形成的。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A. 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 B. 加强了欧洲对美洲的掠夺
C. 阻滞世界文明的汇合 D. 客观促成独特的美洲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使印第安文化与外来诸多文化进行融合”“这一融合是通过漫长而痛苦的相互排斥、撞击、渗透、吸收和改造才最后形成的”表明印第安文化和外来诸多文化进行融合,客观促成了独特的美洲文化,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对美洲的影响,排除AC两项;材料强调的是独特的美洲文化形成的背景,没有关于“欧洲对美洲的掠夺”的信息,排除B项。故选D项。
14. 启蒙思想家拒绝接受上帝支配世界并任意地决定人类命运这种传统的信仰。相反,他们寻找一种与理智的判断相一致的自然宗教,结果产生了种种违背宗教正统概念的东西。这体现了启蒙思想家
A. 批判封建神学和宗教信仰
B. 发现普遍适应性的自然法则
C. 强调人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D. 重视人性反对宗教禁欲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启蒙思想家否认教会决定人的命运,强调人的理智和人的自我价值、作用,C项正确;材料不是简单的批判封建神学和宗教信仰,排除A项;材料在说人不应该让教会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不是普遍适应性的自然法则,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教的禁欲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富兰克林·罗斯福最信任的助手哈里·霍布金斯曾说过: “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我们不怕进行任何探索,而我们有一位律师,只要是你需要做的事,他都可以宣称是合法的。”这反映出新政
A. 具有高度实用主义 B. 随意曲解法律
C. 体现浓厚理想色彩 D. 违背宪法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不怕进行任何探索,而我们有一位律师,只要是你需要做的事,他都可以宣称是合法的”,可知为了应对危机,罗斯福在新政中会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摸索尝试,反映了新政的高度实用主义特点,A项正确;随意曲解法律对材料解读错误,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体现新政的实用主义,不是理想色彩,排除C项;根据材料“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可以看出新政未违背宪法,排除D项。故选A项。
16.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指出:“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依据下图,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斯大林的真实意图是要求波兰
A. 维护苏联的国际荣誉 B. 并入苏联的国家版图
C. 变成苏联的安全屏障 D. 成为冷战对抗的前沿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雅尔塔会议”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及所学知识可知,波兰与苏联边界相接,苏联的战略问题与波兰紧密相关,苏联在雅尔塔会议上强调波兰问题是希望将波兰变成自己的安全屏障,C项正确;波兰问题关系到苏联的安全保障,跟维护苏联的国际荣誉无关,A项排除;波兰问题关系到苏联的安全保障,但是苏联并没有要将波兰并入苏联的国家版图,B项排除;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木列要求。
材料一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个存在于人心而被道德戒律束缚的个人物质私利的恶魔至此得以解放。”亚洲的反现代化批评实际上是“一战”及战后西方惨状和悲观的产物。但许多的亚洲批评者只有经过一些西方的东方主义者的鼓励之后,才对他们自己和自己的观点产生足够的信心。其中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对亚洲的观代化批评者如印度的甘地、中国的张君劢和梁启超等有直接的影响。
——据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等
材料二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运动,近五百年的世界历史,就是一个现代化孕育、生成并扩散、推进的过程。在“抗拒”与“接受”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有时可以强大到如此地步,以致在非常长的历史时期里,正是它在主宰社会的走向。这个立场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从而为避免不可避免的现代化挑战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它企图把“传统”与“现代”调和起来,它将“现代”服务于“传统”,让“现代”向“传统”过渡。如果其不能在过程中逐渐融入现代化,那么暴烈终将产生。
——摘编自钱乘旦《反现代化——一个理论假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现代化带来的弊端,分析战后亚洲反现代化思潮高涨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中的观点,评析洋务运动,并指出该观点的实质。
【答案】(1)弊端:①个人物质私利的膨胀(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及利己主义的泛滥);②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说;③环境破坏严重,资源过度惊夺;④理性万能的泛滥及“人的异化”。
原因:①一战的冲击;②战后西方的没落(西方现代化的弊端不断地暴露);③受西方反现代化思潮的影响(或西方学者的鼓励);④对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⑤近代亚洲民族危机不断加剧;⑥亚洲出现对本土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主张。
(2)①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近代企业、新式学堂、新式海军等,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②但其实质是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和中国传统思想,它又是反对资本主义化的一种“反现代化”运动。③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实际上是调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物质文明,希望找到“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切合点,这是由其阶级与时代局限性决定的,其目的难以达成。
