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周代统治者在强调“皇天上帝,改厥元子”时,还提出了“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主张,最终形成“敬事上帝”“怀保小民”的治国理念。以下表述与该理念最相近的是( )
A.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C.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D.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2. 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西学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传教士介绍的光学知识和望远镜曾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该现象表明( )
A. 新航路开辟推动中西物质文化交流 B. 中国传统古典科技遭受到巨大冲击
C. 西学传入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 D. 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因素大大增加
3. 据考古发掘,《汉谟拉比法典》抄本的出土地点,从北方的亚述城市阿淑尔、尼尼微,到南部巴比伦尼亚的西帕尔、拉尔撒、巴比伦,甚至埃兰的苏萨,都有法典抄本出土。这反映出《汉谟拉比法典》( )
A. 推动古巴比伦王国扩张 B. 成为世界上最早法典
C. 影响后世两河流域国家 D. 是亚述帝国的法律标准
4. 14世纪,意大利暴发黑死病,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当时,那些看似权威和正统的部门,尤其是教会,开始失去人们的信任。在黑死病面前,面对人们的拷问,看似严密而又坚固的信仰堡垒开始变得不堪一击。据此可知,瘟疫的暴发( )
A. 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权威 B. 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
C. 推动了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D. 加速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进程
5. 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来到了叙利亚,逐渐接触到腓尼基字母,并用来书写自己的语言,由此发明了希腊字母。随着希腊人活动范围的扩大,希腊字母随之扩散和传播。与此同时,腓尼基人、波斯人也在希腊出没,并且回国后引发本地生活方式的改变。这表明( )
A. 古代希腊成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 B. 西亚对区域文明的交融做出了突出贡献
C. 人员流动推动希腊化世界不断扩大 D.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动态载体
6. 观察下面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 )
A. 丝绸之路开通 B. 蒙古军队西征
C.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D. 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7. 1521年,墨西哥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被称为“新西班牙”。西班牙统治者有一种洁癖式的语言理念,想要达到取代土著语言和文化,并把土著语言的使用者并入国家政治经济体系的目的。但是由于经济、人口、宗教等原因,这一时期的语言现实并不符合殖民者的理想情形,印第安语仍为全国80%的人口所使用。这说明该时期( )
A. 西班牙殖民统治具有隐蔽性 B. 传统观念制约墨西哥现代化
C. 文化多样性发展仍长期存在 D. 经济差距造成文化隔阂加深
8. 从1819年开始,美国政府推出《文明开化基金法》等一系列针对印第安人的法律和政策,在全国建立原住民寄宿学校,强制印第安孩子入学(见图)。由此可知,当时美国政府试图( )
A. 重构学校教育体系 B. 推行种族同化政策
C. 完成全国义务教育普及工作 D. 引导印第安人走向文明开化
9. 据农史专家石声汉研究,秦汉和魏晋引进的异域事物命名多冠以“胡”字,南北朝以后,则多用“海”字,宋元及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域外作物多冠以“番”字,晚清从海路传入的作物则多用“洋”字。据此,中国历史上引进异域事物( )
A. 呈现一定阶段性和地域特色 B. 彰显中华文明兼收并畜特征
C. 体现中国农业生产的先进性 D. 凸显古代中外交流的单向性
10.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指1565年至1815年的250年间,往来于西班牙殖民地的马尼拉(菲律宾)与阿卡普尔科(墨西哥)之间的航运贸易。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风靡全球的中国丝绸为最。大量的丝织品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运往南美及欧洲市场:与此同时,产自西属拉美的白银则大量流入中国。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 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一直得以发展 B. 中国对外贸易格局开始发生逆转
C. 西方殖民扩张开启了中欧交往 D. 中国传统经济有一定竞争力
11. 在托勒密统治的埃及,希腊人的口语中逐渐夹杂进了埃及土语,许多人也因与埃及人通婚而被同化了,即便是希腊人引以为自豪的哲学也不免打上了东方文化的印记。这一现象( )
A. 体现了希腊化的影响 B. 加快了希腊文化的衰退
C 说明了希腊文化落后 D. 丰富了古希腊文明内涵
12. 一些俄国贵族青年军官参加了1812年打败拿破仑的战争,他们并没有因胜利而欢欣鼓舞,反而在看到法国拥有更自由的社会和更富足的生活后,开始反思俄国的落后,成为俄国最早一代的革命者。这反映出拿破仑战争( )
A. 实现了欧洲社会思潮的转向 B. 促进了东西欧文明间的交流
C. 推动了进步思想在俄国传播 D. 加速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13. 20世纪50年代晚期,四个来自英国北部港口城市利物浦的年轻人理解了美国的摇滚乐,并将他们本地的音乐风格掺入其中,由此改造出了不仅在欧洲,而且在美国流行的音乐,这就是披头士乐队;当麦当劳在20世纪60年代抵达欧洲时,也为吸引新市场的不同口味而对其快餐的成分做了微妙的改变。这主要说明( )
A. 文化的一体化特征 B. 欧洲文化的美国化
C. 文化碰撞的相互性 D. 美国文化的欧洲化
14. 1944年8月,历史名城华沙85%的建筑因纳粹德国的空袭而毁灭,整个城市只剩下不到一千人。二战后,华沙人民用五年时间重建华沙古城,修建了昔日的教堂、宫殿和城堡。1980年,一贯秉持“原真性”原则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破例将华沙历史中心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这说明,华沙历史中心( )
A.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B.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C. 体现世界文化的多元一体 D. 地位受冷战对峙影响
15. 美洲的玛雅人、阿滋特克人和印加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明,但与欧亚大陆的其他文明一样,他们都曾经建立起自己的国家,而且还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美洲各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B. 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共通性
C. 美洲文明深受欧亚大陆文明的影响 D. 人类文明的起源具有相似性
16. “飞天”是印度佛教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飞天多为男性,且都是上半身赤裸,双手合十具有浓厚的印度色彩。北魏后期,飞天开始向女性化发展,五官均匀,身上的飘带数量多达四五条,营造出飞动升空的视觉效果。这表明( )
A. 中外绘画艺术风格相互交融 B. 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
C. 外来文化决定飞天风格变化 D. 北魏儒学受到巨大的冲击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有4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中心论”认为西方天然就是先进、文明、自由的,是世界历史特别是世界近现代史发展的动力、主角。而东方天然是落后、野蛮、专制的,只是世界近现代史和国际关系史的配角、边缘,是西方的附庸和追随者。我们可以从以下视角对“西方中心论”展开批判
(一)以历史事实对“西方中心论”进行釜底抽薪。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以人为本,以全体人类为中心。
(三)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文明形态的多样互鉴,文明演进的多元平行。
(四)人道主义和道德评判视角,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尊重,人类的公平与正义。
(五)承认近现代西方的优势,但不认可西方是所谓“中心”,更不认可它是永恒不变的“中心”。
——摘编自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
选择材料中的一种视角,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对“西方中心论”进行批判。(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概况
时期 发展阶段 概况或典型代表
19世纪中叶-1905年 初创 本阶段活跃在博物馆移植舞台上的是西方来华人士,其中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院(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他们(传教士、知识分子)在中国建立的博物馆一度成为后来国人创建博物馆的范式。
1905年-1936年 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游历官绅已开始比较中西古物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异同。维新人士创办上海强学会时首次明确将创办博物馆与启蒙、强国联系起来,认为博物馆有“博览兼收,以为益智集思之助”。1905年张謇创办了南通博物院(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1924年,冯玉祥部下进驻北京后成立专门的国立博物馆,众多的深宫古物最终于1925年在博物馆公开展示。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古物保存法》,向社会公众阐释古物是一种社会遗产,而不是一家之遗资。20世纪30年代,中国博物馆协会建成,开始了博物馆观念的本土化。至1936年,全国已建成博物馆多达77座。
——据胡盈《世界博物馆导读》和徐玲《西方博物馆观念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整理
材料二 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以两馆为基础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该馆现有140万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至2016年,登记在册的博物馆达到4873所,各类专业博物馆层出不穷,国民近乎免费地享受丰富的博物馆资源。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博物馆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现代中国博物馆建设的主要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博物馆功能的认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重建运动,是在面对过去、反叛过去的激烈态度中形成的。在民主方面,从对西方的议会制度产生兴趣和仰慕,到君主立宪主张的提出,再到民主共和方案的设计,最后人们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在科学方面,从“师夷长技”阶段对西方“坚船利炮”的羡慕,到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再到自然科学的传入,最后人们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知识和研究。
——摘编自薛于燕《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