观点的实质: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的体制与价值观,用现代化的形式来反现代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弊端:根据材料一“一个存在于人心而被道德戒律束缚的个人物质私利的恶魔至此得以解放……”,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个人物质私利的膨胀(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及利己主义的泛滥);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方现代化带来的弊端还有: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说;环境破坏严重,资源过度惊夺;理性万能的泛滥及“人的异化”。
原因:根据材料一“……亚洲的反现代化批评实际上是‘一战’及战后西方惨状和悲观的产物……”,可得出,一战的冲击;战后西方的没落(西方现代化的弊端不断地暴露);根据材料一“……但许多的亚洲批评者只有经过一些西方的东方主义者的鼓励之后,才对他们自己和自己的观点产生足够的信心……”,可得出,受西方反现代化思潮的影响(或西方学者的鼓励);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后亚洲反现代化思潮高涨的原因还有:对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近代亚洲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亚洲出现对本土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主张等。
【小问2详解】
评析:根据材料二“……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从而为避免不可避免的现代化挑战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运动的作用、实质、结果等方面评析洋务运动。如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近代企业、新式学堂、新式海军等,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但其实质是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和中国传统思想,它又是反对资本主义化的一种“反现代化”运动。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实际上是调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物质文明,希望找到“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切合点,这是由其阶级与时代局限性决定的,其目的难以达成。
观点的实质: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观点的实质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的体制与价值观,用现代化的形式来反现代化。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春秋战国时期,深入探讨“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构筑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建立了自然哲学丰碑的人物是老子。至宋明时期,儒学表现出佛道化倾向,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构建儒学的伦理道德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道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相应的道德主张。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材料二 在宗法社会貌似坚硬的外壳之下,潜流暗动,社会风尚的变迁,社会伦理的背离倾向,商人地位的提升,文人士大夫遂情达欲的生活旨趣,虽然不足以立刻改变总的道德秩序和社会面貌,但却持续不断腐蚀和动摇着传统社会的基石。中国社会正在冲破传统,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中华文明史》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老子关于世界本原的认识及其如何处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概括宋明时期儒学佛道化的表现并予以评价。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明清之际思想领域“持续不断腐蚀和动摇传统社会基石”的思想主张并进行阐释。
【答案】(1)本原:“道”关系:人道顺从天道表现:天理是世界本原,三纲五常即是天理;借鉴佛道传教谱系,创立儒学的道统;宣扬“存天理,灭人欲”。评价:是儒学的新发展;使儒学体系化、哲学化、思辨化
(2)例子与阐释: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为标准”,破除对孔子的迷信;“吃饭穿衣就是人伦物理”,肯定人的正当私欲,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的主张并阐释正确也可以给分,例子1分,阐释2分,共)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老子关于世界本原认识是道,人道要顺应天道;根据材料“儒学表现出佛道化倾向,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构建儒学的伦理道德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可知借鉴佛道传教谱系,创立儒学的道统;根据材料“三是把佛,道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相应的道德主张”可知宣扬“存天理,灭人欲”;根据所学可知天理是世界本原。宋明理学是儒家的新发展,使儒学体系化、哲学化和思辨化。
(2)此问需要结合明末清初的大背景去作答,可以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张入手。学生需要表明思想家的观点,并给出评价。
19.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重要的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出现了二十多个《秦律》的律名,如《田律》《厩苑律》《仓律》等。……秦代规定市场设置有序化,形成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市场。《秦律十八种》之《司空律》《金布律》中均出现过“市”“市肆”“南街”等名词。《金布律》有如下规定:钱十一当一布,其出入钱以当金、布,以律。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有买(卖)及买也,各婴其贾(价);小物不能各一钱者,勿婴。在财政会计方面,确立财政收支的凭证制度和审核制度——“上计制度”。如《田律》规定:“乘马服牛禀,过二月弗禀、弗致者,皆止,勿禀、致。”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等资料整理