有学者认为,社会环境是外来文化作用于思想启蒙的主要原因。概括上述材料关于近代中西方思想启蒙所采用的外来文化,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的大西洋贸易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三角贸易和直接贸易渠道。随着大西洋贸易的发展,英国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棉纺织业、玻璃制造业、丝织业、肥皂业等新的工业部门也建立并发展起来。如果以1700年的发展指数为100,1800年时英国出口工业指数为544。英国的出口工业中原料加工再出口工业占相当大的比重,如1700年烟草、亚麻、印花布和糖的再出口占总出口工业品的三分之二。法国的工业生产也因大西洋贸易对工业品需求的增加而得到政府的扶持,1787年法国出口的工业品占到了出口总额的34.2%。
——摘编自于民《16—18世纪的大西洋贸易与现代早期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材料二 几百年来,欧洲都从亚洲进口大量香料、丝等产品,却很少有产品出口到亚洲。西班牙征服美洲,为欧洲提供了暂时的解决办法。新大陆的金、银大量输往亚洲,其中可能有一半运往中国,以换取欧洲人真正能消费的东西。中国实际上是16—18世纪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入国,南海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摘编自彭慕兰《贸易打造的世界》
(1)指出材料一中16—18世纪大西洋贸易的形式,并简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16—18世纪中国南海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原因。培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周代统治者在强调“皇天上帝,改厥元子”时,还提出了“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主张,最终形成“敬事上帝”“怀保小民”的治国理念。以下表述与该理念最相近的是( )
A.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C.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D.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时期(中国)。根据“最终形成‘敬事上帝’ ‘怀保小民’的治国理念”可知该理念指的是早期的民本思想。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体现了对民的重视,与民本思想最为接近,B项正确;A项强调的个人的自强不息,C项内容强调的是尊重客观规律,D项内容强调的是注重现实,回避鬼神,都与民本思想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2. 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传教士介绍的光学知识和望远镜曾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该现象表明( )
A. 新航路开辟推动中西物质文化交流 B. 中国传统古典科技遭受到巨大冲击
C. 西学传入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 D. 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因素大大增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依据题干可知,明朝中后期,随着外国传教士来华,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西学东渐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中西精神文化交流而非物质文化交流,排除A项;中国传统古典科技并未遭受到巨大冲击,排除B项;西学东渐为传统科技注入了一定的活力,但并没有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3. 据考古发掘,《汉谟拉比法典》抄本的出土地点,从北方的亚述城市阿淑尔、尼尼微,到南部巴比伦尼亚的西帕尔、拉尔撒、巴比伦,甚至埃兰的苏萨,都有法典抄本出土。这反映出《汉谟拉比法典》( )
A. 推动古巴比伦王国扩张 B. 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法典
C. 影响后世两河流域国家 D. 是亚述帝国的法律标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巴比伦时期。根据题意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抄本的出土地点从北到南,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对后世两河流域国家的影响比较大,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汉谟拉比法典》的影响力,并不能体现对巴比伦王国扩张的推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最早”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B项;虽然在亚述城市中出土了《汉谟拉比法典》抄本,但无法说明成为亚述帝国的法律标准,排除D项。故选C项。
4. 14世纪,意大利暴发黑死病,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当时,那些看似权威和正统的部门,尤其是教会,开始失去人们的信任。在黑死病面前,面对人们的拷问,看似严密而又坚固的信仰堡垒开始变得不堪一击。据此可知,瘟疫的暴发( )
A. 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权威 B. 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