(注: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专家考证这些竹简写于战国晚期至秦朝初期)
材料二 (秦朝)对外把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收入中国版图之内,其未能的,则确立起一条防线来。……则北至阴山以南,南自五岭以南至海,秦始皇都认为应当收入版图。……他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政治是不能专凭理想,而要顾及实际的情形的。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况且不必论理,六国夷灭,总有一班失其地位的人,心上是不服的,满怀着报仇的愤恨和复仇的希望。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加强经济控制、维持经济秩序的措施。用一句话概括睡虎地秦墓竹简对研究秦朝经济历史的价值。
(2)材料二中“一条防线”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
【答案】(1)措施:经济立法;市场设置有序化,形成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市场;以钱、布为流通货币(或以金、布、钱为流通货币,不可笼统地写“统一货币”);商品买卖明码标价;确立“上计制度”。
价值:为研究秦朝经济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2)一条防线:长城。
原因:秦朝的暴政(修建长城、秦始皇陵,焚书坑儒,严刑峻法);秦始皇的政策过于急进;六国君主、贵族的复仇。
【解析】
【小问1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如《田律》《厩苑律》《仓律》”可分析出经济立法;根据材料“秦代规定市场设置有序化,形成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市场”可分析出市场设置有序化,形成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市场;根据材料“钱十一当一布,其出入钱以当金、布,以律”可分析出以钱、布为流通货币(或以金、布、钱为流通货币,不可笼统地写“统一货币”);根据材料“有买(卖)及买也,各婴其贾(价);小物不能各一钱者,勿婴”可分析出商品买卖明码标价;根据材料“在财政会计方面,确立财政收支的凭证制度和审核制度——“上计制度””可分析出确立“上计制度”。
价值: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为研究秦朝经济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小问2详解】
一条防线:结合所学可分析出长城。
原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秦朝的暴政(修建长城、秦始皇陵,焚书坑儒,严刑峻法);根据材料“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可分析出秦始皇的政策过于急进;根据材料“六国夷灭,总有一班失其地位的人,心上是不服的,满怀着报仇的愤恨和复仇的希望”可分析出六国君主、贵族的复仇。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80年中国五年计划(节选)
阶段 年限 主题
国民经济恢复 1949—1952 经济恢复
“一五”计划 1953—1957 工业化起步与社会主义改造
“二五”计划 1958—1962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经济调整 1963—1965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五五”计划 1976—1980 建立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
——摘编自马远之《中国有一套——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
材料二
——摘编自陈晓东、邓斯月《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
综合上述材料,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论题:建国以后到1978年中国经济建设中贯彻正确的指导思想,实现增长。
论述:中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举措,巩固政权,恢复经济,1952年底取得财经状况根本好转;1953年,以“一化三改”为指导思想,制定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为工业化奠基,完成社会主义过渡;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央政府提出八字方针,及时调整经济,经济增速有所回升;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适应国情和时代需要的经济政策,能推动经济发展。
示例二 论题:建国以后到1978年,中国坚持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总体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论述:1953年决定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成立东北工业基地,工业化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国防能力;1958年,二五计划由于资金落陷,造成了三年经济困难,1960年,中央政府提出八字方针,及时调整,经济增速有所回升,1976年,“文革”结束,国家指定五五计划,以建立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国家制定经济政策要根据国情与时俱进。
【解析】
【详解】首先,根据要求,观察材料一所列表格中的内容和材料二中我国经济增长的曲线,结合所学知识,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如从整体上分析材料一、二,可得出论题——建国以后到1978年,中国坚持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总体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确定论题后,运用两则材料、所学知识和唯物史观,列举史实,论证说明,如通过分析一五计划、二五计划、八字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作用及其与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间的关系等,阐述这个论题;最后在论证基础上,进行总结,说明国家制定经济政策要根据国情与时俱进;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无锡市运河实验中学2023-2024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 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 据考古发现,商代以“人虎”这一特殊纹饰为主题的青铜器物,广泛分布于安徽阜南、河南安阳、湖南宁乡、四川广汉三星堆、江西新干等地区。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 审美观念趋向同一 B. 等级观念的强化