C. 推动了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D. 加速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进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意大利。根据材料“那些看似权威和正统的部门,尤其是教会,开始失去人们的信任。在黑死病面前,面对人们的拷问,看似严密而又坚固的信仰堡垒开始变得不堪一击”可知,黑死病冲击了教会的权威,使人们的信仰发生变化,更关注现实,有利于人文主义的复兴,B项正确;黑死病冲击了教会的权威,但没有摧毁,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人们思想的变化,与近代医疗体系的建立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相关信息,而且16世纪宗教改革才爆发,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 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来到了叙利亚,逐渐接触到腓尼基字母,并用来书写自己的语言,由此发明了希腊字母。随着希腊人活动范围的扩大,希腊字母随之扩散和传播。与此同时,腓尼基人、波斯人也在希腊出没,并且回国后引发本地生活方式的改变。这表明( )
A. 古代希腊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 西亚对区域文明的交融做出了突出贡献
C. 人员流动推动希腊化世界不断扩大 D.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动态载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希腊人通过迁徙等方式,助推了文化交流及生活方式的扩散,说明的是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动态载体,D项正确;古希腊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非世界经济文化中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西亚对区域文明交融的贡献,排除B项;材料与希腊化世界不断扩大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 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 )
A. 丝绸之路的开通 B. 蒙古军队西征
C.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D. 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图中线路向西到达欧洲,向东到达印度和中国地区,由此可知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C项正确;“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蒙古军队西征指的是蒙古建国后,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既深且远,其方向应该由东向西,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公元4世纪时,中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入韩国、日本;8世纪时传入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
7. 1521年,墨西哥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被称为“新西班牙”。西班牙统治者有一种洁癖式的语言理念,想要达到取代土著语言和文化,并把土著语言的使用者并入国家政治经济体系的目的。但是由于经济、人口、宗教等原因,这一时期的语言现实并不符合殖民者的理想情形,印第安语仍为全国80%的人口所使用。这说明该时期( )
A. 西班牙殖民统治具有隐蔽性 B. 传统观念制约墨西哥现代化
C. 文化多样性发展仍长期存在 D. 经济差距造成文化隔阂加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美洲)。根据材料可知,虽然西班牙殖民者用强大的武力征服了墨西哥地区,但其语言使用者仍少于印第安语使用者,这说明该时期文化多样性仍然是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C项正确;西班牙统治者想要取代土著语言和文化,并把土著语言的使用者并入国家政治经济体系,而材料体现不出西班牙殖民统治具有隐蔽性,排除A项;墨西哥现代化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交融,隔阂加深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 从1819年开始,美国政府推出《文明开化基金法》等一系列针对印第安人的法律和政策,在全国建立原住民寄宿学校,强制印第安孩子入学(见图)。由此可知,当时美国政府试图( )
A. 重构学校教育体系 B. 推行种族同化政策
C. 完成全国义务教育普及工作 D. 引导印第安人走向文明开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9世纪美国。结合所学,美国在扩张领土和开发西部的过程中,大肆驱逐、杀戮印第安人。《文明开化基金法》也是侵害印第安人的举措之一,强制印第安孩子入学,在寄宿学校里,印第安儿童被迫放弃他们代表性的服装和发型,被禁止说自己的语言,目的是通过同化教育进行文化灭绝,B项正确;材料所述措施主要针对印第安人,并非对整个学校教育体系的重构,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种族同化举措,并非为普及义务教育,排除C项;“文明开化”只是幌子,实际意图是让原住民孩童学习白人的知识、语言与宗教观,使印第安人“白人化”,排除D项。故选B项。
9. 据农史专家石声汉研究,秦汉和魏晋引进的异域事物命名多冠以“胡”字,南北朝以后,则多用“海”字,宋元及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域外作物多冠以“番”字,晚清从海路传入的作物则多用“洋”字。据此,中国历史上引进异域事物( )
A. 呈现一定阶段性和地域特色 B. 彰显中华文明兼收并畜特征
C. 体现中国农业生产的先进性 D. 凸显古代中外交流的单向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汉和魏晋引进的异域事物命名多冠以“胡”字,南北朝以后,则多用“海”字,宋元及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域外作物多冠以“番”字,晚清从海路传入的作物则多用“洋”字,这说明中国历史上引进异域事物呈现一定阶段性和地域特色,A项正确;中华文明的包容并蓄特征主要在文化层面,材料强调的是物种传入,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农业生产技术的变化对比,无法得出先进性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外交流的单向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0.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指1565年至1815年的250年间,往来于西班牙殖民地的马尼拉(菲律宾)与阿卡普尔科(墨西哥)之间的航运贸易。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风靡全球的中国丝绸为最。大量的丝织品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运往南美及欧洲市场:与此同时,产自西属拉美的白银则大量流入中国。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 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一直得以发展 B. 中国对外贸易格局开始发生逆转
C. 西方殖民扩张开启了中欧交往 D. 中国传统经济有一定竞争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8世纪(欧亚非)。据材料“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大量的丝织品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运往南美及欧洲市场:与此同时,产自西属拉美的白银则大量流入中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的商品在世界广受欢迎,贸易量较大,从侧面说明中国传统经济有一定竞争力,D项正确;材料与朝贡贸易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对外贸易格局,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时,中欧已有交往,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在托勒密统治的埃及,希腊人的口语中逐渐夹杂进了埃及土语,许多人也因与埃及人通婚而被同化了,即便是希腊人引以为自豪的哲学也不免打上了东方文化的印记。这一现象( )
A. 体现了希腊化的影响 B. 加快了希腊文化的衰退
C. 说明了希腊文化落后 D. 丰富了古希腊文明内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希腊和古代埃及。托勒密统治埃及时期,希腊文化,包括语言、哲学等受到埃及文化的影响,丰富了古希腊文明内涵,D项正确;希腊化主要说的是希腊文化对其他地区的影响,而材料所述为希腊文化受其他地区的影响,排除A项;吸收东方文化促进了希腊文化的发展而非衰退,排除B项;希腊文化并不落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2. 一些俄国贵族青年军官参加了1812年打败拿破仑的战争,他们并没有因胜利而欢欣鼓舞,反而在看到法国拥有更自由的社会和更富足的生活后,开始反思俄国的落后,成为俄国最早一代的革命者。这反映出拿破仑战争( )
A. 实现了欧洲社会思潮的转向 B. 促进了东西欧文明间的交流
C. 推动了进步思想在俄国传播 D. 加速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初欧洲。据材料“一些俄国贵族青年军官参加了1812年打败拿破仑的战争,……开始反思俄国的落后,成为俄国最早一代的革命者”,可知拿破仑战争客观上推动了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在俄国贵族青年中的传播,C项正确;仅凭一批俄国军官受到影响,不能断定整个欧洲实现了社会思潮的转向,排除A项;材料反映拿破仑战争传播进步思想,未提及俄罗斯文化影响西欧,“东西欧文明交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所述起义的领导者是俄国贵族青年军官,而非资产阶级,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9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有限,资产阶级革命尚未兴起,排除D项。故选C项。
13. 20世纪50年代晚期,四个来自英国北部港口城市利物浦的年轻人理解了美国的摇滚乐,并将他们本地的音乐风格掺入其中,由此改造出了不仅在欧洲,而且在美国流行的音乐,这就是披头士乐队;当麦当劳在20世纪60年代抵达欧洲时,也为吸引新市场的不同口味而对其快餐的成分做了微妙的改变。这主要说明( )
A. 文化的一体化特征 B. 欧洲文化的美国化
C. 文化碰撞的相互性 D. 美国文化的欧洲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晚期(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英国音乐人结合美国社会发展,发展为披头士乐队,麦当劳在欧洲也根据当地饮食习惯做了调整,说明文化碰撞的相互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碰撞交流,不属于一体化特征,排除A项;麦当劳的变化不属于欧洲文化的美国化,排除B项;披头士乐队的创立不属于美国文化的欧洲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4. 1944年8月,历史名城华沙85%的建筑因纳粹德国的空袭而毁灭,整个城市只剩下不到一千人。二战后,华沙人民用五年时间重建华沙古城,修建了昔日的教堂、宫殿和城堡。1980年,一贯秉持“原真性”原则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破例将华沙历史中心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这说明,华沙历史中心( )
A.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B.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C. 体现世界文化的多元一体 D. 地位受冷战对峙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西方。由材料可知,华沙历史中心是对一个被蓄意彻底摧毁的城市进行全面重建的特殊例子,是国家的内在力量和决心的体现,其独特的遗产保护经验对全球都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B项正确;华沙历史中心是文化遗产,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其他地区,不能体现世界文化的多元一体,排除C项;冷战主要涉及到美国和苏联的对峙,但材料与此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 美洲的玛雅人、阿滋特克人和印加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明,但与欧亚大陆的其他文明一样,他们都曾经建立起自己的国家,而且还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美洲各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B. 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共通性