C. 区域间的文化认同 D. 冶铸技术的传播
2. 孟子曾与梁襄王进行辩论,梁襄王问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回答“定于一”。襄王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后来,孟子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据此,孟子辩论意图是
A. 批评梁襄王暴虐无道 B. 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C. 宣传儒家的政治主张 D. 探究礼崩乐坏成因
3. 由于关中的物资供给由过去的窘迫困乏变为丰富宽裕,唐政府于开元二十四年由洛阳西返后便长期驻在长安。当时关中物资供给状况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A. 曲辕犁由江东扩展至关中 B. 江淮与长安间运输改善
C. 关中从战乱中得到了恢复 D. 唐玄宗奖励农耕励精图治
4. 明清时期的一位思想家曾提出“能必副所",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事物引起人的认识活动,而人的认识必须与客观世界相符.这位思想家也主张
A. 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B.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C.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贵焉耳矣 D. 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
5. 学者考证,后世广为流传的康熙朝《耕织图》是宫廷画师奉旨而作,但不是原创,而是在南宋临安于潜县令楼璹同名图画基础上改绘而成,二者大同小异。关于“改绘”而不“原创”的原因分析最接近本质的是
A. 南方北方农耕技术基本相同 B. 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特点未变
C. 古代农业发展未有根本突破 D. 南宋以来经济重心都在南方
6. 朱熹《童蒙须知》中要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凡为人子弟,说话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读书时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详缓看字;在长辈面前吃饭时,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由此可见
A. 理是宇宙之间万事万物的本原 B. 理学与普通人的生活休戚相关
C. 理学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 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7. 针对反对者“电线杆有碍风水”观点,在讨论接线入京师问题时,李鸿章指出,“遍立电杆,既易损伤,且骇观听”,主张“改设地线”。李鸿章建议铺设地线的主要意图在于
A. 降低成本 B. 减少损耗 C. 减小阻力 D. 提高效率
8. 本来极为薄弱的中国钢铁工业,1918年的出口值居然达到了1673万关两,位居全世界当年出口货品前十名之列(包括外资企业),这主要是因为
A. 北洋政府大力扶持生产 B. 外资企业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C.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极大推动
9. 下图为民国二十七年一月十一日的《新华日报》一角,这反映了当时
A. 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B. 全面抗战路线的贯彻
C. 逼蒋抗日掀起新高潮 D. 中国军民的奋力抵抗
10. 劳模是时代的领跑者,下面是不同时期全国劳模代表与劳模评选情况的简介,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时期 突出代表与评选情况简介
新中国成立之初 时传祥(掏粪工人)王进喜(石油工人)张秉贵(售货员)
改革开放初期 陈景润(数学家)罗健夫(工程师)彭加木(科考队长)
2005年 出现私营企业家30多人。控制企业负责人和县处级干部比例
A.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劳模都是体力劳动者
B. 改革开放初期评选体现了市场经济导向
C. 私营企业家当选体现对私营经济的肯定
D. 21世纪后劳模评选逐渐淡化了官方色彩
11. 右图为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使用频率图。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 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外交环境有所改善 B. 新中国坚持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 新中国推行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D. 冷战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在不断增强
12. 在改革开放中,不同所有制联合而成的企业联合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新的公有制形式纷纷出现,并以顽强的生命力而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此基础上,中共十五大作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论断。这说明
A. 经济改革开始突破计划经济束缚
B. 非公有制占据国民经济主体地位
C. 国家政策直接指导着改革的方向
D. 实践探索是理论创新重要前提
13. 新大陆的“发现”与殖民,使印第安文化与外来诸多文化进行融合。这一融合是通过漫长而痛苦的相互排斥、撞击、渗透、吸收和改造才最后形成的。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A. 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 B. 加强了欧洲对美洲的掠夺
C. 阻滞世界文明的汇合 D. 客观促成独特的美洲文化
14. 启蒙思想家拒绝接受上帝支配世界并任意地决定人类命运这种传统的信仰。相反,他们寻找一种与理智的判断相一致的自然宗教,结果产生了种种违背宗教正统概念的东西。这体现了启蒙思想家
A. 批判封建神学和宗教信仰
B. 发现普遍适应性自然法则
C. 强调人自身价值和作用
D. 重视人性反对宗教禁欲思想
15. 富兰克林·罗斯福最信任的助手哈里·霍布金斯曾说过: “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我们不怕进行任何探索,而我们有一位律师,只要是你需要做的事,他都可以宣称是合法的。”这反映出新政