C. 美洲文明深受欧亚大陆文明的影响 D. 人类文明的起源具有相似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美洲、欧亚地区)。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新航路开辟之前,美洲文明独立发展,但美洲文明“但与欧亚大陆的其他文明一样,他们都曾经建立起自己的国家,而且还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与欧亚大陆的文明存在着共同的特点,这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共通性,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前,美洲文明独立发展,没有深受亚洲大陆文明影响,排除AC项;材料反映的是文明发展的相似性,而非人类文明起源的相似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6. “飞天”是印度佛教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飞天多为男性,且都是上半身赤裸,双手合十具有浓厚的印度色彩。北魏后期,飞天开始向女性化发展,五官均匀,身上的飘带数量多达四五条,营造出飞动升空的视觉效果。这表明( )
A. 中外绘画艺术风格相互交融 B. 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
C. 外来文化决定飞天风格变化 D. 北魏儒学受到巨大的冲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印度“飞天”传入中国后,逐渐迎合了中国社会的审美,说明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艺术创新,A项正确;佛教是外来文化,飞天形象的本土化并不能体现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排除B项;外来文化对飞天风格变化有一定影响,但“决定”一说不恰当,排除C项;材料说明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艺术创新,未涉及儒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有4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中心论”认为西方天然就是先进、文明、自由的,是世界历史特别是世界近现代史发展的动力、主角。而东方天然是落后、野蛮、专制的,只是世界近现代史和国际关系史的配角、边缘,是西方的附庸和追随者。我们可以从以下视角对“西方中心论”展开批判
(一)以历史事实对“西方中心论”进行釜底抽薪。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以人为本,以全体人类为中心。
(三)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文明形态的多样互鉴,文明演进的多元平行。
(四)人道主义和道德评判视角,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尊重,人类的公平与正义。
(五)承认近现代西方的优势,但不认可西方是所谓“中心”,更不认可它是永恒不变的“中心”。
——摘编自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
选择材料中的一种视角,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对“西方中心论”进行批判。(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西方中心论”是荒谬的。
人类文明的早期已发展出五大区域文明,其中罗马文明、中华文明、阿拉伯文明等都是世界最辉煌的文明之一,都曾深刻影响东西方。西方近代文明的源于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经过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建立起西方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其他文明体现在西方文明的征服、碰撞下痛苦地步入近现代,但不管是中国还是广大的亚非拉地区最终很少有彻底抛弃自身传统文明走进近现代的。相反,他们几乎都在坚持传统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本国特色的现代文明。欧洲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也在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各区域文明是平等的,都有其生产发展的独特优势,彼此间应该相互包容和尊重。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古代和近现代(世界)。首先,阅读材料选择某一种视角,例如,选择“(三)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文明形态的多样互鉴,文明演进的多元平行”来拟定论题,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西方中心论”是荒谬的。然后,结合所学从古代人类不同区域文明的分布、近代西方文明的形成过程、近代西方文明与亚非拉地区文明之间的关系、近现代亚非拉地区文明的发展的角度分析。最后归纳总结,结合所学从各区域文明是平等的、独特优势、彼此间应该相互包容和尊重的角度来分析。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概况
时期 发展阶段 概况或典型代表
19世纪中叶-1905年 初创 本阶段活跃在博物馆移植舞台上的是西方来华人士,其中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院(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他们(传教士、知识分子)在中国建立的博物馆一度成为后来国人创建博物馆的范式。
1905年-1936年 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游历官绅已开始比较中西古物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异同。维新人士创办上海强学会时首次明确将创办博物馆与启蒙、强国联系起来,认为博物馆有“博览兼收,以为益智集思之助”。1905年张謇创办了南通博物院(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1924年,冯玉祥部下进驻北京后成立专门的国立博物馆,众多的深宫古物最终于1925年在博物馆公开展示。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古物保存法》,向社会公众阐释古物是一种社会遗产,而不是一家之遗资。20世纪30年代,中国博物馆协会建成,开始了博物馆观念的本土化。至1936年,全国已建成博物馆多达77座。
——据胡盈《世界博物馆导读》和徐玲《西方博物馆观念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整理
材料二 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以两馆为基础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该馆现有140万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至2016年,登记在册的博物馆达到4873所,各类专业博物馆层出不穷,国民近乎免费地享受丰富的博物馆资源。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博物馆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现代中国博物馆建设的主要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博物馆功能的认识。
【答案】(1)原因:西学东渐,西方博物馆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开明士绅及留学生的积极推动;北洋军阀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文物保护机制的制度化发展;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及公共意识的增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意识得到不断增强。
(2)特征:突出中国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从中央到地方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专业博物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3)认识:近现代博物馆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途径;近现代博物馆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民众科学和人文素养;政府和社会公众应特别注重并积极参与博物馆的建设。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本阶段活跃在博物馆移植舞台上的是西方来华人士”可知,西学东渐,西方博物馆观念在中国的传播;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游历官绅已开始比较中西古物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异同”可知,开明士绅及留学生的积极推动;根据材料“1924年,冯玉祥部下进驻北京后成立专门的国立博物馆,众多的深宫古物最终于1925年在博物馆公开展示”和所学可知,北洋军阀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中国博物馆协会建成,开始了博物馆观念的本土化”可知,文物保护机制的制度化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及公共意识的增强;结合所学可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意识得到不断增强。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特征:根据材料“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可知,突出中国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根据材料“2003年2月,以两馆为基础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可知,从中央到地方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根据材料“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可知,专业博物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认识如近现代博物馆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途径;近现代博物馆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民众科学和人文素养;政府和社会公众应特别注重并积极参与博物馆的建设。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重建运动,是在面对过去、反叛过去的激烈态度中形成的。在民主方面,从对西方的议会制度产生兴趣和仰慕,到君主立宪主张的提出,再到民主共和方案的设计,最后人们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在科学方面,从“师夷长技”阶段对西方“坚船利炮”的羡慕,到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再到自然科学的传入,最后人们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知识和研究。
——摘编自薛于燕《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
有学者认为,社会环境是外来文化作用于思想启蒙的主要原因。概括上述材料关于近代中西方思想启蒙所采用的外来文化,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