A. 具有高度实用主义 B. 随意曲解法律
C. 体现浓厚理想色彩 D. 违背宪法原则
16.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指出:“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依据下图,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斯大林的真实意图是要求波兰
A. 维护苏联的国际荣誉 B. 并入苏联的国家版图
C. 变成苏联的安全屏障 D. 成为冷战对抗的前沿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木列要求。
材料一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个存在于人心而被道德戒律束缚的个人物质私利的恶魔至此得以解放。”亚洲的反现代化批评实际上是“一战”及战后西方惨状和悲观的产物。但许多的亚洲批评者只有经过一些西方的东方主义者的鼓励之后,才对他们自己和自己的观点产生足够的信心。其中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对亚洲的观代化批评者如印度的甘地、中国的张君劢和梁启超等有直接的影响。
——据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等
材料二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运动,近五百年的世界历史,就是一个现代化孕育、生成并扩散、推进的过程。在“抗拒”与“接受”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有时可以强大到如此地步,以致在非常长的历史时期里,正是它在主宰社会的走向。这个立场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从而为避免不可避免的现代化挑战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它企图把“传统”与“现代”调和起来,它将“现代”服务于“传统”,让“现代”向“传统”过渡。如果其不能在过程中逐渐融入现代化,那么暴烈终将产生。
——摘编自钱乘旦《反现代化——一个理论假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现代化带来的弊端,分析战后亚洲反现代化思潮高涨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中的观点,评析洋务运动,并指出该观点的实质。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春秋战国时期,深入探讨“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构筑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建立了自然哲学丰碑的人物是老子。至宋明时期,儒学表现出佛道化倾向,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构建儒学的伦理道德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道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相应的道德主张。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材料二 在宗法社会貌似坚硬的外壳之下,潜流暗动,社会风尚的变迁,社会伦理的背离倾向,商人地位的提升,文人士大夫遂情达欲的生活旨趣,虽然不足以立刻改变总的道德秩序和社会面貌,但却持续不断腐蚀和动摇着传统社会的基石。中国社会正在冲破传统,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中华文明史》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老子关于世界本原的认识及其如何处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概括宋明时期儒学佛道化的表现并予以评价。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明清之际思想领域“持续不断腐蚀和动摇传统社会基石”的思想主张并进行阐释。
19.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重要的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出现了二十多个《秦律》的律名,如《田律》《厩苑律》《仓律》等。……秦代规定市场设置有序化,形成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市场。《秦律十八种》之《司空律》《金布律》中均出现过“市”“市肆”“南街”等名词。《金布律》有如下规定:钱十一当一布,其出入钱以当金、布,以律。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有买(卖)及买也,各婴其贾(价);小物不能各一钱者,勿婴。在财政会计方面,确立财政收支的凭证制度和审核制度——“上计制度”。如《田律》规定:“乘马服牛禀,过二月弗禀、弗致者,皆止,勿禀、致。”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等资料整理
(注: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专家考证这些竹简写于战国晚期至秦朝初期)
材料二 (秦朝)对外把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收入中国版图之内,其未能的,则确立起一条防线来。……则北至阴山以南,南自五岭以南至海,秦始皇都认为应当收入版图。……他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政治是不能专凭理想,而要顾及实际的情形的。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况且不必论理,六国夷灭,总有一班失其地位的人,心上是不服的,满怀着报仇的愤恨和复仇的希望。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加强经济控制、维持经济秩序的措施。用一句话概括睡虎地秦墓竹简对研究秦朝经济历史的价值。
(2)材料二中“一条防线”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80年中国五年计划(节选)
阶段 年限 主题
国民经济恢复 1949—1952 经济恢复
“一五”计划 1953—1957 工业化起步与社会主义改造
“二五”计划 1958—1962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经济调整 1963—1965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五五”计划 1976—1980 建立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
——摘编自马远之《中国有一套——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
材料二
——摘编自陈晓东、邓斯月《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
综合上述材料,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