【答案】概括:西方启蒙运动借用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民主和科学。评述:赞同该学者观点。西方启蒙运动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自然科学取得进展等社会环境下,资产阶级开展的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儒家思想的仁政、仁义等主张有启蒙思想家需要的精神需求,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中国新文化运动是在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有识之士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中国社会根本矛盾仍未解决,大多数国民思想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束缚等社会环境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运用西方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独裁,运用近代科学精神和自然科学法则反对愚昧、迷信,力图实现救亡图存,进而掀起一次社会思想解放运动。 综上所述,外来文化能否对思想启蒙产生作用取决于具体的社会环境因素。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评述)题,时空是:近代中西方。 首先,根据材料一“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可以概括西方启蒙运动借用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根据材料二“在民主方面,从对西方的议会制度产生兴趣和仰慕,到……,再到……”、“在科学方面,从‘师夷长技'阶段对西方‘坚船利炮'的羡慕,到……,再到……”可以概括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民主和科学;其次,表明态度,可以是赞同该学者观点;再次,结合所学有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代环境来分析学习的原因。具体到西方启蒙运动方面,可以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及自然科学等(经济、思想及科学)角度分析,中国新文化运动则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辛亥革命失败、国民思想等(政治、经济及思想)角度分析;最后,总结。综上所述,外来文化能否对思想启蒙产生作用取决于具体的社会环境因素。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的大西洋贸易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三角贸易和直接贸易渠道。随着大西洋贸易的发展,英国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棉纺织业、玻璃制造业、丝织业、肥皂业等新的工业部门也建立并发展起来。如果以1700年的发展指数为100,1800年时英国出口工业指数为544。英国的出口工业中原料加工再出口工业占相当大的比重,如1700年烟草、亚麻、印花布和糖的再出口占总出口工业品的三分之二。法国的工业生产也因大西洋贸易对工业品需求的增加而得到政府的扶持,1787年法国出口的工业品占到了出口总额的34.2%。
——摘编自于民《16—18世纪的大西洋贸易与现代早期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材料二 几百年来,欧洲都从亚洲进口大量香料、丝等产品,却很少有产品出口到亚洲。西班牙征服美洲,为欧洲提供了暂时的解决办法。新大陆的金、银大量输往亚洲,其中可能有一半运往中国,以换取欧洲人真正能消费的东西。中国实际上是16—18世纪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入国,南海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摘编自彭慕兰《贸易打造的世界》
(1)指出材料一中16—18世纪大西洋贸易的形式,并简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16—18世纪中国南海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原因。
【答案】(1)形式:三角贸易(奴隶贸易)和直接贸易。影响:加速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使世界各地区间的贸易联系日益加强,有利于统一世界市场的形成;造成了非洲人口的大量损失和经济上的落后;导致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等等。
(2)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的转移;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欧洲工业革命尚未完成,中国传统手工业仍具优势;欧洲对东方商品的需求增加;全球商业联系日益密切。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6-18世纪(世界)。第一小问形式,根据材料中“ 16—18世纪的大西洋贸易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三角贸易和直接贸易渠道。”得出形式:三角贸易(奴隶贸易)和直接贸易。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 随着大西洋贸易的发展,英国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棉纺织业、玻璃制造业、丝织业、肥皂业等新的工业部门也建立并发展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加速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使世界各地区间的贸易联系日益加强,有利于统一世界市场的形成;造成了非洲人口的大量损失和经济上的落后;导致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等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8世纪(中国)。根据材料“ 几百年来,欧洲都从亚洲进口大量香料、丝等产品,却很少有产品出口到亚洲。”得出欧洲工业革命尚未完成,中国传统手工业仍具优势;根据材料“ 新大陆的金、银大量输往亚洲,其中可能有一半运往中国,以换取欧洲人真正能消费的东西。中国实际上是16—18世纪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入国,南海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得出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的转移;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欧洲对东方商品的需求增加;全球商业联系日益密切